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阅读是语文课程中极其重要的学习内容,《语文新课程标准》在阅读观上认为,阅读是搜集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在强化个性体验、感受性阅读的基础上,《语文标准》把培养学生探究性阅读能力的目标,摆在十分重要的位置。这目标,从方法到途径都给学生提出新的要求,也反映出新的教学理念。
【关键词】 语文课标;探究性阅读;教学模式
随着网络技术、多媒体技术的日臻成熟,教学的网络化、多媒体化已经成为现代教育的一大特征。基于网络环境下,我们根据语文学科教学的特点,进行了“探究性阅读教学”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一、构建主义理论
这一理论强调学生的学习是一个主动构建的过程,也是与他人交流和分享的过程。在学习过程中,帮助学生构建意义就是要帮助学生对当前学习内容所反映的事物的性质、规律以及该事物与其他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达到较深刻的理解,这种理解在大脑中的长期储存形式也就是关于当前所学内容的认知结构。从而培养出能自发性学习、不断探究、不断创新的学习精神。同时,也构建出富有个性化色彩和创见性的学习效果。
二、新课程标准理念
《语文新课程标准》积极提倡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把单一、被动、接受的学习方式转变为“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大力提倡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要求教师要把课堂上的时间和空间还给学生。让学生在整体感知课文的基础上,引导出可供学生深读探究的一两个能够穿透全文而又富有挑战性的问题情境,放手让学生去自读自探、合作交流。要把探究、发现的阅读主动权、时间支配权和空间占有权真正还给学生。
三、实验目标
我们根据《语文课标》精神,利用现代信息技术的优势,给学生创设一个全新的学习环境,培养学生扎实的语文基本功和开发他们潜在能力与创新能力。具体目标:(1)培养学生阅读的兴趣,丰富学生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2)根据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要求,培养学生探究中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能提出自己的看法和疑问,并能运用合作的方式,共同探讨疑难问题。
四、实验遵循的原则
(一)开放性原则
比利时诺贝尔奖获得者、物理学家普里高津在他创立的“耗散结构理论”中指出:只要保持系统的开放或不断地与外界交换物质、能量与信息,才能达到其内部各要素形成动态有序的结构。耗散结构理论其意义远远超出了物理学范畴。在《语文课标》中,也提出了“探究性阅读”的开放性。首先,师生都要保持开放的状态,能接纳所有可以接纳的信息。阅读的渠道不仅在课堂,也在课外,要利用图书馆、互联网等信息资源。其次,学生在学习活动中是开放自由的,不受压抑的,活动内容不拘泥与教材,也不局限于老师的知识视野。
(二) 探究性原则
《语文标准》指出,实施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关键在于教师要把课堂时间和空间还给学生,方能引导学生搭建自主探究和发现的操作平台。教师要改变逐段串讲串问、碎问碎答的教学模式,在指导学生初读课文、读通课文、整体感知的基础上,引导他们探究出一两个富有挑战性的问题,放手让他们去自读自探、合作交流。珍视学生探究中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从而保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
五、模式的设计及实施
在网络实验班两年多的教学实践中,我们在语文新课程标准理念的统摄下,以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为基点,以各种现代学习理论为指导,并根据语文中、高年级的教学特点,对网络环境下语文“自主探究导学式”阅读模式进行研究,该模式的结构如下:
模式实例(人教版小学语文第九册《金色的鱼钩》)
(一)创设情景,明确目标
《语文新课标》指出:“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注意培养学生的自主意识和习惯,为学生创造良好的自主学习环境,尊重学生个体的差异,鼓励学生发表独立见解。”因此,阅读教学的第一环节,教师首先通过计算机为学生充分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如在《金色的鱼钩》的教学中,电脑屏幕上展现了红军二万里长征的历史画面,再配上令人激昂的音乐,教师向学生简介了1934年10月红军二万五千里长征的历史背景。接着,低沉婉转的音乐响起,教师深情地范读课文,不知不觉中,把学生带进了1936年的历史之中。学习积极性充分调动后,学生们在网上聊天室里抒发己见,教师与学生一起整理、归纳,并出示了本课的学习目标。
(二)引导点拨,自主学习
有了上一环节的情感拨动,学生很快进入课文的故事中,开始朗读,经过朗读,学生对课文有了一个整体的感知。接着学生围绕着上一环节提出的学习目标,运用电脑给他们提供的大量文本、图画、影片等资源,在网上主动地探究学习。他们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理解层次,自主学习,通过不同的功能键自由理解语句,有的通过看录像片段感悟作者的感情,有的接受配乐朗诵的指导,有的甚至可以参考红军长征过程中的其他感人故事,有不明白的学生可以用电子举手请教教师或同学,教师通过监控,可以了解到每一个学生的学习情况。
六、模式实践效果
“自主探究性导学式”阅读模式的构建符合新课程改革的目标,使学生的学习方式发生根本性的变化,使学生的学习活动和空间得到了有效的保证,克服了传统阅读教学中繁琐的分析、机械的练习占去课堂大量时间所带来的弊端。教师通过预见性的点拨,引导学生把课内学习到的方法运用到课外阅读中去,并把课本中发现的问题进而深入地探究,极大调动了学生学习的兴趣,激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有效地培养了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关键词】 语文课标;探究性阅读;教学模式
随着网络技术、多媒体技术的日臻成熟,教学的网络化、多媒体化已经成为现代教育的一大特征。基于网络环境下,我们根据语文学科教学的特点,进行了“探究性阅读教学”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一、构建主义理论
这一理论强调学生的学习是一个主动构建的过程,也是与他人交流和分享的过程。在学习过程中,帮助学生构建意义就是要帮助学生对当前学习内容所反映的事物的性质、规律以及该事物与其他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达到较深刻的理解,这种理解在大脑中的长期储存形式也就是关于当前所学内容的认知结构。从而培养出能自发性学习、不断探究、不断创新的学习精神。同时,也构建出富有个性化色彩和创见性的学习效果。
二、新课程标准理念
《语文新课程标准》积极提倡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把单一、被动、接受的学习方式转变为“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大力提倡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要求教师要把课堂上的时间和空间还给学生。让学生在整体感知课文的基础上,引导出可供学生深读探究的一两个能够穿透全文而又富有挑战性的问题情境,放手让学生去自读自探、合作交流。要把探究、发现的阅读主动权、时间支配权和空间占有权真正还给学生。
三、实验目标
我们根据《语文课标》精神,利用现代信息技术的优势,给学生创设一个全新的学习环境,培养学生扎实的语文基本功和开发他们潜在能力与创新能力。具体目标:(1)培养学生阅读的兴趣,丰富学生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2)根据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要求,培养学生探究中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能提出自己的看法和疑问,并能运用合作的方式,共同探讨疑难问题。
四、实验遵循的原则
(一)开放性原则
比利时诺贝尔奖获得者、物理学家普里高津在他创立的“耗散结构理论”中指出:只要保持系统的开放或不断地与外界交换物质、能量与信息,才能达到其内部各要素形成动态有序的结构。耗散结构理论其意义远远超出了物理学范畴。在《语文课标》中,也提出了“探究性阅读”的开放性。首先,师生都要保持开放的状态,能接纳所有可以接纳的信息。阅读的渠道不仅在课堂,也在课外,要利用图书馆、互联网等信息资源。其次,学生在学习活动中是开放自由的,不受压抑的,活动内容不拘泥与教材,也不局限于老师的知识视野。
(二) 探究性原则
《语文标准》指出,实施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关键在于教师要把课堂时间和空间还给学生,方能引导学生搭建自主探究和发现的操作平台。教师要改变逐段串讲串问、碎问碎答的教学模式,在指导学生初读课文、读通课文、整体感知的基础上,引导他们探究出一两个富有挑战性的问题,放手让他们去自读自探、合作交流。珍视学生探究中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从而保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
五、模式的设计及实施
在网络实验班两年多的教学实践中,我们在语文新课程标准理念的统摄下,以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为基点,以各种现代学习理论为指导,并根据语文中、高年级的教学特点,对网络环境下语文“自主探究导学式”阅读模式进行研究,该模式的结构如下:
模式实例(人教版小学语文第九册《金色的鱼钩》)
(一)创设情景,明确目标
《语文新课标》指出:“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注意培养学生的自主意识和习惯,为学生创造良好的自主学习环境,尊重学生个体的差异,鼓励学生发表独立见解。”因此,阅读教学的第一环节,教师首先通过计算机为学生充分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如在《金色的鱼钩》的教学中,电脑屏幕上展现了红军二万里长征的历史画面,再配上令人激昂的音乐,教师向学生简介了1934年10月红军二万五千里长征的历史背景。接着,低沉婉转的音乐响起,教师深情地范读课文,不知不觉中,把学生带进了1936年的历史之中。学习积极性充分调动后,学生们在网上聊天室里抒发己见,教师与学生一起整理、归纳,并出示了本课的学习目标。
(二)引导点拨,自主学习
有了上一环节的情感拨动,学生很快进入课文的故事中,开始朗读,经过朗读,学生对课文有了一个整体的感知。接着学生围绕着上一环节提出的学习目标,运用电脑给他们提供的大量文本、图画、影片等资源,在网上主动地探究学习。他们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理解层次,自主学习,通过不同的功能键自由理解语句,有的通过看录像片段感悟作者的感情,有的接受配乐朗诵的指导,有的甚至可以参考红军长征过程中的其他感人故事,有不明白的学生可以用电子举手请教教师或同学,教师通过监控,可以了解到每一个学生的学习情况。
六、模式实践效果
“自主探究性导学式”阅读模式的构建符合新课程改革的目标,使学生的学习方式发生根本性的变化,使学生的学习活动和空间得到了有效的保证,克服了传统阅读教学中繁琐的分析、机械的练习占去课堂大量时间所带来的弊端。教师通过预见性的点拨,引导学生把课内学习到的方法运用到课外阅读中去,并把课本中发现的问题进而深入地探究,极大调动了学生学习的兴趣,激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有效地培养了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