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构建“以地方政府为主导、中职和高职深度合作的三元联动,紧紧围绕服务地方发展,培养技术技能人才”的中高职衔接办学的体制与机制,形成地市级区域内中高职衔接与贯通的现代职教体系。
关键词:中高职衔接;体制机制;三元联动;区域
作者简介:阳彦雄,男,宜宾职业技术学院教务处副教授,硕士,主要研究方向为机电一体化技术与职业教育。
中图分类号:G71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7747(2015)20-0009-04
根据《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规划(2014-2020年)》(教发[2014]6号)的精神,加强中高职衔接,推进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培养目标、专业设置、课程体系、教学过程等方面的衔接。探索对口合作、集团化发展等多形式的衔接方式。逐步扩大职业院校自主招生权和学习者自主选择权,形成多种方式、多次选择的衔接机制和衔接路径。[1]由此可见,建立现代职教体系,已经在国家层面进行了专题规划,但分权体制以及区域发展不平衡的国情决定了,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也应采取“区域推进”的方式,在政府主导的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过程中,建设主体是单一的,其他建设主体只是被动地接受政府创新活动的结果,未能形成与政府之间良性互动的多层次创建架构,不利于调动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各主体的积极性。
国内关于中高职衔接的实践与研究还停留在衔接制度的研究与设计层面,而对于中高职教育内容、课程、方法衔接方面的研究还远远不够,更未能结合中高职教育的特点,从高职教育的角度对中高职衔接进行思考与设计。[2-3]因此,在国家整体职业教育体系框架下,为适应社会发展需要,构建以多元为主体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体制与机制,由政府主导,发挥职业院校、企业、社会组织等机构的作用,围绕区域经济社会以及文化传统,构建有区域特色的职业教育体系,是一条积极推进中国特色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的有效路径。
本文根据宜宾职业技术学院国家骨干高等职业院校建设项目提出的“三元联动、多方合作,服务地方发展”办学的体制机制创新,结合对口支援宜宾市属中职校建设的实践,对探索中高职衔接与贯通的技术技能人才培养的实践进行梳理与总结。按照拓宽中职毕业生继续学习通道,增强职业教育吸引力[4],提升职业教育服务地方经济发展、民生改善的能力为目标,提出基于“三元联动”的区域中高职衔接贯通体制机制创新建设,为探索中高职协调发展的现代职教体系建设提供可借鉴之路。
一、构建“三元联动”中高职衔接与贯通的体制机制
“三元联动”是指“政府、高职、中职”三方联动,政府主导,高职和中职深度合作,服务地方发展培养各级各类的技术技能人才。即政府统筹,体制创新;高职和中职为主体,机制创新。通过政策支持和制度保障,围绕区域支柱产业、重点产业和特色产业发展的需求,确定中高职衔接的模式、贯通的专业,构建中职与高职衔接贯通的立交桥,形成区域内中高职协调发展的现代职教体系,提升职业教育的吸引力,办人民满意的职业教育。
通过三元联动、多方合作,整合地方政府、中职与高职为主体的资源和力量,建立政校、校校合作机制,创新中高职衔接体制机制。中高职衔接体制机制创新建设路线如图1所示。
二、政府主导,构建中高职衔接贯通的体制创新与保障体系
宜宾通过职业教育三年攻坚,促进了宜宾职业教育大发展,为实施工业强市和建设川滇黔结合部经济强市,培养了大批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为全面贯彻落实《教育部关于推进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的指导意见》(教职成〔2011〕9号)文件精神,全面推进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相衔接,实现技术技能人才的系统培养与终身培养,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职业教育。[5]宜宾市政府推出三年教育行动计划,出台中高职衔接相关的政策和优惠制度,主要涉及人事保障、组织保障、招生政策等;大力推进中高职衔接工作,积极支持高职与中职学校合作发展,为中高职协调发展注入强有动力。
(一)体制改革
推动办学体制与管理体制改革,清除体制障碍。鼓励以中高职衔接为载体,在市教育局的牵头下,形成高职、县(区)政府和中职连锁化办学,实现中高职衔接贯通。落实职业院校办学自主权,推进学校内部管理体制改革。
1.大力开展校县(区)、校校合作办学,搭建中高职衔接贯通的立交桥。目前,学校与市内的屏山县政府和屏山县职业技术学校、高县政府和高县职业技术学校、南溪区政府和南溪职业技术学校签订了校县(区)、校校合作办学战略协议,推动中高职衔接贯通以及中职与高职协调发展。待条件成熟,逐步扩大校县(区)与校校合作办学的范围。
2.高职院校适度扩大单独招收中职校毕业生的比例。扩大学校招生自主权,适度提高专科高等职业学校招收中等职业学校毕业生的比例、本科高等学校招收职业院校毕业生的比例。
学校用于中职校考生的单独招生考试录取比例与规模逐步增加。2012年,学校单独招生规模与当年招生比例为400人、12.5%,2013年为800人、25%,2014年为800人、25%,2015年为1020人、32%。单独招生用于中职校考生录取人数占当年招生人数比例为:2012年40%、2013年51%、2014年73%。用于招收中等职业学校毕业生的比例逐年提高。
3.改革中职学校的招生政策。由市教育局出台相关政策,将中职校原有注册入学制度,升级为注册与中考并行体制,各中职校的重点专业以及中高职衔接班,按照中考成绩,择优录取,秉承百姓“学而优则仕”的思维,让百姓乐于将成绩较好的孩子送到中职学校学习。
4.开展“2+3”的中高职衔接贯通办学体制。结合宜宾区域经济与文化生活发展的需要,在签订校县合作协议的中职校中,联办“2+3”五年一贯制高职,集中职校丰富的基础课教师资源和高职校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的理念,实现中职、高职贯通培养与质量保障。 5.开展“3+3”的中高职衔接联合培养办学体制。为系统构建从中职、专科、本科到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体系,满足各层次技术技能人才的教育需求,服务一线劳动者的职业成长,拓宽高等职业学校招收中等职业学校毕业生、应用技术类型高等学校招收职业院校毕业生通道,打开职业院校学生的成长空间。
结合宜宾市内各中职校的特点,选择部分专业开展“3+3”的中高职衔接联合培养学制,按照一体化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组织教学。在中职校学习3年,参加高职院校的单独招生或参加对口高考,升入高职院校,完成后3年的学习。对未考入高职院校的学生,由“3+3”联合办学双方,开展以职业道德、职业发展、就业准备、创业指导等为主要内容的职业辅导教育,让他们顺利走上工作岗位。
(二)加强领导,突出宣传
由宜宾市教育局主管,各区县政府和高职中职校,建立定期职业教育中高职衔接贯通工作联席会议制度。职业教育目标,纳入各区县政府年度工作目标管理考核。实行中高职衔接贯通专项督查督办及年度通报制度,对政绩突出者进行表彰奖励,对未完成任务的,要追究主要领导责任。[6]
充分运用报刊、电视、广播、网络、黑板报、岩报、标语等多种手段,大力宣传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重要作用,宣传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的重要贡献,不断提高对职业教育的认识,引导全社会积极参与现代职教体系建设,在全社会形成重视和支持现代职教体系建设的良好氛围。
三、校校联动,实现宜宾中高职衔接贯通的机制创新
通过高等职业学校和中等职业学校内部的机制创新,宜宾构建“3+3”中高职衔接和“2+3”五年一贯制中高职衔接贯通联合培养的土壤,为实现区域内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建设搭建一个平台。
(一)高等职业学校内部教学运行机制的创新
学校从2002年开始,招收对口高职学生,由于对口高职学生比例较少,与普高学生混合编班组织教学,对口高职学生实践能力强的优势得不到展现,而教学设计主要按照普高学生的基础知识,作为教学起点,挫伤了对口高职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阻碍了他们职业生涯的发展,这也是高职院校吸引中职校学生力不强的重要因素之一。
为此,学校从2014级新生入学,按照普高一专、普高二专、对口职高、五年制大专,分专业、分级、分类编班和组织教学,共分成83个班,其中,对口职高16个班、五年制大专6个班。
对口高职班,按照中高职衔接专业一体化的人才培养方案执行,专业知识向更宽更深迈进,技能向高技能与技术型的螺旋式递进。
五年制大专阶段班,按照普高二专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执行,完成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培养目标。
(二)“3+3”中高职衔接机制探索与创新
1.联合开办“3+3”中高职衔接班。目前,学校根据本区域内15所中职校办学条件与特点,选择了校校合作的9所签订联合开办“3+3”中高职衔接班协议,结合各县区发展的需要,确定衔接专业与学生人数;学生凭中考成绩,自愿报名,由中职校、高职校双方联合组成考核小组,综合考核学习能力、纪律观念、敬业精神等因素,择优录取中高职衔接班学生名单。
中职和高职双方联合培养、过程共管、责任共担。中高职衔接班的学生在中职阶段学习结束,参加高职院的自主招生考试或对口高考,合格的进入高职阶段学习;对未考入高职的学生,再次强化生产型实习。
2.按照“学历递进、岗位提升、能力提高、课程衔接”的标准,一体化设计中高职衔接专业课程体系。由宜宾市教育局主导,宜宾技术学院牵头,市内国示中职校、省级重点中职校和宜宾机械行业协会、宜宾茶商协会等以及五粮液普什集团公司等相关的100余家紧密合作企业参与,按照“学历递进、岗位提升、能力提高、课程衔接”的标准,一体化设计专业课程体系,采用“3+3”学制模式实现衔接、中职课程教学标准与高职入口标准衔接统一,制定了中高职衔接“机电一体化技术、数控技术、建筑技术、茶叶生产与加工技术,计算机及其应用”等一体化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实行分段贯通、逐步实施,避免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的重复。
(三)“2+3”五年一贯制中高职衔接与贯通机制探索与创新
1.机制保障。学校与市内三个中职校以及对应的地方政府签订校县(区)合作协议,地方政府主导,与所属中职校联合开办“2+3”五年一贯制班,形成区域内中高职衔接与贯通体系。
2.优势互补。高职院校有招收五年一贯制大专政策,中职校在本县(区)内有了一定的办学影响力,能吸引较多优秀的初中别业生报考五年一贯制大专。由于经过职教攻坚,比较多的中职校是从原有普通中学转型过来的,还保留一部份教学经验丰富的公共课教师。前2年由中职校完成专业中学阶段的公共基础知识的教学,后3年进入高职院校学习,师资得到充分的保证。
3.质量保障与激励机制。五年一贯制高职两年学习结束后,须参加全省组织的高职院校单独招生考试,成绩合格方可进入学校大专阶段学习,成绩优异者可编入学校一专层次班级学习。
(四)构建中高职衔接贯通的指挥部与践行者队伍
1.设立中高职衔接的管理机构。成立中高职衔接合作办公室,地点设在宜宾职业技术学院,各院校分设中高职衔接办公室,由相关职能部门负责人为成员,选调骨干教师组成管理与工作队伍。
2.实职互派,全方位参与中高职衔接过程组织与管理。学校在战略合作伙伴学校分别设立屏山分院、高县分院,派出两名管理骨干到屏山县职业中学承担校长、教学副校长职务,对方派出教学管理干部以相应专业部部长等到学校进修,确保中高职衔接一体化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落到实处。
3.骨干教师互派,构筑中高职衔接的师资队伍,成为推动中高职衔接的排头兵。学校选派机电、数控、建筑和计算机等专业带头人以及骨干教师到屏山职校、江安职校等职中,指导部分课程的教学;珙县职校、长宁职校、江安职校等中职校选派教师到学校的数控、汽车等专业,跟师进修或做辅助教师。认识中高职衔接学生特点、研究中高职衔接的教学规律,做到有的放矢。开展符合中高职衔接课程体系改革、教学内容改革、教学方法与手段改革,做到中高职衔接的课程体系对接、课程内容对接、考核方式对接,实现能力提高、岗位提升、学历递进。
4.联合开展中高职衔接相关课题研究。根据本地现代职教体系建设的需要,与市内的国示省重等中职校联合,主要对中高职一体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高职院校单独招生考试大纲、专业课程体系建设和教学改革、推进产教研合作、师资队伍建设、建设共享型实训基地等问题开展研究。
学校2014级按照中高职衔接进行分级、分类编班和组织教学,对口高职学生避免重复学习中职内容,教师的备课以及教学组织难度降低,学生学习兴趣明显提高,上课纪律、完成作业以及实践项目的质量,均好于上一年级。对口合作的中职校招生规模明显扩大,学生入学的文化基础大幅提升,受到家长的欢迎。外地知名企业(如农牧食品企业华西希望特区集团等),考察学校以及本市相关的中职校的办学实力后,签订了联合培养中高级技术技能人才协议,并在本市开办分公司,中高职衔接与贯通成效受到地方政府的肯定。
综上所述,宜宾以政校校“三元联动”的中高职衔接模式创新,政府统筹体制创新,中高职合作机制创新,以“政府—高职—中职”为轴,自上而下、自下而上双向路径推进,校校合作办学、合作育人、过程共管、成果共享、责任共担的区域内中高职衔接联合培养共同体,打通中高职衔接通道,形成地市级的现代职教体系立交桥,为地方建设发展注入动力。
参考文献:
[1]庄西真.采取区域推进的方式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J].职业技术教育,2013(9):23.
[2]李德贵.美、英、澳中高职衔接的比较研究[J].成人教育,2013(12):62-64.
[3]丁廷发,谢丽娜,杨易昆.三峡库区中高职衔接中专业建设的实践与探索[J].职教论坛.2013(18):62-64.
[4]汪伟,孙仁斌,吴燕婷.高职生就业率78.1%起薪超名校生[N].文摘周报,2014-11-18(2).
[5]朱雪梅.我国中职与高职衔接研究述评[J].职业技术教育,2011(7):24-27.
[6]孟源北.中高职衔接的关键问题[J].职业技术教育,2013(9):23.
[责任编辑 秦 涛]
关键词:中高职衔接;体制机制;三元联动;区域
作者简介:阳彦雄,男,宜宾职业技术学院教务处副教授,硕士,主要研究方向为机电一体化技术与职业教育。
中图分类号:G71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7747(2015)20-0009-04
根据《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规划(2014-2020年)》(教发[2014]6号)的精神,加强中高职衔接,推进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培养目标、专业设置、课程体系、教学过程等方面的衔接。探索对口合作、集团化发展等多形式的衔接方式。逐步扩大职业院校自主招生权和学习者自主选择权,形成多种方式、多次选择的衔接机制和衔接路径。[1]由此可见,建立现代职教体系,已经在国家层面进行了专题规划,但分权体制以及区域发展不平衡的国情决定了,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也应采取“区域推进”的方式,在政府主导的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过程中,建设主体是单一的,其他建设主体只是被动地接受政府创新活动的结果,未能形成与政府之间良性互动的多层次创建架构,不利于调动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各主体的积极性。
国内关于中高职衔接的实践与研究还停留在衔接制度的研究与设计层面,而对于中高职教育内容、课程、方法衔接方面的研究还远远不够,更未能结合中高职教育的特点,从高职教育的角度对中高职衔接进行思考与设计。[2-3]因此,在国家整体职业教育体系框架下,为适应社会发展需要,构建以多元为主体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体制与机制,由政府主导,发挥职业院校、企业、社会组织等机构的作用,围绕区域经济社会以及文化传统,构建有区域特色的职业教育体系,是一条积极推进中国特色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的有效路径。
本文根据宜宾职业技术学院国家骨干高等职业院校建设项目提出的“三元联动、多方合作,服务地方发展”办学的体制机制创新,结合对口支援宜宾市属中职校建设的实践,对探索中高职衔接与贯通的技术技能人才培养的实践进行梳理与总结。按照拓宽中职毕业生继续学习通道,增强职业教育吸引力[4],提升职业教育服务地方经济发展、民生改善的能力为目标,提出基于“三元联动”的区域中高职衔接贯通体制机制创新建设,为探索中高职协调发展的现代职教体系建设提供可借鉴之路。
一、构建“三元联动”中高职衔接与贯通的体制机制
“三元联动”是指“政府、高职、中职”三方联动,政府主导,高职和中职深度合作,服务地方发展培养各级各类的技术技能人才。即政府统筹,体制创新;高职和中职为主体,机制创新。通过政策支持和制度保障,围绕区域支柱产业、重点产业和特色产业发展的需求,确定中高职衔接的模式、贯通的专业,构建中职与高职衔接贯通的立交桥,形成区域内中高职协调发展的现代职教体系,提升职业教育的吸引力,办人民满意的职业教育。
通过三元联动、多方合作,整合地方政府、中职与高职为主体的资源和力量,建立政校、校校合作机制,创新中高职衔接体制机制。中高职衔接体制机制创新建设路线如图1所示。
二、政府主导,构建中高职衔接贯通的体制创新与保障体系
宜宾通过职业教育三年攻坚,促进了宜宾职业教育大发展,为实施工业强市和建设川滇黔结合部经济强市,培养了大批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为全面贯彻落实《教育部关于推进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的指导意见》(教职成〔2011〕9号)文件精神,全面推进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相衔接,实现技术技能人才的系统培养与终身培养,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职业教育。[5]宜宾市政府推出三年教育行动计划,出台中高职衔接相关的政策和优惠制度,主要涉及人事保障、组织保障、招生政策等;大力推进中高职衔接工作,积极支持高职与中职学校合作发展,为中高职协调发展注入强有动力。
(一)体制改革
推动办学体制与管理体制改革,清除体制障碍。鼓励以中高职衔接为载体,在市教育局的牵头下,形成高职、县(区)政府和中职连锁化办学,实现中高职衔接贯通。落实职业院校办学自主权,推进学校内部管理体制改革。
1.大力开展校县(区)、校校合作办学,搭建中高职衔接贯通的立交桥。目前,学校与市内的屏山县政府和屏山县职业技术学校、高县政府和高县职业技术学校、南溪区政府和南溪职业技术学校签订了校县(区)、校校合作办学战略协议,推动中高职衔接贯通以及中职与高职协调发展。待条件成熟,逐步扩大校县(区)与校校合作办学的范围。
2.高职院校适度扩大单独招收中职校毕业生的比例。扩大学校招生自主权,适度提高专科高等职业学校招收中等职业学校毕业生的比例、本科高等学校招收职业院校毕业生的比例。
学校用于中职校考生的单独招生考试录取比例与规模逐步增加。2012年,学校单独招生规模与当年招生比例为400人、12.5%,2013年为800人、25%,2014年为800人、25%,2015年为1020人、32%。单独招生用于中职校考生录取人数占当年招生人数比例为:2012年40%、2013年51%、2014年73%。用于招收中等职业学校毕业生的比例逐年提高。
3.改革中职学校的招生政策。由市教育局出台相关政策,将中职校原有注册入学制度,升级为注册与中考并行体制,各中职校的重点专业以及中高职衔接班,按照中考成绩,择优录取,秉承百姓“学而优则仕”的思维,让百姓乐于将成绩较好的孩子送到中职学校学习。
4.开展“2+3”的中高职衔接贯通办学体制。结合宜宾区域经济与文化生活发展的需要,在签订校县合作协议的中职校中,联办“2+3”五年一贯制高职,集中职校丰富的基础课教师资源和高职校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的理念,实现中职、高职贯通培养与质量保障。 5.开展“3+3”的中高职衔接联合培养办学体制。为系统构建从中职、专科、本科到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体系,满足各层次技术技能人才的教育需求,服务一线劳动者的职业成长,拓宽高等职业学校招收中等职业学校毕业生、应用技术类型高等学校招收职业院校毕业生通道,打开职业院校学生的成长空间。
结合宜宾市内各中职校的特点,选择部分专业开展“3+3”的中高职衔接联合培养学制,按照一体化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组织教学。在中职校学习3年,参加高职院校的单独招生或参加对口高考,升入高职院校,完成后3年的学习。对未考入高职院校的学生,由“3+3”联合办学双方,开展以职业道德、职业发展、就业准备、创业指导等为主要内容的职业辅导教育,让他们顺利走上工作岗位。
(二)加强领导,突出宣传
由宜宾市教育局主管,各区县政府和高职中职校,建立定期职业教育中高职衔接贯通工作联席会议制度。职业教育目标,纳入各区县政府年度工作目标管理考核。实行中高职衔接贯通专项督查督办及年度通报制度,对政绩突出者进行表彰奖励,对未完成任务的,要追究主要领导责任。[6]
充分运用报刊、电视、广播、网络、黑板报、岩报、标语等多种手段,大力宣传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重要作用,宣传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的重要贡献,不断提高对职业教育的认识,引导全社会积极参与现代职教体系建设,在全社会形成重视和支持现代职教体系建设的良好氛围。
三、校校联动,实现宜宾中高职衔接贯通的机制创新
通过高等职业学校和中等职业学校内部的机制创新,宜宾构建“3+3”中高职衔接和“2+3”五年一贯制中高职衔接贯通联合培养的土壤,为实现区域内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建设搭建一个平台。
(一)高等职业学校内部教学运行机制的创新
学校从2002年开始,招收对口高职学生,由于对口高职学生比例较少,与普高学生混合编班组织教学,对口高职学生实践能力强的优势得不到展现,而教学设计主要按照普高学生的基础知识,作为教学起点,挫伤了对口高职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阻碍了他们职业生涯的发展,这也是高职院校吸引中职校学生力不强的重要因素之一。
为此,学校从2014级新生入学,按照普高一专、普高二专、对口职高、五年制大专,分专业、分级、分类编班和组织教学,共分成83个班,其中,对口职高16个班、五年制大专6个班。
对口高职班,按照中高职衔接专业一体化的人才培养方案执行,专业知识向更宽更深迈进,技能向高技能与技术型的螺旋式递进。
五年制大专阶段班,按照普高二专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执行,完成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培养目标。
(二)“3+3”中高职衔接机制探索与创新
1.联合开办“3+3”中高职衔接班。目前,学校根据本区域内15所中职校办学条件与特点,选择了校校合作的9所签订联合开办“3+3”中高职衔接班协议,结合各县区发展的需要,确定衔接专业与学生人数;学生凭中考成绩,自愿报名,由中职校、高职校双方联合组成考核小组,综合考核学习能力、纪律观念、敬业精神等因素,择优录取中高职衔接班学生名单。
中职和高职双方联合培养、过程共管、责任共担。中高职衔接班的学生在中职阶段学习结束,参加高职院的自主招生考试或对口高考,合格的进入高职阶段学习;对未考入高职的学生,再次强化生产型实习。
2.按照“学历递进、岗位提升、能力提高、课程衔接”的标准,一体化设计中高职衔接专业课程体系。由宜宾市教育局主导,宜宾技术学院牵头,市内国示中职校、省级重点中职校和宜宾机械行业协会、宜宾茶商协会等以及五粮液普什集团公司等相关的100余家紧密合作企业参与,按照“学历递进、岗位提升、能力提高、课程衔接”的标准,一体化设计专业课程体系,采用“3+3”学制模式实现衔接、中职课程教学标准与高职入口标准衔接统一,制定了中高职衔接“机电一体化技术、数控技术、建筑技术、茶叶生产与加工技术,计算机及其应用”等一体化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实行分段贯通、逐步实施,避免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的重复。
(三)“2+3”五年一贯制中高职衔接与贯通机制探索与创新
1.机制保障。学校与市内三个中职校以及对应的地方政府签订校县(区)合作协议,地方政府主导,与所属中职校联合开办“2+3”五年一贯制班,形成区域内中高职衔接与贯通体系。
2.优势互补。高职院校有招收五年一贯制大专政策,中职校在本县(区)内有了一定的办学影响力,能吸引较多优秀的初中别业生报考五年一贯制大专。由于经过职教攻坚,比较多的中职校是从原有普通中学转型过来的,还保留一部份教学经验丰富的公共课教师。前2年由中职校完成专业中学阶段的公共基础知识的教学,后3年进入高职院校学习,师资得到充分的保证。
3.质量保障与激励机制。五年一贯制高职两年学习结束后,须参加全省组织的高职院校单独招生考试,成绩合格方可进入学校大专阶段学习,成绩优异者可编入学校一专层次班级学习。
(四)构建中高职衔接贯通的指挥部与践行者队伍
1.设立中高职衔接的管理机构。成立中高职衔接合作办公室,地点设在宜宾职业技术学院,各院校分设中高职衔接办公室,由相关职能部门负责人为成员,选调骨干教师组成管理与工作队伍。
2.实职互派,全方位参与中高职衔接过程组织与管理。学校在战略合作伙伴学校分别设立屏山分院、高县分院,派出两名管理骨干到屏山县职业中学承担校长、教学副校长职务,对方派出教学管理干部以相应专业部部长等到学校进修,确保中高职衔接一体化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落到实处。
3.骨干教师互派,构筑中高职衔接的师资队伍,成为推动中高职衔接的排头兵。学校选派机电、数控、建筑和计算机等专业带头人以及骨干教师到屏山职校、江安职校等职中,指导部分课程的教学;珙县职校、长宁职校、江安职校等中职校选派教师到学校的数控、汽车等专业,跟师进修或做辅助教师。认识中高职衔接学生特点、研究中高职衔接的教学规律,做到有的放矢。开展符合中高职衔接课程体系改革、教学内容改革、教学方法与手段改革,做到中高职衔接的课程体系对接、课程内容对接、考核方式对接,实现能力提高、岗位提升、学历递进。
4.联合开展中高职衔接相关课题研究。根据本地现代职教体系建设的需要,与市内的国示省重等中职校联合,主要对中高职一体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高职院校单独招生考试大纲、专业课程体系建设和教学改革、推进产教研合作、师资队伍建设、建设共享型实训基地等问题开展研究。
学校2014级按照中高职衔接进行分级、分类编班和组织教学,对口高职学生避免重复学习中职内容,教师的备课以及教学组织难度降低,学生学习兴趣明显提高,上课纪律、完成作业以及实践项目的质量,均好于上一年级。对口合作的中职校招生规模明显扩大,学生入学的文化基础大幅提升,受到家长的欢迎。外地知名企业(如农牧食品企业华西希望特区集团等),考察学校以及本市相关的中职校的办学实力后,签订了联合培养中高级技术技能人才协议,并在本市开办分公司,中高职衔接与贯通成效受到地方政府的肯定。
综上所述,宜宾以政校校“三元联动”的中高职衔接模式创新,政府统筹体制创新,中高职合作机制创新,以“政府—高职—中职”为轴,自上而下、自下而上双向路径推进,校校合作办学、合作育人、过程共管、成果共享、责任共担的区域内中高职衔接联合培养共同体,打通中高职衔接通道,形成地市级的现代职教体系立交桥,为地方建设发展注入动力。
参考文献:
[1]庄西真.采取区域推进的方式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J].职业技术教育,2013(9):23.
[2]李德贵.美、英、澳中高职衔接的比较研究[J].成人教育,2013(12):62-64.
[3]丁廷发,谢丽娜,杨易昆.三峡库区中高职衔接中专业建设的实践与探索[J].职教论坛.2013(18):62-64.
[4]汪伟,孙仁斌,吴燕婷.高职生就业率78.1%起薪超名校生[N].文摘周报,2014-11-18(2).
[5]朱雪梅.我国中职与高职衔接研究述评[J].职业技术教育,2011(7):24-27.
[6]孟源北.中高职衔接的关键问题[J].职业技术教育,2013(9):23.
[责任编辑 秦 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