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今天的大学生就是未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主力军,广大教师则是打造这支中华民族“梦之队”的筑梦人。师德为师魂,高校师德建设与中国梦有着密切联系。可通过他律和自律两方面加强高校教师的师德建设,助力中国梦的实现。
关键词:高校师德;中国梦;自律;他律
作者简介:蔡小葵,女,广东轻工职业技术学院讲师,硕士,主要研究方向为思想政治教育。
中图分类号:G718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7747(2015)17-0070-03
2012年11月29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新一届中央政治局常委参观“复兴之路”展览时首次正式提出中国梦,2013年3月17日,习总书记在发表新当选的国家主席讲话中,阐述了中国梦的深刻内涵,并号召全国人民为实现伟大中国梦而共同努力奋斗。2014年,第三十个教师节来临之际,习总书记在“同北京师范大学师生代表座谈时的讲话”中强调:“今天的学生就是未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主力军,广大教师就是打造这支中华民族‘梦之队’的筑梦人。”[1]可见,中国梦与教师之间有着必然的联系。
一、高校师德建设与中国梦的关系
中国梦的近期奋斗目标是实现两个一百年目标,而两个一百年目标的实现靠的是人才,人才靠的又是教育。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教师为本。而教师为本,以师德为魂。
(一)具备较高师德水平的教师队伍是培养实现中国梦主力军的有力保障
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师德建设的意见》(教师[2005]1号)明确指出,我们要从确保党的事业后继有人和社会主义事业兴旺发达的高度,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高度,充分认识新时期加强和改进师德建设的重要意义。而在实际的教育工作中,教师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工作态度、为人处事态度、言行举止等都直接影响到学生的成长。可以说,教师的师德水平,直接影响到教师的职业态度、职业行为、教学风貌以及教书育人的效果,并成为决定中国梦主力军的人才素质的重要因素之一。
(二)高校师德建设与中国梦具有共同的目标追求
中国梦是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总目标的指引下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和人民幸福。而高校师德建设的目标是提高广大教育工作者的思想道德品质,规范教师的职业行为,让广大教育工作者树立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努力的信念和为国家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建设人才的责任感和使命感。高校教师的师德水平关系到学生的成长成才、国家的兴衰和民族的存亡。因此,高校师德建设目标的出发点和最终的归宿,也在于促进学生健康成长、国家事业兴旺发达、民族繁荣昌盛和人民幸福。
(三)高校教师劳动对象与中国梦实现主体具有主体的统一性
高校教师的劳动对象是即将走向工作岗位参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大学生,教师的责任就是将他们培养成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祖国和民族的未来及人民的重托都寄托在他们身上,他们更是中国梦实现的主力军。这种主体的统一性要求高校教师义不容辞地担当起培养合格的实现中国梦的“梦之队”之重任,这也是教师的角色责任及新的历史条件下的历史使命。
二、加强高校师德建设,助力实现中国梦的策略
要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伟大梦想,必须建立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结构合理、充满活力的高素质的教师队伍。[1]这支新时代教师队伍的第一要求便是“师德高尚”,可见师德建设在助力中国梦中的地位和作用是何等重要,它是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筑牢希望之基的根基工程。
一种道德规范,只有实现他律和自律的高度统一,才能发挥道德的认识功能和调节功能,让道德规范真正起到导向、规范、评价、激励等作用。同样,教师的道德规范只有实现自律和他律的统一,才能有效和充分地发挥师德规范的功能。一方面,通过教师对师德规范的正确认知,变外在的道德导制为教师主体自身的意志约束(师德的认识功能);另一方面,通过评价等方式,指导和纠正教师职业行为与职业活动,协调师德关系(师德的调节功能)。因此,可以从提高师德规范的自律和他律两方面加强高校师德建设。
(一)从“知、情、意、行”四方面提高高校教师师德的自律水平
人的道德形成实质上是将外在的社会要求内化为自身观念,再外化为人的自觉行为的过程,在道德认知的基础上,在道德情感及道德意志的作用下,形成相应的道德行为。高校教师师德规范可按知、情、意、行四方面让教师达到师德自律。
1.师德认知是基础。提高高校教师的师德认知水平,(1)要让老师们明白:教师职业是什么样的工作?它的历史使命和责任是什么?教育工作与民族、国家、人民有什么样的关系?只有站在教师职业的社会价值高度去理解教育工作,才能增强教师的职业使命感、荣誉感和责任感。因为,理解是热爱的基础;(2)加强教师对师德理想、师德原则、师德规范体系的学习和理解,并在此基础上形成正确的师德观念、师德选择和师德行为。教师的师德知识越丰富,对师德规范的认知越深刻,就越容易形成坚定的师德信念,培养出丰富的师德情感,锤炼出坚强的师德意志和养成正确的师德行为。
2.师德情感是催化剂。师德情感指教师根据教师道德规范标准,对现实教育教学过程中自己或其他教师的师德行为等所产生的爱憎好恶、喜怒哀乐等情绪情感体验。可从以下三方面加强教师职业道德的培养:(1)引导教师充分认识高尚师德对自己的重要性,师德与自己生活、职业和事业的关系,由此培养其对教师道德原则规范认同的情感;(2)通过组织学习模范教师、优秀教师、先进教育工作者、最美乡村教师等同行的感人事迹来感化教师,使其心灵深处产生振动和共鸣,激发他们积极的情感体验,从而向好学好,主动提高师德水平;(3)积极培养和发现身边师德表现优秀的教师,让大家学习。身边的榜样更熟悉、更能真切地感受和体验这些师德高尚教师对学生的爱、对事业的责任心等,更容易模仿,学习得更透彻,从而催化积极师德情感的发生,催生爱教爱生情怀,催促教师发自内心自律地遵守师德规范。 3.师德意志是保障。师德意志指教师在履行教师职业道德的过程中,在将内化于心的师德外化于行为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自觉克服困难和障碍,做出正确道德选择时所表现出来的顽强毅力和坚持精神等意志品质。师德意志能使教师保持持久、稳定的积极正确的职业行为。但是,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期,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对人们的观念也带来了一些负面的影响,如拜金主义、个人主义、享乐主义等。教师要从教师职业的高尚性、于国于民的重大意义来认识自己所从事事业的光荣,从而坚定不移地热爱自己的职业。另外,学校也应善于发现校内好的师德行为,即使是一件小事,也应给予宣传和表扬,身边的模范更加可亲、可近、可学,由此,让崇尚好的师德行为蔚然成风,激发教师不断提高师德品质、锤炼师德意志。
4.积极的师德行为是目的。师德行为是教师个人在其师德认识、师德情感和师德意志的指引和激励下,在教育教学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具有道德意义的一系列具体的教育行动。教师的职业道德品质要以其师德行为及其效果来确证和表现。教师的职业道德品质也只有见诸师德行为才具有社会价值。因此,教师应积极投身于师德实践,在教育教学活动中教书育人、爱生惜才、诲人不倦、平等对待每个学生,在科研工作中诚信笃实、严谨治学、积极进取、奋斗前行,用自己的人格魅力和高尚师德感染学生,乃至社会。同时,在践行高校教师职业道德的过程中提高师德认知水平,丰富师德情感、坚定师德意志,从而再次诱发更积极的师德行为,形成良性循环。使教师能自觉地将外部的教师职业道德约束内化为自我约束,将教师职业道德由他律升华为自律。
(二)从他律的角度加强高校教师师德建设
加强高校教师师德建设,单靠教师自律是不够的,一方面,品德的养成及道德规范的落实需要内在自律与外在他律的结合才能完成;另一方面,随着高校的扩招,高校教师也良莠不齐。因此,建立健全高校教师师德建设约束机制,从他律角度促使教师遵守高校教师职业道德规范,他律与自律相结合加强高校教师师德建设必要且重要。
1.建立培训学习机制,提高高校师德建设的感召力。通过学习培训加强教师的师德教育是师德建设的基础,而师德的养成不能只靠教师自我感悟、自我修养等自我教育,人的自律需在他律的教育下形成。因此,高校应通过建立健全师德学习培训机制来促进师德建设。(1)建立师德学习制度,规定全员参加师德培训的学时要求,在固定的教研活动或政治学习中要有师德学习的内容;(2)设立师德资格证制度,只要通过培训学习考试合格的教师,才能获得教师资格;(3)培训学习的内容要全面而重点突出,除了将《高校教师职业道德规范》作为学习的重点,还应将中化民族优良道德传统、《教师法》《高等教育法》等法律法规、各级模范优秀师德典范事迹等纳入师德教育的内容。
2.建立评价激励机制,给高校师德建设予动力。评价激励是高校师德建设的基本动力,以评价结果作为依据的激励会更具说服力和鼓舞人。当然,评价要有详细的可操作的评价细则及衡量标准,例如,《安徽省中职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考核办法》的考核内容就具体规定:“不在课堂上吸烟、接听手机;不在工作时间及工作场所饮酒、打牌、下棋、上网聊天或玩游戏;不参与赌博活动。不得透露各类考试内容或组织、参与学生考试作弊;不得在招生、评估考核、职称评审、科研教研等工作中弄虚作假。”激励可分为物质激励和精神激励,目前各高校在精神激励方面做得较好,在此要强调的是物质激励,应将评价结果与教师的工资收入、年度考核评优、职称晋升、职务竞聘等挂钩,让师德规范的实施在利益动力机制的驱动下有效推行。因为,马克思主义认为:“‘思想’一旦离开‘利益’,就一定会使自己出丑”。[2]“人们奋斗所争取的一切,都同他们的利益有关。[3]
3.建立监督机制,给高校师德建设提供保障力。建立健全监督机制是高校教师师德建设的有力保障。高校可通过设立师德建设监督小组,负责学校师德评价考核工作以及奖惩结果的落实等。(1)严格按照上级和学校相关的师德规范标准进行监督,做到依据明确,以理服人;(2)扩大参与监督部门和人员的面,做到民主监督,除了学校监察、教学、科研、人事等部门参加外,要充分发挥学生干部的作用及校园网等信息平台的作用;(3)注意公开透明地通报监督结果及惩处的落实,实行违反师德的“一票否决制”。
中国梦的实现需要广大教育工作者的共同努力,高校应通过他律的约束和激励,让教师将外在的师德规范内化为自身自发、自觉、自律的道德行为,在教育教学实践和个人道德实践中努力践行师德操守,拥有德高的师品、学高的师智、技高的师能、身正的师表,培养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当好“筑梦人”,助力中国梦的实现。
参考文献:
[1]习近平.同北京师范大学师生代表座谈时的讲话[EB/OL].[2014-09-09].http://news.xinhuanet.com.
[2]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7:103.
[3]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6:82.
[责任编辑 秦 涛]
关键词:高校师德;中国梦;自律;他律
作者简介:蔡小葵,女,广东轻工职业技术学院讲师,硕士,主要研究方向为思想政治教育。
中图分类号:G718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7747(2015)17-0070-03
2012年11月29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新一届中央政治局常委参观“复兴之路”展览时首次正式提出中国梦,2013年3月17日,习总书记在发表新当选的国家主席讲话中,阐述了中国梦的深刻内涵,并号召全国人民为实现伟大中国梦而共同努力奋斗。2014年,第三十个教师节来临之际,习总书记在“同北京师范大学师生代表座谈时的讲话”中强调:“今天的学生就是未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主力军,广大教师就是打造这支中华民族‘梦之队’的筑梦人。”[1]可见,中国梦与教师之间有着必然的联系。
一、高校师德建设与中国梦的关系
中国梦的近期奋斗目标是实现两个一百年目标,而两个一百年目标的实现靠的是人才,人才靠的又是教育。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教师为本。而教师为本,以师德为魂。
(一)具备较高师德水平的教师队伍是培养实现中国梦主力军的有力保障
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师德建设的意见》(教师[2005]1号)明确指出,我们要从确保党的事业后继有人和社会主义事业兴旺发达的高度,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高度,充分认识新时期加强和改进师德建设的重要意义。而在实际的教育工作中,教师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工作态度、为人处事态度、言行举止等都直接影响到学生的成长。可以说,教师的师德水平,直接影响到教师的职业态度、职业行为、教学风貌以及教书育人的效果,并成为决定中国梦主力军的人才素质的重要因素之一。
(二)高校师德建设与中国梦具有共同的目标追求
中国梦是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总目标的指引下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和人民幸福。而高校师德建设的目标是提高广大教育工作者的思想道德品质,规范教师的职业行为,让广大教育工作者树立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努力的信念和为国家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建设人才的责任感和使命感。高校教师的师德水平关系到学生的成长成才、国家的兴衰和民族的存亡。因此,高校师德建设目标的出发点和最终的归宿,也在于促进学生健康成长、国家事业兴旺发达、民族繁荣昌盛和人民幸福。
(三)高校教师劳动对象与中国梦实现主体具有主体的统一性
高校教师的劳动对象是即将走向工作岗位参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大学生,教师的责任就是将他们培养成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祖国和民族的未来及人民的重托都寄托在他们身上,他们更是中国梦实现的主力军。这种主体的统一性要求高校教师义不容辞地担当起培养合格的实现中国梦的“梦之队”之重任,这也是教师的角色责任及新的历史条件下的历史使命。
二、加强高校师德建设,助力实现中国梦的策略
要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伟大梦想,必须建立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结构合理、充满活力的高素质的教师队伍。[1]这支新时代教师队伍的第一要求便是“师德高尚”,可见师德建设在助力中国梦中的地位和作用是何等重要,它是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筑牢希望之基的根基工程。
一种道德规范,只有实现他律和自律的高度统一,才能发挥道德的认识功能和调节功能,让道德规范真正起到导向、规范、评价、激励等作用。同样,教师的道德规范只有实现自律和他律的统一,才能有效和充分地发挥师德规范的功能。一方面,通过教师对师德规范的正确认知,变外在的道德导制为教师主体自身的意志约束(师德的认识功能);另一方面,通过评价等方式,指导和纠正教师职业行为与职业活动,协调师德关系(师德的调节功能)。因此,可以从提高师德规范的自律和他律两方面加强高校师德建设。
(一)从“知、情、意、行”四方面提高高校教师师德的自律水平
人的道德形成实质上是将外在的社会要求内化为自身观念,再外化为人的自觉行为的过程,在道德认知的基础上,在道德情感及道德意志的作用下,形成相应的道德行为。高校教师师德规范可按知、情、意、行四方面让教师达到师德自律。
1.师德认知是基础。提高高校教师的师德认知水平,(1)要让老师们明白:教师职业是什么样的工作?它的历史使命和责任是什么?教育工作与民族、国家、人民有什么样的关系?只有站在教师职业的社会价值高度去理解教育工作,才能增强教师的职业使命感、荣誉感和责任感。因为,理解是热爱的基础;(2)加强教师对师德理想、师德原则、师德规范体系的学习和理解,并在此基础上形成正确的师德观念、师德选择和师德行为。教师的师德知识越丰富,对师德规范的认知越深刻,就越容易形成坚定的师德信念,培养出丰富的师德情感,锤炼出坚强的师德意志和养成正确的师德行为。
2.师德情感是催化剂。师德情感指教师根据教师道德规范标准,对现实教育教学过程中自己或其他教师的师德行为等所产生的爱憎好恶、喜怒哀乐等情绪情感体验。可从以下三方面加强教师职业道德的培养:(1)引导教师充分认识高尚师德对自己的重要性,师德与自己生活、职业和事业的关系,由此培养其对教师道德原则规范认同的情感;(2)通过组织学习模范教师、优秀教师、先进教育工作者、最美乡村教师等同行的感人事迹来感化教师,使其心灵深处产生振动和共鸣,激发他们积极的情感体验,从而向好学好,主动提高师德水平;(3)积极培养和发现身边师德表现优秀的教师,让大家学习。身边的榜样更熟悉、更能真切地感受和体验这些师德高尚教师对学生的爱、对事业的责任心等,更容易模仿,学习得更透彻,从而催化积极师德情感的发生,催生爱教爱生情怀,催促教师发自内心自律地遵守师德规范。 3.师德意志是保障。师德意志指教师在履行教师职业道德的过程中,在将内化于心的师德外化于行为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自觉克服困难和障碍,做出正确道德选择时所表现出来的顽强毅力和坚持精神等意志品质。师德意志能使教师保持持久、稳定的积极正确的职业行为。但是,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期,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对人们的观念也带来了一些负面的影响,如拜金主义、个人主义、享乐主义等。教师要从教师职业的高尚性、于国于民的重大意义来认识自己所从事事业的光荣,从而坚定不移地热爱自己的职业。另外,学校也应善于发现校内好的师德行为,即使是一件小事,也应给予宣传和表扬,身边的模范更加可亲、可近、可学,由此,让崇尚好的师德行为蔚然成风,激发教师不断提高师德品质、锤炼师德意志。
4.积极的师德行为是目的。师德行为是教师个人在其师德认识、师德情感和师德意志的指引和激励下,在教育教学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具有道德意义的一系列具体的教育行动。教师的职业道德品质要以其师德行为及其效果来确证和表现。教师的职业道德品质也只有见诸师德行为才具有社会价值。因此,教师应积极投身于师德实践,在教育教学活动中教书育人、爱生惜才、诲人不倦、平等对待每个学生,在科研工作中诚信笃实、严谨治学、积极进取、奋斗前行,用自己的人格魅力和高尚师德感染学生,乃至社会。同时,在践行高校教师职业道德的过程中提高师德认知水平,丰富师德情感、坚定师德意志,从而再次诱发更积极的师德行为,形成良性循环。使教师能自觉地将外部的教师职业道德约束内化为自我约束,将教师职业道德由他律升华为自律。
(二)从他律的角度加强高校教师师德建设
加强高校教师师德建设,单靠教师自律是不够的,一方面,品德的养成及道德规范的落实需要内在自律与外在他律的结合才能完成;另一方面,随着高校的扩招,高校教师也良莠不齐。因此,建立健全高校教师师德建设约束机制,从他律角度促使教师遵守高校教师职业道德规范,他律与自律相结合加强高校教师师德建设必要且重要。
1.建立培训学习机制,提高高校师德建设的感召力。通过学习培训加强教师的师德教育是师德建设的基础,而师德的养成不能只靠教师自我感悟、自我修养等自我教育,人的自律需在他律的教育下形成。因此,高校应通过建立健全师德学习培训机制来促进师德建设。(1)建立师德学习制度,规定全员参加师德培训的学时要求,在固定的教研活动或政治学习中要有师德学习的内容;(2)设立师德资格证制度,只要通过培训学习考试合格的教师,才能获得教师资格;(3)培训学习的内容要全面而重点突出,除了将《高校教师职业道德规范》作为学习的重点,还应将中化民族优良道德传统、《教师法》《高等教育法》等法律法规、各级模范优秀师德典范事迹等纳入师德教育的内容。
2.建立评价激励机制,给高校师德建设予动力。评价激励是高校师德建设的基本动力,以评价结果作为依据的激励会更具说服力和鼓舞人。当然,评价要有详细的可操作的评价细则及衡量标准,例如,《安徽省中职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考核办法》的考核内容就具体规定:“不在课堂上吸烟、接听手机;不在工作时间及工作场所饮酒、打牌、下棋、上网聊天或玩游戏;不参与赌博活动。不得透露各类考试内容或组织、参与学生考试作弊;不得在招生、评估考核、职称评审、科研教研等工作中弄虚作假。”激励可分为物质激励和精神激励,目前各高校在精神激励方面做得较好,在此要强调的是物质激励,应将评价结果与教师的工资收入、年度考核评优、职称晋升、职务竞聘等挂钩,让师德规范的实施在利益动力机制的驱动下有效推行。因为,马克思主义认为:“‘思想’一旦离开‘利益’,就一定会使自己出丑”。[2]“人们奋斗所争取的一切,都同他们的利益有关。[3]
3.建立监督机制,给高校师德建设提供保障力。建立健全监督机制是高校教师师德建设的有力保障。高校可通过设立师德建设监督小组,负责学校师德评价考核工作以及奖惩结果的落实等。(1)严格按照上级和学校相关的师德规范标准进行监督,做到依据明确,以理服人;(2)扩大参与监督部门和人员的面,做到民主监督,除了学校监察、教学、科研、人事等部门参加外,要充分发挥学生干部的作用及校园网等信息平台的作用;(3)注意公开透明地通报监督结果及惩处的落实,实行违反师德的“一票否决制”。
中国梦的实现需要广大教育工作者的共同努力,高校应通过他律的约束和激励,让教师将外在的师德规范内化为自身自发、自觉、自律的道德行为,在教育教学实践和个人道德实践中努力践行师德操守,拥有德高的师品、学高的师智、技高的师能、身正的师表,培养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当好“筑梦人”,助力中国梦的实现。
参考文献:
[1]习近平.同北京师范大学师生代表座谈时的讲话[EB/OL].[2014-09-09].http://news.xinhuanet.com.
[2]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7:103.
[3]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6:82.
[责任编辑 秦 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