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培养学生问题意识
现实生活中,不少教师自己就缺乏较强的问题意识,不能或不喜欢提出有质量的问题;教学活动中,他们人问亦问,或“书问亦问”,成了教学参考资料的代言人。教师没有质疑的习惯和能力,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也就成了无本之木、无源之水。因此,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教师必须先行一步。部分教师认为课堂上多提问题,就是启发式教学,其结果是课堂发问的泛化。问题充斥了大量的是非问和填空问,不少问题根本不需思考,有的甚至“照本宣科”就能应答自如。看起来课堂上热热闹闹,而实际上学生思维的效率极低。
因此,中学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具体操作策略是:一要创设情境,使学生想问。一方面,教师要善于提出一些具有探索性、启发性和发展性、开放性的问题;另一方面,既要让学生为解决疑难而问,也要让学生为求得新知而问。二要创设和谐环境,使学生敢问。三要重视引导,使学生会问。四要正确评价,保护问题意识。
教师不是一个正确与错误的最高裁判者,学生由于学习基础、学习方式和潜质的不同,在学习中必然会提出多层次及丰富多彩的个性化问题,我们要善于发现、挖掘具有特殊价值的东西,培养学生的个性。
二、不要一味追求语文教学的精确性
语文是人对主观世界的感知和对客观世界的描述。世界是复杂的,表达是艰难的,而语文教学对精确化的追求却忽视这一客观事实,一味地强调目标模式,奉行标准答案,量化主观感受,鞭笞学生个性,但由于其自身理论和操作的局限性,精确的范围就只能锁定在语文工具性的半壁江山之内。
教学评估标准化是运用现代数学统计方法对教学信息和效率进行量化评估的先进方法。辩证地看,这种方法对一些技能训练比较鲜明的学科,或者对语文教学认知领域中的低级层次,作用的确较为显著。而语文教学是一个极其复杂的过程,它的信息载体是精神创造的产物,是来自人的内心世界的,是有灵魂的竖琴,拨奏出来的是一曲美妙的音乐,它甚至与理智与逻辑道殊途异。理解与评估演绎文本与语文教学,当然不是几条僵死的标准和几乎抽象的推理能完成的。所以,它实在无法精确语文的灵魂。于是,语文逐渐沦落为仅仅是一种交际工具,陷入灰色的境地。语文教学被精确成一棵简单明了的知识树,沿着这棵树的末根一路梳理上去,中小学各阶段的知识点一目了然。但这样语文教学没有了想象,没有了美感,没有了悬念,没有了激情,没有了心灵的震撼。这就像一条大河没有了浩荡的激流,没有了撞击的浪花一样。极端精确的语文教学变成了扼杀学生个性的刽子手。
实际上,作为认知主体的学生,他们有一个模糊的认识过程。作为教师,在教学中必须尊重这个客观规律,不可拔苗助长,或强行灌输。比如,在教散文时,不少教师往往不遗余力地灌输给学生诸如形散神聚、立意深邃、富有诗情画意等文学术语,但学生对这些概念的认知总归是模糊的,哪怕是教师讲得多么的精确。只有学生阅读一定数量和质量的散文作品,并将之与其他样式的文学作品作模糊或朴素的比较之后,他才有可能对上述术语有相对精确的理解。这个认识过程是从模糊到精确的过程。所以,语文教学要有一定的模糊性,也就是常说的意会性。
三、作文教学能培养学生个性
让每个学生都能写出感情质朴、打动人心的文章,应该是我们每个语文教师不懈追求的目标。但是,无论是过去还是现在,作文教学仍是教师最为头痛的一件事。学生更是如此,可以说是谈“写”色变。通过几年的作文教学实践,我深深体会到:作文的真情来源于生活,作文教学只有和生活紧密结合才能使学生写出有个性的作文来,不再千篇一律。
这是发生在我们班的一个真实的故事。
再过几天学校就要进行朗诵比赛了,每个班只有两个名额。经过认真的准备,一场小型的选拔赛在我们班拉开了帷幕。看得出孩子们很用心,一个个迸发出了从未有过的激情,不得不让我对他们刮目相看。经过激烈的角逐,从20名选手中选拔出了两名幸运者。于是,有的学生泣不成声,有的学生默不作声。
没想到,这件事对他们的触动这么大。这是一个多么好的“我手写我心”的机会啊,我决定让孩子们把心里话说出来。
作文交上来了,捧着孩子们的作文,我感受到字里行间的真诚。有的学生说:落选后,我很想哭,我真想找个没人的地方痛哭一场。有个学生作文一直不好,这次他写道:努力、努力、再努力,一定能成功;付出、付出、再付出,一定有回报。有个学生描写等待中的焦急:我不停地问,绿树啊,白云啊,蓝天啊,小鸟啊,万能之主的太阳啊,我能行吗?
我不禁想到,孩子们不会写作文吗?只不过是内心的那份情感没有被激发出来。由此看来,学生如果不是在情感世界里走一遭,触动他情感的琴弦,又怎能有深刻的体会?又怎能写得出有个性的文章?
作为教学的引领者,就应该带领学生走进生活,一路经历泪水,经历欢笑。只有这样,才能丰富学生的情感世界,进而丰富个性、认识个性、体会个性,最后才能写出富有个性的作文来。
语文教学尤其是作文教学,因其人文性的特点,不应让课堂45分钟来教,不应局限于一支粉笔一本书、一块黑板一张嘴,应让学生们走出课本,走出课堂,走出作业堆,奔向大自然,奔向广阔天地,体会多彩的生活,让他们兴趣盎然,轻轻松松地学习。只有这样,才能张扬他们的个性,作文也才能有个性。正是基于这一点,我有一次利用读报课的时间,带学生到校区四周的野外看一看真实的生活。那天虽然是阴雨绵绵,但雨中的野外却别有一番滋味。一些情感丰富的学生情不自禁地与我吟起有关雨的诗句。连我都不相信,许多平日里并不多见的诗句竟然脱口而出。不少调皮的孩子也在雨中的野外里找到了自己的快乐。有的嬉笑玩耍,有的故意淋雨,还有的溅了一身的泥。
事后,我让学生以“雨”为话题,写出自己的感受。有个很有文学才华的学生这样写道:“江南的雨是美的,细小的雨打在油纸伞上,钻到廊棚下。听雨点嘀嘀嗒嗒地打在青石板上的韵律,或许会有江南女子袅袅走来。烟雨景中见到这幅景象是美吧。”全体学生都没有无病呻吟,写出了个性。学生作文有了个性,这是我没有想到的。我绞尽脑汁用了很多方法,这次终于奏效。
总之,没有个性的学生,今后必定没有大的成就。语文教学一定要特别重视培养学生个性,努力使他们各有所长,为他们日后成才铺平道路。
现实生活中,不少教师自己就缺乏较强的问题意识,不能或不喜欢提出有质量的问题;教学活动中,他们人问亦问,或“书问亦问”,成了教学参考资料的代言人。教师没有质疑的习惯和能力,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也就成了无本之木、无源之水。因此,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教师必须先行一步。部分教师认为课堂上多提问题,就是启发式教学,其结果是课堂发问的泛化。问题充斥了大量的是非问和填空问,不少问题根本不需思考,有的甚至“照本宣科”就能应答自如。看起来课堂上热热闹闹,而实际上学生思维的效率极低。
因此,中学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具体操作策略是:一要创设情境,使学生想问。一方面,教师要善于提出一些具有探索性、启发性和发展性、开放性的问题;另一方面,既要让学生为解决疑难而问,也要让学生为求得新知而问。二要创设和谐环境,使学生敢问。三要重视引导,使学生会问。四要正确评价,保护问题意识。
教师不是一个正确与错误的最高裁判者,学生由于学习基础、学习方式和潜质的不同,在学习中必然会提出多层次及丰富多彩的个性化问题,我们要善于发现、挖掘具有特殊价值的东西,培养学生的个性。
二、不要一味追求语文教学的精确性
语文是人对主观世界的感知和对客观世界的描述。世界是复杂的,表达是艰难的,而语文教学对精确化的追求却忽视这一客观事实,一味地强调目标模式,奉行标准答案,量化主观感受,鞭笞学生个性,但由于其自身理论和操作的局限性,精确的范围就只能锁定在语文工具性的半壁江山之内。
教学评估标准化是运用现代数学统计方法对教学信息和效率进行量化评估的先进方法。辩证地看,这种方法对一些技能训练比较鲜明的学科,或者对语文教学认知领域中的低级层次,作用的确较为显著。而语文教学是一个极其复杂的过程,它的信息载体是精神创造的产物,是来自人的内心世界的,是有灵魂的竖琴,拨奏出来的是一曲美妙的音乐,它甚至与理智与逻辑道殊途异。理解与评估演绎文本与语文教学,当然不是几条僵死的标准和几乎抽象的推理能完成的。所以,它实在无法精确语文的灵魂。于是,语文逐渐沦落为仅仅是一种交际工具,陷入灰色的境地。语文教学被精确成一棵简单明了的知识树,沿着这棵树的末根一路梳理上去,中小学各阶段的知识点一目了然。但这样语文教学没有了想象,没有了美感,没有了悬念,没有了激情,没有了心灵的震撼。这就像一条大河没有了浩荡的激流,没有了撞击的浪花一样。极端精确的语文教学变成了扼杀学生个性的刽子手。
实际上,作为认知主体的学生,他们有一个模糊的认识过程。作为教师,在教学中必须尊重这个客观规律,不可拔苗助长,或强行灌输。比如,在教散文时,不少教师往往不遗余力地灌输给学生诸如形散神聚、立意深邃、富有诗情画意等文学术语,但学生对这些概念的认知总归是模糊的,哪怕是教师讲得多么的精确。只有学生阅读一定数量和质量的散文作品,并将之与其他样式的文学作品作模糊或朴素的比较之后,他才有可能对上述术语有相对精确的理解。这个认识过程是从模糊到精确的过程。所以,语文教学要有一定的模糊性,也就是常说的意会性。
三、作文教学能培养学生个性
让每个学生都能写出感情质朴、打动人心的文章,应该是我们每个语文教师不懈追求的目标。但是,无论是过去还是现在,作文教学仍是教师最为头痛的一件事。学生更是如此,可以说是谈“写”色变。通过几年的作文教学实践,我深深体会到:作文的真情来源于生活,作文教学只有和生活紧密结合才能使学生写出有个性的作文来,不再千篇一律。
这是发生在我们班的一个真实的故事。
再过几天学校就要进行朗诵比赛了,每个班只有两个名额。经过认真的准备,一场小型的选拔赛在我们班拉开了帷幕。看得出孩子们很用心,一个个迸发出了从未有过的激情,不得不让我对他们刮目相看。经过激烈的角逐,从20名选手中选拔出了两名幸运者。于是,有的学生泣不成声,有的学生默不作声。
没想到,这件事对他们的触动这么大。这是一个多么好的“我手写我心”的机会啊,我决定让孩子们把心里话说出来。
作文交上来了,捧着孩子们的作文,我感受到字里行间的真诚。有的学生说:落选后,我很想哭,我真想找个没人的地方痛哭一场。有个学生作文一直不好,这次他写道:努力、努力、再努力,一定能成功;付出、付出、再付出,一定有回报。有个学生描写等待中的焦急:我不停地问,绿树啊,白云啊,蓝天啊,小鸟啊,万能之主的太阳啊,我能行吗?
我不禁想到,孩子们不会写作文吗?只不过是内心的那份情感没有被激发出来。由此看来,学生如果不是在情感世界里走一遭,触动他情感的琴弦,又怎能有深刻的体会?又怎能写得出有个性的文章?
作为教学的引领者,就应该带领学生走进生活,一路经历泪水,经历欢笑。只有这样,才能丰富学生的情感世界,进而丰富个性、认识个性、体会个性,最后才能写出富有个性的作文来。
语文教学尤其是作文教学,因其人文性的特点,不应让课堂45分钟来教,不应局限于一支粉笔一本书、一块黑板一张嘴,应让学生们走出课本,走出课堂,走出作业堆,奔向大自然,奔向广阔天地,体会多彩的生活,让他们兴趣盎然,轻轻松松地学习。只有这样,才能张扬他们的个性,作文也才能有个性。正是基于这一点,我有一次利用读报课的时间,带学生到校区四周的野外看一看真实的生活。那天虽然是阴雨绵绵,但雨中的野外却别有一番滋味。一些情感丰富的学生情不自禁地与我吟起有关雨的诗句。连我都不相信,许多平日里并不多见的诗句竟然脱口而出。不少调皮的孩子也在雨中的野外里找到了自己的快乐。有的嬉笑玩耍,有的故意淋雨,还有的溅了一身的泥。
事后,我让学生以“雨”为话题,写出自己的感受。有个很有文学才华的学生这样写道:“江南的雨是美的,细小的雨打在油纸伞上,钻到廊棚下。听雨点嘀嘀嗒嗒地打在青石板上的韵律,或许会有江南女子袅袅走来。烟雨景中见到这幅景象是美吧。”全体学生都没有无病呻吟,写出了个性。学生作文有了个性,这是我没有想到的。我绞尽脑汁用了很多方法,这次终于奏效。
总之,没有个性的学生,今后必定没有大的成就。语文教学一定要特别重视培养学生个性,努力使他们各有所长,为他们日后成才铺平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