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冯庸于1901年出生在奉天。他的父亲冯德麟和张作霖同出身绿林,被清朝廷招安后任命为巡防营统领。后来,两人因奉天权力有了分歧,闹到剑拔弩张的地步。最后,张作霖完胜冯德麟。但张作霖念着结拜之情,不忍对冯下杀手,后冯决定转向商界发展,财富的积累使他成为商界巨富。
1917年,冯庸入北平中央陆军第二讲武堂读书, 1919年五四运动爆发,冯庸受到五四新思想的影响,想为中华崛起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1920年,冯庸毕业后回到奉天,出任东北空军少校参谋。只用了短短三年时间,就成为少将空军司令和装甲军司令。1926 年,冯德麟去世。不久后,张作霖被日本人炸死。随后,东北易帜。一系列的变故发生令冯庸无心再回军界发展,他认为要想兴国,必需先发展工业,要想发展工业,人才是最重要的,于是,他决定创办一所大学。1927年8月8日,冯庸大学正式挂牌,很快就按计划招满了五个班的学员,共计180余人。10月1日,学校正式上课。当时只有26岁的冯庸亲自担任了校长。
在冯庸计划创办大学时,许多人对冯庸说:“工科学校,用款很多,并且又是大学,个人维持,恐怕不是容易的事,先生既有這样的热心,不如募捐,庶见众擎易
举,此较容易点”。冯庸说:“我并不是富于教育经验的。因为社会的混乱,欲以挽狂澜于既倒,所以破产兴学,以改造社会,造成新中国的青年。自己担负虽重,但佳果未卜,若到社会去捐募,集款虽易倘若成绩微渺,我怎样对得起社会呢?终究不如彻底的牺牲,功罪咸归一人,心中尚觉安适”。①从这段对话,我们不仅看到了冯庸以家产力学的牺牲精神,也看到了他对祖国的一片赤诚之心。
冯庸用他父亲积累的财富创办大学,发展教育。他于1927年夏动工建筑校舍,昼夜施工,仅以4个多月的时间,就先后建成了以大礼堂为中心,左侧为“忠”字楼,右侧为“仁”字楼的主体楼。各种图书资料、实验仪器、体育设备应有尽有,图书馆、理化实验室、游泳池、滑冰场,这些建筑与设备耗费了大量资金,共投入大约150万银元,几乎倾尽了冯家的全部私产。
冯大是民国第一所私立公益性大学,学生们在这里学习知识,不仅不收取学费,吃住也都是免费的。与冯庸的办学理念相辅相成的是冯大严格的教学管理制度。冯大开始是以工科为主,课程仿照美国大学设置,很多欧美派的教授甚至用英语授课;考试制度极其严格,期中和期末都会在学校礼堂举行会考,考试三门不及格者进行相应处罚;在冯庸的全力经营之下,冯大发展迅速,1931 年达到全盛,已能和张学良主持的东北大学并驾齐驱。
可是九一八事变使冯庸的教育救国梦破灭了。1931年9月21日下午4点多钟,一队日本关东军闯入冯大,他们蛮横粗鲁地命令全体学生立刻离开学校,还毁坏了学校的实习工厂和许多办公设施,并将冯庸强行带走,一大批冯大师生撤到北平。日本人劝冯庸投降不成,将冯庸劫持到日本东京。日本人希望冯庸能代替张学良主持东北政局,组织满洲独立。对此,冯庸断然拒绝。10 月 3 日,他在冯大的日籍教授冈部平太的帮助下,终于被释放。10 月 28 日,他取道香港,回到北平。一回到北平,冯庸即刻投入到冯大复校的工作中。
在汹涌的抗日怒潮中,1931年9月27日东北民众抗日救国会正式成立,并将其 “抵抗日本侵略,共谋收复失地,保护主权”的宗旨布告天下。10月末,东北民众救国会召开了常委会议,决定组织民众去南京请愿,要求国民政府出兵收复失地。其中成员主要是东北大学、冯庸大学和民众团体的代表,他们把名字定为“东北民众救国请愿团”并推举冯庸为总指挥。11月10日,请愿团到达南京,提出抗日收复东北失地等8项要求。11日早请愿团列队到国民党中央党部请愿,一直到15时,蒋介石才见了他们。蒋介石托词搪塞,不做正面回答。之后,各地大中学生纷纷入京请愿,迫于无奈,蒋介石只好以“本主席效忠党国,早具决心,对于诸生请愿,自可接受,望诸生转告各同学,安心求学,拥护政府,各尽其职”之手谕,加以安抚,平息学生请愿怒涛。1932年1月,淞沪抗战爆发。2月上旬,冯庸大学义勇军120余人在校长冯庸的率领下,“身穿黄呢军服,肩背红绸大刀,雄赳赳气昂昂”的奔赴上海参加抗战。尤其值得一提的是,义勇军中的16名女学生组成“女子抗日义勇队”,冯庸夫人、冯庸大学体育系学生龙文彬出任队长,她们短发男装,被当时的人们称为“现代花木兰”、“抗日花木兰”,一时间广为传颂。
冯大师生的抗日爱国行动,并没有得到国民政府的支持。日军入侵上海的消息传来时,冯庸义愤填膺,当即决定率义勇军南下抗日。然而冯大学子们此前没有参加过实战,没有实战经验。冯庸先到洛阳请求拨枪械给冯大学子,可是无人理会,又到南京面见军政部长何应钦,何应钦借口南京无枪械储存,口头允诺冯庸到上海兵工厂去领。这支100多人的学生抗日队伍为了领取枪械一波三折,足以表明国民党当局对抗日义勇军的冷落和不重视。2月13日,冯大师生在上海真茹车站下车时,适逢日军援军抵沪,在未领到枪械的情况下,为了马上支援十九路军杀敌,师生们迎着风雪、手持大刀走上前线。冯庸在战前的动员中慷慨激昂地说:“本义勇军这次南来,不辞跋涉,关山千里,援助十九路军,参加对日作战,全体战士,个个抱必死之心,虽枪械至今未领到,同人并不气馁,故无长枪,亦必以大刀与日寇肉搏,相见疆场。闻日军作战,惟持其猛烈的炮火,冲锋陷阵,非其所一长,最惧我国的大刀队,故本军领得枪械后,亦必一试身手,以歼丑虏。”充分表白了抗日决心。
1932年底,在日军重兵围剿下的东北抗日义勇军主力相继失利,一部分撤入热河后又遭日军围堵。冯庸大学抗日义勇军在冯庸的带领下,驻守热河省凌源县(今辽宁省凌源县)。冯庸和义勇军战士们露营在凌源街西铜顶子庙,指挥部也设在此处。义勇军在驻地开展抗日宣传活动,散发抗日救国传单、张贴标语、创办《复巢月刊》,揭露日寇侵略中国的罪行。这些抗日救国的宣传唤起了民众的抗日热情,一些青年主动要求参战,群众积极帮助抗日武装运送军需物资。
1933年3月1日,日寇骑兵第四旅和第八师团主力与于兆麟第三十旅发生激战,经过一天一夜的战斗国民革命军重创日寇。在第三十旅和增援的二十九旅奋力抗击下,战斗持续到13日,敌我双方都有伤亡。此时,冯庸指挥学生们修筑防御工事,为国民革命军运送弹药。日军于4月3日进攻凌源,由于敌强我弱,冯庸大学抗日义勇军被打散。
为了鼓舞士气打击日寇,冯庸创作了《冯庸义勇军军歌》。 冯庸大学抗日义勇军参加淞沪抗战抵达上海时,高唱《冯庸义勇军军歌》,受到了上海各界民众代表的热烈欢迎。年轻的聂耳也在欢迎队伍中,他被学生们高唱抗日救亡歌曲的雄武悲壮场面感动。
从热河抗日前线返回到北平后,冯庸大学的状况捉襟见肘。冯庸大学是冯庸用私人的财产创办的,“九·一八”事变使冯庸在东北的产业全部被日伪接手,办学经费开始入不敷出。冯庸大学的学生大部门是东北流亡青年,随着东北沦陷和战乱的原因,他们与家人失去联系,交不起学费和生活费,再加上参加淞沪、热河两次抗战,冯庸所剩不多的家产都投入到里面,冯庸大学也难以维持,一些教师和管理人员因为薪酬等原因陆续离校。1933年9月,经历了近6年办学生涯的冯庸以“国难方殷,前途绝望”和师生告别,带着张学良赠与他的一万元生活费,携夫人到杭州生活,冯庸大学停办后,学生大部分并人迁校北平的东北大学,少数学生转人浙江大学、河南大学继续读书,中学部学生归并到北平天坛中学。冯庸大学位于北平原陆军大学校址的校舍改作东北大学总校校舍。至此,冯庸大学成为历史名词。
注释
① 中国学生社编辑:《全国大学图鉴(1933年)》。
【参考文献】
[1] 《抗战中的冯庸与冯庸大学》 张恺新 中国近现代史及史料研究
[2] 《冯庸大学义勇军 抗日烽火中燃烧的青春》 孙成德 中国档案报/2017 年/9 月/15 日/第 002 版
[3] 《冯庸大学及其抗日战争时期的教育实践》 郝春荣 教育科学一九九五年第二期
[4] 《冯庸 张学良铁哥们的人生传奇》 人物与历史
作者简介:郭美娇(出生年份—1990),女,汉,籍贯陕西省神木市。职务/职称[助理馆员],学历本科,研究方向文博。
1917年,冯庸入北平中央陆军第二讲武堂读书, 1919年五四运动爆发,冯庸受到五四新思想的影响,想为中华崛起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1920年,冯庸毕业后回到奉天,出任东北空军少校参谋。只用了短短三年时间,就成为少将空军司令和装甲军司令。1926 年,冯德麟去世。不久后,张作霖被日本人炸死。随后,东北易帜。一系列的变故发生令冯庸无心再回军界发展,他认为要想兴国,必需先发展工业,要想发展工业,人才是最重要的,于是,他决定创办一所大学。1927年8月8日,冯庸大学正式挂牌,很快就按计划招满了五个班的学员,共计180余人。10月1日,学校正式上课。当时只有26岁的冯庸亲自担任了校长。
在冯庸计划创办大学时,许多人对冯庸说:“工科学校,用款很多,并且又是大学,个人维持,恐怕不是容易的事,先生既有這样的热心,不如募捐,庶见众擎易
举,此较容易点”。冯庸说:“我并不是富于教育经验的。因为社会的混乱,欲以挽狂澜于既倒,所以破产兴学,以改造社会,造成新中国的青年。自己担负虽重,但佳果未卜,若到社会去捐募,集款虽易倘若成绩微渺,我怎样对得起社会呢?终究不如彻底的牺牲,功罪咸归一人,心中尚觉安适”。①从这段对话,我们不仅看到了冯庸以家产力学的牺牲精神,也看到了他对祖国的一片赤诚之心。
冯庸用他父亲积累的财富创办大学,发展教育。他于1927年夏动工建筑校舍,昼夜施工,仅以4个多月的时间,就先后建成了以大礼堂为中心,左侧为“忠”字楼,右侧为“仁”字楼的主体楼。各种图书资料、实验仪器、体育设备应有尽有,图书馆、理化实验室、游泳池、滑冰场,这些建筑与设备耗费了大量资金,共投入大约150万银元,几乎倾尽了冯家的全部私产。
冯大是民国第一所私立公益性大学,学生们在这里学习知识,不仅不收取学费,吃住也都是免费的。与冯庸的办学理念相辅相成的是冯大严格的教学管理制度。冯大开始是以工科为主,课程仿照美国大学设置,很多欧美派的教授甚至用英语授课;考试制度极其严格,期中和期末都会在学校礼堂举行会考,考试三门不及格者进行相应处罚;在冯庸的全力经营之下,冯大发展迅速,1931 年达到全盛,已能和张学良主持的东北大学并驾齐驱。
可是九一八事变使冯庸的教育救国梦破灭了。1931年9月21日下午4点多钟,一队日本关东军闯入冯大,他们蛮横粗鲁地命令全体学生立刻离开学校,还毁坏了学校的实习工厂和许多办公设施,并将冯庸强行带走,一大批冯大师生撤到北平。日本人劝冯庸投降不成,将冯庸劫持到日本东京。日本人希望冯庸能代替张学良主持东北政局,组织满洲独立。对此,冯庸断然拒绝。10 月 3 日,他在冯大的日籍教授冈部平太的帮助下,终于被释放。10 月 28 日,他取道香港,回到北平。一回到北平,冯庸即刻投入到冯大复校的工作中。
在汹涌的抗日怒潮中,1931年9月27日东北民众抗日救国会正式成立,并将其 “抵抗日本侵略,共谋收复失地,保护主权”的宗旨布告天下。10月末,东北民众救国会召开了常委会议,决定组织民众去南京请愿,要求国民政府出兵收复失地。其中成员主要是东北大学、冯庸大学和民众团体的代表,他们把名字定为“东北民众救国请愿团”并推举冯庸为总指挥。11月10日,请愿团到达南京,提出抗日收复东北失地等8项要求。11日早请愿团列队到国民党中央党部请愿,一直到15时,蒋介石才见了他们。蒋介石托词搪塞,不做正面回答。之后,各地大中学生纷纷入京请愿,迫于无奈,蒋介石只好以“本主席效忠党国,早具决心,对于诸生请愿,自可接受,望诸生转告各同学,安心求学,拥护政府,各尽其职”之手谕,加以安抚,平息学生请愿怒涛。1932年1月,淞沪抗战爆发。2月上旬,冯庸大学义勇军120余人在校长冯庸的率领下,“身穿黄呢军服,肩背红绸大刀,雄赳赳气昂昂”的奔赴上海参加抗战。尤其值得一提的是,义勇军中的16名女学生组成“女子抗日义勇队”,冯庸夫人、冯庸大学体育系学生龙文彬出任队长,她们短发男装,被当时的人们称为“现代花木兰”、“抗日花木兰”,一时间广为传颂。
冯大师生的抗日爱国行动,并没有得到国民政府的支持。日军入侵上海的消息传来时,冯庸义愤填膺,当即决定率义勇军南下抗日。然而冯大学子们此前没有参加过实战,没有实战经验。冯庸先到洛阳请求拨枪械给冯大学子,可是无人理会,又到南京面见军政部长何应钦,何应钦借口南京无枪械储存,口头允诺冯庸到上海兵工厂去领。这支100多人的学生抗日队伍为了领取枪械一波三折,足以表明国民党当局对抗日义勇军的冷落和不重视。2月13日,冯大师生在上海真茹车站下车时,适逢日军援军抵沪,在未领到枪械的情况下,为了马上支援十九路军杀敌,师生们迎着风雪、手持大刀走上前线。冯庸在战前的动员中慷慨激昂地说:“本义勇军这次南来,不辞跋涉,关山千里,援助十九路军,参加对日作战,全体战士,个个抱必死之心,虽枪械至今未领到,同人并不气馁,故无长枪,亦必以大刀与日寇肉搏,相见疆场。闻日军作战,惟持其猛烈的炮火,冲锋陷阵,非其所一长,最惧我国的大刀队,故本军领得枪械后,亦必一试身手,以歼丑虏。”充分表白了抗日决心。
1932年底,在日军重兵围剿下的东北抗日义勇军主力相继失利,一部分撤入热河后又遭日军围堵。冯庸大学抗日义勇军在冯庸的带领下,驻守热河省凌源县(今辽宁省凌源县)。冯庸和义勇军战士们露营在凌源街西铜顶子庙,指挥部也设在此处。义勇军在驻地开展抗日宣传活动,散发抗日救国传单、张贴标语、创办《复巢月刊》,揭露日寇侵略中国的罪行。这些抗日救国的宣传唤起了民众的抗日热情,一些青年主动要求参战,群众积极帮助抗日武装运送军需物资。
1933年3月1日,日寇骑兵第四旅和第八师团主力与于兆麟第三十旅发生激战,经过一天一夜的战斗国民革命军重创日寇。在第三十旅和增援的二十九旅奋力抗击下,战斗持续到13日,敌我双方都有伤亡。此时,冯庸指挥学生们修筑防御工事,为国民革命军运送弹药。日军于4月3日进攻凌源,由于敌强我弱,冯庸大学抗日义勇军被打散。
为了鼓舞士气打击日寇,冯庸创作了《冯庸义勇军军歌》。 冯庸大学抗日义勇军参加淞沪抗战抵达上海时,高唱《冯庸义勇军军歌》,受到了上海各界民众代表的热烈欢迎。年轻的聂耳也在欢迎队伍中,他被学生们高唱抗日救亡歌曲的雄武悲壮场面感动。
从热河抗日前线返回到北平后,冯庸大学的状况捉襟见肘。冯庸大学是冯庸用私人的财产创办的,“九·一八”事变使冯庸在东北的产业全部被日伪接手,办学经费开始入不敷出。冯庸大学的学生大部门是东北流亡青年,随着东北沦陷和战乱的原因,他们与家人失去联系,交不起学费和生活费,再加上参加淞沪、热河两次抗战,冯庸所剩不多的家产都投入到里面,冯庸大学也难以维持,一些教师和管理人员因为薪酬等原因陆续离校。1933年9月,经历了近6年办学生涯的冯庸以“国难方殷,前途绝望”和师生告别,带着张学良赠与他的一万元生活费,携夫人到杭州生活,冯庸大学停办后,学生大部分并人迁校北平的东北大学,少数学生转人浙江大学、河南大学继续读书,中学部学生归并到北平天坛中学。冯庸大学位于北平原陆军大学校址的校舍改作东北大学总校校舍。至此,冯庸大学成为历史名词。
注释
① 中国学生社编辑:《全国大学图鉴(1933年)》。
【参考文献】
[1] 《抗战中的冯庸与冯庸大学》 张恺新 中国近现代史及史料研究
[2] 《冯庸大学义勇军 抗日烽火中燃烧的青春》 孙成德 中国档案报/2017 年/9 月/15 日/第 002 版
[3] 《冯庸大学及其抗日战争时期的教育实践》 郝春荣 教育科学一九九五年第二期
[4] 《冯庸 张学良铁哥们的人生传奇》 人物与历史
作者简介:郭美娇(出生年份—1990),女,汉,籍贯陕西省神木市。职务/职称[助理馆员],学历本科,研究方向文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