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只要有歌儿唱,
他就快乐每一天
和温可铮教授的音乐情节和友谊是从上世纪40年代后期开始的。还记得1947年10月至11月间,在南京国立音乐学院举办的秋季音乐会上,演出贝多芬的第九交响曲,当时,我在乐队里拉小提琴,合唱队里就有温可铮在歌唱。我们俩有缘,曾在一个宿舍里生活和学习,共同度过了三年时光。他很有天赋,善于表演,嗓子好,一门心思研究歌唱,执着、勤奋和努力,除了歌唱别无杂念。他在歌唱方面总是比别人要练习得多,探索得多,用心研究得多。每天都在唱,一有空就不由自主地要歌唱。总之,他每天都生活在歌唱的世界里。可以感觉到他的与众不同,将来一定会有出息。我曾戏言,声乐方面,歌唱得好的是温可铮,钢琴方面,琴弹的好的,是后来成为我太太的郑丽琴。
新中国成立后,我出国留学后留在北京。温可铮则艺术事业一帆风顺,留在了南方,从南京到上海,教学、演唱,在两个相辅相成的不同领域里,他的成就斐然。可以说,他对中国声乐艺术事业的贡献,是别人难以达到的。他的成功,大家有目共睹,从新中国第一次全国声乐比赛他就获得第一名,并在国际声乐比赛中获得银奖。因唱得好,特别享受金奖待遇,由前苏联国家唱片公司录制出版发行了他的个人演唱专辑。他还在全国首届音乐周上,第一次全国独唱独奏调演上,他都表现得出类拔萃,被人们所认知,红极一时。“文革”时,他受了很多苦,但他很快就恢复了艺术上的第二个春天。他率先举办个人独唱音乐会并应邀讲学,举办师生音乐会,走遍大江南北。他在很多音乐节上,有过令人难忘的演出。80年代他全面走向世界,多次在国外举办个人独唱音乐会,也是第一批中国音乐家应邀到国外去讲学的声乐专家。所到之处,无不受到热烈的欢迎和普遍的好评。他还创造了许多的第一和最多,不一一列举。……总之,在我的印象里,他是一个很天真的乐天派,只要有歌儿唱,他就快乐每一天。他举办了非常之多的个人独唱音乐会,只要我能到场,我都会尽量去听,去享受那种纯艺术的,高品质、高品位的精妙演唱,是世界水平的演唱。余音绕梁而三日不绝。中国年轻的歌唱家们,应该以他为榜样,为楷模,向他好好学习的。当然,他的教学也是世界水平的,他的很多学生,学生的学生,也跟老师一样,在国际国内的各类声乐比赛中获奖,为国争光。至今,他们都在音乐领域里各有建树,有的占有重要的地位和不同的影响。我想说的一句话是,他如果能早一点回国,早一点到北京来工作,他对中国声乐事业的贡献会更大一些,这是个遗憾。
他是中国声乐学派走向世界的开拓者和代表人物之一。他的歌唱艺术、教学艺术是世界一流的。他的丰碑是永恒的。过于匆忙,用短文表达我的思念。他的功绩,用短文是无法准确表达的。祝他一路走好。作为老朋友的我,心里将永远惦念着他。
吴祖强 全国政协常委,中国音乐家协会名誉主席,国家大剧院艺术委员会主任
我听过温可铮先生
演唱《杨白劳》
约在1956年至1960年之间,我多次去上海,并在上海声乐研究所向林俊卿大夫学习声乐。1960年我又和上海歌剧院合作演出歌剧《白毛女》,由于我的朋友王福增教授和沈湘教授都是温可铮教授的朋友,因此我也认识了温先生,但彼此间交往不是很深,只是觉得温可铮比较随和,没有那种由于有了些“洋文化”的修养和经历而不自觉地流露出“不可侵犯”的那种自我感觉。后来,七八十年代,又在北京听过几次温可铮先生的独唱音乐会。他的曲目有歌剧《白毛女》中杨白劳的几首唱段。
杨白劳是歌剧《白毛女》中戏份最重的角色之一(现在人们称呼为男一号)。当时在延安进行初创的时候,几位作曲家张鲁、马可等人不约而同地为杨白劳写的唱段都是以河北梆子及秦腔为基调,并根据人物的需要进行创作和改编的,演员没有一定地“接过地气”的艺术修养和对民族音乐从心眼儿里的热爱,就很难唱好这些唱段,何况温可铮先生是美声唱法的男低音,独唱音乐会用的是钢琴伴奏,我曾估计他唱起来也许不会唱得很动人,但听过他的独唱音乐会后,我认为很不错,可以接受并大受欢迎。温可铮毕竟是一位有修养的歌唱家,他唱的中规中矩,对于他不熟悉的风格也唱得不耍花招、玩技巧,他的嗓音富有张力,他可收可放的技巧用得很熟练,他对观众坦率真诚,听得出他对杨白劳人物塑造是下过大功夫的,我听过他的数场独唱音乐会,在场的观众(包括外国观众)都很认可,不用说他唱得“跳蚤之歌”是他的代表作品之一更受欢迎,他的演唱会是非常成功的。
温可铮不幸在他演唱生涯进入日达中天之际,突然病逝,至今已5年,非常可惜,作为他的朋友和欣赏者,我很怀念他。
王昆 原东方歌舞团团长
(责任编辑 荣英涛)
他就快乐每一天
和温可铮教授的音乐情节和友谊是从上世纪40年代后期开始的。还记得1947年10月至11月间,在南京国立音乐学院举办的秋季音乐会上,演出贝多芬的第九交响曲,当时,我在乐队里拉小提琴,合唱队里就有温可铮在歌唱。我们俩有缘,曾在一个宿舍里生活和学习,共同度过了三年时光。他很有天赋,善于表演,嗓子好,一门心思研究歌唱,执着、勤奋和努力,除了歌唱别无杂念。他在歌唱方面总是比别人要练习得多,探索得多,用心研究得多。每天都在唱,一有空就不由自主地要歌唱。总之,他每天都生活在歌唱的世界里。可以感觉到他的与众不同,将来一定会有出息。我曾戏言,声乐方面,歌唱得好的是温可铮,钢琴方面,琴弹的好的,是后来成为我太太的郑丽琴。
新中国成立后,我出国留学后留在北京。温可铮则艺术事业一帆风顺,留在了南方,从南京到上海,教学、演唱,在两个相辅相成的不同领域里,他的成就斐然。可以说,他对中国声乐艺术事业的贡献,是别人难以达到的。他的成功,大家有目共睹,从新中国第一次全国声乐比赛他就获得第一名,并在国际声乐比赛中获得银奖。因唱得好,特别享受金奖待遇,由前苏联国家唱片公司录制出版发行了他的个人演唱专辑。他还在全国首届音乐周上,第一次全国独唱独奏调演上,他都表现得出类拔萃,被人们所认知,红极一时。“文革”时,他受了很多苦,但他很快就恢复了艺术上的第二个春天。他率先举办个人独唱音乐会并应邀讲学,举办师生音乐会,走遍大江南北。他在很多音乐节上,有过令人难忘的演出。80年代他全面走向世界,多次在国外举办个人独唱音乐会,也是第一批中国音乐家应邀到国外去讲学的声乐专家。所到之处,无不受到热烈的欢迎和普遍的好评。他还创造了许多的第一和最多,不一一列举。……总之,在我的印象里,他是一个很天真的乐天派,只要有歌儿唱,他就快乐每一天。他举办了非常之多的个人独唱音乐会,只要我能到场,我都会尽量去听,去享受那种纯艺术的,高品质、高品位的精妙演唱,是世界水平的演唱。余音绕梁而三日不绝。中国年轻的歌唱家们,应该以他为榜样,为楷模,向他好好学习的。当然,他的教学也是世界水平的,他的很多学生,学生的学生,也跟老师一样,在国际国内的各类声乐比赛中获奖,为国争光。至今,他们都在音乐领域里各有建树,有的占有重要的地位和不同的影响。我想说的一句话是,他如果能早一点回国,早一点到北京来工作,他对中国声乐事业的贡献会更大一些,这是个遗憾。
他是中国声乐学派走向世界的开拓者和代表人物之一。他的歌唱艺术、教学艺术是世界一流的。他的丰碑是永恒的。过于匆忙,用短文表达我的思念。他的功绩,用短文是无法准确表达的。祝他一路走好。作为老朋友的我,心里将永远惦念着他。
吴祖强 全国政协常委,中国音乐家协会名誉主席,国家大剧院艺术委员会主任
我听过温可铮先生
演唱《杨白劳》
约在1956年至1960年之间,我多次去上海,并在上海声乐研究所向林俊卿大夫学习声乐。1960年我又和上海歌剧院合作演出歌剧《白毛女》,由于我的朋友王福增教授和沈湘教授都是温可铮教授的朋友,因此我也认识了温先生,但彼此间交往不是很深,只是觉得温可铮比较随和,没有那种由于有了些“洋文化”的修养和经历而不自觉地流露出“不可侵犯”的那种自我感觉。后来,七八十年代,又在北京听过几次温可铮先生的独唱音乐会。他的曲目有歌剧《白毛女》中杨白劳的几首唱段。
杨白劳是歌剧《白毛女》中戏份最重的角色之一(现在人们称呼为男一号)。当时在延安进行初创的时候,几位作曲家张鲁、马可等人不约而同地为杨白劳写的唱段都是以河北梆子及秦腔为基调,并根据人物的需要进行创作和改编的,演员没有一定地“接过地气”的艺术修养和对民族音乐从心眼儿里的热爱,就很难唱好这些唱段,何况温可铮先生是美声唱法的男低音,独唱音乐会用的是钢琴伴奏,我曾估计他唱起来也许不会唱得很动人,但听过他的独唱音乐会后,我认为很不错,可以接受并大受欢迎。温可铮毕竟是一位有修养的歌唱家,他唱的中规中矩,对于他不熟悉的风格也唱得不耍花招、玩技巧,他的嗓音富有张力,他可收可放的技巧用得很熟练,他对观众坦率真诚,听得出他对杨白劳人物塑造是下过大功夫的,我听过他的数场独唱音乐会,在场的观众(包括外国观众)都很认可,不用说他唱得“跳蚤之歌”是他的代表作品之一更受欢迎,他的演唱会是非常成功的。
温可铮不幸在他演唱生涯进入日达中天之际,突然病逝,至今已5年,非常可惜,作为他的朋友和欣赏者,我很怀念他。
王昆 原东方歌舞团团长
(责任编辑 荣英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