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在中班幼儿的角色游戏中,教师评价是必不可少的,也具有研究意义。游戏中由两个不同主体引起的教师评价是否不同?教师和幼儿主体的不同又表现在何处?原因是什么?本文对此做了细致的调研与分析。
关键词:中班角色游戏;教师评价;主体差异;原因
要想研究教师行为,充实游戏教育理论,必须与角色游戏中的教师评价相联系。教师评价集角色游戏理论和教师教育行为于一体,是需要我们共同研究讨论的。对此,我们做了细致调研。本次研究对象为本市三所示范幼儿园,从中随机选择了6个中班和10名幼儿教师。在研究过程中,我们采用了实践法、文献研究法、行动研究法、案例分析法和观察法等研究方法。在收集资料之前,首先确定教师评价的可操作性,从每位教师的角色游戏评价活动中重点选择两次,并用摄像机将整个过程录下来。
一、游戏评价的主体差异
1.教师主动发起评价
幼儿教育工作者除了开展一日活动外,平时还要观察、分析幼儿的角色游戏,并恰当地进入游戏中,对幼儿的游戏活动进行各种不同方式的评价。通过调查可以看出,评价主体中教师的评价有130个,占总数量的68.7%;幼儿引起的评价有59个,占总数量的31.3% ,教师自身发起的评价多于幼儿发起的评价数量。
2.教师评价身份之间存在不同
研究表明,在对中班幼儿的角色游戏进行评价时,教师主要运用了三种身份:教师身份、教师和游戏参与者相结合的身份以及游戏参与者身份。这三种身份在教师评价角色游戏中交织出现,并展现出教师评价的特点。
3.教师评价语言存在不同
教师的语言评价方式在幼儿角色游戏的评价过程中非常丰富,如在娃娃家游戏中,教师会以“客人”的身份去做客,融入这个“家庭”中。幼儿十分欢迎客人,并热情接待。此时“客人”与家庭成员的交流显得至关重要。也许“客人”一句不经意的话语或是提醒,就能改变家庭成员的游戏开展情况。这种语言指导是不容小觑的。在观察过程中,我们发现教师的每一个评价行为都有不同的语言特点,还需要从多渠道收集资料,制订相应的计划,从而更全面地展现教师在角色游戏中的语言评价特点。
4.教师评价的情感态度没有区别
角色游戏活动开展过程中,教师的情绪状态是有变化的,这些变化都可以作为观察指标。例如,教师的面部表情在介入幼儿游戏时会有所变化,从轻松自然变成严肃蔚然;语音、语调有所提高或降低;肯定性和否定性的语言也有增减。教师情绪情感态度的评价中,主要表现为积极、消极和中性三种类型。
5.教师的评价结果存在不同
研究表明,幼儿在游戏活动中有接受和拒绝两种行为。这是幼儿对教师评价行为的反应,是天性使然,“接受”与“拒绝”的意义也不言而喻。例如,幼儿很赞同教师的某个评价,那么他会表现出“心悦诚服”,并且乐意接受这样的评价;当他不赞同教师的评价时,就算教师说得再多、再有道理,他也不会认同,依旧坚持自己的想法,并拒绝到底。
二、对教师评价的分析
1.导致评价身份与评价方式不同的原因
在中班角色游戏几乎每天都会开展,幼儿对此很喜欢,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也会参与进来,以自身主动介入来观察和思考幼儿所处的游戏情境,做到“身临其境”,以幼儿的角度和眼光去了解并发现问题,采用询问、开放式的语言方式,得出解决问题的办法。当评价行为由教师自身主动发起时,教师能在幼儿需要评价时,从中选择一种最适合的方式进行评价。
2.导致指导结果不同的原因
教师评价的一个重要因素就是对问题的把握,问题的真假会导致结果不同。当这个问题由幼儿提出时,一般是游戏中真实存在的问题;如果是由教师提出问题,那这个问题的真假性值得商榷。教师要正确判断这个问题是否真的影响到幼儿,导致游戏无法继续开展。
3.导致教师情绪态度没有区别的原因
研究表明,在不同的主体发起的评价行为中,教师的情绪态度是没有区别的,这可以从教师的评价身份及语言评价方式中看出。幼儿在角色游戏中会有各种各样的反应,这些都会得到教师积极的情绪表现。然而,在日常的语言评价中,建议式的评价仍占主导地位,为此教师对两者主体发起的评价行为都以中性的态度为主。
通过本次研究,我们可以看出教师在游戏评价的过程中是一个“矛盾结合体”,既要冒着难以运用更合适的方式去评价游戏的风险来帮助幼儿解决有价值的问题,又要在面临一个“假问题”的基础上,利用充分的时间和机会解决教师自身主动发起的问题。为此,立足幼儿角色游戏的长远发展,教师应该在充分了解幼儿的年龄特点與个体差异性的基础上,增强敏感性和判断力,积累丰富的问题解决经验, 做出正确的游戏评价。
参考文献:
[1]华爱华.幼儿游戏理论[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1998.
[2]刘焱.儿童游戏通论[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3]邱学青.学前儿童游戏[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5.
关键词:中班角色游戏;教师评价;主体差异;原因
要想研究教师行为,充实游戏教育理论,必须与角色游戏中的教师评价相联系。教师评价集角色游戏理论和教师教育行为于一体,是需要我们共同研究讨论的。对此,我们做了细致调研。本次研究对象为本市三所示范幼儿园,从中随机选择了6个中班和10名幼儿教师。在研究过程中,我们采用了实践法、文献研究法、行动研究法、案例分析法和观察法等研究方法。在收集资料之前,首先确定教师评价的可操作性,从每位教师的角色游戏评价活动中重点选择两次,并用摄像机将整个过程录下来。
一、游戏评价的主体差异
1.教师主动发起评价
幼儿教育工作者除了开展一日活动外,平时还要观察、分析幼儿的角色游戏,并恰当地进入游戏中,对幼儿的游戏活动进行各种不同方式的评价。通过调查可以看出,评价主体中教师的评价有130个,占总数量的68.7%;幼儿引起的评价有59个,占总数量的31.3% ,教师自身发起的评价多于幼儿发起的评价数量。
2.教师评价身份之间存在不同
研究表明,在对中班幼儿的角色游戏进行评价时,教师主要运用了三种身份:教师身份、教师和游戏参与者相结合的身份以及游戏参与者身份。这三种身份在教师评价角色游戏中交织出现,并展现出教师评价的特点。
3.教师评价语言存在不同
教师的语言评价方式在幼儿角色游戏的评价过程中非常丰富,如在娃娃家游戏中,教师会以“客人”的身份去做客,融入这个“家庭”中。幼儿十分欢迎客人,并热情接待。此时“客人”与家庭成员的交流显得至关重要。也许“客人”一句不经意的话语或是提醒,就能改变家庭成员的游戏开展情况。这种语言指导是不容小觑的。在观察过程中,我们发现教师的每一个评价行为都有不同的语言特点,还需要从多渠道收集资料,制订相应的计划,从而更全面地展现教师在角色游戏中的语言评价特点。
4.教师评价的情感态度没有区别
角色游戏活动开展过程中,教师的情绪状态是有变化的,这些变化都可以作为观察指标。例如,教师的面部表情在介入幼儿游戏时会有所变化,从轻松自然变成严肃蔚然;语音、语调有所提高或降低;肯定性和否定性的语言也有增减。教师情绪情感态度的评价中,主要表现为积极、消极和中性三种类型。
5.教师的评价结果存在不同
研究表明,幼儿在游戏活动中有接受和拒绝两种行为。这是幼儿对教师评价行为的反应,是天性使然,“接受”与“拒绝”的意义也不言而喻。例如,幼儿很赞同教师的某个评价,那么他会表现出“心悦诚服”,并且乐意接受这样的评价;当他不赞同教师的评价时,就算教师说得再多、再有道理,他也不会认同,依旧坚持自己的想法,并拒绝到底。
二、对教师评价的分析
1.导致评价身份与评价方式不同的原因
在中班角色游戏几乎每天都会开展,幼儿对此很喜欢,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也会参与进来,以自身主动介入来观察和思考幼儿所处的游戏情境,做到“身临其境”,以幼儿的角度和眼光去了解并发现问题,采用询问、开放式的语言方式,得出解决问题的办法。当评价行为由教师自身主动发起时,教师能在幼儿需要评价时,从中选择一种最适合的方式进行评价。
2.导致指导结果不同的原因
教师评价的一个重要因素就是对问题的把握,问题的真假会导致结果不同。当这个问题由幼儿提出时,一般是游戏中真实存在的问题;如果是由教师提出问题,那这个问题的真假性值得商榷。教师要正确判断这个问题是否真的影响到幼儿,导致游戏无法继续开展。
3.导致教师情绪态度没有区别的原因
研究表明,在不同的主体发起的评价行为中,教师的情绪态度是没有区别的,这可以从教师的评价身份及语言评价方式中看出。幼儿在角色游戏中会有各种各样的反应,这些都会得到教师积极的情绪表现。然而,在日常的语言评价中,建议式的评价仍占主导地位,为此教师对两者主体发起的评价行为都以中性的态度为主。
通过本次研究,我们可以看出教师在游戏评价的过程中是一个“矛盾结合体”,既要冒着难以运用更合适的方式去评价游戏的风险来帮助幼儿解决有价值的问题,又要在面临一个“假问题”的基础上,利用充分的时间和机会解决教师自身主动发起的问题。为此,立足幼儿角色游戏的长远发展,教师应该在充分了解幼儿的年龄特点與个体差异性的基础上,增强敏感性和判断力,积累丰富的问题解决经验, 做出正确的游戏评价。
参考文献:
[1]华爱华.幼儿游戏理论[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1998.
[2]刘焱.儿童游戏通论[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3]邱学青.学前儿童游戏[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