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方东美,现代著名哲学家,被誉为中国现代哲学思想史上的“东方诗哲”、新儒学八大家之一。方东美的一生都以教学、著述为己任,诲人不倦,造就许多弟子;一生勤研细究,留下数百万言著述。
关键词:方东美;生命本体论;哲学
一、方东美的治学路径
方东美的治学路径大体上可以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由于受儒家传统文化的熏陶从而走向对西方哲学的追求;第二阶段是由西方逐渐返回到东方;第三阶段是彻底地回到了东方。也可以说方东美的哲学研究走的是一条由中入西,最后又援西归中的道路。
方东美是在儒家的家庭氛围中成长,从小三岁读诗经,自幼就受到儒家传统文化熏陶感染,儒家品格和道家气魄的兼容互补,于是便造就了方东美的基本人格。
方东美于1913年考入南京金陵大学,他那时“兴趣却在西方哲学”④,他于这一时期发表在《少年中国》上的《柏格森生之哲学》、《唯实主义的生之哲学》、《詹姆士底宗教哲学》,基本上都反映了方东美当时的学术兴趣之所在。1937年,方东美在第二届中国哲学会上发表了《哲学三慧》。方东美的论著尤其是《哲学三慧》的发表,不仅显示出了他精深的哲学造诣,而且标志了他选定比较文化学、比较哲学作为其研究哲学的基本视角。
1966年,方东美结束在密州大学的课务返回台北后,发现台湾的“思想界偏差很大”,学者中不少人忘本,他认为对此老一辈的学人要负大责。为了引导青年“承受中国文化传统”,方东美放下一切西方哲学的课程,改教中国哲学。他戏称此举为“浪子回头”,实际上这一举动标志着方东美彻底实现了由西方回到东方的转变。
二、方东美思想来源
方东美思想渊源可以说是复杂的、多样的,他确实是想尽收古今中外的思想为其所用,据不完全统计,他所称引或评论的哲学家,几乎囊括了西方从古代到现代的所有哲学家,既包括在哲学史上占有一席位置的大家,比如: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等等,还引用了在普通哲学史上未被提及的哲学家,如布特鲁、海森伯等人。正如方东美自己所讲:“我有儒家的家庭传统,我具有道家的气质,我有佛教的灵感,我有西方的训练。”就西方哲学而言,对方东美影响最大的,是尼采、柏格森和怀德海这三位。方东美认同生命哲学主要思想来源应该是来自尼采和柏格森的学说。
因此,方东美的哲学思想从来源上讲,是以现代西方的生命哲学为主干,将生命哲学与《周易》的“生生哲学”、华严宗“广大和谐”、“圆融事理”的哲学与怀德海“机体主义”哲学相融合。
三、生命本体论
方东美的生命本体论的创建经历了一个较为漫长的过程,从早期他对西方哲学是有选择性地吸纳和收容到晚年复归中国哲学后,完成其生命本体论的架构,经历了数十年。由提出“生命”的本体意义到阐明“生命”本体功用,始终遵循着中国哲学“体用不二”的思维路径。
(一)“生命”本体地位的确立
1931年,方东美在中央大学《文艺丛刊》上发表了《生命情感与美感》一文。此文的发表标志了他已经开始形成自己的生命哲学思想。方东美在他的重要哲学著作《科学哲学与人生中》第一次提出“普遍生命”这一概念,但是此时的方东美并没有明确将“普遍生命”作为宇宙万物形而上的本体,而只是说明我们对于生命现象,不能与物质现象等齐观。
方东美真正确认生命本体意义的著作是他在1937年出版的《中国人生哲学概要》。该书从“宇宙论”、“人性论”、“生命精神”、“道德观念”等方面谈中国哲学,这表明方东美已经确立了他自己的哲学理论体系。他认为,宇宙不仅是机械物质活动的场合,而是普遍生命流行的境界。这可以叫作“万物有生论”。
(二)生命本体之功用
方东美提出的作为万物本体的生命,必然有其功用,因为在中国传统哲学中,就有“即用显体”的论证方法,也就是王夫之所说的“吾从其用而知其体之友,岂待疑哉!”(《周易外传》卷二)。依据这种方法,阐明了“用”,也就证明了“体”的存在于意义。方东美认为,作为宇宙本体的生命,具有“大化流衍,行健不已”的性质。这种生生不已,即生生之徳,通过创化万物的“功用历程”表现出来。这一“功用历程”可以通过人的生命精神的层层超升而表现出来,因为普遍生命的创化动力也贯注在人的生命精神之中。
(三)生命本体论理论内容
方东美生命本体论的理论架构着眼于“体”和“用”两个层面。
就“体”的方面说,方东美提出“五种要义”,即“育种成性义”、“开物成务义”、“创进不息义”、“变化通几义”和“绵延不朽义”,来说明普遍生命的性质,并进一步将这五种要义归结为“生生之徳”,指出这就是普遍生命的本性。
就“用”的方面说,方东美着重阐述了有普遍生命创化动力的“人的生命”,是如何创化、超升的。方东美认为,人的意识是一切哲学体系得以成立的先决条件。方东美对人的生命境界是如何随着普遍生命的大化流行而创进不息、层层超升的论述,可以称作是他的“人格超升论”。这一观点在他的生命本體论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方东美通过对普遍生命“体”和“用”两个层面的论述,建构了其生命本体论的理论内容。
四、东西比较哲学
(一)早期东西哲学比较
方东美早期对东西哲学比较的侧重点在于东西方智慧类型的相异性,注重对东西哲学精神的实质与类型进行比较。方东美早期东西哲学之比较研究的根本特征是:在注重揭示东西哲学精神的实质性差异的同时又将其归结为是由东西方人不同的生命情调所导致的不同的思维特征。因此,方东美认为东西哲学的差异的根本原因在于东西方人生命精神的不同。
方东美的《哲学三慧》一书是他从纯哲学意义上比较东西哲学的开始,该书的发表也标志了方东美确立了其比较哲学研究的方法论范式。
(二)晚期东西哲学比较
方东美晚期的东西哲学比较虽未能从根本上超越《哲学三慧》的比较模式,但并不是早期思想的简单重复,而是将关注点更多的放在东西哲学在看待一些根本性哲学问题时所表现的差异,通过比较这些差异从而凸显东方哲学的精神特征,以此来证明西方哲学只有向东方哲学学习才能从根本上克服自身的缺陷。
参考文献
[1]蒋国保,余秉颐.方东美哲学思想研究[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2.
[2]许金哲.方东美哲学研究[D].河北大学,2018.
作者简介:
张思桐(1996年7月),女,汉,黑龙江省哈尔滨市,学生,硕士研究生,黑龙江大学,中国哲学
关键词:方东美;生命本体论;哲学
一、方东美的治学路径
方东美的治学路径大体上可以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由于受儒家传统文化的熏陶从而走向对西方哲学的追求;第二阶段是由西方逐渐返回到东方;第三阶段是彻底地回到了东方。也可以说方东美的哲学研究走的是一条由中入西,最后又援西归中的道路。
方东美是在儒家的家庭氛围中成长,从小三岁读诗经,自幼就受到儒家传统文化熏陶感染,儒家品格和道家气魄的兼容互补,于是便造就了方东美的基本人格。
方东美于1913年考入南京金陵大学,他那时“兴趣却在西方哲学”④,他于这一时期发表在《少年中国》上的《柏格森生之哲学》、《唯实主义的生之哲学》、《詹姆士底宗教哲学》,基本上都反映了方东美当时的学术兴趣之所在。1937年,方东美在第二届中国哲学会上发表了《哲学三慧》。方东美的论著尤其是《哲学三慧》的发表,不仅显示出了他精深的哲学造诣,而且标志了他选定比较文化学、比较哲学作为其研究哲学的基本视角。
1966年,方东美结束在密州大学的课务返回台北后,发现台湾的“思想界偏差很大”,学者中不少人忘本,他认为对此老一辈的学人要负大责。为了引导青年“承受中国文化传统”,方东美放下一切西方哲学的课程,改教中国哲学。他戏称此举为“浪子回头”,实际上这一举动标志着方东美彻底实现了由西方回到东方的转变。
二、方东美思想来源
方东美思想渊源可以说是复杂的、多样的,他确实是想尽收古今中外的思想为其所用,据不完全统计,他所称引或评论的哲学家,几乎囊括了西方从古代到现代的所有哲学家,既包括在哲学史上占有一席位置的大家,比如: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等等,还引用了在普通哲学史上未被提及的哲学家,如布特鲁、海森伯等人。正如方东美自己所讲:“我有儒家的家庭传统,我具有道家的气质,我有佛教的灵感,我有西方的训练。”就西方哲学而言,对方东美影响最大的,是尼采、柏格森和怀德海这三位。方东美认同生命哲学主要思想来源应该是来自尼采和柏格森的学说。
因此,方东美的哲学思想从来源上讲,是以现代西方的生命哲学为主干,将生命哲学与《周易》的“生生哲学”、华严宗“广大和谐”、“圆融事理”的哲学与怀德海“机体主义”哲学相融合。
三、生命本体论
方东美的生命本体论的创建经历了一个较为漫长的过程,从早期他对西方哲学是有选择性地吸纳和收容到晚年复归中国哲学后,完成其生命本体论的架构,经历了数十年。由提出“生命”的本体意义到阐明“生命”本体功用,始终遵循着中国哲学“体用不二”的思维路径。
(一)“生命”本体地位的确立
1931年,方东美在中央大学《文艺丛刊》上发表了《生命情感与美感》一文。此文的发表标志了他已经开始形成自己的生命哲学思想。方东美在他的重要哲学著作《科学哲学与人生中》第一次提出“普遍生命”这一概念,但是此时的方东美并没有明确将“普遍生命”作为宇宙万物形而上的本体,而只是说明我们对于生命现象,不能与物质现象等齐观。
方东美真正确认生命本体意义的著作是他在1937年出版的《中国人生哲学概要》。该书从“宇宙论”、“人性论”、“生命精神”、“道德观念”等方面谈中国哲学,这表明方东美已经确立了他自己的哲学理论体系。他认为,宇宙不仅是机械物质活动的场合,而是普遍生命流行的境界。这可以叫作“万物有生论”。
(二)生命本体之功用
方东美提出的作为万物本体的生命,必然有其功用,因为在中国传统哲学中,就有“即用显体”的论证方法,也就是王夫之所说的“吾从其用而知其体之友,岂待疑哉!”(《周易外传》卷二)。依据这种方法,阐明了“用”,也就证明了“体”的存在于意义。方东美认为,作为宇宙本体的生命,具有“大化流衍,行健不已”的性质。这种生生不已,即生生之徳,通过创化万物的“功用历程”表现出来。这一“功用历程”可以通过人的生命精神的层层超升而表现出来,因为普遍生命的创化动力也贯注在人的生命精神之中。
(三)生命本体论理论内容
方东美生命本体论的理论架构着眼于“体”和“用”两个层面。
就“体”的方面说,方东美提出“五种要义”,即“育种成性义”、“开物成务义”、“创进不息义”、“变化通几义”和“绵延不朽义”,来说明普遍生命的性质,并进一步将这五种要义归结为“生生之徳”,指出这就是普遍生命的本性。
就“用”的方面说,方东美着重阐述了有普遍生命创化动力的“人的生命”,是如何创化、超升的。方东美认为,人的意识是一切哲学体系得以成立的先决条件。方东美对人的生命境界是如何随着普遍生命的大化流行而创进不息、层层超升的论述,可以称作是他的“人格超升论”。这一观点在他的生命本體论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方东美通过对普遍生命“体”和“用”两个层面的论述,建构了其生命本体论的理论内容。
四、东西比较哲学
(一)早期东西哲学比较
方东美早期对东西哲学比较的侧重点在于东西方智慧类型的相异性,注重对东西哲学精神的实质与类型进行比较。方东美早期东西哲学之比较研究的根本特征是:在注重揭示东西哲学精神的实质性差异的同时又将其归结为是由东西方人不同的生命情调所导致的不同的思维特征。因此,方东美认为东西哲学的差异的根本原因在于东西方人生命精神的不同。
方东美的《哲学三慧》一书是他从纯哲学意义上比较东西哲学的开始,该书的发表也标志了方东美确立了其比较哲学研究的方法论范式。
(二)晚期东西哲学比较
方东美晚期的东西哲学比较虽未能从根本上超越《哲学三慧》的比较模式,但并不是早期思想的简单重复,而是将关注点更多的放在东西哲学在看待一些根本性哲学问题时所表现的差异,通过比较这些差异从而凸显东方哲学的精神特征,以此来证明西方哲学只有向东方哲学学习才能从根本上克服自身的缺陷。
参考文献
[1]蒋国保,余秉颐.方东美哲学思想研究[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2.
[2]许金哲.方东美哲学研究[D].河北大学,2018.
作者简介:
张思桐(1996年7月),女,汉,黑龙江省哈尔滨市,学生,硕士研究生,黑龙江大学,中国哲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