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和践行对大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当今我国正处在全面深化改革的深水区,由于市场经济的影响、互联网的影响、以及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课程教育的不到位等原因下,大学生出现了信仰缺失、价值取向功利化、利己化倾向,因此,我们迫切需要全面深化教育改革,加强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的教育;优化社会环境,营造一种正确的价值取向氛围;深入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培养大学生的集体主义、爱国主义精神。
关键词:大学生;核心价值观;培育;践行
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要紧紧围绕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核心,体现着社会主义的本质,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的灵魂。中共中央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见》明确指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从小抓起、从学校抓起”。大学生是民族的希望、祖国的未来,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接班人,肩负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重任。加强大学生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和践行对大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大学生核心价值观培育存在的问题
20世纪70年代,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人突破“两个凡是”的束缚,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实行改革开放,我国取得了一系列显著的成果。我们从西方引进先进生产技术、管理经验来改进我国的生产方式,大力发展生产力,夯实我国实行社会主义的物质基础。与此同时,西方的一些思想文化也逐渐被老百姓所接受,这些思想文化观念也潜移默化的影响着老百姓的生产、生活方式,其中,不乏积极乐观充满正能量的文化,如:感恩节;但是,其中也有一些不适合我国经济政治环境的文化,任何文化都是为统治阶级服务的,都是具有阶级属性的。西方实行资本主义社会制度,财产私人占有,崇尚个人主义、自由主义,而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实行公有制为主体,崇尚集体主义和爱国主义,这势必会导致西方的一些文化观念是不适合我国的文化体制的,是不能被我们所崇尚、所接受的,为此,也给大学生核心价值观培育和践行带来了一定的问题。
1.大学生信仰缺失
经济体制的变革,社会结构的变动,利益格局的调整,人们的思想观念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特别是在西方资本主义价值观念的影响下,出现了拜金主义、个人享乐主义、以及金钱万能论等不正确的价值观念。大学生正处在三观的建构期,对新事物充满好奇,但又缺乏一定的辨别能力和自控能力,容易随波逐流,特别是在信息爆炸的当今,各种社会思潮鱼龙混杂,价值认同多元化,再加上一些媒体夸张不实的报道以及一些敌对分子对历史和当今社会现象的歪曲解读,容易让大学生思想混乱,造成信仰缺失。
2.大学生价值取向功利化
在市场经济的影响下,加强了大学生进取、竞争观念的形成,有利于学生们的成长、成才;但是,在利益的驱使下也促使一些大学生不正当的竞争、以及价值取向出现功利化的趋势。把个人利益的实现作为一切活动行为的准则,某些学生竞选班社团干部、参加各种社会活动都是抱着综合考评能加分的目的,而不是真正想为同学服务的态度。包括某些学生入党、考研都是为了将来获得一份高薪稳定的工作,为了入党而入党、为了考研而考研,首要目的不是服务社会、报效祖国,而是实现自我利益的最大化。
3.大学生价值取向利己化
在社会不良思潮的影响下,大学生中一部分人出现了利己主义倾向。现在大学生基本上都是九零后,家里基本上就一个小孩,来自两代人的双重关爱,让一部分人比较自我,我行我素,社会责任感比较缺乏,把自己作为一切行为的中心。从他们自身角度来讲,生理心理尚未完全成熟,情绪波动大,没有主见,自我控制能力较弱,第一次完全离开父母来到陌生的城市学习生活,难免会有些不适应。当今社会,人们普遍把房子、车子、票子的有无看成一个人成功与否的标准,认为找一份稳定的工作,赚更多的钱就是实现人生价值,高人一等,并以此作为自己人生的理想。过分强调自己的个人价值,而忽视集体价值、社会价值,这对大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了一定的冲击。
二、大学生核心价值观缺失原因分析
1.市场经济影响
1978年实行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生产力得到快速发展,经济实力得到增强,综合国力进一步提升,突破了“计划经济”、“市场经济”是评判姓资姓社的标准,邓小平指出:“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资本主义也有计划;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也有市场。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但是,市场经济具有自发性、盲目性等特点。然而在大力发展经济,先富带后富的过程中贫富差距过大,让人易产生利己主义,片面追求个人经济价值,忽视自身精神文明的建设,忽视社会价值、社会责任。在西方自由主义、无政府主义的影响下,以及当今建设社会主义过程中出现的贪污腐败、官商结合、权钱交易等不良现象的影响下,致使大学生认识偏差,个人享乐主义、唯金钱至上论盛行,对大学生核心价值观的培养带来了一定的阻力。
2.互联网的影响
当今网络的飞速发展对人们的生活产生了深刻的影响。网络有承载信息量大、传播速度快、时效性强等特点,给人带来方便的同时,也带来了一定的麻烦。由于网络是一个开放的平台,任何人都可以发表观点、表达看法,这就难免给一些居心叵测的人提供了方便。暴力色情、颓废腐朽、西方敌对势力分化等不良思想的侵蚀,而大学生自身意志力又比较薄弱,鉴别真假新闻能力比较差,容易迷失自我,而否定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否定我国具有中国特色的政治经济体制,诋毁社会主义制度,这将不可避免的腐蚀大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3.大学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不到位
大学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主要是为了引导和帮助大学生掌握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而一些高校也趋向功利化,重科研轻教学,或是只注重学生专业技术的教学,而忽视人文精神、马克思主义理论和道德品质的教学,这也将导致学生只重视专业课的学习,只关注短期能获利技能的培养,轻视精神文明的建设。从学校上课形式来说,还是停留在填鸭灌输式教学,或者是流于形式的主题讲座,课堂比较单一、枯燥;从上课老师来说,一些老师把所有精力都放在科研上,不重视课堂教学,认为学生自己看书就可以;从学生来说,认为这些理论比较空洞,没有直接的经济效益,还不如把时间拿来学习专业知识,对马克思主义理论课的态度是只要考试不挂科,不影响拿学位证就可以。大学阶段是三观塑造最关键的时期,由于这些思想认识的偏差,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和践行带来了很大的压力。
三、培育和践行大学生核心价值观的有效途径
1.全面深化教育改革,加强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的教育
马克思主义理论课程是传播马克思主义理论、宣传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理论成果、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培育和践行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主要阵地和主要渠道。全面深化马克思主义理论课程的改革,首先,教师思想上要重视马克思主义理论课程的课堂教学,把看似简单的课程教学提高到培养社会主义接班人的高度,不要只是简单的为了完成工作量,教师重视了,学生也就会相应的重视;其次,马克思主义理论课程内容要及时更新,要与时俱进,随时代的变化而不断丰富,要加强大学生法律意识教育,让大学生懂得从法律角度保护自己的合法权利的同时,也要勇于站在法律立场来约束自己的行为;再次,要丰富教学形式,除了基本理论的讲解外,还要大力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开拓学生视野,培养学生勤俭节约、艰苦朴素的意识;最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和践行除了集中课堂的理论学习外,还要利用碎片时间潜移默化到学生的学习生活中,形成对学生深远持久的影响。
2.优化社会环境,营造一种正确的价值取向氛围
大学生核心价值观的培育不仅仅只是靠大学马克思主义理论课程的学习,社会环境对大学生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和践行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当今社会的享乐主义、拜金主义、贪污腐败、权钱交易等不良风气的盛行,给学生带来了一定迷惑,对大学生三观形成了一定的冲击。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和践行,社会需要通过弘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来清除这些不良风气,营造出一种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的社会风气,同时也要加强社会法规制度建设,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杜绝关系案、人情案和金钱案,始终坚持公正、公平、公开的原则,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紧紧跟随十八届四中全会的脚步,全面推进依法治国,为实现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总目标而努力。广大人民也要把爱国敬业、诚信友善作为自己的价值准则,艺术爱好者要积极创造出一批具有影响力和正能量的图书音像影音作品来引导大学生三观的正确形成。
3.深入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培养大学生的集体主义、爱国主义精神
社会实践活动是大学生核心价值观培育和践行的重要途径,大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可以拓宽视野,了解国情,正确把握社会主流和核心,树立国家主人翁意识。一方面可以将所内化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与具体实际联系起来,实事求是,加深大学生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认同,巩固马克思主义的理想信念;另一方面,可以将内化的马克思主义理想信念外化到社区、农村,深入基层群众,增强社会主义接班人意识,肩负起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开展需要学校、家庭、社会的共同努力,让大学生们走出课堂、走出校园,让他们在青年志愿者、三下乡、勤工助学、公益活动等社会实践中锻炼自己的意志品质,知行统一、格物致知,学会服务他人、奉献社会,培养他们的吃苦耐劳、艰苦朴素、勤俭节约意识,深化集体主义观念和爱国主义观念。
参考文献:
[1]焦翠丽.构建高校大学生核心价值观的有效途径[J].世界教育信息,2008(10)
[2]何煦.论当代大学生核心价值观教育[M].黑龙江高教研究,2007(11)
[3]冯刚.关于大学生核心价值观培育问题的思考[J].学校党建与思想政治教育,2012(123)
[4]袁媛,姚常红.当代大学生核心价值观缺失的原因和构建途径[J].南方论刊,2014(10)
作者简介:
戴晶晶(1991.10~ ),女,湖南常德人,重庆工商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研究生,研究方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
关键词:大学生;核心价值观;培育;践行
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要紧紧围绕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核心,体现着社会主义的本质,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的灵魂。中共中央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见》明确指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从小抓起、从学校抓起”。大学生是民族的希望、祖国的未来,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接班人,肩负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重任。加强大学生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和践行对大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大学生核心价值观培育存在的问题
20世纪70年代,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人突破“两个凡是”的束缚,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实行改革开放,我国取得了一系列显著的成果。我们从西方引进先进生产技术、管理经验来改进我国的生产方式,大力发展生产力,夯实我国实行社会主义的物质基础。与此同时,西方的一些思想文化也逐渐被老百姓所接受,这些思想文化观念也潜移默化的影响着老百姓的生产、生活方式,其中,不乏积极乐观充满正能量的文化,如:感恩节;但是,其中也有一些不适合我国经济政治环境的文化,任何文化都是为统治阶级服务的,都是具有阶级属性的。西方实行资本主义社会制度,财产私人占有,崇尚个人主义、自由主义,而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实行公有制为主体,崇尚集体主义和爱国主义,这势必会导致西方的一些文化观念是不适合我国的文化体制的,是不能被我们所崇尚、所接受的,为此,也给大学生核心价值观培育和践行带来了一定的问题。
1.大学生信仰缺失
经济体制的变革,社会结构的变动,利益格局的调整,人们的思想观念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特别是在西方资本主义价值观念的影响下,出现了拜金主义、个人享乐主义、以及金钱万能论等不正确的价值观念。大学生正处在三观的建构期,对新事物充满好奇,但又缺乏一定的辨别能力和自控能力,容易随波逐流,特别是在信息爆炸的当今,各种社会思潮鱼龙混杂,价值认同多元化,再加上一些媒体夸张不实的报道以及一些敌对分子对历史和当今社会现象的歪曲解读,容易让大学生思想混乱,造成信仰缺失。
2.大学生价值取向功利化
在市场经济的影响下,加强了大学生进取、竞争观念的形成,有利于学生们的成长、成才;但是,在利益的驱使下也促使一些大学生不正当的竞争、以及价值取向出现功利化的趋势。把个人利益的实现作为一切活动行为的准则,某些学生竞选班社团干部、参加各种社会活动都是抱着综合考评能加分的目的,而不是真正想为同学服务的态度。包括某些学生入党、考研都是为了将来获得一份高薪稳定的工作,为了入党而入党、为了考研而考研,首要目的不是服务社会、报效祖国,而是实现自我利益的最大化。
3.大学生价值取向利己化
在社会不良思潮的影响下,大学生中一部分人出现了利己主义倾向。现在大学生基本上都是九零后,家里基本上就一个小孩,来自两代人的双重关爱,让一部分人比较自我,我行我素,社会责任感比较缺乏,把自己作为一切行为的中心。从他们自身角度来讲,生理心理尚未完全成熟,情绪波动大,没有主见,自我控制能力较弱,第一次完全离开父母来到陌生的城市学习生活,难免会有些不适应。当今社会,人们普遍把房子、车子、票子的有无看成一个人成功与否的标准,认为找一份稳定的工作,赚更多的钱就是实现人生价值,高人一等,并以此作为自己人生的理想。过分强调自己的个人价值,而忽视集体价值、社会价值,这对大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了一定的冲击。
二、大学生核心价值观缺失原因分析
1.市场经济影响
1978年实行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生产力得到快速发展,经济实力得到增强,综合国力进一步提升,突破了“计划经济”、“市场经济”是评判姓资姓社的标准,邓小平指出:“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资本主义也有计划;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也有市场。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但是,市场经济具有自发性、盲目性等特点。然而在大力发展经济,先富带后富的过程中贫富差距过大,让人易产生利己主义,片面追求个人经济价值,忽视自身精神文明的建设,忽视社会价值、社会责任。在西方自由主义、无政府主义的影响下,以及当今建设社会主义过程中出现的贪污腐败、官商结合、权钱交易等不良现象的影响下,致使大学生认识偏差,个人享乐主义、唯金钱至上论盛行,对大学生核心价值观的培养带来了一定的阻力。
2.互联网的影响
当今网络的飞速发展对人们的生活产生了深刻的影响。网络有承载信息量大、传播速度快、时效性强等特点,给人带来方便的同时,也带来了一定的麻烦。由于网络是一个开放的平台,任何人都可以发表观点、表达看法,这就难免给一些居心叵测的人提供了方便。暴力色情、颓废腐朽、西方敌对势力分化等不良思想的侵蚀,而大学生自身意志力又比较薄弱,鉴别真假新闻能力比较差,容易迷失自我,而否定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否定我国具有中国特色的政治经济体制,诋毁社会主义制度,这将不可避免的腐蚀大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3.大学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不到位
大学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主要是为了引导和帮助大学生掌握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而一些高校也趋向功利化,重科研轻教学,或是只注重学生专业技术的教学,而忽视人文精神、马克思主义理论和道德品质的教学,这也将导致学生只重视专业课的学习,只关注短期能获利技能的培养,轻视精神文明的建设。从学校上课形式来说,还是停留在填鸭灌输式教学,或者是流于形式的主题讲座,课堂比较单一、枯燥;从上课老师来说,一些老师把所有精力都放在科研上,不重视课堂教学,认为学生自己看书就可以;从学生来说,认为这些理论比较空洞,没有直接的经济效益,还不如把时间拿来学习专业知识,对马克思主义理论课的态度是只要考试不挂科,不影响拿学位证就可以。大学阶段是三观塑造最关键的时期,由于这些思想认识的偏差,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和践行带来了很大的压力。
三、培育和践行大学生核心价值观的有效途径
1.全面深化教育改革,加强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的教育
马克思主义理论课程是传播马克思主义理论、宣传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理论成果、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培育和践行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主要阵地和主要渠道。全面深化马克思主义理论课程的改革,首先,教师思想上要重视马克思主义理论课程的课堂教学,把看似简单的课程教学提高到培养社会主义接班人的高度,不要只是简单的为了完成工作量,教师重视了,学生也就会相应的重视;其次,马克思主义理论课程内容要及时更新,要与时俱进,随时代的变化而不断丰富,要加强大学生法律意识教育,让大学生懂得从法律角度保护自己的合法权利的同时,也要勇于站在法律立场来约束自己的行为;再次,要丰富教学形式,除了基本理论的讲解外,还要大力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开拓学生视野,培养学生勤俭节约、艰苦朴素的意识;最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和践行除了集中课堂的理论学习外,还要利用碎片时间潜移默化到学生的学习生活中,形成对学生深远持久的影响。
2.优化社会环境,营造一种正确的价值取向氛围
大学生核心价值观的培育不仅仅只是靠大学马克思主义理论课程的学习,社会环境对大学生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和践行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当今社会的享乐主义、拜金主义、贪污腐败、权钱交易等不良风气的盛行,给学生带来了一定迷惑,对大学生三观形成了一定的冲击。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和践行,社会需要通过弘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来清除这些不良风气,营造出一种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的社会风气,同时也要加强社会法规制度建设,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杜绝关系案、人情案和金钱案,始终坚持公正、公平、公开的原则,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紧紧跟随十八届四中全会的脚步,全面推进依法治国,为实现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总目标而努力。广大人民也要把爱国敬业、诚信友善作为自己的价值准则,艺术爱好者要积极创造出一批具有影响力和正能量的图书音像影音作品来引导大学生三观的正确形成。
3.深入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培养大学生的集体主义、爱国主义精神
社会实践活动是大学生核心价值观培育和践行的重要途径,大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可以拓宽视野,了解国情,正确把握社会主流和核心,树立国家主人翁意识。一方面可以将所内化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与具体实际联系起来,实事求是,加深大学生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认同,巩固马克思主义的理想信念;另一方面,可以将内化的马克思主义理想信念外化到社区、农村,深入基层群众,增强社会主义接班人意识,肩负起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开展需要学校、家庭、社会的共同努力,让大学生们走出课堂、走出校园,让他们在青年志愿者、三下乡、勤工助学、公益活动等社会实践中锻炼自己的意志品质,知行统一、格物致知,学会服务他人、奉献社会,培养他们的吃苦耐劳、艰苦朴素、勤俭节约意识,深化集体主义观念和爱国主义观念。
参考文献:
[1]焦翠丽.构建高校大学生核心价值观的有效途径[J].世界教育信息,2008(10)
[2]何煦.论当代大学生核心价值观教育[M].黑龙江高教研究,2007(11)
[3]冯刚.关于大学生核心价值观培育问题的思考[J].学校党建与思想政治教育,2012(123)
[4]袁媛,姚常红.当代大学生核心价值观缺失的原因和构建途径[J].南方论刊,2014(10)
作者简介:
戴晶晶(1991.10~ ),女,湖南常德人,重庆工商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研究生,研究方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