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依照基于工作过程的职业教育改革理念,从培养目标、课程标准以及教材编写和教学评价等各教学环节重新构建中高职粮油储藏与检测的衔接工作,对推动本专业的教学改革具有重要意义,也可以作为其他专业中高职课程体系衔接改革的样本。
关键词:中高职;粮油储藏与检测;专业课程体系;衔接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9094-(2015)11C-0019-04
中职教育与高职教育是两个不同层次的职业教育,两者之间顺畅地实现互通互融,对职业教育发展至关重要。“课程建设与改革是提高教学质量的核心,也是教学改革的重点和难点。”[1]能不能做好“基于工作过程”的专业课程体系衔接,是衡量职业教育教学改革中高职衔接工作是否成功的关键。
一、中高职粮油储藏与
检测专业课程体系衔接的现状
目前,在我国中职轻纺食品类的“粮油储运与检验”专业与高职轻纺食品类的“粮油储藏与检测”专业是中高职对接专业。根据调研,选取两所有代表意义的中高职粮食类学校,其专业核心课程如图1所示。
从专业主干课程来看,容易发现这两个层次的专业有以下几个问题。
(一)专业课程重复现象严重
由于中职和高职属于互相独立的办学系统,专业课程设置上,两个专业委员会之间缺乏必要的沟通与交流,致使二者开设了大量相同的课程;当然,高职招生主要是高中毕业生,很少有职业学校的中职生升学继续学习也是专业课程严重重复的重要原因。
(二)专业课程目标定位不清晰
中等职业教育是高中阶段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重点培养技能型人才,发挥基础性作用;高等职业教育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重点培养高端技能型人才,发挥引领作用。从上述两所职业院校的专业主干课程很容易看出二者培养目标的层次不清晰,专业课程设置没有联系性和递进性。高职教育没有建立在中职的基础上,没能实现所培养的专业人才层次目标的递进与衔接。
(三)课程内容与结构仍然属于学科体系
“长期以来,职业教育课程改革止步不前的原因在于,课程微观内容的设计与编排远未跳出学科体系的藩篱,因而在这一传统观念束缚下编写的教材始终不能适应职业工作的需要。”[2]这两个专业课程体系完全属于“由专业学科构成的以结构逻辑为中心的学科体系”,离职业教育所要求的“由实践情景构成的以过程逻辑为中心的行动体系”很远。这正是此类专业课程体系需要改革的地方。
另外,从上述主干课程设置上,如教学方法,应该以教师为主体的理论灌输为主,不采取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做”一体的教学方法;实习实训课的比例不符合职业教育的基本要求,实习实训处于辅助与从属的地位;教学评价以书面理论考试为主,注重“陈述性知识”的考核,轻视甚至忽视“过程性知识”的考核等。
二、中高职粮油储藏与
检测专业课程体系难以衔接的原因分析
(一)传统课程观念依旧强大
“从理论到实践”,是我国目前职业教育专业课程框架的主要支柱。“陈述性”专业理论知识在专业课程体系中占据了主导地位,而“过程性”专业实践知识只能处于次要的、可有可无的尴尬地位。
(二)“双师型”师资力量薄弱
粮食类职业院校的教师基本上都是在学科型人才培养模式下造就出来的,大都没有在企业参加实践工作的经历,甚至各职业院校的学科带头人亦是如此。由于他们普遍缺乏企业的实际工作经验,“工作过程导向”的教学任务无法得到切实落实。人才培养方案、课程标准、教材等基本上还是沿袭学科体系,或者是“披着行动体系外衣的学科体系”。所以,培养一大批真正的“双师型”教师队伍,是提高粮食类职业院校教学质量、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的迫切需要。
(三)课程设置模式依然陈旧
传统的职业院校的课程体系按“三段式”的模式来组织课程内容,一般把课程分成文化基础课、专业理论课和专业实践课三类,并依这样的顺序来安排学习过程。它以学科为中心,强调专业学科的系统性和完整性,不符合职业院校“以就业为导向”,培养社会经济发展的技术技能型人才的目标,没有凸显职业院校课程设置的特色。
三、中高职粮油储藏与
检测专业课程的衔接依据
中高职专业课程体系的衔接不仅能培养粮食行业所需的高技能人才,同时也能满足粮食专业技术人才的提升与发展。因此,在符合职业人才成长和教育规律的基础上,在同一的框架内对中高职的专业课程实施一体化的设计,使两者的衔接建立在科学的基础之上,是一件非常急迫、非常有意义的事情。
本耐(P.Benner)和德莱福斯(S.E.Dreyfus)等研究发现:人的职业成长遵循“从初学者到专家”的逻辑发展规律,其发展过程可以分为初学者、高级初学者、有能力者、熟练者和专家五个阶段。[3]
系统论认为,事物的结构和功能是对立统一的,功能是内部结构的外部表现形式,结构则是外部功能实现的基础。因此,中高职专业课程体系的衔接是结构与功能的双重衔接。“一个健全的职业教育体系应该是从初级到高级层次的结构合理、递进衔接的完整系统,其体系内的各组成要素、各层次之间相互依存,共处于系统的整体之中,不可脱离或割裂。”[4]
因而,粮食专业中高职专业课程之间的衔接,应在遵循职业人才成长的一般规律的前提下需要统筹安排开展中高职衔接专业的公共基础课、专业课和顶岗实习,研究制订中高职衔接专业教学标准。注重中高职在培养规格、课程设置、工学比例、教学内容、教学方式方法、教学资源配置上的衔接。合理确定各阶段课程内容的难度、深度、广度和能力要求,推进课程的综合化、模块化和项目化。鼓励开发中高职衔接教材和教学资源。
概括来讲,中高职粮油储藏与检测专业课程体系的衔接,首先以“就业为导向”,培养粮油仓储企业、粮油加工与粮油购销企业等工作岗位上从事粮油储藏与检测的操作、服务或管理的技术技能型人才;其次以培养“职业能力”为中心,把掌握知识和技能、职业发展能力、良好的职业道德和个性心理品质等各类目标有机地结合起来,从而提高学生的职业特定能力、行业通用能力和职业核心能力;再次,要以来源于实际工作第一线的、经过重新提炼和序化的“工作任务”为载体,在工作任务完成的过程中建构学生的职业能力。
关键词:中高职;粮油储藏与检测;专业课程体系;衔接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9094-(2015)11C-0019-04
中职教育与高职教育是两个不同层次的职业教育,两者之间顺畅地实现互通互融,对职业教育发展至关重要。“课程建设与改革是提高教学质量的核心,也是教学改革的重点和难点。”[1]能不能做好“基于工作过程”的专业课程体系衔接,是衡量职业教育教学改革中高职衔接工作是否成功的关键。
一、中高职粮油储藏与
检测专业课程体系衔接的现状
目前,在我国中职轻纺食品类的“粮油储运与检验”专业与高职轻纺食品类的“粮油储藏与检测”专业是中高职对接专业。根据调研,选取两所有代表意义的中高职粮食类学校,其专业核心课程如图1所示。
从专业主干课程来看,容易发现这两个层次的专业有以下几个问题。
(一)专业课程重复现象严重
由于中职和高职属于互相独立的办学系统,专业课程设置上,两个专业委员会之间缺乏必要的沟通与交流,致使二者开设了大量相同的课程;当然,高职招生主要是高中毕业生,很少有职业学校的中职生升学继续学习也是专业课程严重重复的重要原因。
(二)专业课程目标定位不清晰
中等职业教育是高中阶段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重点培养技能型人才,发挥基础性作用;高等职业教育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重点培养高端技能型人才,发挥引领作用。从上述两所职业院校的专业主干课程很容易看出二者培养目标的层次不清晰,专业课程设置没有联系性和递进性。高职教育没有建立在中职的基础上,没能实现所培养的专业人才层次目标的递进与衔接。
(三)课程内容与结构仍然属于学科体系
“长期以来,职业教育课程改革止步不前的原因在于,课程微观内容的设计与编排远未跳出学科体系的藩篱,因而在这一传统观念束缚下编写的教材始终不能适应职业工作的需要。”[2]这两个专业课程体系完全属于“由专业学科构成的以结构逻辑为中心的学科体系”,离职业教育所要求的“由实践情景构成的以过程逻辑为中心的行动体系”很远。这正是此类专业课程体系需要改革的地方。
另外,从上述主干课程设置上,如教学方法,应该以教师为主体的理论灌输为主,不采取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做”一体的教学方法;实习实训课的比例不符合职业教育的基本要求,实习实训处于辅助与从属的地位;教学评价以书面理论考试为主,注重“陈述性知识”的考核,轻视甚至忽视“过程性知识”的考核等。
二、中高职粮油储藏与
检测专业课程体系难以衔接的原因分析
(一)传统课程观念依旧强大
“从理论到实践”,是我国目前职业教育专业课程框架的主要支柱。“陈述性”专业理论知识在专业课程体系中占据了主导地位,而“过程性”专业实践知识只能处于次要的、可有可无的尴尬地位。
(二)“双师型”师资力量薄弱
粮食类职业院校的教师基本上都是在学科型人才培养模式下造就出来的,大都没有在企业参加实践工作的经历,甚至各职业院校的学科带头人亦是如此。由于他们普遍缺乏企业的实际工作经验,“工作过程导向”的教学任务无法得到切实落实。人才培养方案、课程标准、教材等基本上还是沿袭学科体系,或者是“披着行动体系外衣的学科体系”。所以,培养一大批真正的“双师型”教师队伍,是提高粮食类职业院校教学质量、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的迫切需要。
(三)课程设置模式依然陈旧
传统的职业院校的课程体系按“三段式”的模式来组织课程内容,一般把课程分成文化基础课、专业理论课和专业实践课三类,并依这样的顺序来安排学习过程。它以学科为中心,强调专业学科的系统性和完整性,不符合职业院校“以就业为导向”,培养社会经济发展的技术技能型人才的目标,没有凸显职业院校课程设置的特色。
三、中高职粮油储藏与
检测专业课程的衔接依据
中高职专业课程体系的衔接不仅能培养粮食行业所需的高技能人才,同时也能满足粮食专业技术人才的提升与发展。因此,在符合职业人才成长和教育规律的基础上,在同一的框架内对中高职的专业课程实施一体化的设计,使两者的衔接建立在科学的基础之上,是一件非常急迫、非常有意义的事情。
本耐(P.Benner)和德莱福斯(S.E.Dreyfus)等研究发现:人的职业成长遵循“从初学者到专家”的逻辑发展规律,其发展过程可以分为初学者、高级初学者、有能力者、熟练者和专家五个阶段。[3]
系统论认为,事物的结构和功能是对立统一的,功能是内部结构的外部表现形式,结构则是外部功能实现的基础。因此,中高职专业课程体系的衔接是结构与功能的双重衔接。“一个健全的职业教育体系应该是从初级到高级层次的结构合理、递进衔接的完整系统,其体系内的各组成要素、各层次之间相互依存,共处于系统的整体之中,不可脱离或割裂。”[4]
因而,粮食专业中高职专业课程之间的衔接,应在遵循职业人才成长的一般规律的前提下需要统筹安排开展中高职衔接专业的公共基础课、专业课和顶岗实习,研究制订中高职衔接专业教学标准。注重中高职在培养规格、课程设置、工学比例、教学内容、教学方式方法、教学资源配置上的衔接。合理确定各阶段课程内容的难度、深度、广度和能力要求,推进课程的综合化、模块化和项目化。鼓励开发中高职衔接教材和教学资源。
概括来讲,中高职粮油储藏与检测专业课程体系的衔接,首先以“就业为导向”,培养粮油仓储企业、粮油加工与粮油购销企业等工作岗位上从事粮油储藏与检测的操作、服务或管理的技术技能型人才;其次以培养“职业能力”为中心,把掌握知识和技能、职业发展能力、良好的职业道德和个性心理品质等各类目标有机地结合起来,从而提高学生的职业特定能力、行业通用能力和职业核心能力;再次,要以来源于实际工作第一线的、经过重新提炼和序化的“工作任务”为载体,在工作任务完成的过程中建构学生的职业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