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思花豆

来源 :散文选刊·下半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NHTC0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秋风渐硬,朋友从老家捎来了花豆,我迫不及待地做了一盘。嚼在嘴里,思绪竟然荡回到遥远的家乡。
  花豆,也叫肾豆, 因其形状如人体肾脏、全身布满红色经络花纹而得名。古时为朝廷贡品, 因此又叫圣豆、皇帝豆。
  早年,家乡贫瘠的土地上除了种些土豆、玉米外,剩下的便是花豆了。
  花豆是喜阴植物,阳光不宜过多,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我的家乡天气刚好适合种植花豆。
  花豆个儿不大,呈椭圆形颗粒,一半水红,一半露白,乍一看,就像一朵娇羞的水莲花,含苞待放。花豆结荚时形状也有区别,有的短,有的长,要是种植长的,需要为豆藤搭架子,一根根的树棍,立起来,等到花豆开花后结出来的果实正好可以沿着树蔓垂下,有的一直要垂到地上。等去摘着吃时,最喜欢摘快要垂到地上的。一眨眼的工夫,篮子便会装满。
  种花豆很讲究,从选种、栽种,等到长出新芽,接连的施肥、锄草、插树棍。这其中一样都不能偷懒。说到种植,花豆很少
  能单独种植,总是和其他植物种植在一起。春耕的时候,一般是先种植土豆,种土豆时用犁耙从地中间掏一排深深的沟,等把土豆种好了,花豆和玉米是一起种植的, 种植时往栽好土豆的深沟中打一个窝,将玉米种子和花豆种子一起撒下去,最后再用土填埋。这些年我一直在想,父辈在种植的时候为什么要一起栽种,这与农村人爱热闹,做事讲求团圆的情缘分不开,是啊,只要在一起,没有什么过不去的坎儿。
  等到花豆采摘期的时候,叶子还是青的,豆角也是青的,可以摘下来炒着吃,煮着吃。味道香糯,用不着牙齿,嘴巴上下一抿就化了。等到叶子都枯萎,可以从地里连根拔起,再经过几个烈日暴晒,就能打豆子了。
  打豆子,也是个技术活儿。把晒好的花豆连同根茎一起,放到一个宽阔的地段, 用梁盖(打花豆的架子)来来回回在晒干的豆藤上敲打,鼓胀的豆子像一个个顽皮的孩子,不打个两三遍是打不干净的。
  我家门前有个宽阔的地段,在我刚出生的时候,父亲砌的房子是很赶时髦的,在门前的篱笆上用水泥碾过一遍,弄了一个宽宽的坝子,这个坝子带给我们诸多好处, 例如,我们在嬉戏时不用担心跌倒在泥坑, 也有暂时告别“地无三里平”的传奇日子, 另一个好处就是在打豆子的时候可以有个偷懒的地方,打好了的豆子只需一撮,便利索了。
  接下来的工序便是分拣好豆和坏豆, 好豆一般颜色水红、颗粒饱满,余下的就分出三六九等了。偌大的自然界,滋养出的种子,参差不齐,任凭再怎么努力,坏的总变不成好的。但是,花豆好坏是分得清的, 长在土里的时候无法辨别,等到瓜熟蒂落, 肉眼就能看出來了。而人,无法用这个定律来评判世间万物。肉眼看到的东西不一定真实,三六九等的源头和说法就很多了。分拣的过程通常是由大人来完成,小心翼翼,生怕不小心将好豆装进坏豆中,好豆失去了原来的价值。
  花豆虽不是什么美味佳肴,却成了我们那里必不可少的食材,光景不好的人家, 还把花豆拿去变卖,贴补家用,好一点儿的花豆价格相对高点儿,但大都卖不了多少钱。
  现在,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农村种地的人少了,种花豆的人更少了,倒是父亲, 因为母亲身体不好,往年由母亲干的活儿便被父亲承包了,这些年,土里的生气一刻不曾减少,父亲拾掇那片土地,心疼得像是心头尖儿,小心翼翼地打整,年后便开始挖埂,平整土地,清理地里的石头,接着便是背粪、投种……一连串的事,父亲从不省工节时,把地里的庄稼拾弄得规规整整,遇到收成不景气的年头,大概也就打几十斤花豆。因为漂泊,每年回家的次数很少。每次回去,最怕临别,父亲会把在头一天晚上装好的花豆、土豆搬上车厢。我极力劝说父亲,带着麻烦。父亲不听,说什么也要把东西放进车里,好像没带走什么东西,他们心里会不安似的。遇到过年,母亲还会把做好的一坛甜酒抱进车里,还有提前为我准备的上好的腊肉、火腿,我一边劝他们, 一边佯装坚强,让他们别送,保重身体。父亲送完东西后会走回门口,站在家门前,眼望着我们,母亲这些年尽管腿脚不方便,仍坚持要走下来目送我们,我打开车门,强忍泪水,跟他们挥手道别。从后视镜里看他们佝偻的身影,眼泪不自觉地往下掉。于我而言,这小小的花豆,成了浓浓的乡愁,成了父母目送子女的印记,成了异地他乡的眷恋。
  责任编辑:海霞
其他文献
我四岁时高烧了几天,忽然就不能走路了,很快又全身瘫痪,只有嘴巴和眼睛能活动,连翻身都需要母亲帮助。当我被确诊患了小儿麻痹症并且病情很严重时,当意识到我再也不会站立起来时,被绝望压顶的父亲止不住地失声痛哭,任谁也劝不住。所幸经过到处医治,我终于能够坐着小板凳挪动了。可能是想到我这一生将会失去很多欢乐,本来就宠爱孩子的父亲更让我感受到了不一般的父爱。有次去太原给我治病, 父亲特意抱着我逛街,他说:“俺
期刊
晚上散步,经过一条河流。  河不宽阔,潺潺流水的那种。两岸垂柳蓬勃,树荫硕大。在“呱唧、呱唧”的蛙鸣声里,夹杂着一两声悠扬的虫鸣。  忽然,就像是演唱会的过门曲一样,一阵清脆的声音从树冠上传出来,先是一只蝉,然后是两只、三只……越来越多的蝉加入进来,好像是从笛声,变成了二胡、大小提琴,然后就是合奏了,任是不管不顾的, 就那样弥漫开了。  那蝉声,一会儿婉转低扬,一会儿高亢激越,一会儿如“大珠小珠落
期刊
我七岁那年秋天,母亲对父亲说,她想把外婆接到家里来住,外婆一个人在家没什么事,也够孤独的,请她过来可以照看我们姐弟四个,父亲满口答应了。我听见母亲说要去接外婆来家住,可高兴了,我和姐都闹着要母亲快点儿去接外婆过来。  父亲在村里当支书,母亲当妇女主任, 他们整天在村里忙,我们姐弟四人在家经常吃了上顿没下顿,衣服脏了也没人洗,家里一团糟,家里太需要一个能照顾我们的人了。  瓜子洲离排村有 40多里路
期刊
一缕天光,悄悄劃破黎明前的寂静,让我看清了小雨滴可人的模样。  雨滴之外的静,让我想了很多,也走了很远。从前的惆怅寂寥,似狂风暴雨般躁动,让我时刻不能安宁,望不到远方的美好。眼前的平凡淡泊,如晨曦中的雨滴,缓慢而悠闲,于茫茫然中,有几分安逸和淡雅。这样的安逸,于我是好的,我享受这片刻安宁的妙处。  身体不敢翻动,但心可以自由行走。从遥远走到眼前,再从眼前回到遥远。这不是简单的重复,而是心的洗涤和净
期刊
母亲托快递寄来一包父亲掏的冬笋。我是知道冬笋的金贵的。冬天里,整个毛竹山都还在一片沉寂当中,只有那地底下的竹鞭,偶或有芽苞萌发。有些新鞭, 往往要等到开春或清明节前后,才萌芽破土,是为春笋。如何提前一季去发现芽苞们在泥土下的踪迹,那需要有经验的火眼金睛,根据竹林的生长情况,推测出竹鞭的走向,甚至还要熟悉往年老鞭的长苞趋势, 估计可能出现冬笋的地方,然后找寻破土前的种种细微迹象,用小锄在疑似点的四周
期刊
2019 年 7 月 20 日,我跟随大学生义务支教团队——守望者,来到了新疆伊犁奎屯的一个小学。  我们所在的奎管处小学,是守望者的公益支教点之一,现在,学生们已经放假了,我们所教授的孩子是以夏令营的方式报名来的,这期一共 56 个孩子,除了一个维吾尔族女孩儿,其他都是汉族。奎管处小学还保留之前建设兵团的建制,属建设兵团七师131 团。  高大气派的青砖红墙建筑楼,方方正正地围成正方形,中央有一
期刊
蒸阴米  毋庸置疑,母亲的蒸阴米是一道绝活儿——不软不硬,不黏不散。更妙的是,她能变着法子把阴米染一把红,再染一把蓝,点缀在阴米之中晒干。白花花的阴米中,有红衬蓝,有蓝托红,养身养眼养心,情不自禁地唾液生津了。  在老家,蒸阴米是要请客的。但我们家蒸阴米,客人不请自来。为啥哩?因为母亲蒸阴米从不用格子,她老人家用的是比格子大N倍的蒸子。清一色的泡桐树板子紧箍,阴米蒸熟之后会散发一种特别的原木香,沁
期刊
岳母一向身体健康,退休二十多年一直承担起买菜、烧饭、洗碗、干家务的重任, 平时很少吃药,更不用说上医院。但 2013年12月7日清早,打破了家庭的平静,那时做早餐的岳母身子突然一斜,被岳父及时发现并扶住,才避免摔倒……  救护车一路长鸣,快速送往医院重症室,紧急抢救了 3小时才脱离危险。当她睁开眼看到亲人时说:“没事,你们回吧!”没成想,她坚强地不让人扶,竟然独自下床活动,半小时不到又昏过去了,再
期刊
江南的秋,金风飒飒。我和女儿漫步在苏州狮子林。在我身边,女儿总是天真烂漫的模样,好像回到小时候,仰面望着蓝蓝的天空:一片树叶打着旋儿,从高高的树枝上飘下,好像舍不得离开树枝,非常努力地在空中徘徊。  女儿伸出手去,接住那片刚脱离树枝的叶子,轻轻地托着,托着,久久凝视—— 失去水分的叶子,已变成苍老的黄色,有点儿干硬,也很粗糙。  女儿抬头仰望树梢,她望得那么认真, 久久地望着,眼里凝着深情,好像代
期刊
我家门口,种了两棵桂花树。往年,中秋节前后,桂花树就开满了米粒般细碎的黄色小花,但今年有些反常,眼看到了农历八月底,桂花树还是像往常一样,只看到绿叶,而没闻到花香,这事,让我惊诧莫名。重阳过后的一日傍晚,看到树枝上冒着一个个小白点,春芳问我,是不是桂花树要开花了呀?我仔细观察过后,觉得这种可能性比较大。一周后的一天上午,刚出门,春芳兴奋地告诉我,桂花树开花了。我抬头一看,真的,桂花树上不知啥时结满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