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母亲托快递寄来一包父亲掏的冬笋。我是知道冬笋的金贵的。冬天里,整个毛竹山都还在一片沉寂当中,只有那地底下的竹鞭,偶或有芽苞萌发。有些新鞭, 往往要等到开春或清明节前后,才萌芽破土,是为春笋。如何提前一季去发现芽苞们在泥土下的踪迹,那需要有经验的火眼金睛,根据竹林的生长情况,推测出竹鞭的走向,甚至还要熟悉往年老鞭的长苞趋势, 估计可能出现冬笋的地方,然后找寻破土前的种种细微迹象,用小锄在疑似点的四周开挖,松土,刨土,一点点包围,细细地扒开,以免伤到幼嫩的笋芽。不过,大多数时候,一番努力一场空。运气差时,即便循着一些诸如“上山鞭笋多,下山鞭笋少”之类的口诀去找笋,还是挖了若干个空洞,甚至翻遍了整个竹林,未必能找到一棵冬笋。
我小的时候,也会与堂兄弟姐妹们跟着父亲叔伯们上山挖冬笋。在网络游戏还没有侵占孩子们注意力之前,掏笋这件事对我们的吸引力好比是上山去玩寻宝游戏。我们象征性地背个小锄头,兴奋地跟在大人们后头,看他们在竹山居高点站定, 夹烟的手开始指点江山,好像地底下有张清晰的地图掩藏于荒草枯叶中,接着,他们掐灭烟,开始用柴刀理清竹林下杂乱的枯枝灌木,循着脉络东掏掏西挖挖。我们是全无章程地跟在后头,男孩子们跟着跟着可能就跟石头、泥巴、野草玩上了,女孩子们爱美,去摘小红果子般的火棘子,好放到家里的花瓶上去,或者去捡漂亮的枯叶子, 或者形状奇特的枝条。有一次,我堂弟说他要捡一根竹子的细枝送给老师当教鞭, 我堂哥笑:“这根教鞭到时候打你屁股最多了。”然后听到大人们呼唤:“过来过来,这里有啦!”我们奔跑着簇拥过去,凑着脑袋看。男孩子们野一些,总是跃跃想帮忙,哪怕用手抠一抔土出来也好。我堂弟四五岁时就被锄头伤过手背,因为看到冬笋尖尖的小脑袋出现时,他实在按捺不住兴奋,直接上手去掰。
一个下午的时间,如若每家能找到两三棵,已是一大收获。这感觉,有时好比钓鱼,一天下来,能钓一两条鱼,凑一盘菜,算是得益了。只不过掏笋是运动量大的,笋藏着,长在那儿,等我们满山去找它们,而钓鱼是静的,你得守在一处,等游来游去的鱼来上钩。不管是它们等我们,还是我们等它们,都需要极其的耐心。我们每每回到家里,向母亲炫耀筐里的冬笋,然后等待她在晚餐时端出一盘笋做的菜,说:“就是你们今天掏的,特别嫩,一点都不齁。”
毛竹笋的笋肉中,含有草酸成分,所以,有不同程度的涩麻味,这种入喉涩涩麻麻的感觉,我家乡方言就叫“齁”。作为一道历史悠久的食材,笋也是分等级的。冬笋是全入土的,虽然卖相是两头尖尖的芽苞状,外壳较硬且显老态,但口味脆嫩,口感最好。春笋分两种,刚破土的整体笋壳还是黄的,我老家叫“黄泥拱笋”,长相饱满水灵,笋肉脆嫩;破土已久,笋头已变黑的, 我们那叫“乌龟头笋”,涩麻味重,笋肉变老变干。所以,笋的等级标准从味觉上来说, 就是一个“齁”字。
很多美味都这样,它们往往掩藏在某种独特的味中,鱼有腥味,羊有膻味,一旦去腥去膻成功,才得“鲜”味。笋也是,我从小就爱吃笋,但知道,做笋与掏笋一样,都得积累经验。如何去齁味呢?民间有许多智慧:浸黄酒的,焯水的,干锅炒笋片的,都能或多或少去掉一些。当然,跟什么搭配也要紧。温州这边有咸菜炒笋丝,咸菜就可以去齁味。我老家宁波,最出名的两道菜就是油焖笋和烤笋了。笋爱吃油,吸了油之后,笋纤维就能释放出最大限度的可口。宁波菜咸鲜,“烤”笋就是一例,“烤”字取音近,并非放火上烤的意思。做法蛮粗犷,切大块,大锅水,大把盐,大火急攻至水沸,中火持续至笋熟,小火炖煮到水干。起出来的烤笋白乎乎的,外乡人以为是笋发霉长白毛了,其实是盐花均匀地黏附在笋上而已。所以,每次拿老家的烤笋送给温州这边的亲友,都得将以上这些话重复一下,怕人不懂烤笋之好,以为是变质而偷偷扔掉。好多美味是有地方性的,不是一个地方的人,怎么能懂得它的好。
冬笋不比别的笋,没有涩涩麻麻的齁味,这也是冬笋金贵的另一个理由。临近春节,冬笋的价格往往是春笋的六七倍,我们老家宴请客人,米饭往往是最后吃的。酒过三巡之后,吃米饭时,上一碗冬笋咸菜汤,那是“塞饭榔柱”(下饭的利器)。一大碗咸菜汤,也就几片切成细丝条的冬笋在里边,那已是待客上礼。后来,生活水准更好一些的人家,会做黄鱼冬笋咸菜汤,这個算得上是宁波名菜了。在我老家,我父亲负责向自然取材,而拾掇美味是我母亲的事儿,然后把这拾掇美味的本事教给我。
我刚结婚当煮妇时,偶尔碰上一些难做的菜,常会一边下厨一边肩颈处夹个无线电话,由母亲在电话里一步步指导。后来网络发达了,各种“下厨房”之类的软件及搜索美食的引擎也越来越丰富了,我做的许多菜也渐渐有“青出于蓝”的趋势。只是,当我拿着异乡的食材去做家乡的土特产时,不知是水土的细微差别,还是母女之间的传承差异,做出来的成品总是无限接近而又缺少一点儿什么味。而我母亲,也总是坚信,她寄过来的冬笋,较之我所住的第二故乡温州的冬笋,肯定更好吃。
当我打开包裹,看到那些大大小小的芽苞状的冬笋,想想我年过七旬的父亲,花了多少的时间翻过多少个竹山,才能掏得这样一包沉甸甸的冬笋啊。而我,在异乡生活了二十年之后,在远离家乡 300 公里之外的钢筋丛林里,还能做出妈妈做的味道吗?
责任编辑:子 非摄影供图:落 樱
我小的时候,也会与堂兄弟姐妹们跟着父亲叔伯们上山挖冬笋。在网络游戏还没有侵占孩子们注意力之前,掏笋这件事对我们的吸引力好比是上山去玩寻宝游戏。我们象征性地背个小锄头,兴奋地跟在大人们后头,看他们在竹山居高点站定, 夹烟的手开始指点江山,好像地底下有张清晰的地图掩藏于荒草枯叶中,接着,他们掐灭烟,开始用柴刀理清竹林下杂乱的枯枝灌木,循着脉络东掏掏西挖挖。我们是全无章程地跟在后头,男孩子们跟着跟着可能就跟石头、泥巴、野草玩上了,女孩子们爱美,去摘小红果子般的火棘子,好放到家里的花瓶上去,或者去捡漂亮的枯叶子, 或者形状奇特的枝条。有一次,我堂弟说他要捡一根竹子的细枝送给老师当教鞭, 我堂哥笑:“这根教鞭到时候打你屁股最多了。”然后听到大人们呼唤:“过来过来,这里有啦!”我们奔跑着簇拥过去,凑着脑袋看。男孩子们野一些,总是跃跃想帮忙,哪怕用手抠一抔土出来也好。我堂弟四五岁时就被锄头伤过手背,因为看到冬笋尖尖的小脑袋出现时,他实在按捺不住兴奋,直接上手去掰。
一个下午的时间,如若每家能找到两三棵,已是一大收获。这感觉,有时好比钓鱼,一天下来,能钓一两条鱼,凑一盘菜,算是得益了。只不过掏笋是运动量大的,笋藏着,长在那儿,等我们满山去找它们,而钓鱼是静的,你得守在一处,等游来游去的鱼来上钩。不管是它们等我们,还是我们等它们,都需要极其的耐心。我们每每回到家里,向母亲炫耀筐里的冬笋,然后等待她在晚餐时端出一盘笋做的菜,说:“就是你们今天掏的,特别嫩,一点都不齁。”
毛竹笋的笋肉中,含有草酸成分,所以,有不同程度的涩麻味,这种入喉涩涩麻麻的感觉,我家乡方言就叫“齁”。作为一道历史悠久的食材,笋也是分等级的。冬笋是全入土的,虽然卖相是两头尖尖的芽苞状,外壳较硬且显老态,但口味脆嫩,口感最好。春笋分两种,刚破土的整体笋壳还是黄的,我老家叫“黄泥拱笋”,长相饱满水灵,笋肉脆嫩;破土已久,笋头已变黑的, 我们那叫“乌龟头笋”,涩麻味重,笋肉变老变干。所以,笋的等级标准从味觉上来说, 就是一个“齁”字。
很多美味都这样,它们往往掩藏在某种独特的味中,鱼有腥味,羊有膻味,一旦去腥去膻成功,才得“鲜”味。笋也是,我从小就爱吃笋,但知道,做笋与掏笋一样,都得积累经验。如何去齁味呢?民间有许多智慧:浸黄酒的,焯水的,干锅炒笋片的,都能或多或少去掉一些。当然,跟什么搭配也要紧。温州这边有咸菜炒笋丝,咸菜就可以去齁味。我老家宁波,最出名的两道菜就是油焖笋和烤笋了。笋爱吃油,吸了油之后,笋纤维就能释放出最大限度的可口。宁波菜咸鲜,“烤”笋就是一例,“烤”字取音近,并非放火上烤的意思。做法蛮粗犷,切大块,大锅水,大把盐,大火急攻至水沸,中火持续至笋熟,小火炖煮到水干。起出来的烤笋白乎乎的,外乡人以为是笋发霉长白毛了,其实是盐花均匀地黏附在笋上而已。所以,每次拿老家的烤笋送给温州这边的亲友,都得将以上这些话重复一下,怕人不懂烤笋之好,以为是变质而偷偷扔掉。好多美味是有地方性的,不是一个地方的人,怎么能懂得它的好。
冬笋不比别的笋,没有涩涩麻麻的齁味,这也是冬笋金贵的另一个理由。临近春节,冬笋的价格往往是春笋的六七倍,我们老家宴请客人,米饭往往是最后吃的。酒过三巡之后,吃米饭时,上一碗冬笋咸菜汤,那是“塞饭榔柱”(下饭的利器)。一大碗咸菜汤,也就几片切成细丝条的冬笋在里边,那已是待客上礼。后来,生活水准更好一些的人家,会做黄鱼冬笋咸菜汤,这個算得上是宁波名菜了。在我老家,我父亲负责向自然取材,而拾掇美味是我母亲的事儿,然后把这拾掇美味的本事教给我。
我刚结婚当煮妇时,偶尔碰上一些难做的菜,常会一边下厨一边肩颈处夹个无线电话,由母亲在电话里一步步指导。后来网络发达了,各种“下厨房”之类的软件及搜索美食的引擎也越来越丰富了,我做的许多菜也渐渐有“青出于蓝”的趋势。只是,当我拿着异乡的食材去做家乡的土特产时,不知是水土的细微差别,还是母女之间的传承差异,做出来的成品总是无限接近而又缺少一点儿什么味。而我母亲,也总是坚信,她寄过来的冬笋,较之我所住的第二故乡温州的冬笋,肯定更好吃。
当我打开包裹,看到那些大大小小的芽苞状的冬笋,想想我年过七旬的父亲,花了多少的时间翻过多少个竹山,才能掏得这样一包沉甸甸的冬笋啊。而我,在异乡生活了二十年之后,在远离家乡 300 公里之外的钢筋丛林里,还能做出妈妈做的味道吗?
责任编辑:子 非摄影供图:落 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