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进步,新课程标准的不断改革,如何更科学地运用启发性教学,提高小学生的数学课堂效率,是当前教育关注的重要问题。教学实践证明:教学中所巧设启发点的质量,直接影响学生创造思维、想象思维能力的培养。
启发式教学 小学数学 课堂效率
启发性教学是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根据教学任务和学习的客观规律,从学生的实际出发,采用多种方式,以启发学生的思维为核心,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促使他们生动活泼地学习的一种教学指导思想。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进步,新课程标准的不断改革,如何更科学的运用启发性教学,提高小学生的数学课堂效率,是当前教育关注的重要问题。教学实践证明:教学中所巧设启发点的质量,直接影响学生创造思维、想象思维能力的培养。另外,课堂上提出适宜的启发性问题,可以及时发现学生在学习中存在的问题,引导学生探索寻求知识的欲望,激发小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利于学生智力地发展和能力地培养。如激疑启发式,即激发学生的疑问,使其“于无疑处生疑”,把学生引进路转峰回的岔道口,促使他们去动脑筋。当学生苦于“山穷水尽疑无路”时,教师因势利导,抓住机会释疑,以收到“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效果。
一、设计兴趣,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兴趣是一个人经常趋向于认识、掌握某种事物,力求参与某项活动,并且有积极情绪色彩的心理倾向。对于小学生来说兴趣是思维的动力,是促进学生乐意学习的先决条件。如果学生对所学的知识感兴趣,便会产生非常优势的兴奋中心,就能集中自己的注意力,从而发展学生敏捷的思维。
在教学中,掌握知识的基本原理及其衔接性,可以促进知识的迁移,使学生易于理解新知识,达到发展学生思維,提高能力的目的。启发式教学要想真正达到启迪思维,开发智力,提高学生素质的目的,就必须注重启发点的优化。一是要“准”,让启发启在关键之处,启在新旧知识的联接处。小学数学知识有很强的系统性,许多新知识与旧知识有很大的关联,是在旧知识的基础上产生发展的。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对学生加强旧知识的运用和指导学习新知识。首先新课前的复习和新课的提问要精心设计启发点,把握问题的关键,真正起到启发、点拨和迁移作用。二是要“启”和“试”相结合,素质教育对启发式教学赋予了更新的内涵:坚持教师的主导与学生的主体相结合,注重教师的“启发”和学生的“尝试”相结合。通过启发、引导学生“四动”的尝试即动眼、动脑、动口、动手,既培养了学生的能力和开发智力,又使学生在亲自尝试中感受到学习的乐趣,把枯燥乏味的“苦学”变为主动有趣的“乐学”。其次,要重视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与发展,注意在新旧知识的连接点和分化点的关键处,设置有阶梯,有难度,有启发性、符合学生认知规律的系列提问。让学生独立思考,积极练习求得新知,了解规律。然后教师引导学生把新旧知识联在一起,形成知识的系统结构。如在教学“5的乘法口诀时”,我设计了让学生在一张纸上画一只手,说出有几个手指,然后把几个同学画的小手粘在黑板上,学生说:“我画的5只手指,他画的有5只手指,一共有10只手指,算式是2×5=10。依次往下推5只手,一共有25个手指,算式是5×5=25。”学生在丰富多彩的活动实践中搜集了有关感性材料,并经过思维加工,生成了多个解决生活实际的数学问题。
二、灵活机动,启发学生积极思维
教师在教学中要多角度、多方位地调动学生的能动性,让学生发现问题,引发思考,这样有助于驱动学生内在的求知动力,有利于启发学生积极思维。例如,在认识自然数“1”的教学中,教师仿照课本上的图,在教室的前方布置了一个真实环境,让一个活泼可爱的小女孩坐在课桌前,手拿铅笔在本子上写字,桌上放着一个文具盒,教师通过提问引导全班学生观察思考:在课台旁边有几个小朋友?她的课桌上有几个文具盒?几支铅笔?几本练习本?这些东西的个数都相同吗?这个数是几呢?
这样,通过创设特定的情境,让学生处于教材内容所规定动作的环境中,通过概括一些集合的共同性质,而抽象出自然数“1”的概念,从而获取新的知识。
例如,教学“长方形和正方形面积的计算”时,为激发学生探求长方形和正方形面积计算公式的兴趣教学开始,教师出示一组已知长和宽的长方形,已知边长的正方形图形,师生开展竞赛看谁能先求出它们的面积,当老师用数方格的方法求它们的面积不如利用公式口算快时,学生应产生了疑问,将会激起学生探求知识的兴趣。通过教师启发诱导,让学生观察长方形的长和宽与面积的大小有什么关系,正方形边长与面积大小之间的关系,学生就会投入到积极的探索中,这样将促进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挥。
教师要调动学生创造思维的积极性,就必须使学生学会思维,而要使学生学会思维,就必须使学生能够思维。“能够思维”就是应当有问题的情境,适时创设情境,是激发学生思维的重要途径,从而唤起学生学习兴趣。可见,课堂上巧妙灵活地启发,不仅能使学生更好地理解数学知识,而且能使学生积极思维,提高学生思维的灵活性、深刻性和创造性。
三、了解学生实际,把握深浅适宜
课堂上应根据学生的知识、能力水平确定启发点的深浅度。“启发式”不只是一种具体的教学方法,更是确定所有教学方法的指导思想。可以看到,同样的一种具体的教学方法,由于指导思想不同,可能是启发式的,也可能是注入式的。例如,二年级下册学习完乘法这单元以后,在复习课的最后我出了这样一道开放题:
钢笔:24元 文具盒:36元 水彩笔:12元 蛋糕:4元 巧克力:8元
①月月买水彩笔,芳芳买蛋糕,兰兰花的钱是芳芳的几倍?
②兰兰花的钱是月月的3倍,红红花的钱是芳芳的2倍。兰兰和红红分别买的是什么?
③老师买了两样物品,其中一件物品的价钱是另一件物品价钱的3倍,猜一猜老师买了什么物品?
学生认真审题,分析题目,选择了合适的方法解决了前两个问题,较好地复习了“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的问题”和“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的问题”。在激活了学生的已有认知以后,我抓住时机,又提出了第3个问题,这个问题的提出激起了学生思维的兴趣。不一会儿一个孩子露出了灿烂的笑容,高高地举起了小手说:“老师,我知道了,你买的是钢笔和巧克力。”我追问:“你是怎么知道的?”这位学生说道:“钢笔是24元,巧克力是8元,24不就是8的3倍嘛!”说得真精彩,这位孩子的发言似乎也为其他孩子指明了思考的方向,于是我又看到了不少小手举起来,另一个孩子说道:“老师也有可能买的是钢笔和巧克力,也可能是文具盒和水彩笔呢,你们看,文具盒是36元,水彩笔是12元,36不正是12的3倍吗?”“对啊对啊,”生3迫不及待地说道:“老师还可能买的是水彩笔和蛋糕,水彩笔的价钱也是蛋糕价钱的3倍。”此时的我插不上一点嘴,孩子在思维的天空中自由地驰骋着,不断撞击出新的火花。
先进的方法能赋予启发式以丰富的内涵。但无论怎样,我们都应该明确:学生是认识的主体,教师要把学生真正置于主动者位置,变向学生奉送真理为引导学生发现真理,一旦我们这样做了,我们的课堂教学将会出现全新的局面,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也必将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
启发式教学 小学数学 课堂效率
启发性教学是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根据教学任务和学习的客观规律,从学生的实际出发,采用多种方式,以启发学生的思维为核心,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促使他们生动活泼地学习的一种教学指导思想。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进步,新课程标准的不断改革,如何更科学的运用启发性教学,提高小学生的数学课堂效率,是当前教育关注的重要问题。教学实践证明:教学中所巧设启发点的质量,直接影响学生创造思维、想象思维能力的培养。另外,课堂上提出适宜的启发性问题,可以及时发现学生在学习中存在的问题,引导学生探索寻求知识的欲望,激发小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利于学生智力地发展和能力地培养。如激疑启发式,即激发学生的疑问,使其“于无疑处生疑”,把学生引进路转峰回的岔道口,促使他们去动脑筋。当学生苦于“山穷水尽疑无路”时,教师因势利导,抓住机会释疑,以收到“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效果。
一、设计兴趣,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兴趣是一个人经常趋向于认识、掌握某种事物,力求参与某项活动,并且有积极情绪色彩的心理倾向。对于小学生来说兴趣是思维的动力,是促进学生乐意学习的先决条件。如果学生对所学的知识感兴趣,便会产生非常优势的兴奋中心,就能集中自己的注意力,从而发展学生敏捷的思维。
在教学中,掌握知识的基本原理及其衔接性,可以促进知识的迁移,使学生易于理解新知识,达到发展学生思維,提高能力的目的。启发式教学要想真正达到启迪思维,开发智力,提高学生素质的目的,就必须注重启发点的优化。一是要“准”,让启发启在关键之处,启在新旧知识的联接处。小学数学知识有很强的系统性,许多新知识与旧知识有很大的关联,是在旧知识的基础上产生发展的。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对学生加强旧知识的运用和指导学习新知识。首先新课前的复习和新课的提问要精心设计启发点,把握问题的关键,真正起到启发、点拨和迁移作用。二是要“启”和“试”相结合,素质教育对启发式教学赋予了更新的内涵:坚持教师的主导与学生的主体相结合,注重教师的“启发”和学生的“尝试”相结合。通过启发、引导学生“四动”的尝试即动眼、动脑、动口、动手,既培养了学生的能力和开发智力,又使学生在亲自尝试中感受到学习的乐趣,把枯燥乏味的“苦学”变为主动有趣的“乐学”。其次,要重视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与发展,注意在新旧知识的连接点和分化点的关键处,设置有阶梯,有难度,有启发性、符合学生认知规律的系列提问。让学生独立思考,积极练习求得新知,了解规律。然后教师引导学生把新旧知识联在一起,形成知识的系统结构。如在教学“5的乘法口诀时”,我设计了让学生在一张纸上画一只手,说出有几个手指,然后把几个同学画的小手粘在黑板上,学生说:“我画的5只手指,他画的有5只手指,一共有10只手指,算式是2×5=10。依次往下推5只手,一共有25个手指,算式是5×5=25。”学生在丰富多彩的活动实践中搜集了有关感性材料,并经过思维加工,生成了多个解决生活实际的数学问题。
二、灵活机动,启发学生积极思维
教师在教学中要多角度、多方位地调动学生的能动性,让学生发现问题,引发思考,这样有助于驱动学生内在的求知动力,有利于启发学生积极思维。例如,在认识自然数“1”的教学中,教师仿照课本上的图,在教室的前方布置了一个真实环境,让一个活泼可爱的小女孩坐在课桌前,手拿铅笔在本子上写字,桌上放着一个文具盒,教师通过提问引导全班学生观察思考:在课台旁边有几个小朋友?她的课桌上有几个文具盒?几支铅笔?几本练习本?这些东西的个数都相同吗?这个数是几呢?
这样,通过创设特定的情境,让学生处于教材内容所规定动作的环境中,通过概括一些集合的共同性质,而抽象出自然数“1”的概念,从而获取新的知识。
例如,教学“长方形和正方形面积的计算”时,为激发学生探求长方形和正方形面积计算公式的兴趣教学开始,教师出示一组已知长和宽的长方形,已知边长的正方形图形,师生开展竞赛看谁能先求出它们的面积,当老师用数方格的方法求它们的面积不如利用公式口算快时,学生应产生了疑问,将会激起学生探求知识的兴趣。通过教师启发诱导,让学生观察长方形的长和宽与面积的大小有什么关系,正方形边长与面积大小之间的关系,学生就会投入到积极的探索中,这样将促进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挥。
教师要调动学生创造思维的积极性,就必须使学生学会思维,而要使学生学会思维,就必须使学生能够思维。“能够思维”就是应当有问题的情境,适时创设情境,是激发学生思维的重要途径,从而唤起学生学习兴趣。可见,课堂上巧妙灵活地启发,不仅能使学生更好地理解数学知识,而且能使学生积极思维,提高学生思维的灵活性、深刻性和创造性。
三、了解学生实际,把握深浅适宜
课堂上应根据学生的知识、能力水平确定启发点的深浅度。“启发式”不只是一种具体的教学方法,更是确定所有教学方法的指导思想。可以看到,同样的一种具体的教学方法,由于指导思想不同,可能是启发式的,也可能是注入式的。例如,二年级下册学习完乘法这单元以后,在复习课的最后我出了这样一道开放题:
钢笔:24元 文具盒:36元 水彩笔:12元 蛋糕:4元 巧克力:8元
①月月买水彩笔,芳芳买蛋糕,兰兰花的钱是芳芳的几倍?
②兰兰花的钱是月月的3倍,红红花的钱是芳芳的2倍。兰兰和红红分别买的是什么?
③老师买了两样物品,其中一件物品的价钱是另一件物品价钱的3倍,猜一猜老师买了什么物品?
学生认真审题,分析题目,选择了合适的方法解决了前两个问题,较好地复习了“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的问题”和“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的问题”。在激活了学生的已有认知以后,我抓住时机,又提出了第3个问题,这个问题的提出激起了学生思维的兴趣。不一会儿一个孩子露出了灿烂的笑容,高高地举起了小手说:“老师,我知道了,你买的是钢笔和巧克力。”我追问:“你是怎么知道的?”这位学生说道:“钢笔是24元,巧克力是8元,24不就是8的3倍嘛!”说得真精彩,这位孩子的发言似乎也为其他孩子指明了思考的方向,于是我又看到了不少小手举起来,另一个孩子说道:“老师也有可能买的是钢笔和巧克力,也可能是文具盒和水彩笔呢,你们看,文具盒是36元,水彩笔是12元,36不正是12的3倍吗?”“对啊对啊,”生3迫不及待地说道:“老师还可能买的是水彩笔和蛋糕,水彩笔的价钱也是蛋糕价钱的3倍。”此时的我插不上一点嘴,孩子在思维的天空中自由地驰骋着,不断撞击出新的火花。
先进的方法能赋予启发式以丰富的内涵。但无论怎样,我们都应该明确:学生是认识的主体,教师要把学生真正置于主动者位置,变向学生奉送真理为引导学生发现真理,一旦我们这样做了,我们的课堂教学将会出现全新的局面,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也必将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