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世界科技的飞速发展,教育在培养民族创新精神和创造性人才方面肩负着特殊的使命。实施素质教育,营造地理课堂教学和谐氛围,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开创教育教学的新局面,是21世纪的根本要求,也是目前广大教育工作者的神圣职责。
一、建立新型的师生教学关系
应转变传统教育中“唯师是从”的专制型师生观,建立教学双重主体之间的相互尊重、相互信任、相互理解的新型平等、民主、合作的关系。和谐的师生关系能营造出愉快的教学氛围,鼓舞师生双方的情绪,激发出教师教的热情和学生学的激情,想学生之所想,授学生之所急的知识,最大限度地提高教学效率。
例如,善于把握地理学研究的最新动态,向学生介绍丰富多样的自然环境,多姿多彩的人类活动,以及人类面临的环境问题、可持续发展战略、地理信息系统、数字地球、人与自然和谐共处思想等地理学发展的广阔前景,进行适时适度的教育,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使师生间产生共鸣。
二、营造以启发式和讨论式为主要标志的宽松活泼的课堂氛围
1.启发——开启思维的金钥匙
思维是认识活动的核心,发展思维是启发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如何启发学生的思维?“思维是从疑问和惊奇开始的”。因此,创设悬念,激发兴趣是一种行之有效的途径。
例如,在《地球运动地理意义(二)》这一节课的开始,教师可以问:一年分几季,一年为什么会有四季变化?地球上为什么同一时间有的地方很热,而有的地方则很冷?简单几句,顿时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使学生在“迫切要求知道,迫切要求学习”的最佳心理状态下进行积极主动的学习。
2.讨论——活跃思维的好形式
凡是有所作为的人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思维发散,他们在事业上取得的成就,都是通过创造思维实现的。发散思维也称求异思维,是创造性思维过程中的重要思维方式。采用这种思维方式,能避免考虑问题的单一性,帮助人们摆脱思维的僵化、刻板和呆滞。教改实践证明,“满堂灌”的传统教法,是不能培养学生具有发散式思维能力的。讨论式的课堂教学,要求学生在教师的启发引导下,自己研究教材和寻找结论,而不是等待教师给出现成的结论。因为学生学习知识,是个复杂曲折的思维过程。在这个过程中,牵动学生思维的是教师依据教材提出的问题。自生疑始,以解疑终,就是学生的学习过程。在生疑到解疑的过程中,学生的思维活动始终处于紧张状态,要开动脑筋思考问题,翻工具书,查找有关资料,要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方面去思考,听取同学间不同的观点,选择准确的语言表达自己的观点。学生们在相互启发下,可以产生新的联想,从而培养发散式思维能力,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锻炼吸取新知识的能力。当学生经过自己的努力而获得新知识时,会从内心产生一种胜利感,并通过师生间的交流和沟通,进一步迸发出探究的热情。如此不断循环,反复实践,学生的自学能力、思维能力就会在千百次的练习中提高。
例如,在讲到“地球的特殊性”时给学生设疑:在太阳系八大行星中,为什么只有地球上有生命存在?地球具备哪些生命生存所需要的条件?然后在教师的启发下,请学生们自己解答。从质疑到解疑,不仅可以看出学生思维的活跃,而且可以看出他们的思维是有一定深度的。在分组讨论后,有的学生提出:“是地球所处的宇宙环境较为稳定和安全。”有的学生回答道:“是地球的地理位置。”还有的学生说:“是地球的质量和体积适中及地球内部物质的运动。”这样通过教师设疑,学生质疑、解疑答疑,产生共鸣,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他们都能参与到教学过程中,视、听、思也能统一起来,从而收到预期的课堂效果,这是传统教学模式无法比拟的。
3.练习——拓展思维的最佳途径
在教师的启发引导下,全体学生参加讨论,这是现代教学要求的主要特点。但是,讨论并不是这种课型的唯一内容。在讨论活跃了学生的思维之后,还需要通过多种多样的练习巩固、拓展这种思维的活跃性。
例如,在讲解“大气的热力状况”之后,教师可给学生提供一些自然现象:多云的白天为什么通常比晴朗的白天凉爽?多云的夜晚为什么比晴朗的夜晚温暖?阴天为什么我们仍能感觉到光线?朝霞和晚霞为什么是五彩斑斓的?然后引导学生分析、比较它们各属于什么作用及其有什么共同特征,经过归纳、推理得到相应的知识。最后让学生运用特征,自己研究为什么朝霞和晚霞呈现红色或橙红色?深秋和第二年早春季节,霜冻为什么多出现在少云的夜晚?学生通过练习可以发现:自然界中的许多自然现象都和大气的热力作用有关,从而在大脑中逐步形成科学概念。
三、激活学科知识
要做到这一点,教师就要精心备课、吃透教材、开阔视野,能够把“死”的知识讲活,把旧的知识讲新,把抽象的知识讲具体。教师驾驭引导权,能突出重点,减少不必要的知识点;突破难点,化难为易,化繁为简;强化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启迪学生创造性思维;鼓励学生标新立异,一题多解。
可从兴趣着手,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在教学中教师可合理采用挂图、标本实物等直观手段,尽可能多地开设学生实验,开展第二课堂活动,采集标本,给校园制作平面图,举办地理学科普讲座(比如看云识天气等),开设研究性课题(比如月相的观测和日食、月食的形成,结合本校实际,对当地三废污染进行调查,撰写调查报告,组织学生参观奶牛场,参加节水造林等环保公益活动),使学生有曲折、劳累、收获等体验,产生兴奋、成功愉快等情感。正如威廉·詹姆斯所说:“人性中最深切的秉质是被人赏识的渴望。”教师利用学生的积极情感,让学生在共鸣中体验成功的喜悦,开启进行创造性学习的动力资源,培养学生坚韧不拔的意志和品质,引导学生将美的情感与科学性、理智感、道德感融为一体。在完成知识传授不断从感性向理性升华的同时,师生间会迸发出情感和美感的共鸣,使学生感受深刻的美的体验,激发学生学习地理学知识的最大兴趣。
随着地理教改的深化,培养大批聪明睿智的“创造型”人才已成为地理教学的首要任务,在地理教学中营造和谐课堂是一条行之有效的途径。
一、建立新型的师生教学关系
应转变传统教育中“唯师是从”的专制型师生观,建立教学双重主体之间的相互尊重、相互信任、相互理解的新型平等、民主、合作的关系。和谐的师生关系能营造出愉快的教学氛围,鼓舞师生双方的情绪,激发出教师教的热情和学生学的激情,想学生之所想,授学生之所急的知识,最大限度地提高教学效率。
例如,善于把握地理学研究的最新动态,向学生介绍丰富多样的自然环境,多姿多彩的人类活动,以及人类面临的环境问题、可持续发展战略、地理信息系统、数字地球、人与自然和谐共处思想等地理学发展的广阔前景,进行适时适度的教育,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使师生间产生共鸣。
二、营造以启发式和讨论式为主要标志的宽松活泼的课堂氛围
1.启发——开启思维的金钥匙
思维是认识活动的核心,发展思维是启发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如何启发学生的思维?“思维是从疑问和惊奇开始的”。因此,创设悬念,激发兴趣是一种行之有效的途径。
例如,在《地球运动地理意义(二)》这一节课的开始,教师可以问:一年分几季,一年为什么会有四季变化?地球上为什么同一时间有的地方很热,而有的地方则很冷?简单几句,顿时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使学生在“迫切要求知道,迫切要求学习”的最佳心理状态下进行积极主动的学习。
2.讨论——活跃思维的好形式
凡是有所作为的人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思维发散,他们在事业上取得的成就,都是通过创造思维实现的。发散思维也称求异思维,是创造性思维过程中的重要思维方式。采用这种思维方式,能避免考虑问题的单一性,帮助人们摆脱思维的僵化、刻板和呆滞。教改实践证明,“满堂灌”的传统教法,是不能培养学生具有发散式思维能力的。讨论式的课堂教学,要求学生在教师的启发引导下,自己研究教材和寻找结论,而不是等待教师给出现成的结论。因为学生学习知识,是个复杂曲折的思维过程。在这个过程中,牵动学生思维的是教师依据教材提出的问题。自生疑始,以解疑终,就是学生的学习过程。在生疑到解疑的过程中,学生的思维活动始终处于紧张状态,要开动脑筋思考问题,翻工具书,查找有关资料,要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方面去思考,听取同学间不同的观点,选择准确的语言表达自己的观点。学生们在相互启发下,可以产生新的联想,从而培养发散式思维能力,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锻炼吸取新知识的能力。当学生经过自己的努力而获得新知识时,会从内心产生一种胜利感,并通过师生间的交流和沟通,进一步迸发出探究的热情。如此不断循环,反复实践,学生的自学能力、思维能力就会在千百次的练习中提高。
例如,在讲到“地球的特殊性”时给学生设疑:在太阳系八大行星中,为什么只有地球上有生命存在?地球具备哪些生命生存所需要的条件?然后在教师的启发下,请学生们自己解答。从质疑到解疑,不仅可以看出学生思维的活跃,而且可以看出他们的思维是有一定深度的。在分组讨论后,有的学生提出:“是地球所处的宇宙环境较为稳定和安全。”有的学生回答道:“是地球的地理位置。”还有的学生说:“是地球的质量和体积适中及地球内部物质的运动。”这样通过教师设疑,学生质疑、解疑答疑,产生共鸣,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他们都能参与到教学过程中,视、听、思也能统一起来,从而收到预期的课堂效果,这是传统教学模式无法比拟的。
3.练习——拓展思维的最佳途径
在教师的启发引导下,全体学生参加讨论,这是现代教学要求的主要特点。但是,讨论并不是这种课型的唯一内容。在讨论活跃了学生的思维之后,还需要通过多种多样的练习巩固、拓展这种思维的活跃性。
例如,在讲解“大气的热力状况”之后,教师可给学生提供一些自然现象:多云的白天为什么通常比晴朗的白天凉爽?多云的夜晚为什么比晴朗的夜晚温暖?阴天为什么我们仍能感觉到光线?朝霞和晚霞为什么是五彩斑斓的?然后引导学生分析、比较它们各属于什么作用及其有什么共同特征,经过归纳、推理得到相应的知识。最后让学生运用特征,自己研究为什么朝霞和晚霞呈现红色或橙红色?深秋和第二年早春季节,霜冻为什么多出现在少云的夜晚?学生通过练习可以发现:自然界中的许多自然现象都和大气的热力作用有关,从而在大脑中逐步形成科学概念。
三、激活学科知识
要做到这一点,教师就要精心备课、吃透教材、开阔视野,能够把“死”的知识讲活,把旧的知识讲新,把抽象的知识讲具体。教师驾驭引导权,能突出重点,减少不必要的知识点;突破难点,化难为易,化繁为简;强化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启迪学生创造性思维;鼓励学生标新立异,一题多解。
可从兴趣着手,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在教学中教师可合理采用挂图、标本实物等直观手段,尽可能多地开设学生实验,开展第二课堂活动,采集标本,给校园制作平面图,举办地理学科普讲座(比如看云识天气等),开设研究性课题(比如月相的观测和日食、月食的形成,结合本校实际,对当地三废污染进行调查,撰写调查报告,组织学生参观奶牛场,参加节水造林等环保公益活动),使学生有曲折、劳累、收获等体验,产生兴奋、成功愉快等情感。正如威廉·詹姆斯所说:“人性中最深切的秉质是被人赏识的渴望。”教师利用学生的积极情感,让学生在共鸣中体验成功的喜悦,开启进行创造性学习的动力资源,培养学生坚韧不拔的意志和品质,引导学生将美的情感与科学性、理智感、道德感融为一体。在完成知识传授不断从感性向理性升华的同时,师生间会迸发出情感和美感的共鸣,使学生感受深刻的美的体验,激发学生学习地理学知识的最大兴趣。
随着地理教改的深化,培养大批聪明睿智的“创造型”人才已成为地理教学的首要任务,在地理教学中营造和谐课堂是一条行之有效的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