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随着我国公路事业的不断发展,已经呈现快速发展的趋势,高速公路里程不断增长,而现阶段的状况还远没有满足发展的需要。其发展潜力巨大,但是我们也应看到,目前很多公路边坡的处理往往对生态造成很大的破坏,文章对公路边坡治理这一课题进行了讨论。
[关键词]公路边坡;常见病害;治理措施
中图分类号:X734 文献标识号:A 文章编号:2306-1499(2014)08-0123-01
1.山区公路边坡常见的病害分析
山区公路边坡必须力求稳定,否则轻者可使行车不畅,降低车速,重者可阻塞交通,甚至断绝交通。因此边坡只有在稳定条件下,加以美化、绿化,进一步作出景观设计,才会产生多种效益。
公路边坡常见的病害,在深路堑中高边坡失稳而发生的滑塌或崩坍,在高路堤处因压实不足而产生的滑移与沉陷。查其病因有的属于勘察工作疏忽,将路线布设在滑坡体或岩堆上,致使在建设期甚至到运营期发生病害;有的属于对不可绕避的病害工点处理不力,有的是在深挖方处未对路堑与隧道或在高填方处未对路堤与桥梁进行认真论证与比较,有的则属于施工不慎,如采用大爆破或防护工程不利在原本稳定的边坡上而产生新的滑动与崩塌。上述这些事例在公路,尤其是高速公路比较多见。
2.公路边坡病害治理的原则
凡是在山区公路高陡边坡处的病害,如果一旦发生,应及时治理,以治早治好为原则。尤其当评估其发展影响时,更应该采取根治的方案,决不可存有侥幸的心理。因此山区公路,尤其是高速公路只要发生大的病害,往往会形成灾害,必须给予重视,要增加安全稳定系数,加大力度,采取积极、稳妥而又安全的措施进行治理。
在公路新线勘察设计时,对路基设计,尤其是在高路堤、陡坡路段和深路堑处,要不同一般路基,应进行精心设计。因为事先进行防范比事后治理要省事、省钱,如采用合理边坡坡率和边坡形式,设置合适的防护工程,注意防水和排水,临河路堤要防河渠水的冲刷与浸泡,总之使边坡处于安全稳定的环境中。
当对失稳边坡进行治理时,要事先作好缜密的工程地质调查与测绘,布置一些工程地质勘探点,采取岩土、水样进行必需的试验,以了解病害发生的机理,作出正确的评价,采取对症下药方案,作出正确的设计。有的还应作为一个特殊“工点”进行单项设计,在一个工点还可将病害划分出轻、中、重型几个段落,达到重病重治、轻病轻治,分别作出设计图纸,方可达到预期效果。
对于大的病害工点,如大型滑坡、大型崩塌处,还可采取单项工程进行招标,甚至从设计到施工,选择一个资质好的承包单位,先提出多个设计方案,邀请专家评审,确定最佳方案,再进行施工。施工时应进行工程监理,以保证方案正确、投资合理、施工质量良好,使治理工程达到预期目的。
3.边坡治理措施
笔者结合多年的实践经验指出,边坡灾害形成的原因是地下水导致边坡不稳定的主要原因之一,从地形可以看到,在其旁侧有一定的汇水面积,我们可以采取截水沟的方式将水未流入地下之前排走,一般将其布置在可能滑坡范围以外约5m的稳定阶段,要求与地下水流向垂直,同时对该边坡采取先修筑排水纵沟对坡顶水予以引导,并在坡面布设排水管,对坡体内的水进行疏排,以改善坡体的含水与稳定状况。
通过分析,可见该滑坡的产生与水的关系密切,设置排水系统,消除水的危害,是整治滑坡的可靠措施。整治设计中,应明确以治水为本,支挡为辅,从“水”字上下功夫,采用疏、截、排等综合措施以引开地表水,降低地下水,提高土体强度。排水措施分为地表排水与地下排水两大类。
3.1地表排水
地表排水的目的是拦截滑坡地段以外的地表水,不使水流入滑坡区内,并尽快排除滑坡范围内的雨水,引导地表水在滑坡体外的稳定山坡处排走。滑体以外的地表水,以拦截和旁引为原则;滑体以内的地表水以防渗,尽快汇集和引出为原则。因此:滑体外,设置一条或多条环形截水沟,拦截旁引地表径流,不使流入滑坡范围之内;滑体内,充分利用自然沟谷,布置成树枝状排水系统。滑体内的湿地用泉水出露之处,修建渗沟及明沟等引水工程,以减少对滑坡的供水。
滑体内的泉水露头、湿地处需设置渗水沟与明沟相配合的引水工程。其目的是排除滑体内的上层潜水和疏干边坡,这类引水工程包括集水和排水两部分,埋入地下水为集水部分,常采用渗水沟(又称集水盲沟)形式,露出地面部分是排水明沟。集水部分要设计滤层,排水部分是不透水的浆砌明沟。此外,滑坡周围的自然边坡坡面应整平夯实,减少坑洼及裂缝,防止积水下渗。认真做好坡面绿化工作(铺草皮、植树)减少地表雨水下渗,防止坡面冲刷及淤塞排水沟。地表排水往往综合运用截水沟、沟谷内排水系统、引水明沟等各种方法。
3.2地下排水
地下水是斜坡不稳定的主要原因之一。由于滑体内地下含水层的厚薄、分布、补给条件和地质条件的差异,常采用截、排、疏和降低地下水位等办法。一般在获得较准确而足够的地质和水文地质资料,并做了详尽分析之后,才能提出切合实际的设计和施工,这样才能达到排水目的。通过水文地质勘察,查明补给滑动体的地下水确是以滑坡的上方或一侧补给为主时,才修建截断地下水的工程,它要求垂直地下水流向布置,随地下水的含水层数、埋藏深度和土质密实程度的不同,而采用不同的构筑物,如盲沟、盲洞等。由于斜坡土层(岩体)中埋藏有地下水,流人边坡变形区,产生了动水压力和静水压力,为减弱这种压力的作用,确保边坡稳定,可采用地下排水的方法。渗沟的作用是排除滑坡前缘的边坡土壤中的水,疏干边坡含水,同时对边坡的局部地段有支撑作用。其形状从平面来分有垂直的、分支的、拱形等几种。
3.3施工工艺
首先,安装水平钻机于预定孔口位置并使之平整,按预定仰斜角度(一般10°~15°)调整机头,一般采用给来钻进,有利于泥浆排出,钻孔进尺宜比设计埋设渣水管长度适当加长。
其次,孔钻好后,将带孔眼(事先在管上部约四分之三范围均钻8mm的孔眼,以利进水,孔眼间距50mm,呈梅花状捧列)60mm硬质塑料管外包一层土工布(防止孔眼堵塞)旋插入孔中,直至预定深度,定位时应注意使管无孔部分向下,以利排水。最后,全组孔位全部完成后,为防孔口松动损坏,应及时用现浇混凝土或浆砌石以组为单位加以固定。
第二步:对桥墩(台)处局部设置锚索挡墙,对桥墩(台)进行保护,对于坡体上局部进行挂网喷锚治理,要求标本兼治。第三步:还应该对该边坡进行变形观测,根据排水孔施工揭露的实际地质情况及变形观测情况,对该边坡进行进一步的分析研究工作,以获得更多的资料,然后根据这些研究结果资料再与业主共同协商放线。施工过程中如发现与设计存在较大误差时应及时通知设计及有关各方,以便及时调整设计商确定是否对该坡进行进一步的深部锚固支护。
4.结论
总之,水是造成滑坡的一个重要因素,对于边坡的防治,要貫彻以防为主,整治为辅的原则。在选择防治措施之前,要查清滑坡的地形、地质和水文地质条件,分析滑坡性质及其发展阶段,了解滑坡产生的原因,以便“对症下药”,尤其是大型滑坡,整治工程量很大,技术上也很复杂,试图通过“减、挡、固”等方法阻止其变形、运动和破坏往往是困难的,而通过对水的防治,改变滑坡内在的物理力学性质,顺其自然,以柔克刚,反而能起到很好的作用。
[关键词]公路边坡;常见病害;治理措施
中图分类号:X734 文献标识号:A 文章编号:2306-1499(2014)08-0123-01
1.山区公路边坡常见的病害分析
山区公路边坡必须力求稳定,否则轻者可使行车不畅,降低车速,重者可阻塞交通,甚至断绝交通。因此边坡只有在稳定条件下,加以美化、绿化,进一步作出景观设计,才会产生多种效益。
公路边坡常见的病害,在深路堑中高边坡失稳而发生的滑塌或崩坍,在高路堤处因压实不足而产生的滑移与沉陷。查其病因有的属于勘察工作疏忽,将路线布设在滑坡体或岩堆上,致使在建设期甚至到运营期发生病害;有的属于对不可绕避的病害工点处理不力,有的是在深挖方处未对路堑与隧道或在高填方处未对路堤与桥梁进行认真论证与比较,有的则属于施工不慎,如采用大爆破或防护工程不利在原本稳定的边坡上而产生新的滑动与崩塌。上述这些事例在公路,尤其是高速公路比较多见。
2.公路边坡病害治理的原则
凡是在山区公路高陡边坡处的病害,如果一旦发生,应及时治理,以治早治好为原则。尤其当评估其发展影响时,更应该采取根治的方案,决不可存有侥幸的心理。因此山区公路,尤其是高速公路只要发生大的病害,往往会形成灾害,必须给予重视,要增加安全稳定系数,加大力度,采取积极、稳妥而又安全的措施进行治理。
在公路新线勘察设计时,对路基设计,尤其是在高路堤、陡坡路段和深路堑处,要不同一般路基,应进行精心设计。因为事先进行防范比事后治理要省事、省钱,如采用合理边坡坡率和边坡形式,设置合适的防护工程,注意防水和排水,临河路堤要防河渠水的冲刷与浸泡,总之使边坡处于安全稳定的环境中。
当对失稳边坡进行治理时,要事先作好缜密的工程地质调查与测绘,布置一些工程地质勘探点,采取岩土、水样进行必需的试验,以了解病害发生的机理,作出正确的评价,采取对症下药方案,作出正确的设计。有的还应作为一个特殊“工点”进行单项设计,在一个工点还可将病害划分出轻、中、重型几个段落,达到重病重治、轻病轻治,分别作出设计图纸,方可达到预期效果。
对于大的病害工点,如大型滑坡、大型崩塌处,还可采取单项工程进行招标,甚至从设计到施工,选择一个资质好的承包单位,先提出多个设计方案,邀请专家评审,确定最佳方案,再进行施工。施工时应进行工程监理,以保证方案正确、投资合理、施工质量良好,使治理工程达到预期目的。
3.边坡治理措施
笔者结合多年的实践经验指出,边坡灾害形成的原因是地下水导致边坡不稳定的主要原因之一,从地形可以看到,在其旁侧有一定的汇水面积,我们可以采取截水沟的方式将水未流入地下之前排走,一般将其布置在可能滑坡范围以外约5m的稳定阶段,要求与地下水流向垂直,同时对该边坡采取先修筑排水纵沟对坡顶水予以引导,并在坡面布设排水管,对坡体内的水进行疏排,以改善坡体的含水与稳定状况。
通过分析,可见该滑坡的产生与水的关系密切,设置排水系统,消除水的危害,是整治滑坡的可靠措施。整治设计中,应明确以治水为本,支挡为辅,从“水”字上下功夫,采用疏、截、排等综合措施以引开地表水,降低地下水,提高土体强度。排水措施分为地表排水与地下排水两大类。
3.1地表排水
地表排水的目的是拦截滑坡地段以外的地表水,不使水流入滑坡区内,并尽快排除滑坡范围内的雨水,引导地表水在滑坡体外的稳定山坡处排走。滑体以外的地表水,以拦截和旁引为原则;滑体以内的地表水以防渗,尽快汇集和引出为原则。因此:滑体外,设置一条或多条环形截水沟,拦截旁引地表径流,不使流入滑坡范围之内;滑体内,充分利用自然沟谷,布置成树枝状排水系统。滑体内的湿地用泉水出露之处,修建渗沟及明沟等引水工程,以减少对滑坡的供水。
滑体内的泉水露头、湿地处需设置渗水沟与明沟相配合的引水工程。其目的是排除滑体内的上层潜水和疏干边坡,这类引水工程包括集水和排水两部分,埋入地下水为集水部分,常采用渗水沟(又称集水盲沟)形式,露出地面部分是排水明沟。集水部分要设计滤层,排水部分是不透水的浆砌明沟。此外,滑坡周围的自然边坡坡面应整平夯实,减少坑洼及裂缝,防止积水下渗。认真做好坡面绿化工作(铺草皮、植树)减少地表雨水下渗,防止坡面冲刷及淤塞排水沟。地表排水往往综合运用截水沟、沟谷内排水系统、引水明沟等各种方法。
3.2地下排水
地下水是斜坡不稳定的主要原因之一。由于滑体内地下含水层的厚薄、分布、补给条件和地质条件的差异,常采用截、排、疏和降低地下水位等办法。一般在获得较准确而足够的地质和水文地质资料,并做了详尽分析之后,才能提出切合实际的设计和施工,这样才能达到排水目的。通过水文地质勘察,查明补给滑动体的地下水确是以滑坡的上方或一侧补给为主时,才修建截断地下水的工程,它要求垂直地下水流向布置,随地下水的含水层数、埋藏深度和土质密实程度的不同,而采用不同的构筑物,如盲沟、盲洞等。由于斜坡土层(岩体)中埋藏有地下水,流人边坡变形区,产生了动水压力和静水压力,为减弱这种压力的作用,确保边坡稳定,可采用地下排水的方法。渗沟的作用是排除滑坡前缘的边坡土壤中的水,疏干边坡含水,同时对边坡的局部地段有支撑作用。其形状从平面来分有垂直的、分支的、拱形等几种。
3.3施工工艺
首先,安装水平钻机于预定孔口位置并使之平整,按预定仰斜角度(一般10°~15°)调整机头,一般采用给来钻进,有利于泥浆排出,钻孔进尺宜比设计埋设渣水管长度适当加长。
其次,孔钻好后,将带孔眼(事先在管上部约四分之三范围均钻8mm的孔眼,以利进水,孔眼间距50mm,呈梅花状捧列)60mm硬质塑料管外包一层土工布(防止孔眼堵塞)旋插入孔中,直至预定深度,定位时应注意使管无孔部分向下,以利排水。最后,全组孔位全部完成后,为防孔口松动损坏,应及时用现浇混凝土或浆砌石以组为单位加以固定。
第二步:对桥墩(台)处局部设置锚索挡墙,对桥墩(台)进行保护,对于坡体上局部进行挂网喷锚治理,要求标本兼治。第三步:还应该对该边坡进行变形观测,根据排水孔施工揭露的实际地质情况及变形观测情况,对该边坡进行进一步的分析研究工作,以获得更多的资料,然后根据这些研究结果资料再与业主共同协商放线。施工过程中如发现与设计存在较大误差时应及时通知设计及有关各方,以便及时调整设计商确定是否对该坡进行进一步的深部锚固支护。
4.结论
总之,水是造成滑坡的一个重要因素,对于边坡的防治,要貫彻以防为主,整治为辅的原则。在选择防治措施之前,要查清滑坡的地形、地质和水文地质条件,分析滑坡性质及其发展阶段,了解滑坡产生的原因,以便“对症下药”,尤其是大型滑坡,整治工程量很大,技术上也很复杂,试图通过“减、挡、固”等方法阻止其变形、运动和破坏往往是困难的,而通过对水的防治,改变滑坡内在的物理力学性质,顺其自然,以柔克刚,反而能起到很好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