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多媒体技术运用于语文课堂教学,可以成为语文教学活动的润滑剂。它是一种把声音、文本、图形和图像等多种媒体和计算机结合在一起的技术。正确适当的运用多媒体不仅可以使师生关系得到质的改善和提高,形成良好的课堂气氛,而且它能在有限的时间(课堂)、空间(课间)内打破地域界限,展现古今中外的客观事实,使经验较贫乏的小学生在课堂上就能很感性的认识教材中的事物,达到知识领域、情感领域目标。多媒体利用声、光、电、画等手段制作成的动画,还能够引起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使注意力容易分散的小学生在课堂中能多感官、多角度、多渠道的进行学习,使枯燥的课堂学习成为他们学习语文的乐园。合理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能创设逼真的教学环境、动静结合的教学图像、生动活泼的教学气氛、灵活多变的教学手段,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运用图、文、音、像、影并茂的特点,能把教学中抽象、深奥,靠老师讲解、挂图、板书,讲不清道不明的难点、生点知识,通过形象、生动的画面、悦耳动听的声音,将知识一目了然地展现在学生面前。
一、可创设情境,增加直观性、形象性,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它是推动学生探求知识、获取能力的一种动力。学生有兴趣,才有学习的毅力和意志,才能深切感知、思考、意会,并进而创造。而充分利用现代教学手段特别是多媒体直观性、形象性的特点,结合具体的教学内容,巧设情境,让学生听听声情并茂的录音,看看栩栩如生的画面,欣赏品味形象化的词句,通过声像并茂、动静结合、情景交融的感官刺激,使学生犹如身临其境,从而激发起欣赏学习的兴趣和求知欲,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特别是在古诗教学中,利用多媒体创设诗的意境,能将抽象、凝练的语言与具体的形象实物联系起来,将古诗中的“形象”化为可作用于视觉的一幅幅栩栩如生的投影图片,那么教学往往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人教版三年级语文第21课古诗两首《饮湖上初晴后雨》、《望天门山》,这两首诗包含了丰富的信息,描绘了不同地方的美景,体现出不同风格的美。在学习《饮湖上初晴后雨》时,为了让学生更好地领略西湖在晴天和雨天的不同美景,我先出示阳光普照下的西湖全景图,然后淡去画面,呈现古诗“水光潋滟晴方好”引导学生背诵,借助课文下面的注释领会诗意。接着出示烟雨朦胧的西湖,引导学生背“山色空蒙雨亦奇”感受西湖不同的美。这样学生很容易就领会了诗的意境。在学习《望天门山》一诗时,出示两山之间只有狭窄的通道,汹涌的长江水在奔腾,配以雄浑的古琴乐曲,营造出“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的磅礴气势。对理解诗意起了很好的铺垫作用。学生在这样的氛围中目视其文,耳悦其声,心醉其境,古诗的学习自然成了一种美的享受。然后分男、女声朗读,要求读出不同风格的美。整个教学过程文图并举,声情并茂,视听结合,渲染了气氛,创造出了原诗的意境,从比较中明白了两首诗不同风格的美,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降低了学生学习的难度,使学生在一种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了知识,理解了诗意,同时强化了记忆,也增强了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
二、能够跨越时空限制将教学内容设计的事物、情境、过程等,全部再现于课堂,化抽象为具体,形象
在传统语文教学中,教师有时要花很多时间进行板书。而多媒体教学可以不受时空限制,将教学内容生动地再现于课堂,还可以导入大量的课外阅读材。这样,学生可以通过事物的形,声色的变化和发展,直接获取知识,认识世界。例如,过去我在教学三年级语文《美丽的小兴安岭》时,为了让学生体会小兴安岭一年四季景物变化及其丰富的物产,我只得花大量时间进行板书,把小兴安岭一年四季景物变化的重点词语都板书在黑板上,有时还需要把一些句子抄在小黑板上,这样一篇课文讲完,需要花大量的时间,其效果还不明显。有了多媒体教学以后,我就通过制作多媒体课件,利用课件在课堂上分别再现小兴安岭春、夏、秋、冬四个季节的景物特点,然后再把重点词语定格在画面上。这样使学生如临其境,使学习的兴趣大大提高。这一课的重点也很容易被解决,学生的能力也进一步提高。
三、多媒体技术于网络技术相结合,形成了一种全新的开放式学习方式
多媒体技术,特别是网络技术的介入,使语文阅读实现了从文本阅读到超文本阅读的发展。这种全新的开放式的学习方式,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传统教学中无法实现的资源,多媒体技术能很好地实现,满足了学生对知识的迁移学习与理解,体现了信息社会对个体创新能力发展的要求。例如在教学《赵州桥》一课时,考虑到文本内容距离学生的时代较远,如果只靠传统方式,让学生读、老师讲,学生是无法体会到赵州桥的雄伟、坚固、美观的。因为现在的学生见到的高科技的大桥太多了,赵州桥相比现代高科技的大桥,实在不足为奇。但是为了让学生体会到赵州桥的创举,我利用多媒体技术,将与赵州桥有关的图片,历史知识,课文朗读,以及课文中的重点词语整合到课件中,使学生既可以从课件中领略到赵州桥的雄伟、坚固、美观,又可以从历史的源源长河中,领略到我国劳动人民的智慧和才干,使学生在欢快的背景音乐中,深刻理解课文的中心思想。这样既拓展了学生的知识面,开阔了学生的视野,又使学生在学习中受到爱国主义教育,将思想品德教育渗透到语文课堂教学之中。这种开放式学习,将学生从传统的死记硬背中彻底解放出来。
四、运用现代技术教育技术,突破教学重点难点
学生在语文学习中的障碍主要是由于缺乏必要的情趣创设和形象思维的帮助造成的,而现代教育技术辅助教学可以变抽象为具体,加上教师恰到好处的点拨讲解,使学生更易于理解把握,从而突然突破学习的重难点。
如:《蝙蝠的雷达》一文,对于缺乏想象力的学生来讲,了解蝙蝠和雷达飞行探路的复杂过程及其二者之间的相互关系,是有相当难度的,为帮助学生理解这一难点,教师设计了以下的动态画面:夜空中,一史蝙蝠边飞边从嘴里发出声音,用“>>>>>”代表聲音,“>>>>>”碰上一棵大树,“>>>>>>”反射回来到蝙蝠的耳朵,蝙蝠巧妙地避开大树,安全飞去,在此基础上,展示第二幅画面,蝙蝠变为飞机,嘴变成雷达、天线、耳朵变成接收器,大树变成一座高山,飞机依靠雷达安全飞行的画面形象地展现在同学眼前,这些生动的画面不仅帮助学生了解了蝙蝠飞行探路的复杂过程,而且体会到雷达正是人们从蝙蝠身上得到启发而发展的,这一多媒体课件的设计使教学难点得到了有效的突破。
总之,在语文课堂教学中,运用多媒体技术可以更好地创设情境,激发兴趣;直观导向地突破教学难点;趣化教学氛围;优化信息,省时高效。给学生创造了一种丰富的学习环境,使学生自主、积极地参与到学习中来。
随着时代的进步,随着现代教育技术的深入发展,教育技术媒体越来越广泛地被老师接受,也越来越广泛地发挥了作用。它那声情并茂,色、情、景水乳交融的效果,创设了优美的课堂情境,有效地提高了语文课堂教学效率。在语文教学中,现代教育技术的运用必将使语文教学焕发出夺目的光辉,产生了伟大的艺术魅力。
一、可创设情境,增加直观性、形象性,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它是推动学生探求知识、获取能力的一种动力。学生有兴趣,才有学习的毅力和意志,才能深切感知、思考、意会,并进而创造。而充分利用现代教学手段特别是多媒体直观性、形象性的特点,结合具体的教学内容,巧设情境,让学生听听声情并茂的录音,看看栩栩如生的画面,欣赏品味形象化的词句,通过声像并茂、动静结合、情景交融的感官刺激,使学生犹如身临其境,从而激发起欣赏学习的兴趣和求知欲,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特别是在古诗教学中,利用多媒体创设诗的意境,能将抽象、凝练的语言与具体的形象实物联系起来,将古诗中的“形象”化为可作用于视觉的一幅幅栩栩如生的投影图片,那么教学往往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人教版三年级语文第21课古诗两首《饮湖上初晴后雨》、《望天门山》,这两首诗包含了丰富的信息,描绘了不同地方的美景,体现出不同风格的美。在学习《饮湖上初晴后雨》时,为了让学生更好地领略西湖在晴天和雨天的不同美景,我先出示阳光普照下的西湖全景图,然后淡去画面,呈现古诗“水光潋滟晴方好”引导学生背诵,借助课文下面的注释领会诗意。接着出示烟雨朦胧的西湖,引导学生背“山色空蒙雨亦奇”感受西湖不同的美。这样学生很容易就领会了诗的意境。在学习《望天门山》一诗时,出示两山之间只有狭窄的通道,汹涌的长江水在奔腾,配以雄浑的古琴乐曲,营造出“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的磅礴气势。对理解诗意起了很好的铺垫作用。学生在这样的氛围中目视其文,耳悦其声,心醉其境,古诗的学习自然成了一种美的享受。然后分男、女声朗读,要求读出不同风格的美。整个教学过程文图并举,声情并茂,视听结合,渲染了气氛,创造出了原诗的意境,从比较中明白了两首诗不同风格的美,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降低了学生学习的难度,使学生在一种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了知识,理解了诗意,同时强化了记忆,也增强了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
二、能够跨越时空限制将教学内容设计的事物、情境、过程等,全部再现于课堂,化抽象为具体,形象
在传统语文教学中,教师有时要花很多时间进行板书。而多媒体教学可以不受时空限制,将教学内容生动地再现于课堂,还可以导入大量的课外阅读材。这样,学生可以通过事物的形,声色的变化和发展,直接获取知识,认识世界。例如,过去我在教学三年级语文《美丽的小兴安岭》时,为了让学生体会小兴安岭一年四季景物变化及其丰富的物产,我只得花大量时间进行板书,把小兴安岭一年四季景物变化的重点词语都板书在黑板上,有时还需要把一些句子抄在小黑板上,这样一篇课文讲完,需要花大量的时间,其效果还不明显。有了多媒体教学以后,我就通过制作多媒体课件,利用课件在课堂上分别再现小兴安岭春、夏、秋、冬四个季节的景物特点,然后再把重点词语定格在画面上。这样使学生如临其境,使学习的兴趣大大提高。这一课的重点也很容易被解决,学生的能力也进一步提高。
三、多媒体技术于网络技术相结合,形成了一种全新的开放式学习方式
多媒体技术,特别是网络技术的介入,使语文阅读实现了从文本阅读到超文本阅读的发展。这种全新的开放式的学习方式,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传统教学中无法实现的资源,多媒体技术能很好地实现,满足了学生对知识的迁移学习与理解,体现了信息社会对个体创新能力发展的要求。例如在教学《赵州桥》一课时,考虑到文本内容距离学生的时代较远,如果只靠传统方式,让学生读、老师讲,学生是无法体会到赵州桥的雄伟、坚固、美观的。因为现在的学生见到的高科技的大桥太多了,赵州桥相比现代高科技的大桥,实在不足为奇。但是为了让学生体会到赵州桥的创举,我利用多媒体技术,将与赵州桥有关的图片,历史知识,课文朗读,以及课文中的重点词语整合到课件中,使学生既可以从课件中领略到赵州桥的雄伟、坚固、美观,又可以从历史的源源长河中,领略到我国劳动人民的智慧和才干,使学生在欢快的背景音乐中,深刻理解课文的中心思想。这样既拓展了学生的知识面,开阔了学生的视野,又使学生在学习中受到爱国主义教育,将思想品德教育渗透到语文课堂教学之中。这种开放式学习,将学生从传统的死记硬背中彻底解放出来。
四、运用现代技术教育技术,突破教学重点难点
学生在语文学习中的障碍主要是由于缺乏必要的情趣创设和形象思维的帮助造成的,而现代教育技术辅助教学可以变抽象为具体,加上教师恰到好处的点拨讲解,使学生更易于理解把握,从而突然突破学习的重难点。
如:《蝙蝠的雷达》一文,对于缺乏想象力的学生来讲,了解蝙蝠和雷达飞行探路的复杂过程及其二者之间的相互关系,是有相当难度的,为帮助学生理解这一难点,教师设计了以下的动态画面:夜空中,一史蝙蝠边飞边从嘴里发出声音,用“>>>>>”代表聲音,“>>>>>”碰上一棵大树,“>>>>>>”反射回来到蝙蝠的耳朵,蝙蝠巧妙地避开大树,安全飞去,在此基础上,展示第二幅画面,蝙蝠变为飞机,嘴变成雷达、天线、耳朵变成接收器,大树变成一座高山,飞机依靠雷达安全飞行的画面形象地展现在同学眼前,这些生动的画面不仅帮助学生了解了蝙蝠飞行探路的复杂过程,而且体会到雷达正是人们从蝙蝠身上得到启发而发展的,这一多媒体课件的设计使教学难点得到了有效的突破。
总之,在语文课堂教学中,运用多媒体技术可以更好地创设情境,激发兴趣;直观导向地突破教学难点;趣化教学氛围;优化信息,省时高效。给学生创造了一种丰富的学习环境,使学生自主、积极地参与到学习中来。
随着时代的进步,随着现代教育技术的深入发展,教育技术媒体越来越广泛地被老师接受,也越来越广泛地发挥了作用。它那声情并茂,色、情、景水乳交融的效果,创设了优美的课堂情境,有效地提高了语文课堂教学效率。在语文教学中,现代教育技术的运用必将使语文教学焕发出夺目的光辉,产生了伟大的艺术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