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中的“跨学科”设计

来源 :教育现代化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ytim02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强调打破学科界限,着重对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但在实践中,有些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并没有真正体现"跨学科"的本质特征。本文阐述了对"跨学科"概念的理解,挖掘了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跨学科"设计在实践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并分析了原因。最后,通过对笔者自开发的《古币探秘》课程进行分析,阐明了如何借助情境中核心问题的顶层设计,真正实现"跨学科"设计。
其他文献
佛教时间上产生于公元前6—前5世纪,空间上产生于古印度。在2500多年的发展历史中,佛教每到一处,都与当地的宗教文化相摄相融、自觉调适,又契理契机地改进了当时当地人民的宗教信仰和文化面貌,形成了形式多种、流传广泛、文化多样、层次不一的佛教信仰,书写了佛教的辉煌篇章,同时又保持了佛法固有的精神和特性。佛教传入中国西藏,无论是在传教方法上,还是在思想和实践上,都经过了一个不断中国化的过程。如何由佛教转
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人民立场是中国共产党的根本政治立场,是马克思主义政党区别于其他政党的显著标志。"站在人民的立场,遵循人民的方向,是全面从严治党之本。近年来,长春市双阳区委在深入开展"两学一做"学习教育中,认真落实中央全面从严治党的重大部署,将推进组织建设重心下移作为农村党建工作的发力点,切实提升了村屯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监督、自我服务
期刊
习近平的生态生产力理念是马克思主义生产力思想的继承与发展。首先,马克思的生产力思想中内含了自然生产力与社会生产力的辩证统一,体现了人类与自然界的和谐性,是生态生产力理念的理论渊源。其次,生态生产力的核心理念是生态良好与生产发展的相互溶融,以“人的需要”为视角对生态生产力理念做深入解读顺应了人民对美好生活的殷切希望。最后,保持生态生产力生机与活力的现实路径,一是要创新生态文明理念的教育形式,二是要推
佛教的中国化无论对汉传佛教还是藏传佛教,既是本来的历史,也是古贤理解和诠释的历史,其中隐含着历史演进的必然性。当一位学人撰写中国佛教史时,他不仅要叙述史实,还要揭示其内在的必然性,这就必须有确定的学理依据与阐释方法,而随着这个问题的展开,史实的叙述便顺理成章、迎刃而解。文章尝试以历史唯物主义为指导,以藏汉文资料为依据,以汉传佛教为参照,运用中西哲学诠释学的理念,集中探讨藏传佛教本土化、中国化的历史
在中国共产党百年华诞之际,南京财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刘希刚教授所著的《从生态批判到生态文明:马克思主义生态理论的价值逻辑研究》一书由人民出版社正式出版。该著立足历史唯物主义视角,以作者自己辛勤耕耘的国家社科、江苏省社科、国家博士后等基金项目的研究成果为基础,对马克思主义生态理论的价值逻辑展开了理论与实践、历史与现实、对立与统一相结合的整体性、系统性与综合性研究,
期刊
课程故事追随儿童兴趣,支持儿童探究并实现自己心中的想法。课程故事可以还原幼儿学习过程,有助于教师助推幼儿的深度学习与探索,引领教师去观察、关注、记录幼儿的活动过程,呈现幼儿实践、建构经验的历程。为此,我以课程故事"雨"为例,浅谈如何挖掘利用生活资源引发幼儿深度学习。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指出,只有坚持中国化方向的宗教,只有实现了中国化的宗教,才能更好与我国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在我国社会发展进步中发挥积极作用。2017年,"坚持我国宗教的中国化方向"被写进了党的十九大报告。坚持我国宗教中国化方向成为党和国家宗教工作的一项重大任务。2020年6月,全国政协主席汪洋在西藏调研时强调指出,"要以提高藏传佛教中国化水平为重点做好宗教工作"。2020年8
期刊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经典”的社会学理论,属于马克思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至今仍然影响着人类文明。马克思主义哲学中蕴含着丰富的生态思想,对人类、社会、自然之间的关系作了系统的阐述,为当代世界各国的生态文明建设和环境治理提供了理论指导,尤其是对我们国家的生态文明建设有十分大的裨益。基于此,非常有必要探究马克思主义哲学对当代生态思想所形成的影响,在此基础上不断优化我们国家的生态文明建设。本文对马克思主义哲学
整体性是人类社会的基本特征。在长期的生态文明建设理论构建与实践探索中,中国共产党始终立足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整体性存在状况,从人与自然相互依赖、相互制约的整体性关系中揭示社会运行规律,不断推动生态文明理论、生态文明建设方法、生态文明实践的整体性建构,具有鲜明的整体性特质。具体来说,深化拓展生态系统内涵的认知,体现了生态文明理论传承发展的整体性;坚持以统筹兼顾的方法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凸显了生态文明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