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在当今大学生求职过程中,面试是其中非常重要的环节。面试官主要考察求职者哪些方面?刚刚走出校门的大学生又该如何有针对性的做好准备?许多专家学者都曾从各个角度予以分析和解答,然而,笔者发现中国传统文化读本《弟子规》 早已给出答案,因此,从外在形象、语言表达及内在品质三个方面予以总结及诠释。
关键词:弟子规;外在形象; 语言表达; 内在品质;启迪
《弟子规》原名《训蒙文》,是依据至圣先师孔子的教诲而编成的生活规范,具体列举出为人子弟在家出外、待人接物、求学应有的礼仪和规范。《弟子规》中的“弟子”所指的是学生,也可以泛指每个人。因为“人活到老,学到老”,既然一生都在学习,理所当然就是学生,而且我们都是圣贤人的学生。“规”就是规范和道理,做人应尽的道理和规范。
《弟子规》共包含八个部分,分别是总序、入则孝、出则悌、谨、信、泛爱众、亲仁及余力学文。简言之,这本书就是教我们如何做一位真诚、善良和美丽的人。针对大学生的求职面试而言,笔者依据《弟子规》总结了三个方面的提醒和建议。
一、外在形象
当求职者进入面试场地时,通常给考官留下的第一印象不是听觉语言,而是视觉形象。仪容、服饰及举止是决定考官第一印象的首要因素。
《弟子规》中的“谨”部分提到:冠必正,纽必结,袜与履,俱紧切;衣贵洁,不贵华,上循分,下称家;步从容,立端正,揖深圆,拜恭敬;勿践阈,勿跛倚,勿箕踞,勿摇髀。书中分别从帽子、纽扣、鞋袜、衣服、走、站、拜、坐等方面提醒并启迪面试者的外在形象应得体、端庄。
二、语言表达
当外在形象留给面试官良好的初步印象后,语言表达则是与面试官进行良好沟通的关键因素。
《弟子规》中的“信”部分提到:凡出言,信为先,诈与妄,奚可焉;话说多,不如少,惟其是,勿佞巧;奸巧语,秽污词,市井气 ,切戒之;凡道字,重且舒,勿急疾,勿模糊。书中分别从语言表达的内容、方式、态度、音量及语速等方面予以提醒面试者的语言表达应有据、精简。
三、内在品质
在整个面试过程中,面试官不仅要通过视觉和听觉来考察初出校园的求职大学生,而且还会通过内心来全面感受求职者的内在品质。生活中的许多实例证明,内在品质是求职成功的决定因素。
《弟子规》中的“总序”部分提到:首孝悌,次谨信;
“入则孝”部分提到: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行勿懒;亲所好,力为具,亲所恶,谨为去;
“出则弟”部分提到:兄道友,弟道恭,兄弟睦,孝在中;或饮食,或坐走,长者先,幼者后; 称尊长,勿呼名,对尊长,勿见能;路遇长,疾趋揖,长无言,退恭立;骑下马,乘下车,过犹待,百步余;长者立,幼勿坐,长者坐,命乃坐; 进必趋,退必迟,问起对,视勿移;事诸父,如事父,事诸兄,如事兄。
“谨”部分提到:缓揭帘,勿有声,宽转弯,勿触棱;事勿忙,忙多错,勿畏难,勿轻略。
“信”部分提到:若衣服若饮食,不如人,勿生戚;过能改,归于无,倘掩饰,增一辜。
“泛爱众”部分提到:行高者,名自高,人所重,非貌高;才大 者,望自大,人所服,非言大;己有能,勿自私,人所能,勿轻訾;人不闲,勿事搅,人不安,勿话扰;人有短,切莫揭,人有私,切莫说;道人善,即是善,人知之,愈思勉;凡取与,贵分晓,与宜多,取宜少。
“亲仁”部分提到:能亲仁,无限好,德日进,过日少; 不亲仁,无限害,小人进,百事坏。
“余力学文”部分提到:非圣书,屏勿视,敝聪明,坏心志; 勿自暴,勿自弃,圣与贤,可驯致。
八个部分分别从父慈子孝、兄友弟恭、朋友有义及君仁臣忠四个方面,启迪大学生不仅要自爱:谨而有信、谦虚从容、不卑不亢及追求美好,更要爱人:家人、长辈、同事及仁者。
古往今来,中华民族都被誉为“礼仪之邦”,论语曾提出“不学礼,无以立”;孔子以儒家经典《诗》《书》《礼》《易》为教材,教导我们:“仁、义、礼、智、信”是做人的基本原则;“礼乐制度”是中国古代社会重要的上层建筑之一。为什么“礼”备受我们老祖宗重视和推崇?笔者认为,有“礼”国家才会有序、和谐与发展,个人才会尽孝、明理与成长。
因此,《弟子规》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读本,作为礼仪与规范的价值导向,不仅启迪当代大学生在职场面试的应有表现,更是指引收获美丽人生的智慧方向!
参考文献:
[1]华中师范学院教育科学研究所陶行知全集:第1 卷[M].长沙: 湖南教育出版社,1983.
[2] [美](罗伯特费尔德曼.发展心理学)人的毕生发展[M]. 苏彦捷译. 北京: 世界图书出版公司, 2007.
[3][美]杜维明. 儒家传统与文明对话[M]. 彭国翔译. 石家庄: 河北人民出版社, 2006.
[4] 杜志清, 田秀云. 对儒家理想人格的思考[J]. 河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1998(4).
(作者单位:福建中医药大学校团委)
关键词:弟子规;外在形象; 语言表达; 内在品质;启迪
《弟子规》原名《训蒙文》,是依据至圣先师孔子的教诲而编成的生活规范,具体列举出为人子弟在家出外、待人接物、求学应有的礼仪和规范。《弟子规》中的“弟子”所指的是学生,也可以泛指每个人。因为“人活到老,学到老”,既然一生都在学习,理所当然就是学生,而且我们都是圣贤人的学生。“规”就是规范和道理,做人应尽的道理和规范。
《弟子规》共包含八个部分,分别是总序、入则孝、出则悌、谨、信、泛爱众、亲仁及余力学文。简言之,这本书就是教我们如何做一位真诚、善良和美丽的人。针对大学生的求职面试而言,笔者依据《弟子规》总结了三个方面的提醒和建议。
一、外在形象
当求职者进入面试场地时,通常给考官留下的第一印象不是听觉语言,而是视觉形象。仪容、服饰及举止是决定考官第一印象的首要因素。
《弟子规》中的“谨”部分提到:冠必正,纽必结,袜与履,俱紧切;衣贵洁,不贵华,上循分,下称家;步从容,立端正,揖深圆,拜恭敬;勿践阈,勿跛倚,勿箕踞,勿摇髀。书中分别从帽子、纽扣、鞋袜、衣服、走、站、拜、坐等方面提醒并启迪面试者的外在形象应得体、端庄。
二、语言表达
当外在形象留给面试官良好的初步印象后,语言表达则是与面试官进行良好沟通的关键因素。
《弟子规》中的“信”部分提到:凡出言,信为先,诈与妄,奚可焉;话说多,不如少,惟其是,勿佞巧;奸巧语,秽污词,市井气 ,切戒之;凡道字,重且舒,勿急疾,勿模糊。书中分别从语言表达的内容、方式、态度、音量及语速等方面予以提醒面试者的语言表达应有据、精简。
三、内在品质
在整个面试过程中,面试官不仅要通过视觉和听觉来考察初出校园的求职大学生,而且还会通过内心来全面感受求职者的内在品质。生活中的许多实例证明,内在品质是求职成功的决定因素。
《弟子规》中的“总序”部分提到:首孝悌,次谨信;
“入则孝”部分提到: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行勿懒;亲所好,力为具,亲所恶,谨为去;
“出则弟”部分提到:兄道友,弟道恭,兄弟睦,孝在中;或饮食,或坐走,长者先,幼者后; 称尊长,勿呼名,对尊长,勿见能;路遇长,疾趋揖,长无言,退恭立;骑下马,乘下车,过犹待,百步余;长者立,幼勿坐,长者坐,命乃坐; 进必趋,退必迟,问起对,视勿移;事诸父,如事父,事诸兄,如事兄。
“谨”部分提到:缓揭帘,勿有声,宽转弯,勿触棱;事勿忙,忙多错,勿畏难,勿轻略。
“信”部分提到:若衣服若饮食,不如人,勿生戚;过能改,归于无,倘掩饰,增一辜。
“泛爱众”部分提到:行高者,名自高,人所重,非貌高;才大 者,望自大,人所服,非言大;己有能,勿自私,人所能,勿轻訾;人不闲,勿事搅,人不安,勿话扰;人有短,切莫揭,人有私,切莫说;道人善,即是善,人知之,愈思勉;凡取与,贵分晓,与宜多,取宜少。
“亲仁”部分提到:能亲仁,无限好,德日进,过日少; 不亲仁,无限害,小人进,百事坏。
“余力学文”部分提到:非圣书,屏勿视,敝聪明,坏心志; 勿自暴,勿自弃,圣与贤,可驯致。
八个部分分别从父慈子孝、兄友弟恭、朋友有义及君仁臣忠四个方面,启迪大学生不仅要自爱:谨而有信、谦虚从容、不卑不亢及追求美好,更要爱人:家人、长辈、同事及仁者。
古往今来,中华民族都被誉为“礼仪之邦”,论语曾提出“不学礼,无以立”;孔子以儒家经典《诗》《书》《礼》《易》为教材,教导我们:“仁、义、礼、智、信”是做人的基本原则;“礼乐制度”是中国古代社会重要的上层建筑之一。为什么“礼”备受我们老祖宗重视和推崇?笔者认为,有“礼”国家才会有序、和谐与发展,个人才会尽孝、明理与成长。
因此,《弟子规》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读本,作为礼仪与规范的价值导向,不仅启迪当代大学生在职场面试的应有表现,更是指引收获美丽人生的智慧方向!
参考文献:
[1]华中师范学院教育科学研究所陶行知全集:第1 卷[M].长沙: 湖南教育出版社,1983.
[2] [美](罗伯特费尔德曼.发展心理学)人的毕生发展[M]. 苏彦捷译. 北京: 世界图书出版公司, 2007.
[3][美]杜维明. 儒家传统与文明对话[M]. 彭国翔译. 石家庄: 河北人民出版社, 2006.
[4] 杜志清, 田秀云. 对儒家理想人格的思考[J]. 河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1998(4).
(作者单位:福建中医药大学校团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