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农业技术推广是推动农业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针对高州市现行农业技术推广体制存在的问题,必须加强政府对农技推广的支持,深化农业技术推广机制改革,创新农业技术推广组织,形成社会化的农业技术服务体系,以适应新时期农业经济发展的需要。
关键词:深化 高州市 农业技术推广 体制 改革
作为全国农业百强县之一,高州市农业已经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2012年,农业总产值、种植业总产值分别为135.05亿元和81.44亿元,比2011年分别增长6.5%和7.2%。该市在发展农业的进程中,科技进步显得越来越重要。在有限的土地资源条件下,要增加农作物产量,必须加快推进农业科技创新与推广,推广普及良种良法,提高单产,破解农业发展受资源约束的难题,消除瓶颈。长期以来,该市就是围绕"稳定面积、主攻单产、增加总产、提高效益"的工作思路来抓好农业生产,坚持不懈地引进推广良种良法,提升农作物生产水平。而农业技术推广服务又是农业科技进步的重要支柱,是实现农业工业化、产业化、现代化的基本保证。当然,该市现行农业技术推广体制仍然存在一些问题,必须加强政府对农技推广的支持,深化农业技术推广机制改革,创新农业技术推广组织,形成社会化的农业技术服务体系,以适应新时期农业经济发展的需要。正如《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农业 进一步增强农村发展活力的若干意见》(2012年12月31日)指出"不断提升乡镇或区域性农业技术推广、动植物疫病防控、农产品质量监管等公共服务机构的服务能力。继续实施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与建设项目,建立补助经费与服务绩效挂钩的激励机制。继续实施农业技术推广机构条件建设项目,不断改善推广条件。"
1.当前高州市农业技术推广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高州市的农业技术推广体系是在长期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的,随着该市市场化进程的推进和市场需求格局的变化,该市农业技术的推广面临着一系列的问题,影响了农业技术对推动农村经济发展的作用。据有关部门测算,该市畜禽发病死亡每年直接经济损失238万元,相当于畜牧业总产值的2.82%,农民平均年损失26.44元。猪、禽的死亡率每降低一个百分点,农民人均将减少损失1.87元,按出栏后的价值计算,人均可增收9.76元。另据测算,如果该市通过推广先进技术,使该市化肥利用率达到发达国家的水平,每年可以节省成本252万元,亩节省成本12.9元;如果使该市农药的利用率达到发达国家水平,每年可以节省成本90万元,亩节省成本4.6元。当前该市农业技术推广面临的问题有:
1.1农业推广资金投入不足,制约着推广力度
发达国家农技推广经费一般占到农业总产值的0.6%至1.0%,发展中国家也在0.5%左右,但该市不足0.2%,人均经费更少。因经费不足等原因,部分地方政府"卸包袱",出現了"线断、网破、人散"的被动局面。
1.2该市农民对现代农业高新技术接纳能力差,并且缺乏采用新技术的需求动力,影响农业新技术成果推广、转化质量。
一方面,该市农民的文化素质制约了他们对高新技术的接纳能力。另一方面,在农业内部,作为市场主体的农户更加懂得比较科技投入的成本和预期收益,只有当他们认为预期收益高于预期成本时才会选择新的生产技术,农业科技使用的高风险性又使得他们在有限的资本和劳力的投向上显得更为谨慎,农户对可替代的新技术选择反应迟钝,缺乏内在的需求动力。
1.3传统的农业科技推广从推广项目选择机制、技术上不能适应变化中的农户生产需求
长期以来,该市农业科研、推广基本是以提高农产品数量为主要目标。现代农业面对的是一个买方市场,消费需求多样化,品质高端化,农业生产处于大的结构调整中,同时作为农业技术推广的最终接受者的农户随着生产与经营行为的改变,他们对技术需求的行为也发生变化,主要体现在对传统的粮食生产技术需求迫切性下降,而对经济作物生产技术的需求逐步增加;由原来对高产技术的需求转变为对优质技术的需求,由节约资金技术的需求转变为节约劳动技术的需求。但现行的农业技术扩散机制是以提高农作物特别是粮食作物的产量为主要目标,建立在"地区目标群体的社会经济条件具有完全同质性"这一假设基础之上的,自然不能同农户的生产需求相适应。
1.4农业技术推广队伍积极性不高,影响农技推广效率
在现行农业推广制度下,该市农业技术推广及开发的速度、效果、服务质量、最后效益不能和推广主体的努力程度或付出挂钩,农业制度对农业科技进步缺乏有效的激励机制。
1.5农民居住地分散,组织化程度低,村委组织功能弱化,农业技术推广缺乏有效的渠道
该市农业经营存在分散性的特点:农业涉及40万多个农户。农业生产的高度分散性,农民组织的缺失,使得技术推广成本高,导致技术与产业的割裂。
2.深化农业技术推广体系的对策
2.1推进农业技术推广的制度创新
2.1.1确立农民对技术需求的主体地位,提高农民采纳农业新技术的自愿性。农民是农业经营主体,也是农业技术的需求主体,市场主体。采纳新的农业技术应该是农民市场经营的理性选择。传统观念通常是从技术供给者的角度看问题,把农业技术推广的过程仅仅看作是向农民提供农业技术的过程,把农民看作是农业技术的被动消费者,而没有对农民的技术需要给予足够的关注,缺乏农业技术推广的针对性。因此,今后要注重建立农民参与选择推广技术的机制,改变"你给的我不要,我要的你没有"的技术供给状况。作为政府的职能部门的农业推广部门应该及时地把市场需求的正确信息、先进技术传递给农民,让农民自己选择,引导千家万户自愿采纳农业新技术。例如,作为种植业科技创新的基本举措,高州每年都会引进、筛选、示范、推广水稻和玉米等粮食作物大约30至50个突破性新品种,并建立100亩粮食作物新品种示范区,展示给农民看,向农民灌输"会耕田、勤换种"的理念,带动农民用良种、种良种,健全了全市农业科技推广网络,使该市粮食作物种植良种面积达92%以上。 2.1.2解决农业推广体系中激励机制的缺位问题,广泛采取市场化的激励手段,进行推广机制的创新,大力调动农民、企业等社会力量参与农业技术推广工作的积极性。在现行农技推广机制下,该市农业技术成果转化还缺乏市场激励机制,技术人员和推广人员的工作还有较强的计划经济色彩,没有有效的利益诱导机制,其工作的好坏不是通过市场机制来引导的,许多推广工作也就难免流于形式,不能让农民满意。农业技术推广体系机制的完善,关键在于解决推广主体的激励问题,创新农技推广机制。例如,支持农技推广机构和农技人员开展技术承包、有偿服务、可订立"超产提成、减产赔偿"合同;通过股份制等市场化手段创办科技示范园区,展示名优品种、高效生产模式,带动农民跟进。今后,该市要采取措施,使农业科技推广人员与农业生产者形成利益共同体,开展长期有效的合作,实现科研机构与农业生产者的"双赢"。
2.2推进农业技术推广的组织创新,形成社会力量广泛参与的农业技术社会化服务体系
2.2.1创新农业推广体系,发挥政府农技推广队伍的骨干作用。农技推广体系具有不可替代的社会公益性职能,它是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的主體。由政府建立一支履行公益职能的农技推广队伍,不但是该市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客观需要,也是绝大多数地区农业发展的共同经验。该市农业科技推广工作者必须更新观念,创新机制,结合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按照市场经济发展要求,把服务领域由产中向产前、产后延伸,由单项服务向综合服务延伸,利用技术和信息引导农民进入市场,参与并促进农业产业化经营。政府可以委托农民技术协会等社会组织推广农业科技。农技、农经、农机等站所可以改制或精简后划归协会等组织管理。各级推广机构在切实履行公益性职能的前提下,可以兴办经营实体,实行"一站两制"、股份制和股份合作制等新的管理运行机制。
2.2.2鼓励企业、农民等参与农业技术推广,大力培育多种成分、多种形式的农技服务组织,形成社会力量广泛参与的农业技术社会化服务体系。目前,该市农技推广主体逐渐走向多元化,农业科研、教育单位广泛地面向农村,开展科技成果开发、推广活动;农业企业越来越多地开展技术推广服务工作;各种农民技术协会、种养大户也成为农业技术推广服务领域的重要力量。面对这些新情况,该市各级农业管理部门和政府农技推广机构要支持这些组织和企业的发展,鼓励它们以多种形式向农民推广技术,对农民进行培训。加强农业科研、教育、推广部门之间的联合,推动跨地区、跨专业推广机构的横向协作,拓宽科技下乡的渠道,加速科技成果转化。注意发挥各类农技推广服务组织的作用,建立多方合作机制。
2.2.3把技术推广与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密切结合起来,降低农业技术推广成本,降低在技术市场交易中的交易成本,提高推广效率。该市农业涉及农户多,规模小,高度分散。农业推广体系直接面向经营规模小、高度分散的农户进行高新技术推广,成本高,效果低。单个农户直接参与农业技术市场交易,由于经营规模的限制,技术交易成本非常高。因此,该市要通过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形成"技术推广站(农业科研单位等)--农民专业化合作组织--农户"的推广模式,使农民专业化合作组织成为连接农业技术推广主体和农户的桥梁,降低推广成本和技术交易成本,有效提高新技术的推广效果。从"技术推广站(农业科研单位等)--农民专业化合作组织"这个技术转移过程来看,一方面合作制度保证了成员在技术获取过程中费用较低;另一方面,其组织制度保证了各成员在选择决策中的主体作用,保证了技术的适用性;其次,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由于聚集了更多的能人,接纳高新技术的能力更高。从 "农民专业化合作组织--农户"这个技术扩散过程来看, 是农民自己来传播农业技术,其产生良好的效果是其它推广组织和推广手段难以替代的,主要原因在于传播者本人也是农民,具有与他人相同的生产生活环境,有着共同的语言,有着丰富的实践经验,从而大大提高了农业技术推广的效率。
高新科学技术推广会带来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深化农业技术推广体制改革,加快农业科学技术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将会大大提高农业生产的经济效益,对促进该市经济发展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
作者简介:张有志,男,1977年3月出生,广东省高州市人,工作单位系广东省高州市农作物病虫测报站,大专学历,研究方向为农作物病虫测报。
关键词:深化 高州市 农业技术推广 体制 改革
作为全国农业百强县之一,高州市农业已经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2012年,农业总产值、种植业总产值分别为135.05亿元和81.44亿元,比2011年分别增长6.5%和7.2%。该市在发展农业的进程中,科技进步显得越来越重要。在有限的土地资源条件下,要增加农作物产量,必须加快推进农业科技创新与推广,推广普及良种良法,提高单产,破解农业发展受资源约束的难题,消除瓶颈。长期以来,该市就是围绕"稳定面积、主攻单产、增加总产、提高效益"的工作思路来抓好农业生产,坚持不懈地引进推广良种良法,提升农作物生产水平。而农业技术推广服务又是农业科技进步的重要支柱,是实现农业工业化、产业化、现代化的基本保证。当然,该市现行农业技术推广体制仍然存在一些问题,必须加强政府对农技推广的支持,深化农业技术推广机制改革,创新农业技术推广组织,形成社会化的农业技术服务体系,以适应新时期农业经济发展的需要。正如《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农业 进一步增强农村发展活力的若干意见》(2012年12月31日)指出"不断提升乡镇或区域性农业技术推广、动植物疫病防控、农产品质量监管等公共服务机构的服务能力。继续实施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与建设项目,建立补助经费与服务绩效挂钩的激励机制。继续实施农业技术推广机构条件建设项目,不断改善推广条件。"
1.当前高州市农业技术推广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高州市的农业技术推广体系是在长期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的,随着该市市场化进程的推进和市场需求格局的变化,该市农业技术的推广面临着一系列的问题,影响了农业技术对推动农村经济发展的作用。据有关部门测算,该市畜禽发病死亡每年直接经济损失238万元,相当于畜牧业总产值的2.82%,农民平均年损失26.44元。猪、禽的死亡率每降低一个百分点,农民人均将减少损失1.87元,按出栏后的价值计算,人均可增收9.76元。另据测算,如果该市通过推广先进技术,使该市化肥利用率达到发达国家的水平,每年可以节省成本252万元,亩节省成本12.9元;如果使该市农药的利用率达到发达国家水平,每年可以节省成本90万元,亩节省成本4.6元。当前该市农业技术推广面临的问题有:
1.1农业推广资金投入不足,制约着推广力度
发达国家农技推广经费一般占到农业总产值的0.6%至1.0%,发展中国家也在0.5%左右,但该市不足0.2%,人均经费更少。因经费不足等原因,部分地方政府"卸包袱",出現了"线断、网破、人散"的被动局面。
1.2该市农民对现代农业高新技术接纳能力差,并且缺乏采用新技术的需求动力,影响农业新技术成果推广、转化质量。
一方面,该市农民的文化素质制约了他们对高新技术的接纳能力。另一方面,在农业内部,作为市场主体的农户更加懂得比较科技投入的成本和预期收益,只有当他们认为预期收益高于预期成本时才会选择新的生产技术,农业科技使用的高风险性又使得他们在有限的资本和劳力的投向上显得更为谨慎,农户对可替代的新技术选择反应迟钝,缺乏内在的需求动力。
1.3传统的农业科技推广从推广项目选择机制、技术上不能适应变化中的农户生产需求
长期以来,该市农业科研、推广基本是以提高农产品数量为主要目标。现代农业面对的是一个买方市场,消费需求多样化,品质高端化,农业生产处于大的结构调整中,同时作为农业技术推广的最终接受者的农户随着生产与经营行为的改变,他们对技术需求的行为也发生变化,主要体现在对传统的粮食生产技术需求迫切性下降,而对经济作物生产技术的需求逐步增加;由原来对高产技术的需求转变为对优质技术的需求,由节约资金技术的需求转变为节约劳动技术的需求。但现行的农业技术扩散机制是以提高农作物特别是粮食作物的产量为主要目标,建立在"地区目标群体的社会经济条件具有完全同质性"这一假设基础之上的,自然不能同农户的生产需求相适应。
1.4农业技术推广队伍积极性不高,影响农技推广效率
在现行农业推广制度下,该市农业技术推广及开发的速度、效果、服务质量、最后效益不能和推广主体的努力程度或付出挂钩,农业制度对农业科技进步缺乏有效的激励机制。
1.5农民居住地分散,组织化程度低,村委组织功能弱化,农业技术推广缺乏有效的渠道
该市农业经营存在分散性的特点:农业涉及40万多个农户。农业生产的高度分散性,农民组织的缺失,使得技术推广成本高,导致技术与产业的割裂。
2.深化农业技术推广体系的对策
2.1推进农业技术推广的制度创新
2.1.1确立农民对技术需求的主体地位,提高农民采纳农业新技术的自愿性。农民是农业经营主体,也是农业技术的需求主体,市场主体。采纳新的农业技术应该是农民市场经营的理性选择。传统观念通常是从技术供给者的角度看问题,把农业技术推广的过程仅仅看作是向农民提供农业技术的过程,把农民看作是农业技术的被动消费者,而没有对农民的技术需要给予足够的关注,缺乏农业技术推广的针对性。因此,今后要注重建立农民参与选择推广技术的机制,改变"你给的我不要,我要的你没有"的技术供给状况。作为政府的职能部门的农业推广部门应该及时地把市场需求的正确信息、先进技术传递给农民,让农民自己选择,引导千家万户自愿采纳农业新技术。例如,作为种植业科技创新的基本举措,高州每年都会引进、筛选、示范、推广水稻和玉米等粮食作物大约30至50个突破性新品种,并建立100亩粮食作物新品种示范区,展示给农民看,向农民灌输"会耕田、勤换种"的理念,带动农民用良种、种良种,健全了全市农业科技推广网络,使该市粮食作物种植良种面积达92%以上。 2.1.2解决农业推广体系中激励机制的缺位问题,广泛采取市场化的激励手段,进行推广机制的创新,大力调动农民、企业等社会力量参与农业技术推广工作的积极性。在现行农技推广机制下,该市农业技术成果转化还缺乏市场激励机制,技术人员和推广人员的工作还有较强的计划经济色彩,没有有效的利益诱导机制,其工作的好坏不是通过市场机制来引导的,许多推广工作也就难免流于形式,不能让农民满意。农业技术推广体系机制的完善,关键在于解决推广主体的激励问题,创新农技推广机制。例如,支持农技推广机构和农技人员开展技术承包、有偿服务、可订立"超产提成、减产赔偿"合同;通过股份制等市场化手段创办科技示范园区,展示名优品种、高效生产模式,带动农民跟进。今后,该市要采取措施,使农业科技推广人员与农业生产者形成利益共同体,开展长期有效的合作,实现科研机构与农业生产者的"双赢"。
2.2推进农业技术推广的组织创新,形成社会力量广泛参与的农业技术社会化服务体系
2.2.1创新农业推广体系,发挥政府农技推广队伍的骨干作用。农技推广体系具有不可替代的社会公益性职能,它是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的主體。由政府建立一支履行公益职能的农技推广队伍,不但是该市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客观需要,也是绝大多数地区农业发展的共同经验。该市农业科技推广工作者必须更新观念,创新机制,结合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按照市场经济发展要求,把服务领域由产中向产前、产后延伸,由单项服务向综合服务延伸,利用技术和信息引导农民进入市场,参与并促进农业产业化经营。政府可以委托农民技术协会等社会组织推广农业科技。农技、农经、农机等站所可以改制或精简后划归协会等组织管理。各级推广机构在切实履行公益性职能的前提下,可以兴办经营实体,实行"一站两制"、股份制和股份合作制等新的管理运行机制。
2.2.2鼓励企业、农民等参与农业技术推广,大力培育多种成分、多种形式的农技服务组织,形成社会力量广泛参与的农业技术社会化服务体系。目前,该市农技推广主体逐渐走向多元化,农业科研、教育单位广泛地面向农村,开展科技成果开发、推广活动;农业企业越来越多地开展技术推广服务工作;各种农民技术协会、种养大户也成为农业技术推广服务领域的重要力量。面对这些新情况,该市各级农业管理部门和政府农技推广机构要支持这些组织和企业的发展,鼓励它们以多种形式向农民推广技术,对农民进行培训。加强农业科研、教育、推广部门之间的联合,推动跨地区、跨专业推广机构的横向协作,拓宽科技下乡的渠道,加速科技成果转化。注意发挥各类农技推广服务组织的作用,建立多方合作机制。
2.2.3把技术推广与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密切结合起来,降低农业技术推广成本,降低在技术市场交易中的交易成本,提高推广效率。该市农业涉及农户多,规模小,高度分散。农业推广体系直接面向经营规模小、高度分散的农户进行高新技术推广,成本高,效果低。单个农户直接参与农业技术市场交易,由于经营规模的限制,技术交易成本非常高。因此,该市要通过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形成"技术推广站(农业科研单位等)--农民专业化合作组织--农户"的推广模式,使农民专业化合作组织成为连接农业技术推广主体和农户的桥梁,降低推广成本和技术交易成本,有效提高新技术的推广效果。从"技术推广站(农业科研单位等)--农民专业化合作组织"这个技术转移过程来看,一方面合作制度保证了成员在技术获取过程中费用较低;另一方面,其组织制度保证了各成员在选择决策中的主体作用,保证了技术的适用性;其次,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由于聚集了更多的能人,接纳高新技术的能力更高。从 "农民专业化合作组织--农户"这个技术扩散过程来看, 是农民自己来传播农业技术,其产生良好的效果是其它推广组织和推广手段难以替代的,主要原因在于传播者本人也是农民,具有与他人相同的生产生活环境,有着共同的语言,有着丰富的实践经验,从而大大提高了农业技术推广的效率。
高新科学技术推广会带来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深化农业技术推广体制改革,加快农业科学技术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将会大大提高农业生产的经济效益,对促进该市经济发展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
作者简介:张有志,男,1977年3月出生,广东省高州市人,工作单位系广东省高州市农作物病虫测报站,大专学历,研究方向为农作物病虫测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