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信息时代下新的空间尺度观念改变传统空间界限与观念,带来展示空间变革的可能: 展示功能的传统与继承;服务人群的相邻与互联;实体与虚拟空间形态的变异;单一空间展示模式的解构到空间重组; 展示空间边界的清晰与消融;空间角色从媒介到"中介"的转换;展示对象从"实物导向"到"信息导向"的转换。
关键词:展示空间;变革;相邻与互联;实体与虚拟;解构与重组;清晰与消融;媒介与"中介";"实物导向"与"信息导向"
展示空间的本质体现的是所有展示都是一种交流,要符合信息交流的主要特征。展示空间需具备:"空间定位"和"信息传播的功用"。信息时代下信息传播是双向的、是跨时空限制的,是个别化、信息种类与数量激增的;是注重拟真环境的创造、注重信息的直接互动的;同时人与信息的沟通是强调了主体沟通能动性、速度性、无处皆可性、匿名性,这使得沟通的范围在扩大,人处理信息的负荷在增加。长久以来展示围绕在实体空间展开,关注的是体量与光影等问题,虚拟空间的出现与实体空间的并存发展,在意涵上实现了展示载体从单一实体到发挥虚拟优势与虚拟并存的变革进程。
一、传统与继承
展示空间是在一定的时间和空间内,以展品为基础,配以适当的场景和辅助展物,按设定的主题、序列、艺术定位形式综合而成的直观传播信息的空间集合体。空间展示的内容设计是针对展示主题,确立框架结构,再将展品予以组织整理、分析,编写文字说明等。空间展示包括采集、整合、传播、接受四项基本功能,虚拟空间展示继承了实体空间展示这四项基本功能,而且从概念、内容设计、功能这些核心层面上同样继承展示的精神。不同的只是根据虚拟空间的环境特点作出相应调整,在处理的流程、呈现、方法、内容上运用数字化虚拟技术,解决实体空间展示某些限制,达到更臻完美的境地。
图1:传统展示空间(东莞3C EXPO博览空间展示,作者设计)
以博物馆的空间展示为例,几千年来的发展因其功能之不断继承与转变,从保守的研究和收藏到到近代展示空间才出现,而在当代博物馆允许包括展示在内的各种空间以"非正式"(Informal)的媒介虚拟方式向广泛全球受众传播知识,这个演变过程体现空间展示的虚拟与实体是传统与继承之关系。
图2:古根海姆虚拟博物馆(Guggenheim Virtual Museum)(图:作者翻译编辑)
二、相邻与互联
正如农业、工业、服务为特征的时代进程,无法抵抗信息为特征的时代趋势,也是当代人类进步的指标。虚拟展示顺应趋势补充实体展示之不足,实体空间展示只能坐落在某个特定地方、某个城市街道的具体位置,而虚拟展示借助网络同时出现在每一个地方,随时从你所处的地方".进入"。展示空间从照顾周边非常有限的相邻人群的集中转变成以网络为边际的空间里互联人群均可到达的分散。人们在展示空间的角色从被动的旁观者、参观者成为主动的参与者,从必须配合的空间"同步"进行到"异步"的空间参与。
图3: 实体与虚拟空间展示的相邻与互联(图:作者绘制)
左:实体展示为"相邻"有限区域空间内人群服务
右:虚拟展示为"互联"空间内人群服务
三、实体与虚拟
实体空间展示呈现和传递真实事物"原始"的一面,虚拟空间展示则是将事物的"原始"进行真实的延伸,在时间与空间的更宽广深入的维度上延伸,让信息可达性最大化延伸。"虚拟"不是空间展示发展的目的,更不是脱离实际的自发谋划甚至错误的幻想。虚拟空间展示的价值是借助网络实现信息传递的即时、高效,以节能环保的方式使人们了解讯息万变的现实世界,有效指引人们在现实世界中的行动。同时虚拟展示的信息素材、资料集合、区分整合经验都归根到底来自现实世界,是现实世界的延伸。人们对虚拟空间形成与认知是以现实空间为基础,并皆因人的活动范围而存在,虚拟空间的发展不可能也不会取代实体空间,两者间是交互依存、共构互补的发展关系。
图4:AudiCity奥迪汽车空间展示的"实体与虚拟"(图:作者翻译编辑)
四、解构与重组
虚拟展示在信息传递的方面的即时性、多感知性、互动性、沉浸性等多重优势,无不对实体展示构成冲击,传统空间展示的类型与模式因此趋于被解构,随着而来是虚拟与实体展示在空间上展开具有深刻意义的重组。实体展示的空间将日益仅作为欣赏展品或产品原作的场所。而借助虚拟展示的空间人们可以无上限地浏览相关的展品及信息直至可以决定哪些展品是需要亲临实体展馆观赏体验。在虚拟展示的空间之旅结束时将个人选择关注的展品信息下载及记录,省时节能地在虚拟展示记录的指导下进行实物的游览。虚拟展示的空间解构、转换和重组了实体展示空间的用途。
图4:AudiCity奥迪汽车展示从对实体展馆单一固化模式的解构到发挥虚拟优势的展示新模式的重组(图:作者翻译编辑)
五、清晰与消融 (展示空间边界变化)
在传统实体与虚拟展示的空间之间,前者是建筑的功能;后者是功能的载体,按媒体分类则前者为实物媒体;后者为数字化媒体。当人的流動逐渐被信息流动所部分取代和优化,给社会的生产方式和人们的生活方式带来变化是巨大的。如今虚拟空间中的进行的许多功能,长期以来都是指派给特定的公共建筑空间类型。从实体建筑到虚拟空间的戏剧性的功能转变也发生包括在"实体展馆与虚拟展馆"这样的展示空间传统实体地方。公共空间的边界由清晰变得模糊甚至消融。
六、媒介与"中介"(空间角色变化)
"物件"固然是实体空间展示的主体媒介;到了虚拟空间展示出现,其中"空间"理念则转变成为人与展品的互动"中介"。实体空间展示设计是以物为主的静态展示空间,而虚拟空间展示则不仅仅需要兼顾人与物,甚至更需重视人的研究。虚拟空间展示成为"人"与"物"的中介者,分别扮演空间展示中"主办者""管理者""设计者""参观者""研究者""学生"……等等的互动媒介。虚拟空间展示也因应互动的对象而多样化,如何满足各种功能需求,因应服务内容的转变考验着虚拟空间展示的设计者。
七、"实物导向"与"信息导向"
以"实物为导向"的空间展示里,我们一直以处理物质形态要素为重点,长时间实践积累与探索,使我们熟练运用空间流线、体量造型、光影材质等空间元素来实现展示的主题。以"信息为导向"的虚拟空间展示无法回避的问题是如何设计信息的形态与轮廓,而直接有效的是从人对信息接收与处理的生理与心理角度分析信息的构成,以"信息为导向"的虚拟空间展示应包含信息的时间性、物质性、认知性、情感性四种层面的内容。信息的"流动"及人与信息的"互动"形成独特的空间机制,并作为新的空间观念主导虚拟空间展示的核心要素。同时,虚拟空间展示以实物信息的获取与传播,呈现媒体丰富的一面,具有多感知性、沉浸性、互动性、 构想性形成独特的优势,展现比原始资料更生动,使"人"的参与及专注变得强烈而主动。
图5:作者创作某产品空间展示方案,同时考虑实体展馆传统模式及发挥虚拟优势的空间展示新模式相结合
八、结论
空间展示从实体到虚拟的变化,我们可以认为是网络时代展示的空间发展,是伴随信息传播广度的"延伸",在时间上的"延伸",服务可达性的"延伸",功能精神的"延伸",信息交流场所的"延伸",展示空间边界的"延伸"及展示空间角色的"延伸",归根到底是现实世界的"真实延伸"。以"实物为导向"的空间展示向着以"信息为导向"的虚拟空间展示转变,信息的"流动"及人与信息的"互动"成为是空间展示必须考虑的空间机制。
参考文献:
[1]威廉·米切尔.比特之城-空间·场所·信息高速公路[M].范海燕,胡泳,译.三联书店,1999.
[2]黄建成.空间展示设计[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
[3]吴诗中.信息时代的展示与环境设计[M].岭南美术出版社,2007.
[4]李慧.数字博物馆与实体博物馆展示内容设计的比较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9.
关键词:展示空间;变革;相邻与互联;实体与虚拟;解构与重组;清晰与消融;媒介与"中介";"实物导向"与"信息导向"
展示空间的本质体现的是所有展示都是一种交流,要符合信息交流的主要特征。展示空间需具备:"空间定位"和"信息传播的功用"。信息时代下信息传播是双向的、是跨时空限制的,是个别化、信息种类与数量激增的;是注重拟真环境的创造、注重信息的直接互动的;同时人与信息的沟通是强调了主体沟通能动性、速度性、无处皆可性、匿名性,这使得沟通的范围在扩大,人处理信息的负荷在增加。长久以来展示围绕在实体空间展开,关注的是体量与光影等问题,虚拟空间的出现与实体空间的并存发展,在意涵上实现了展示载体从单一实体到发挥虚拟优势与虚拟并存的变革进程。
一、传统与继承
展示空间是在一定的时间和空间内,以展品为基础,配以适当的场景和辅助展物,按设定的主题、序列、艺术定位形式综合而成的直观传播信息的空间集合体。空间展示的内容设计是针对展示主题,确立框架结构,再将展品予以组织整理、分析,编写文字说明等。空间展示包括采集、整合、传播、接受四项基本功能,虚拟空间展示继承了实体空间展示这四项基本功能,而且从概念、内容设计、功能这些核心层面上同样继承展示的精神。不同的只是根据虚拟空间的环境特点作出相应调整,在处理的流程、呈现、方法、内容上运用数字化虚拟技术,解决实体空间展示某些限制,达到更臻完美的境地。
图1:传统展示空间(东莞3C EXPO博览空间展示,作者设计)
以博物馆的空间展示为例,几千年来的发展因其功能之不断继承与转变,从保守的研究和收藏到到近代展示空间才出现,而在当代博物馆允许包括展示在内的各种空间以"非正式"(Informal)的媒介虚拟方式向广泛全球受众传播知识,这个演变过程体现空间展示的虚拟与实体是传统与继承之关系。
图2:古根海姆虚拟博物馆(Guggenheim Virtual Museum)(图:作者翻译编辑)
二、相邻与互联
正如农业、工业、服务为特征的时代进程,无法抵抗信息为特征的时代趋势,也是当代人类进步的指标。虚拟展示顺应趋势补充实体展示之不足,实体空间展示只能坐落在某个特定地方、某个城市街道的具体位置,而虚拟展示借助网络同时出现在每一个地方,随时从你所处的地方".进入"。展示空间从照顾周边非常有限的相邻人群的集中转变成以网络为边际的空间里互联人群均可到达的分散。人们在展示空间的角色从被动的旁观者、参观者成为主动的参与者,从必须配合的空间"同步"进行到"异步"的空间参与。
图3: 实体与虚拟空间展示的相邻与互联(图:作者绘制)
左:实体展示为"相邻"有限区域空间内人群服务
右:虚拟展示为"互联"空间内人群服务
三、实体与虚拟
实体空间展示呈现和传递真实事物"原始"的一面,虚拟空间展示则是将事物的"原始"进行真实的延伸,在时间与空间的更宽广深入的维度上延伸,让信息可达性最大化延伸。"虚拟"不是空间展示发展的目的,更不是脱离实际的自发谋划甚至错误的幻想。虚拟空间展示的价值是借助网络实现信息传递的即时、高效,以节能环保的方式使人们了解讯息万变的现实世界,有效指引人们在现实世界中的行动。同时虚拟展示的信息素材、资料集合、区分整合经验都归根到底来自现实世界,是现实世界的延伸。人们对虚拟空间形成与认知是以现实空间为基础,并皆因人的活动范围而存在,虚拟空间的发展不可能也不会取代实体空间,两者间是交互依存、共构互补的发展关系。
图4:AudiCity奥迪汽车空间展示的"实体与虚拟"(图:作者翻译编辑)
四、解构与重组
虚拟展示在信息传递的方面的即时性、多感知性、互动性、沉浸性等多重优势,无不对实体展示构成冲击,传统空间展示的类型与模式因此趋于被解构,随着而来是虚拟与实体展示在空间上展开具有深刻意义的重组。实体展示的空间将日益仅作为欣赏展品或产品原作的场所。而借助虚拟展示的空间人们可以无上限地浏览相关的展品及信息直至可以决定哪些展品是需要亲临实体展馆观赏体验。在虚拟展示的空间之旅结束时将个人选择关注的展品信息下载及记录,省时节能地在虚拟展示记录的指导下进行实物的游览。虚拟展示的空间解构、转换和重组了实体展示空间的用途。
图4:AudiCity奥迪汽车展示从对实体展馆单一固化模式的解构到发挥虚拟优势的展示新模式的重组(图:作者翻译编辑)
五、清晰与消融 (展示空间边界变化)
在传统实体与虚拟展示的空间之间,前者是建筑的功能;后者是功能的载体,按媒体分类则前者为实物媒体;后者为数字化媒体。当人的流動逐渐被信息流动所部分取代和优化,给社会的生产方式和人们的生活方式带来变化是巨大的。如今虚拟空间中的进行的许多功能,长期以来都是指派给特定的公共建筑空间类型。从实体建筑到虚拟空间的戏剧性的功能转变也发生包括在"实体展馆与虚拟展馆"这样的展示空间传统实体地方。公共空间的边界由清晰变得模糊甚至消融。
六、媒介与"中介"(空间角色变化)
"物件"固然是实体空间展示的主体媒介;到了虚拟空间展示出现,其中"空间"理念则转变成为人与展品的互动"中介"。实体空间展示设计是以物为主的静态展示空间,而虚拟空间展示则不仅仅需要兼顾人与物,甚至更需重视人的研究。虚拟空间展示成为"人"与"物"的中介者,分别扮演空间展示中"主办者""管理者""设计者""参观者""研究者""学生"……等等的互动媒介。虚拟空间展示也因应互动的对象而多样化,如何满足各种功能需求,因应服务内容的转变考验着虚拟空间展示的设计者。
七、"实物导向"与"信息导向"
以"实物为导向"的空间展示里,我们一直以处理物质形态要素为重点,长时间实践积累与探索,使我们熟练运用空间流线、体量造型、光影材质等空间元素来实现展示的主题。以"信息为导向"的虚拟空间展示无法回避的问题是如何设计信息的形态与轮廓,而直接有效的是从人对信息接收与处理的生理与心理角度分析信息的构成,以"信息为导向"的虚拟空间展示应包含信息的时间性、物质性、认知性、情感性四种层面的内容。信息的"流动"及人与信息的"互动"形成独特的空间机制,并作为新的空间观念主导虚拟空间展示的核心要素。同时,虚拟空间展示以实物信息的获取与传播,呈现媒体丰富的一面,具有多感知性、沉浸性、互动性、 构想性形成独特的优势,展现比原始资料更生动,使"人"的参与及专注变得强烈而主动。
图5:作者创作某产品空间展示方案,同时考虑实体展馆传统模式及发挥虚拟优势的空间展示新模式相结合
八、结论
空间展示从实体到虚拟的变化,我们可以认为是网络时代展示的空间发展,是伴随信息传播广度的"延伸",在时间上的"延伸",服务可达性的"延伸",功能精神的"延伸",信息交流场所的"延伸",展示空间边界的"延伸"及展示空间角色的"延伸",归根到底是现实世界的"真实延伸"。以"实物为导向"的空间展示向着以"信息为导向"的虚拟空间展示转变,信息的"流动"及人与信息的"互动"成为是空间展示必须考虑的空间机制。
参考文献:
[1]威廉·米切尔.比特之城-空间·场所·信息高速公路[M].范海燕,胡泳,译.三联书店,1999.
[2]黄建成.空间展示设计[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
[3]吴诗中.信息时代的展示与环境设计[M].岭南美术出版社,2007.
[4]李慧.数字博物馆与实体博物馆展示内容设计的比较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