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流通渠道现状
(一)流通模式
在工业化、信息化和农业现代化的过程中,内蒙古自治区农畜产品的流通模式也开始从传统模式向现代模式转型,但仍处于以传统模式为主、多种模式并存的转型初期。因产品、季节、地域不同,各种模式都有其利弊,因而长期共存,互为补充。
1.农户——集市或粮库;农户——经纪人——集市或粮库
这是最基本的传统交易模式;瓜果蔬菜、粮食特产等小批量农产品的流通以这种方式为主,其特点是产地销售。营销主体的组织化程度低,规模小;经营活动独立分散,在信息获取、物流服务、检验检测等功能上原始落后。
2.农户——经纪人——一批发市场——零售商
营销渠道长,中间环节多,流通时间长,加大了损耗,增加了交易成本;市场需求无法及时反馈。
农户——加工企业——超市或直销店
大型企业牛奶、绒毛制品、肉禽制品以这种方式为主渠道,牛奶85%销往全国各地,马铃薯鲜薯60%销往华北,马铃薯原种90%销往华南,优质面粉和牛羊肉的54%销往京津地区。
生产企业——加工企业——超市或直销店
属现代营销方式,适于零售的鲜活产品。
养殖牧户——加工企业——流通企业——销售网点
锡林郭勒盟冷鲜牛羊肉及其制品的流通采用这种方式,通常是中小型加工企业借助著名的流通企业贴牌销售。
牧户——流通企业——加工企业——流通企业——销售网点
锡林郭勒盟冷鲜牛羊肉及其制品的流通采用这种方式。通常是流通企业借助加工企业的产能满足市场需求或小企业委托大中企业加工,销售自有品牌产品。
蔬菜种植企业——大城市直销网点
包头华鹿公司正在实施。
企业或农牧户——网上直销或电子销售平台
属现代营销方式,适于远距离大批量期货产品。可以利用信息流、物流配送、冷链运输、网上银行等现代技术。
大部分旗县的农畜产品流通方式如渠道1;大中城市以方式2为主、方式3和4并存,方式5、6是特例,方式7、8刚刚开始。
呼伦贝尔市培育出牲畜、大豆、马铃薯等十大专业交易市场。赤峰市有集贸市场279个,基本覆盖了全市各乡镇、苏木。乌兰察布马铃薯电子交易平台于2013年1月26日正式上线运行,使马铃薯交易跨入现代化。
(二)流通企业
2012年,全区规模以上农牧业产业化流通企业共517家,就业人数77036人,交易额832亿,带动农牧户140万户。
粮食流通企业186家,交易额172亿元;油料流通企业10家,交易额3亿元;马铃薯流通企业27家,交易额15.7亿元;蔬菜瓜果流通企业86家,交易额137.6亿元;乳业流通企业13家,交易额4.7亿元;肉业流通企业100家,交易额246.2亿元;绒业流通企业15家,交易额2.6亿元;饲草饲料流通企业5家,交易额3.01亿元;特色(特种生物及沙产业)流通企业60家,交易额98.9亿元;综合类流通企业15家,交易额148亿元。
流通企业数量按地区排序:赤峰市185家、鄂尔多斯市118家、巴彦淖尔市48家、通辽市37家、呼伦贝尔市35家、包头市31家、呼和浩特市19家、乌兰察布市18家、兴安盟18家、乌海市8家。
流通企业按交易额排序:包头市217.0亿元、赤峰市216.7亿元、呼和浩特市133.8亿元、鄂尔多斯市87.5亿元、呼伦贝尔市66.7亿元、通辽市38.6亿元、巴彦淖尔市20.5亿元、乌兰察布市20.1亿元、乌海市18.1亿元、兴安盟13.0亿元。
按流通企业平均交易额排序:呼和浩特市7.04亿元、包头市7.0亿元、乌海市2.26亿元、呼伦贝尔市1.91亿元、赤峰市1.17亿元、乌兰察布市1.12亿元、通辽市1.04亿元、鄂尔多斯市0.74亿元、兴安盟0.72亿元、巴彦淖尔市0.43亿元,全区平均交易额1.61亿元。可见,各地流通企业的经营规模有显著差异。
按企业性质分:私营企业371家、集体企业63家、其他企业48家、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27家、联营企业6家、三资企业2家。私营企业占了7成。
不同性质企业按交易额排序:私营企业563.5亿元、集体企业88.0亿元、其他企业78.2亿元、三资企业72.1亿元、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19.4亿元、联营企业10.8亿元。
不同性质企业按平均交易额排序:三资企业36.1亿元、其他企业1.63亿元、私营企业1.52亿元、集体企业1.40亿元、联营企业1.08亿元、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0.72亿元。
二、流通障碍
(一)流通环节过多,链条过长
以蔬菜为例,由分散的种植户集中到经纪人手中,再运送到一级批发商或者代理商手中,一级批发商或者代理商再转手到二级批发商手中,由二级批发商转手到零售商手中,最后由零售商直接销售给消费者。通过这种渠道销售的蔬菜占到了消费总量的70%以上,其他部分由超市等渠道供应。生鲜蔬菜的冷链运输并不发达,通常以常温物流和自然物流为主,流通过程损失率在25%-30%左右,这些都要增加到物流成本中。蔬菜运送到批发市场,需要缴纳进场费、摊位费、人员等一系列费用,如果经过二级批发商,同样需要支付这些费用。在零售环节依然需要付出摊位费、工商管理费等近十几种费用,卖给消费者的蔬菜价格怎么能不高呢?汽油价格的上涨,各种过路、过桥费,对于蔬菜流通都是难以承受之重。对于种植农户来说,由于蔬菜保鲜期等原因,必须尽快卖掉造成蔬菜集中上市,因而形成了“卖贱”的现象。
由于大量的散户种植,目前农产品流通存在多种模式并存的局面,即以批发市场为主,但也包括“龙头企业+批发商+终端零售”、“合作社+批发商+终端零售”、“农户+超市”等多种模式。城市消费蔬菜的90%是通过农产品批发市场流通的。 农产品流通模式正在发生改变。无论是上游的农户,或是中游的经销商和批发市场,还是下游的超市都已经开始了自身前后产业链的延伸和对接,以期能够彻底打通产业链,以此来稳定整个农产品的供应。
在上游,随着合作社力量的不断加强和壮大,通过合作社销售农产品将会成为一股不可忽视的力量。目前全区各地仅有10%左右的农民加入了合作组织。在中游,则是大量的中间商和批发市场。大的经销商和批发市场可以向上游延伸,打造一个完整的农产品流通产业链。在下游,主要是超市渠道进入到上游。超市具有强大的物流体系,而唯一缺乏的就是上游稳定的农产品供应,比如沃尔玛已经在大连等地建设了自己的供应基地。而另外一种模式则是超市与上游的合作社进行对接,即“农超对接”,也是未来农产品流通发展的主要趋势。
(二)大部分龙头企业销售渠道单一,手段落后
二龙屯有机大米的销售比重,呼包鄂占40%—50%,东北占20%,江浙和北京各占10%,没有形成一定规模的销售网络。主要原因是批量小、知名度不够、缺乏竞争力。内蒙古本来是无公害产品、绿色产品和有机产品的主产区,截至2012年底,全区有无公害农产品1764个,有效使用绿色食品标志产品343家,认证产品规模209.22万吨;经农业部中绿华夏有机食品认证中心认证的有机食品产品243个,产品总量46.48万吨,农业部认定的地理标志农产品36种,还有一些极具地区特色的农畜产品、山珍特产正在开发。但是这些产品的市场份额却很有限。“好货卖不上好价钱”,“酒香也怕巷子深”,首府人喜欢的大窑嘉宾、营养丰富的宇航人沙棘汁、高原杏仁露等地产饮料,在呼和浩特饮料市场只占不到10%份额。仓储物流设施、销售渠道、营销策略、营销人才等方面都制约着产品销路。2011年乌兰察布地区马铃薯产量多价格低销售难,暴露出流通渠道不畅、储藏能力不足的突出问题,近2年政府和企业扩大宣传注重营销投资储藏,效果显著。
(三)农村流通网络还不健全
农村市场基础设施薄弱,规模小、设施老化,信息闭塞,加之需求分散,批量较小,地域偏远,交通不便,导致流通不畅,交易成本高。“万村千乡市场工程”启动后,农村商贸流通有了一定起色,但仅仅处于初期阶段。
(四)城乡发展仍然不平衡
城市商业网点密集,竞争激烈,而农村布点偏少、点稀线长,难以拉动农村消费。缺乏城乡一体化总体规划,城市商贸业对农村商贸的带动作用不够、辐射范围不广、辐射力度不够,城乡商贸一体化程度不高,不能有效满足农村消费者的需求。
(五)地方政府缺少配套资金
实施“万村千乡”市场工程、“双百市场工程”和农产品现代流通综合试点等建设项目,需要地方政府给予相应的配套资金,而多数地方政府财政吃紧,缺少农村商贸流通网络建设方面的配套资金,难以大范围、大力度地进行农村商贸流通网络建设改造。
三、疏通输出渠道的政府决策
要改变目前的现状,需要重构农产品流通的产业链,构筑新的农产品交易模式,同时,还需各级政府“有形之手”发力,推广订单农业,提高农业组织化程度,缩短流通链条。目前,农产品市场经营体系还很不健全,一些中小种植户对于价格波动异常敏感,一有风吹草动,就相互杀价或者集体惜售。这种情况与广大种植户缺乏市场信息、农业组织化程度不高有很大的关系。要破解滞销问题,需要不断完善市场流通体制建设,减少流通环节成本,还要不断拓展销售渠道,进一步开拓市场。因此,政府应继续扶持农畜产品加工企业、流通企业,提升农业产业化水平。
为此,自治区政府决定加大流通体系设施建设,推进鲜活农产品连锁配送物流中心和一体化冷链物流建设,完善覆盖城乡的农畜产品流通网络,保障市场供应和价格稳定。已经实施的“542”工程:在通辽、赤峰、乌兰察布、巴彦淖尔、锡林郭勒盟建设改造5个产地型批发市场、产地仓储设施和产地集配系统;在呼和浩特、包头、鄂尔多斯、乌海建设改造4个销地型批发市场;在满洲里、二连浩特建设改造2个出口型批发市场;对批发市场交易场所、预选分级、产地仓储、集散配送、冷链系统、信息追溯系统、检验检测系统、电子结算系统、安全监控系统等设施建设给予重点支持。自治区财政安排的支持第三产业发展专项资金也将放心菜、放心肉体系建设、马铃薯等农产品的仓储、保鲜设施建设列为重点支持范围;新建和改造一大批连锁化“农家店”,对部分“农家店”进行信息化改造,积极搭建农村牧区信息、金融服务平台,实现流通企业、“农家店”、管理平台的信息互联互通;积极鼓励和引导各类流通企业、连锁超市、批发市场、中介组织与农民合作组织、农业生产基地开展购销双向对接。实现生产基地与消费终端的有效连接,提高流通效率,带动农民生产符合市场需求的农畜产品;继续大力支持实施“万村千乡市场工程”和“新农村新牧区现代流通网络工程”,进一步加大对农村商贸流通服务体系建设的支持力度;扩大我区冷凉蔬菜、马铃薯在京沪一、二线城市的直销;还要积极培育“农字号”会展品牌,促进产销衔接。
(作者单位:内蒙古农牧业产业企业化 龙头协会)
责任编辑:康伟
(一)流通模式
在工业化、信息化和农业现代化的过程中,内蒙古自治区农畜产品的流通模式也开始从传统模式向现代模式转型,但仍处于以传统模式为主、多种模式并存的转型初期。因产品、季节、地域不同,各种模式都有其利弊,因而长期共存,互为补充。
1.农户——集市或粮库;农户——经纪人——集市或粮库
这是最基本的传统交易模式;瓜果蔬菜、粮食特产等小批量农产品的流通以这种方式为主,其特点是产地销售。营销主体的组织化程度低,规模小;经营活动独立分散,在信息获取、物流服务、检验检测等功能上原始落后。
2.农户——经纪人——一批发市场——零售商
营销渠道长,中间环节多,流通时间长,加大了损耗,增加了交易成本;市场需求无法及时反馈。
农户——加工企业——超市或直销店
大型企业牛奶、绒毛制品、肉禽制品以这种方式为主渠道,牛奶85%销往全国各地,马铃薯鲜薯60%销往华北,马铃薯原种90%销往华南,优质面粉和牛羊肉的54%销往京津地区。
生产企业——加工企业——超市或直销店
属现代营销方式,适于零售的鲜活产品。
养殖牧户——加工企业——流通企业——销售网点
锡林郭勒盟冷鲜牛羊肉及其制品的流通采用这种方式,通常是中小型加工企业借助著名的流通企业贴牌销售。
牧户——流通企业——加工企业——流通企业——销售网点
锡林郭勒盟冷鲜牛羊肉及其制品的流通采用这种方式。通常是流通企业借助加工企业的产能满足市场需求或小企业委托大中企业加工,销售自有品牌产品。
蔬菜种植企业——大城市直销网点
包头华鹿公司正在实施。
企业或农牧户——网上直销或电子销售平台
属现代营销方式,适于远距离大批量期货产品。可以利用信息流、物流配送、冷链运输、网上银行等现代技术。
大部分旗县的农畜产品流通方式如渠道1;大中城市以方式2为主、方式3和4并存,方式5、6是特例,方式7、8刚刚开始。
呼伦贝尔市培育出牲畜、大豆、马铃薯等十大专业交易市场。赤峰市有集贸市场279个,基本覆盖了全市各乡镇、苏木。乌兰察布马铃薯电子交易平台于2013年1月26日正式上线运行,使马铃薯交易跨入现代化。
(二)流通企业
2012年,全区规模以上农牧业产业化流通企业共517家,就业人数77036人,交易额832亿,带动农牧户140万户。
粮食流通企业186家,交易额172亿元;油料流通企业10家,交易额3亿元;马铃薯流通企业27家,交易额15.7亿元;蔬菜瓜果流通企业86家,交易额137.6亿元;乳业流通企业13家,交易额4.7亿元;肉业流通企业100家,交易额246.2亿元;绒业流通企业15家,交易额2.6亿元;饲草饲料流通企业5家,交易额3.01亿元;特色(特种生物及沙产业)流通企业60家,交易额98.9亿元;综合类流通企业15家,交易额148亿元。
流通企业数量按地区排序:赤峰市185家、鄂尔多斯市118家、巴彦淖尔市48家、通辽市37家、呼伦贝尔市35家、包头市31家、呼和浩特市19家、乌兰察布市18家、兴安盟18家、乌海市8家。
流通企业按交易额排序:包头市217.0亿元、赤峰市216.7亿元、呼和浩特市133.8亿元、鄂尔多斯市87.5亿元、呼伦贝尔市66.7亿元、通辽市38.6亿元、巴彦淖尔市20.5亿元、乌兰察布市20.1亿元、乌海市18.1亿元、兴安盟13.0亿元。
按流通企业平均交易额排序:呼和浩特市7.04亿元、包头市7.0亿元、乌海市2.26亿元、呼伦贝尔市1.91亿元、赤峰市1.17亿元、乌兰察布市1.12亿元、通辽市1.04亿元、鄂尔多斯市0.74亿元、兴安盟0.72亿元、巴彦淖尔市0.43亿元,全区平均交易额1.61亿元。可见,各地流通企业的经营规模有显著差异。
按企业性质分:私营企业371家、集体企业63家、其他企业48家、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27家、联营企业6家、三资企业2家。私营企业占了7成。
不同性质企业按交易额排序:私营企业563.5亿元、集体企业88.0亿元、其他企业78.2亿元、三资企业72.1亿元、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19.4亿元、联营企业10.8亿元。
不同性质企业按平均交易额排序:三资企业36.1亿元、其他企业1.63亿元、私营企业1.52亿元、集体企业1.40亿元、联营企业1.08亿元、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0.72亿元。
二、流通障碍
(一)流通环节过多,链条过长
以蔬菜为例,由分散的种植户集中到经纪人手中,再运送到一级批发商或者代理商手中,一级批发商或者代理商再转手到二级批发商手中,由二级批发商转手到零售商手中,最后由零售商直接销售给消费者。通过这种渠道销售的蔬菜占到了消费总量的70%以上,其他部分由超市等渠道供应。生鲜蔬菜的冷链运输并不发达,通常以常温物流和自然物流为主,流通过程损失率在25%-30%左右,这些都要增加到物流成本中。蔬菜运送到批发市场,需要缴纳进场费、摊位费、人员等一系列费用,如果经过二级批发商,同样需要支付这些费用。在零售环节依然需要付出摊位费、工商管理费等近十几种费用,卖给消费者的蔬菜价格怎么能不高呢?汽油价格的上涨,各种过路、过桥费,对于蔬菜流通都是难以承受之重。对于种植农户来说,由于蔬菜保鲜期等原因,必须尽快卖掉造成蔬菜集中上市,因而形成了“卖贱”的现象。
由于大量的散户种植,目前农产品流通存在多种模式并存的局面,即以批发市场为主,但也包括“龙头企业+批发商+终端零售”、“合作社+批发商+终端零售”、“农户+超市”等多种模式。城市消费蔬菜的90%是通过农产品批发市场流通的。 农产品流通模式正在发生改变。无论是上游的农户,或是中游的经销商和批发市场,还是下游的超市都已经开始了自身前后产业链的延伸和对接,以期能够彻底打通产业链,以此来稳定整个农产品的供应。
在上游,随着合作社力量的不断加强和壮大,通过合作社销售农产品将会成为一股不可忽视的力量。目前全区各地仅有10%左右的农民加入了合作组织。在中游,则是大量的中间商和批发市场。大的经销商和批发市场可以向上游延伸,打造一个完整的农产品流通产业链。在下游,主要是超市渠道进入到上游。超市具有强大的物流体系,而唯一缺乏的就是上游稳定的农产品供应,比如沃尔玛已经在大连等地建设了自己的供应基地。而另外一种模式则是超市与上游的合作社进行对接,即“农超对接”,也是未来农产品流通发展的主要趋势。
(二)大部分龙头企业销售渠道单一,手段落后
二龙屯有机大米的销售比重,呼包鄂占40%—50%,东北占20%,江浙和北京各占10%,没有形成一定规模的销售网络。主要原因是批量小、知名度不够、缺乏竞争力。内蒙古本来是无公害产品、绿色产品和有机产品的主产区,截至2012年底,全区有无公害农产品1764个,有效使用绿色食品标志产品343家,认证产品规模209.22万吨;经农业部中绿华夏有机食品认证中心认证的有机食品产品243个,产品总量46.48万吨,农业部认定的地理标志农产品36种,还有一些极具地区特色的农畜产品、山珍特产正在开发。但是这些产品的市场份额却很有限。“好货卖不上好价钱”,“酒香也怕巷子深”,首府人喜欢的大窑嘉宾、营养丰富的宇航人沙棘汁、高原杏仁露等地产饮料,在呼和浩特饮料市场只占不到10%份额。仓储物流设施、销售渠道、营销策略、营销人才等方面都制约着产品销路。2011年乌兰察布地区马铃薯产量多价格低销售难,暴露出流通渠道不畅、储藏能力不足的突出问题,近2年政府和企业扩大宣传注重营销投资储藏,效果显著。
(三)农村流通网络还不健全
农村市场基础设施薄弱,规模小、设施老化,信息闭塞,加之需求分散,批量较小,地域偏远,交通不便,导致流通不畅,交易成本高。“万村千乡市场工程”启动后,农村商贸流通有了一定起色,但仅仅处于初期阶段。
(四)城乡发展仍然不平衡
城市商业网点密集,竞争激烈,而农村布点偏少、点稀线长,难以拉动农村消费。缺乏城乡一体化总体规划,城市商贸业对农村商贸的带动作用不够、辐射范围不广、辐射力度不够,城乡商贸一体化程度不高,不能有效满足农村消费者的需求。
(五)地方政府缺少配套资金
实施“万村千乡”市场工程、“双百市场工程”和农产品现代流通综合试点等建设项目,需要地方政府给予相应的配套资金,而多数地方政府财政吃紧,缺少农村商贸流通网络建设方面的配套资金,难以大范围、大力度地进行农村商贸流通网络建设改造。
三、疏通输出渠道的政府决策
要改变目前的现状,需要重构农产品流通的产业链,构筑新的农产品交易模式,同时,还需各级政府“有形之手”发力,推广订单农业,提高农业组织化程度,缩短流通链条。目前,农产品市场经营体系还很不健全,一些中小种植户对于价格波动异常敏感,一有风吹草动,就相互杀价或者集体惜售。这种情况与广大种植户缺乏市场信息、农业组织化程度不高有很大的关系。要破解滞销问题,需要不断完善市场流通体制建设,减少流通环节成本,还要不断拓展销售渠道,进一步开拓市场。因此,政府应继续扶持农畜产品加工企业、流通企业,提升农业产业化水平。
为此,自治区政府决定加大流通体系设施建设,推进鲜活农产品连锁配送物流中心和一体化冷链物流建设,完善覆盖城乡的农畜产品流通网络,保障市场供应和价格稳定。已经实施的“542”工程:在通辽、赤峰、乌兰察布、巴彦淖尔、锡林郭勒盟建设改造5个产地型批发市场、产地仓储设施和产地集配系统;在呼和浩特、包头、鄂尔多斯、乌海建设改造4个销地型批发市场;在满洲里、二连浩特建设改造2个出口型批发市场;对批发市场交易场所、预选分级、产地仓储、集散配送、冷链系统、信息追溯系统、检验检测系统、电子结算系统、安全监控系统等设施建设给予重点支持。自治区财政安排的支持第三产业发展专项资金也将放心菜、放心肉体系建设、马铃薯等农产品的仓储、保鲜设施建设列为重点支持范围;新建和改造一大批连锁化“农家店”,对部分“农家店”进行信息化改造,积极搭建农村牧区信息、金融服务平台,实现流通企业、“农家店”、管理平台的信息互联互通;积极鼓励和引导各类流通企业、连锁超市、批发市场、中介组织与农民合作组织、农业生产基地开展购销双向对接。实现生产基地与消费终端的有效连接,提高流通效率,带动农民生产符合市场需求的农畜产品;继续大力支持实施“万村千乡市场工程”和“新农村新牧区现代流通网络工程”,进一步加大对农村商贸流通服务体系建设的支持力度;扩大我区冷凉蔬菜、马铃薯在京沪一、二线城市的直销;还要积极培育“农字号”会展品牌,促进产销衔接。
(作者单位:内蒙古农牧业产业企业化 龙头协会)
责任编辑:康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