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怀着儿时对驯鹿的喜爱,摄影家走进了蒙古国北部边界的密林,探访最后的驯鹿部落查坦族。留在她镜头中的身影,不仅有可爱的驯鹿,还有在风雪中挥斧劈柴的查坦男人、满脸慈祥的女萨满,更有夕光下美丽的湖泊和布局对称的古寺……通过这些迷人的画面,我们可以真切地感受到这个“被遗忘”的国度的魅力。
小时候,每到圣诞节,我总是向往着童话里的圣诞老人,会骑着驯鹿来给自己送礼物,所以一直酷爱驯鹿这种精灵般的动物。长大后,第一次亲眼目睹驯鹿是在内蒙古根河的敖鲁古雅,那里的鄂温克族是中国唯一饲养驯鹿的民族,但现在牧民们大都已从山里迁出,住进了政府修建的新村,所以人们只能看到一些圈养起来供游客观赏的驯鹿。
2016年一次偶然的机会,我得知新疆朋友肖哥与央视记录频道的导演一起深入蒙古国,去探寻一个深藏在蒙古北部边境密林中的驯鹿部落——查坦族,这让我兴趣盎然,并定下了前往拍摄驯鹿的计划。
为了节省时间,抵达乌兰巴托国际机场后,我们直接前往库苏古尔省省会木伦市,因为查坦族就生活在木伦市达尔哈德地区的高山草甸牧场,那里也是蒙古国唯一饲养驯鹿的地方。从乌兰巴托到木伦的公路两边是广袤无垠的草场,一栋栋有着五彩屋顶的小木屋散落其中,景色如画。当抵达木伦市中心广场时,竖立在广场上的巨大的驯鹿母子雕像,提示我们离目的地已经不远了。
在木伦市休息一晚后,次日清晨,我们便前往查坦族所在的查干淖尔苏木(“苏木”在蒙古语中意为“乡”)。一路上,天气阴沉沉的,不时有小雨夹杂着冰雹敲打车窗,不一会儿又下起雪来,天地间顿时一片白茫茫。途经蒙俄边境地区的乌兰乌勒国家森林公园时,我们需要在边防站登记护照才能通行。此时天色已近黄昏,天空放晴,夕阳将公园所在村庄的木屋勾勒出了一道道金边,村里的孩子在高高的木栅栏前奔跑玩耍,趁着等待放行的间隙,我在车旁用长焦镜头记录下这动人的画面。
蒙古高原的天气说变就变,离开边防站不久,霞光万丈的天空突然又大雪纷飞,雪中行车本就能见度极低,而随着天色变暗,行进速度十分缓慢,到达查干淖尔苏木时,天已完全变黑。由于奔波了一整天,大家很早便休息了,第二天,我们将从这里骑马进入查坦驯鹿部落。
進入部落需要骑乘身材矮小的蒙古马,这种马头大颈短,体魄强健,皮厚毛粗,据说既能抵御西伯利亚暴雪,也能扬蹄踢掉狐狼的脑袋。而体重较轻的女士则可以骑驯鹿进入,我当然要尝试后者。第一次骑鹿,我只敢在脖子上挂一部广角相机,我把相机设为速度优先,快门速度调为1/1000,以保证在鹿背上颠簸时拍出的照片足够清晰。
这里属于泰加针叶林带,人烟稀少,气候严寒,寒风刮着冰渣子,直往我们脖子里灌,我只好用围巾把自己裹得仅露一双眼睛,就这样艰难地行进了近4个小时,终于到达查坦部落春季放牧的地方。在蒙古国,只有约200人还在牧养驯鹿,他们分为东西两个社群,我们此行探访的是东查坦的一个放牧区。这是一片密林,林中散布着几座锥形小帐篷,这种类似于中国鄂伦春人和鄂温克人“撮罗子”的居所,以树枝为骨架,以前多以桦树皮或驯鹿皮来包裹,现在大都已改用帆布,帐篷顶部漏空,便于采光和透气。
领队带我进入其中一座帐篷休息,帐篷内生着火炉,炉子上煮着奶茶,扑面而来的热气让冻得发僵的我顿觉温暖无比。帐篷里住着祖孙三代,看到我进来,女主人热情地招呼我坐下,然后端上一碗热气腾腾的奶茶和一碟面包。小孙女也不认生,好奇地打量着我,从屋顶洒下的光在她眼里闪烁,非常动人,我赶紧把相机开大光圈进行抓拍。随着拍摄的进行,我和这家人也渐渐熟悉、亲近起来,在欢声笑语中,我感受到了一种简单的幸福。
朝阳中拍摄丛林驯鹿感受神秘的萨满文化
到达部落的当晚,通过同查坦人交流,我更加深入了解了这个部落的生活。
查坦人以饲养驯鹿为生,长期生活在寒带的针叶林区,需要忍受极寒的天气。不仅如此,随着季节和气候的变化,驯鹿的觅食地也会改变,所以,查坦人每年都会因此搬迁十多次,而驯鹿就是搬迁时主要的交通工具,它们强健的体魄能够负重在山地轻松行走。
对驯鹿有了更深的认识后,我更加喜爱这种动物,所以,第二天我早早便起了床,迫不及待地开始寻找它们的踪影。一路上,我看到每家每户的男主人都在帐篷外劈柴,这是因为生活在寒冷的密林之中,无论取暖还是烧水做饭,都只能依靠烧木材,所以对木材的需求量很大,每天都需要补充新的燃料。看着男主人们在风雪之中挥舞斧头,那种在严酷环境中生存的艰辛与勇气,深深地将我感染,于是我拿起相机,将他们劳动的画面收录到镜头中。
完成了驯鹿的拍摄,当天下午,领队便带着我们去附近的营地拜访一位萨满。萨满也叫巫师,存在于世界上许多地方,在蒙古游牧民族中,查坦人的萨满信仰被认为是最古老的,他们至今还保留着大量的神秘圣典,用于狩猎、求雨或驱雨活动。
晚上,大家聚集在帐篷内,接受萨满的祈福,整个仪式几乎在黑暗中进行,所以无法拍摄。暗夜里,神秘的鼓点伴随着萨满的吟唱,在这安静的密林中久久回荡……
黄昏时探访库苏古尔湖航拍布局对称的庆宁寺
除了驯鹿部落,此次蒙古之行,我们还领略了许多优美的风光。
从乌兰乌勒到查干淖尔,一路上都是连绵的雪山和大大小小的湖泊、湿地,置身其中,宛若行走于一幅幅展开的画卷,而每一次按动快门,都能定格一张精彩的画面。
庆宁寺始建于1727年,为供奉哲布尊丹巴呼图克图一世的真身舍利而修建,虽然历经近300年的沧桑岁月,但依旧保存完好。寺庙坐落在色楞格河附近的伊楞山谷中,非常幽静。值得一提的是,这座寺庙在整体布局上非常对称,主体建筑位于中轴线上,附属建筑整齐地分布在主体建筑两侧,而在建筑风格上,则融合了中式、藏式和蒙式多种元素,朱红色的外墙显得庄严而大气。
由于我们到达寺庙时是正午,太阳高高地挂在头顶,所以我尽量利用建筑物的一些构建来作为前景,营造画面的空间感,另外再寻找一些建筑物在地面及墙上的投影来丰富畫面。在寺庙内拍摄完毕后,我还利用无人机进行了航拍,镜头中,寺庙庞大的建筑群静静地屹立在草原上,壮观而神圣。
离开寺庙,我们径直向乌兰巴托行进。回程的路上,我不再拍摄,而是静静地欣赏着车窗外的风景,湛蓝的天空白云翻腾,茫茫的草原牛羊成群。此时,我的耳边不断回荡起美国摄影师Hamid Sardar Afkhami说过的一句话:“蒙古不是什么神奇的地方,它只是被我们遗忘已久的生活方式。我在这里,找到了属于我的自由。”
小时候,每到圣诞节,我总是向往着童话里的圣诞老人,会骑着驯鹿来给自己送礼物,所以一直酷爱驯鹿这种精灵般的动物。长大后,第一次亲眼目睹驯鹿是在内蒙古根河的敖鲁古雅,那里的鄂温克族是中国唯一饲养驯鹿的民族,但现在牧民们大都已从山里迁出,住进了政府修建的新村,所以人们只能看到一些圈养起来供游客观赏的驯鹿。
2016年一次偶然的机会,我得知新疆朋友肖哥与央视记录频道的导演一起深入蒙古国,去探寻一个深藏在蒙古北部边境密林中的驯鹿部落——查坦族,这让我兴趣盎然,并定下了前往拍摄驯鹿的计划。
为了节省时间,抵达乌兰巴托国际机场后,我们直接前往库苏古尔省省会木伦市,因为查坦族就生活在木伦市达尔哈德地区的高山草甸牧场,那里也是蒙古国唯一饲养驯鹿的地方。从乌兰巴托到木伦的公路两边是广袤无垠的草场,一栋栋有着五彩屋顶的小木屋散落其中,景色如画。当抵达木伦市中心广场时,竖立在广场上的巨大的驯鹿母子雕像,提示我们离目的地已经不远了。
在木伦市休息一晚后,次日清晨,我们便前往查坦族所在的查干淖尔苏木(“苏木”在蒙古语中意为“乡”)。一路上,天气阴沉沉的,不时有小雨夹杂着冰雹敲打车窗,不一会儿又下起雪来,天地间顿时一片白茫茫。途经蒙俄边境地区的乌兰乌勒国家森林公园时,我们需要在边防站登记护照才能通行。此时天色已近黄昏,天空放晴,夕阳将公园所在村庄的木屋勾勒出了一道道金边,村里的孩子在高高的木栅栏前奔跑玩耍,趁着等待放行的间隙,我在车旁用长焦镜头记录下这动人的画面。
蒙古高原的天气说变就变,离开边防站不久,霞光万丈的天空突然又大雪纷飞,雪中行车本就能见度极低,而随着天色变暗,行进速度十分缓慢,到达查干淖尔苏木时,天已完全变黑。由于奔波了一整天,大家很早便休息了,第二天,我们将从这里骑马进入查坦驯鹿部落。
進入部落需要骑乘身材矮小的蒙古马,这种马头大颈短,体魄强健,皮厚毛粗,据说既能抵御西伯利亚暴雪,也能扬蹄踢掉狐狼的脑袋。而体重较轻的女士则可以骑驯鹿进入,我当然要尝试后者。第一次骑鹿,我只敢在脖子上挂一部广角相机,我把相机设为速度优先,快门速度调为1/1000,以保证在鹿背上颠簸时拍出的照片足够清晰。
这里属于泰加针叶林带,人烟稀少,气候严寒,寒风刮着冰渣子,直往我们脖子里灌,我只好用围巾把自己裹得仅露一双眼睛,就这样艰难地行进了近4个小时,终于到达查坦部落春季放牧的地方。在蒙古国,只有约200人还在牧养驯鹿,他们分为东西两个社群,我们此行探访的是东查坦的一个放牧区。这是一片密林,林中散布着几座锥形小帐篷,这种类似于中国鄂伦春人和鄂温克人“撮罗子”的居所,以树枝为骨架,以前多以桦树皮或驯鹿皮来包裹,现在大都已改用帆布,帐篷顶部漏空,便于采光和透气。
领队带我进入其中一座帐篷休息,帐篷内生着火炉,炉子上煮着奶茶,扑面而来的热气让冻得发僵的我顿觉温暖无比。帐篷里住着祖孙三代,看到我进来,女主人热情地招呼我坐下,然后端上一碗热气腾腾的奶茶和一碟面包。小孙女也不认生,好奇地打量着我,从屋顶洒下的光在她眼里闪烁,非常动人,我赶紧把相机开大光圈进行抓拍。随着拍摄的进行,我和这家人也渐渐熟悉、亲近起来,在欢声笑语中,我感受到了一种简单的幸福。
朝阳中拍摄丛林驯鹿感受神秘的萨满文化
到达部落的当晚,通过同查坦人交流,我更加深入了解了这个部落的生活。
查坦人以饲养驯鹿为生,长期生活在寒带的针叶林区,需要忍受极寒的天气。不仅如此,随着季节和气候的变化,驯鹿的觅食地也会改变,所以,查坦人每年都会因此搬迁十多次,而驯鹿就是搬迁时主要的交通工具,它们强健的体魄能够负重在山地轻松行走。
对驯鹿有了更深的认识后,我更加喜爱这种动物,所以,第二天我早早便起了床,迫不及待地开始寻找它们的踪影。一路上,我看到每家每户的男主人都在帐篷外劈柴,这是因为生活在寒冷的密林之中,无论取暖还是烧水做饭,都只能依靠烧木材,所以对木材的需求量很大,每天都需要补充新的燃料。看着男主人们在风雪之中挥舞斧头,那种在严酷环境中生存的艰辛与勇气,深深地将我感染,于是我拿起相机,将他们劳动的画面收录到镜头中。
完成了驯鹿的拍摄,当天下午,领队便带着我们去附近的营地拜访一位萨满。萨满也叫巫师,存在于世界上许多地方,在蒙古游牧民族中,查坦人的萨满信仰被认为是最古老的,他们至今还保留着大量的神秘圣典,用于狩猎、求雨或驱雨活动。
晚上,大家聚集在帐篷内,接受萨满的祈福,整个仪式几乎在黑暗中进行,所以无法拍摄。暗夜里,神秘的鼓点伴随着萨满的吟唱,在这安静的密林中久久回荡……
黄昏时探访库苏古尔湖航拍布局对称的庆宁寺
除了驯鹿部落,此次蒙古之行,我们还领略了许多优美的风光。
从乌兰乌勒到查干淖尔,一路上都是连绵的雪山和大大小小的湖泊、湿地,置身其中,宛若行走于一幅幅展开的画卷,而每一次按动快门,都能定格一张精彩的画面。
庆宁寺始建于1727年,为供奉哲布尊丹巴呼图克图一世的真身舍利而修建,虽然历经近300年的沧桑岁月,但依旧保存完好。寺庙坐落在色楞格河附近的伊楞山谷中,非常幽静。值得一提的是,这座寺庙在整体布局上非常对称,主体建筑位于中轴线上,附属建筑整齐地分布在主体建筑两侧,而在建筑风格上,则融合了中式、藏式和蒙式多种元素,朱红色的外墙显得庄严而大气。
由于我们到达寺庙时是正午,太阳高高地挂在头顶,所以我尽量利用建筑物的一些构建来作为前景,营造画面的空间感,另外再寻找一些建筑物在地面及墙上的投影来丰富畫面。在寺庙内拍摄完毕后,我还利用无人机进行了航拍,镜头中,寺庙庞大的建筑群静静地屹立在草原上,壮观而神圣。
离开寺庙,我们径直向乌兰巴托行进。回程的路上,我不再拍摄,而是静静地欣赏着车窗外的风景,湛蓝的天空白云翻腾,茫茫的草原牛羊成群。此时,我的耳边不断回荡起美国摄影师Hamid Sardar Afkhami说过的一句话:“蒙古不是什么神奇的地方,它只是被我们遗忘已久的生活方式。我在这里,找到了属于我的自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