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习者知识的获取不是通过教师传授得到的,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即社会文化背景下,借助其他人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而获得的。这就要求教师由知识的传授者、灌输者转变为学生的主动建构意义的帮助者、促进者;这就要求教师应在物理新课程教学中采取全新的教学模式、全新的教学方法和教学设计思想。因此,在教学中我尝试用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来指导初中物理新课程的教学。建构主义强调以学习者为中心,把“情境”、“协作”、“会话”、“意义建构”作为学习环境中的四大要素。强调学习环境中的情境必须有利于学习者建构意义的情境创设,使学习者真正进入教学的真实情境。通过学习者的协作、对学习资料的搜索与分析探究,提出问题、做出猜想与假设和进行实验验证,发现规律以及对某些学习成果的评价。因此,在物理教学中可从以下四个方面来应用建构主义理论的观点:
一、以教师为主导进行物理“情境”创设
建构主义理论虽然非常重视个体的自我发展,但也不否认外界的引导即教师的作用。因此在物理教学中应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追求教与学的合作化,并强调创设真实的物理情景。教学设计过程中不仅要考虑教学目标分析、学习者特征分析以及媒体的选择与利用,还要考虑有利于学生建构情境的创设问题,并把情境创设问题看作是教学设计的最重要内容之一。根据教学内容的需要,创设多种情境,或有问题使人困惑、或有刺激令人兴奋、或有场景引人入胜、或有悬念引人深思。例如,在《浮力》一节的教学中,教师让学生感受从水中提起一桶装满纯净水的水桶,浸没在水中时非常轻,露出水面后变重了,离开水面后学生很难提动了。真实的物理情景的创设令学生兴奋,促使学生积极提问、带着问题去探究,才能变成其认知结构中的知识 ,使学生真正进入教学的真实情境。
二、以“师生互动、生生互动”进行“协作”学习
教学的环境是以“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为内容的、有力的协作环境。我们主张“学生是知识的积极建构者,而教师是学生建构知识的支持者”。所谓“师生互动”,指的是师生之间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师生相互交流与影响,所谓“生生互动”,指的是学生之间的相互作用和影响,包括小组实验、小组讨论、相互评价、相互激励、互帮互学等合作互助,以建立合作与竞争的生生关系。物理知识特别是新课程的初中物理教材中的物理知识都比较有趣,与生活现实结合得比较紧密,物理课正是训练学生合作、发问、讨论、总结、进步的最佳场所。例如,在《测量小灯泡的电功率》学生实验中,有些小组在滑动变阻器的滑片滑到阻值最大后闭合开关,观察到小灯泡不亮。学生提出灯泡坏了时,教师请小组成员讨论:小灯泡不亮有几种可能?怎样确定或排除这种可能?通过教师的引导、生生互动、合作,学生通过自己的思考、相互的思维撞击主动地去建构知识,深刻的理解知识,掌握技能。要相信学生中蕴藏着巨大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教师的任务是把它们开发出来,就是说我们应着力使我们的教学形式具有开放性。
三、以物理课堂为阵地进行“会话”商讨
要使学习者真正成为信息加工的主体,就必须为学习者的自主化学习、个性化学习、多元化学习、“会话”学习提供信息资源。在物理教学中,教师要提出适当的问题以引起学生的思考和讨论,在讨论中设法使之感到物理课堂教学是轻松的、有趣的,从而主动观察、主动思索、积极参与、发表意见、交流信息、相互启发、畅所欲言,在不断肯定、修正自己的思维过程中实现自我构建。例如,在《力与运动的关系》一节的教学中,学生由于生活中常见到“风吹树摇,风停树静”而认为力是使物体运动的原因。课堂上让学生互相交流、讨论、争论,在师生平等交流的氛围中,有的学生持“支持”观点,有的学生持“反对”观点,各自有各自的理由,在互相质疑的情况下,教师引导学生完成实验。通过实验学生得出:小车受到的阻力越小,小车运动的路程越长。此时教师提出问题,如果阻力减小到零呢?学生能得到猜想小车永远直线运动下去。教师进而提出小车的运动需要力来维持吗?怎样改变小车的运动状态?通过会话、协作使学生建构起自己的见解,而不是去拿来老师现成的结论。在物理课堂上要引导学生发言和争论,教师要收集学生学习的反馈信息,认真分析学生思维的差异、特点、方法和过程,以实现有效的教学指导。“会话”是协作过程中不可缺少的环节,对所学知识的意义构建起着重要的作用。
四、以创新为目标进行“意义建构”
建构主义理论的内容很丰富,但其核心是以学生为中心,强调培养学习者的主动“建构”能力。建构主义理论启示我们要转变教学观念,改变我们的长期存在的教师在台上讲、学生在台下听的灌输式教学,灌输式教学把学生当作是接受的主体,而不是创建的主体;往往是教师提出问题,教师给出结果,是教师在代替学生建立知识体系,而不是学生自己建立知识体系。这样培养的学生欠缺发现新问题、运用新方法,提出新见解的能力,更缺乏创造力和创新精神。
在深入进行新课程改革的今天,教师必须转变理念,大胆创新,积极开发学习资源,探索在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指导下形成新型的课堂教学模式,使教学过程由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讲授式转变为通过情境创设、协作学习、会话商讨、意义建构等以学生为主体的探究过程,才能更好地促进学生的发展,真正落实新课程的理念,为教学改革开创一个崭新的局面。
【参考文献】
[1]林铭.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与现代教育技术,桂林市教育学院学报,1999(3)
[2]薛国风.建构主义教学 理论的实践影响及效果分析,外国教育研究,2003(11)
[3]章泽渊.教育心理学,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7
(作者单位:江苏省苏州市振华中学校)
一、以教师为主导进行物理“情境”创设
建构主义理论虽然非常重视个体的自我发展,但也不否认外界的引导即教师的作用。因此在物理教学中应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追求教与学的合作化,并强调创设真实的物理情景。教学设计过程中不仅要考虑教学目标分析、学习者特征分析以及媒体的选择与利用,还要考虑有利于学生建构情境的创设问题,并把情境创设问题看作是教学设计的最重要内容之一。根据教学内容的需要,创设多种情境,或有问题使人困惑、或有刺激令人兴奋、或有场景引人入胜、或有悬念引人深思。例如,在《浮力》一节的教学中,教师让学生感受从水中提起一桶装满纯净水的水桶,浸没在水中时非常轻,露出水面后变重了,离开水面后学生很难提动了。真实的物理情景的创设令学生兴奋,促使学生积极提问、带着问题去探究,才能变成其认知结构中的知识 ,使学生真正进入教学的真实情境。
二、以“师生互动、生生互动”进行“协作”学习
教学的环境是以“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为内容的、有力的协作环境。我们主张“学生是知识的积极建构者,而教师是学生建构知识的支持者”。所谓“师生互动”,指的是师生之间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师生相互交流与影响,所谓“生生互动”,指的是学生之间的相互作用和影响,包括小组实验、小组讨论、相互评价、相互激励、互帮互学等合作互助,以建立合作与竞争的生生关系。物理知识特别是新课程的初中物理教材中的物理知识都比较有趣,与生活现实结合得比较紧密,物理课正是训练学生合作、发问、讨论、总结、进步的最佳场所。例如,在《测量小灯泡的电功率》学生实验中,有些小组在滑动变阻器的滑片滑到阻值最大后闭合开关,观察到小灯泡不亮。学生提出灯泡坏了时,教师请小组成员讨论:小灯泡不亮有几种可能?怎样确定或排除这种可能?通过教师的引导、生生互动、合作,学生通过自己的思考、相互的思维撞击主动地去建构知识,深刻的理解知识,掌握技能。要相信学生中蕴藏着巨大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教师的任务是把它们开发出来,就是说我们应着力使我们的教学形式具有开放性。
三、以物理课堂为阵地进行“会话”商讨
要使学习者真正成为信息加工的主体,就必须为学习者的自主化学习、个性化学习、多元化学习、“会话”学习提供信息资源。在物理教学中,教师要提出适当的问题以引起学生的思考和讨论,在讨论中设法使之感到物理课堂教学是轻松的、有趣的,从而主动观察、主动思索、积极参与、发表意见、交流信息、相互启发、畅所欲言,在不断肯定、修正自己的思维过程中实现自我构建。例如,在《力与运动的关系》一节的教学中,学生由于生活中常见到“风吹树摇,风停树静”而认为力是使物体运动的原因。课堂上让学生互相交流、讨论、争论,在师生平等交流的氛围中,有的学生持“支持”观点,有的学生持“反对”观点,各自有各自的理由,在互相质疑的情况下,教师引导学生完成实验。通过实验学生得出:小车受到的阻力越小,小车运动的路程越长。此时教师提出问题,如果阻力减小到零呢?学生能得到猜想小车永远直线运动下去。教师进而提出小车的运动需要力来维持吗?怎样改变小车的运动状态?通过会话、协作使学生建构起自己的见解,而不是去拿来老师现成的结论。在物理课堂上要引导学生发言和争论,教师要收集学生学习的反馈信息,认真分析学生思维的差异、特点、方法和过程,以实现有效的教学指导。“会话”是协作过程中不可缺少的环节,对所学知识的意义构建起着重要的作用。
四、以创新为目标进行“意义建构”
建构主义理论的内容很丰富,但其核心是以学生为中心,强调培养学习者的主动“建构”能力。建构主义理论启示我们要转变教学观念,改变我们的长期存在的教师在台上讲、学生在台下听的灌输式教学,灌输式教学把学生当作是接受的主体,而不是创建的主体;往往是教师提出问题,教师给出结果,是教师在代替学生建立知识体系,而不是学生自己建立知识体系。这样培养的学生欠缺发现新问题、运用新方法,提出新见解的能力,更缺乏创造力和创新精神。
在深入进行新课程改革的今天,教师必须转变理念,大胆创新,积极开发学习资源,探索在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指导下形成新型的课堂教学模式,使教学过程由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讲授式转变为通过情境创设、协作学习、会话商讨、意义建构等以学生为主体的探究过程,才能更好地促进学生的发展,真正落实新课程的理念,为教学改革开创一个崭新的局面。
【参考文献】
[1]林铭.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与现代教育技术,桂林市教育学院学报,1999(3)
[2]薛国风.建构主义教学 理论的实践影响及效果分析,外国教育研究,2003(11)
[3]章泽渊.教育心理学,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7
(作者单位:江苏省苏州市振华中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