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谈多元智能理论给语文教师带来的启示

来源 :语数外学习·高中版中旬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M20131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多元智能理论是由美国教育学家和心理学家加德纳博士提出的一种全新的人类智能结构理论。加德纳认为,人的智力具有多元性和独特性,因而对智力的评价应该是多元的,应注重对学生个体的评价,应关注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成长历程等。为了更加科学、合理地评价学生的作文,笔者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重点探讨语文教师如何从加德纳的多元智能理论中得到启示。
  一、要构建多元评价体系
  加德纳认为,每个人都拥有多项智能,而且各项智能可以根据你的需要自由组合,进而帮助你解决问题。据此,他提出,对学生的评价应体现多元的评价观。在评价学生作文的过程中,教师要建立多元评价体系,让评价主体和评价方式变得更加多元。
  1.评价的主体要多元
  以往的作文评价基本上是语文教师一个人完成的,点评可能不太全面,有时受教师主观因素的影响,评分可能会有失偏颇。为了让作文评价更客观、更全面,教师可以让学生和家长参与作文评价,让评价主体变得更加多元。我在评价学生的作文时采用了以下做法:首先,让学生自评作文。我会根據高考作文的评分标准制定出切合学生实际的作文评价标准,并将其制成作文评价表,让他们参照表格中的各项要求自评作文,给出评分,并结合自己文章的优缺点写评语。然后,让学生互评。我把学生自评过的作文分发给其他学生修改,有时是同桌或小组互评,有时是换班评价,要求他们努力找出作文中的不足之处或“闪光点”。之后,请家长点评。学生自评、互评结束后,我会从中找出一些较好的评价范本,将其拍照发送到微信或QQ家长群,让家长参与讨论和评价,把家长推选出来的具有代表性的范文贴到班级“荣誉栏”上,供学生借鉴学习。最后,我批改学生的作文,查缺补漏,审查学生自评和他评的情况,找出他们在评价过程中的不足之处,给出修改意见,并写上相应的评语。让学生、家长参与作文评价,不但减轻了语文教师的压力,还让作文评价更加客观、全面。
  2.评价的方式要多元
  在以往的评价过程中,教师主要是采用写评语、打分数的精准评价方式,这种只注重结果的评价方式无法全面、客观地评价学生的作文。对此,教师要采用多元化的评价方式。我在评价学生的作文时就不采用打分数的形式,而是为他们的文章定等级(A、B、c、D),写评语时不写“很好”“不错”“一般”等笼统的泛化的评语,而是有针对性地给出意见和建议。如果学生的作文中出现了偏激的、错误的观点和看法,我不会全盘否定,而是先肯定他们的努力,再委婉含蓄地指出作文中的不足,努力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比如,我让学生以“人类命运共同体”为主题写一篇演讲稿,结果他们写出来的文章大都不合格,有些学生甚至直接照抄了材料。但是通过课后谈话,我了解到一些学生为写文章还专门去查阅了与“人类命运共同体”相关的资料,他们已经很努力地想写好文章了。因此,我没有批评和责备他们,而是充分肯定了他们在准备写作材料的过程中所付出的努力,并给出了合理的建议。
  二、评价作文时应因人而异
  加德纳认为,每一个体都具有独特性,想要更好地促进学生的发展,就要结合学生的特点来进行教学评价。学生在写作文时也会呈现出各自的智力特点,因此,教师在评价学生的文章时也要因人而异,依据学生的实际情况给出不同的评语。
  我在平时评价时会根据学生的写作水平将其大体分成A、B、c三个层次,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给出不同的评语。对于写作水平较高的学生(A层),我在评价时会有意识地激励他们与其他优秀的学生竞争,将写作风格相似的学生的作文放在一起比较,分别谈他们的优缺点,激励他们互相竞争,让他们在竞争中提升写作水平。对于写作水平一般的学生(B层),我在评价时会不断地引导他们,在写评语时尽量“就文论文”,实事求是地分析作文的优点和不足,勉励他们发挥自己的优势,期望他们能在我的帮助下更上一层楼。对于写作水平较低的个别学生(c层),我在评价的过程中会不断地鼓励他们,发掘他们的闪光点,耐心细心地提出改进意见,鼓励他们大胆地写、自信地写。比如,我让学生以“人类命运共同体”为主题写一篇作文章。班里的一名体育特长生只写了500多字,引用的材料大都与“全球抗疫”有关,论述不充分,完全脱离了“人类命运共同体”这一主题。我看了他的文章后写下了这样的评语:关注时事,热爱生活,你是一个热血青年!如果能把“全球抗疫”的材料和本次作文的主题联系起来,那就更切合题意了。教师只有给出针对性的评价,才能让不同水平的学生都受益匪浅。
  总之,加德纳的多元智力理论启发教师在评价学生的文章时要建立多元评价体系,要有针对性地评价学生的文章,这种教学观点值得广大教育工作者学习和借鉴。
  (作者单位:福建省泉州市德化第八中学)
其他文献
排列组合是高中数学中的重要知识,在各类考试中常以选择题或填空题的形式出现,虽然该类型问题的难度不是很大,但比较抽象,主要考查同学们的逻辑思维能力和抽象思维能力。在解题过程中,很多同学经常出现重复计算排列数或因考虑不周出现漏解的情况。因此,我们要重视对排列组合问题解题方法和技巧的归纳总结,以提高自身的解题水平。  一、捆绑法  捆绑法主要适用于某几个元素要求相邻的问题,其基本的解题思路是,先将要求相
期刊
近年来,随着人们生活水平和收入的不断提高,更多的人开始追求生活质量,消费也逐渐升级换“口味”,文艺气息越来越浓厚。周末利用空闲时间报一个艺术培训班,或是约上三五好友看一场画展、电影等,成为越来越多年轻消费群体的选择。与此同时,一向被视为“阳春白雪”的高雅艺术也在试图寻找更加亲近大众的方式进入人们的日常生活,各种类型的“小众”艺术消费悄然成为一股潮流。  法语音乐剧《摇滚莫扎特》前两年在中国九座城市
期刊
《铸剑》是历史小说集《故事新编》的压卷之作。接下来,笔者就带领大家用“比较”的方法来解读《铸剑》,希望可以达到“窥一斑而知全貌”的效果。  一、比较“出游”和“出丧”的场面  如果说出游的情节是为表现王至高无上的威严的话,那么,出丧的场面就展现出了王的可笑和可悲。我们不禁要感叹:“国民”竟有如此强大的力量!王的荣耀、威严、权利,都是闲人、百姓成就的;王的可悲可笑,也是由他的奴才们反映出来的。什么样
期刊
无论是遣词造句还是谋篇布局,语文教材里的文章都是十分值得学生学习的。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学会将阅读教学和写作教学结合起来,找准教学的切入点,引导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写作,进而提高他们的读写能力,打造灵动的语文课堂。下面,笔者就谈谈怎样找到教学的切入点。  一、从现实生活切入  在高中语文教材中,一些文章非常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有利于激发起学生隐藏在内心深处的感情。当学生阅读这类文章时,他们会产生
期刊
《钢铁是怎样炼成的》是前苏联作家尼古拉·奥斯特洛夫斯基的一部长篇小说,于1933年写成。  小说通过记叙保尔·柯察金的成长经历,告诉我们:一个人只有在革命的艰难困苦中战胜敌人、战胜自己,只有把自己的追求和祖国、人民的利益联系在一起,才能创造出奇迹,才会成长为钢铁战士。  舍佩托夫卡四周到处是战壕,到处是带刺的铁丝网。整整一个星期,这座小城都是在隆隆的炮声和清脆的枪声中醒来和入睡的。只是到了夜深的时
期刊
随着教育改革的逐步推进,高中语文教师越来越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为了实现这一目标,教师可以引导他们进行探究性学习,让他们学得更主动,学得更快乐,学得更高效。文本就谈谈如何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  一、与学生对话,引导他们进行探究性学习  在语文课上,教师要与学生对话,引导他们进行探究性学习,让课堂气氛更加活跃。教师应走下讲台,走到学生中,通过沟通互动拉近师生之间的距离,和学生成为朋友,帮助他们
期刊
比如,19岁的中国歌手、演员易烊千玺在真人秀节目《这!就是街舞》中担任导师。易烊千璽在新浪微博上拥有八千多万粉丝,他的加盟让观众们接触到了这一小众艺术。  在爱奇艺出品的综艺节目《乐队的夏天》中,许多年轻的乐队获得了展现自身音乐作品的机会,有的乐队还大受欢迎。因此,一些地下音乐如今走到了聚光灯下。“《乐队的夏天》中的许多年轻乐队让我想要更了解他们的故事以及所制作的独立音乐,”该节目的粉丝杨子旭(音
期刊
《琵琶行》是唐代大诗人白居易的代表作之一,诗人以精湛的笔法,将叙事与抒情巧妙地结合在一起,创作了此般杰作。下面,笔者就谈谈《琵琶行》的藝术特色。  一、双线交织  诗歌既叙述了琵琶女的不幸遭遇,又展现了诗人被贬为江州司马后的凄凉境遇。两个身份不同、经历不同的人,因一首哀婉悠扬的琵琶乐曲成为了“知音”。  诗歌双线交织,第一条线讲述了琵琶女的故事。该女子曾拜名师,学琴艺,弹得一首好琵琶,度过了奢靡的
期刊
整本書阅读对于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提升他们的阅读能力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但是,在当前的教育环境下,由于学情不同,教师在开展整本书阅读教学的过程中会遇到一定的困难。为此,我们应当深入研究开展整本书阅读教学的策略,采用多种教学手段,使学生真正爱上阅读,终身受益。本文将结合教学实例,从议读、辩读、演读三个环节探讨如何开展整本书的阅读活动。  一、议读阶段:引导学生自由讨论  议读是教师带领学生自由阅
期刊
微写作起源于微博,由于微博可供发表的文字有限,所以用户只能在规定的字数内发表自己对某一事物或某一现象的看法。随着微博这一软件的流行,微写作也渐渐流行起来。本文将结合实例谈谈如何提升微写作水平,希望对同学们有所帮助。  一、关注生活,寻找写作灵感  很多同学在写作时不知道该写什么。虽然已经审清题意,也确定了自己的观点,但是却找不到写作灵感。实际上,出现这种问题往往是因为同学们在日常生活中不善于细心观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