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城市历史街区集中体现了城市的发展历史,是其发展过程中的核心部分,属于可见的物质文化遗产。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是非常复杂的工作,要求人不仅需要具有高度责任心,还需要对历史街区有很深的历史知识及了解。改造需要保留原有的历史风貌,这些历史风貌不仅包括文化的部分,還包括了通过具象的物质体现出来的环境。文章通过对山塘街历史街区的“物质环境”进行调研分析,探讨在建筑景观改造中出现的问题。
关键词:历史街区改造;建筑景观;山塘街;历史文化街区
一、山塘街历史街区概述
山塘街位于苏州古城区西北,唐宝历元年(825年),诗人白居易任苏州刺史,对苏州城外西北河道进行疏浚,利用自然河浜开挖成直河,称山塘河,山塘街也因此而得名。山塘街因介于阊门闹市与名胜虎丘之间,逐渐成为繁华的旅游商业街,由东到西长约七里,又称七里山塘。
二、山塘街改造特点分析
山塘街自2002年6月启动保护性修复以来,严格遵循“保护风貌、修旧如旧、延年益寿、有机更新”和“分级分类保护”的原则,先后完成了整体风貌保护、重要节点修复、基础设施建设等工作。
(一)街区格局
山塘街历史街区的空间格局保留了传统的水街格局,总体上来讲保持了庭院式住宅和“街、河、弄”肌理。这样完好的保护得益于阮仪三教授。早在2003年山塘街进行保护整治时,正在施工的一段老街被全部扒平,现场都是新的柱架和砖墙,把原来的历史文化遗存全部破坏殆尽,阮仪三教授发现后及时致信给政府部门,及时制止了这一举措,山塘街历史街区才得以保护下来。现在的山塘街前街后河,小桥流水,路河平行,配合以粉墙黛瓦的民居,传统街区格局成片成规模地保存了下来。
(二)建筑风貌
对建筑风貌的改造集中沿街建筑立面上,这部分建筑改动较大,因为这部分建筑以商业空间为主,使用频率较高,加之店面功能的置换,这部分建筑以改造新建为主,将传统“备弄”形式进行提取,融入到新建的建筑中,尽最大可能取得立面上的统一,与此同时在体量、色彩、材质上与整体取得协调,除了个别建筑采用了大面积通体玻璃外,街区的建筑以木质为主,总体上是协调统一的。在这里有山塘书院、忆江南丝行、苏州印象、文房四宝店等商业空间,进一步提升了街区的文化价值。
(三)空间节点
节点是空间中最重要的要素,能加强人们对街道的认同感,如同一个地方的地标一样。山塘街历史街区的节点可分为两大类,一类是具有历史及文化内涵的建筑,如精美老宅雕花楼、明代古宅玉涵堂、“义风千古”五人墓、安泰救火会等,另一类是具有公共休闲功能的交流场所,山塘街的沿河两岸,两栋建筑之间会穿插一些面积不算太大的休闲平台,在这个小的空间内,邻里聚会、游客落脚,小空间承载着多种多样的功能。同样性质的还有万人码头。
三、山塘街改造中的问题分析
(一)工业制品,以假乱真
作为一个以水为核心的历史街区,山塘街历史街区沿河而建,沿河两岸的植物景观就显得非常关键。然而,两岸的植被却大量存在着假藤假花的现象,有的一小簇,有的一大片,与相应的周边植物很难相融。与之类似工业制成品的还有沿河的石板台阶,江南石板台阶的特色是斑驳和足迹打磨后的平滑通透,因为它们是时间的见证。然而让人遗憾的是,其沿河台阶却是方正地切割而成,而且材料也不是青石板,致使江南石板的历史韵味尽失。
(二)立面破坏,视觉干扰
江南建筑的墙面被称作“粉墙”。所谓“粉墙”意为一堵白色的墙,江南民居的立面之美在于空白,空白到平淡,可叫作“无色之美”,或“本色之美”。粉白虚空笃守静,面对墙壁,可思过、参禅。然而修复后的山塘街建筑立面,却被各种突兀的异质元素所破坏。首先是电线不做掩饰,随意搭接;其次是各类提示牌,也是大小不一、高矮不同地出现在粉白的墙面上,除了大面积的墙面,就连路灯上也被悬挂上了各种提示牌。
(三)肌理突兀,节奏破坏
在屋顶细节方面,本应该是粉墙黛瓦的素雅之美,然而,为了增加夜晚的灯光美感,在屋顶上大量出现大小不一的洗墙灯,巨大的太阳能热水器出现在屋顶的绝佳位置,它们通过毫不掩饰的表现方式破坏了屋顶的节奏韵律。在垂直墙面上空调外机被随意放置,有的经过了处理,用木栅格包裹,更多的是未经装饰破坏墙面的素雅之美。还有部分沿街店面在改造时,直接弃用了原来的木质花窗,取而代之的是玻璃门窗,同样破坏了墙面的肌理效果,影响了整个的街区氛围。
四、城市历史街区改造中的问题分析
(一)保护保留与开发再利用之间的协调
历史的发展演化使历史街区大都呈现出衰落的状况,居民生活质量和环境质量已远远不能满足当前的需要,历史街区的人们也希望目前的生活质量能够得到进一步的提高和改善。而开发旅游业则是更新利用历史街区的一个有效的手段,但将历史街区开发为旅游资源,以获取经济效益,很可能导致街区原有性质的改变和传统风貌的消退。许多城市为了迎合游客而对历史街区进行改造,于是出现了拆旧换新、新建假古董的现象。一些自认为保护较为认真的地方,其实也往往只是保护几个纪念性较高的历史建筑作为景点,却把作为环境背景的成片的传统历史街区大拆大改换上了“现代”风貌,使那些文物景点失去了应有的历史文脉,显得不伦不类,历史街区的建筑和环境景观以及当地人们的古朴生活都受到了影响。
(二)经济利益与历史文脉的协调
许多历史街区虽然现在破旧衰败,但大都有过曾经繁荣的经历,因为它们大都曾占据过一个城市发展过程中的黄金地段,在城市中这一地段至今仍占有优势,也正是因为如此,其成为政府乃至房地产开发商的重点开发利用的区域。其开发利用的第一步,便是对于原住居民的搬迁。原居民被安置在较偏远较荒凉的拆迁安置区里,随之而来的问题就是,这种方式使历史街区中的原住民的传统生活形态彻底破坏,而与之同时,隐藏在历史街区原住民身上的地域文化则完全丧失了。
除了人的因素外,还有一些我们不易观察到的环境因素,也在发生着彻底的变化,那些以花草树木、那些小猫小狗为代表的街区自然环境,如果不加以保护最终也将会被破坏殆尽。
参考文献:
[1]阮仪三.城市遗产保护论[M].上海:上海科技出版社,2005.
[2]阮仪三,居平.留住乡愁:阮仪三护城之路口述实录[M].上海:上海科技出版社,2014.
[3]袁泉,张炯.历史街区分阶段整体性保护更新研究[J].城乡规划,2008(2).
作者单位:
苏州农业职业技术学院
关键词:历史街区改造;建筑景观;山塘街;历史文化街区
一、山塘街历史街区概述
山塘街位于苏州古城区西北,唐宝历元年(825年),诗人白居易任苏州刺史,对苏州城外西北河道进行疏浚,利用自然河浜开挖成直河,称山塘河,山塘街也因此而得名。山塘街因介于阊门闹市与名胜虎丘之间,逐渐成为繁华的旅游商业街,由东到西长约七里,又称七里山塘。
二、山塘街改造特点分析
山塘街自2002年6月启动保护性修复以来,严格遵循“保护风貌、修旧如旧、延年益寿、有机更新”和“分级分类保护”的原则,先后完成了整体风貌保护、重要节点修复、基础设施建设等工作。
(一)街区格局
山塘街历史街区的空间格局保留了传统的水街格局,总体上来讲保持了庭院式住宅和“街、河、弄”肌理。这样完好的保护得益于阮仪三教授。早在2003年山塘街进行保护整治时,正在施工的一段老街被全部扒平,现场都是新的柱架和砖墙,把原来的历史文化遗存全部破坏殆尽,阮仪三教授发现后及时致信给政府部门,及时制止了这一举措,山塘街历史街区才得以保护下来。现在的山塘街前街后河,小桥流水,路河平行,配合以粉墙黛瓦的民居,传统街区格局成片成规模地保存了下来。
(二)建筑风貌
对建筑风貌的改造集中沿街建筑立面上,这部分建筑改动较大,因为这部分建筑以商业空间为主,使用频率较高,加之店面功能的置换,这部分建筑以改造新建为主,将传统“备弄”形式进行提取,融入到新建的建筑中,尽最大可能取得立面上的统一,与此同时在体量、色彩、材质上与整体取得协调,除了个别建筑采用了大面积通体玻璃外,街区的建筑以木质为主,总体上是协调统一的。在这里有山塘书院、忆江南丝行、苏州印象、文房四宝店等商业空间,进一步提升了街区的文化价值。
(三)空间节点
节点是空间中最重要的要素,能加强人们对街道的认同感,如同一个地方的地标一样。山塘街历史街区的节点可分为两大类,一类是具有历史及文化内涵的建筑,如精美老宅雕花楼、明代古宅玉涵堂、“义风千古”五人墓、安泰救火会等,另一类是具有公共休闲功能的交流场所,山塘街的沿河两岸,两栋建筑之间会穿插一些面积不算太大的休闲平台,在这个小的空间内,邻里聚会、游客落脚,小空间承载着多种多样的功能。同样性质的还有万人码头。
三、山塘街改造中的问题分析
(一)工业制品,以假乱真
作为一个以水为核心的历史街区,山塘街历史街区沿河而建,沿河两岸的植物景观就显得非常关键。然而,两岸的植被却大量存在着假藤假花的现象,有的一小簇,有的一大片,与相应的周边植物很难相融。与之类似工业制成品的还有沿河的石板台阶,江南石板台阶的特色是斑驳和足迹打磨后的平滑通透,因为它们是时间的见证。然而让人遗憾的是,其沿河台阶却是方正地切割而成,而且材料也不是青石板,致使江南石板的历史韵味尽失。
(二)立面破坏,视觉干扰
江南建筑的墙面被称作“粉墙”。所谓“粉墙”意为一堵白色的墙,江南民居的立面之美在于空白,空白到平淡,可叫作“无色之美”,或“本色之美”。粉白虚空笃守静,面对墙壁,可思过、参禅。然而修复后的山塘街建筑立面,却被各种突兀的异质元素所破坏。首先是电线不做掩饰,随意搭接;其次是各类提示牌,也是大小不一、高矮不同地出现在粉白的墙面上,除了大面积的墙面,就连路灯上也被悬挂上了各种提示牌。
(三)肌理突兀,节奏破坏
在屋顶细节方面,本应该是粉墙黛瓦的素雅之美,然而,为了增加夜晚的灯光美感,在屋顶上大量出现大小不一的洗墙灯,巨大的太阳能热水器出现在屋顶的绝佳位置,它们通过毫不掩饰的表现方式破坏了屋顶的节奏韵律。在垂直墙面上空调外机被随意放置,有的经过了处理,用木栅格包裹,更多的是未经装饰破坏墙面的素雅之美。还有部分沿街店面在改造时,直接弃用了原来的木质花窗,取而代之的是玻璃门窗,同样破坏了墙面的肌理效果,影响了整个的街区氛围。
四、城市历史街区改造中的问题分析
(一)保护保留与开发再利用之间的协调
历史的发展演化使历史街区大都呈现出衰落的状况,居民生活质量和环境质量已远远不能满足当前的需要,历史街区的人们也希望目前的生活质量能够得到进一步的提高和改善。而开发旅游业则是更新利用历史街区的一个有效的手段,但将历史街区开发为旅游资源,以获取经济效益,很可能导致街区原有性质的改变和传统风貌的消退。许多城市为了迎合游客而对历史街区进行改造,于是出现了拆旧换新、新建假古董的现象。一些自认为保护较为认真的地方,其实也往往只是保护几个纪念性较高的历史建筑作为景点,却把作为环境背景的成片的传统历史街区大拆大改换上了“现代”风貌,使那些文物景点失去了应有的历史文脉,显得不伦不类,历史街区的建筑和环境景观以及当地人们的古朴生活都受到了影响。
(二)经济利益与历史文脉的协调
许多历史街区虽然现在破旧衰败,但大都有过曾经繁荣的经历,因为它们大都曾占据过一个城市发展过程中的黄金地段,在城市中这一地段至今仍占有优势,也正是因为如此,其成为政府乃至房地产开发商的重点开发利用的区域。其开发利用的第一步,便是对于原住居民的搬迁。原居民被安置在较偏远较荒凉的拆迁安置区里,随之而来的问题就是,这种方式使历史街区中的原住民的传统生活形态彻底破坏,而与之同时,隐藏在历史街区原住民身上的地域文化则完全丧失了。
除了人的因素外,还有一些我们不易观察到的环境因素,也在发生着彻底的变化,那些以花草树木、那些小猫小狗为代表的街区自然环境,如果不加以保护最终也将会被破坏殆尽。
参考文献:
[1]阮仪三.城市遗产保护论[M].上海:上海科技出版社,2005.
[2]阮仪三,居平.留住乡愁:阮仪三护城之路口述实录[M].上海:上海科技出版社,2014.
[3]袁泉,张炯.历史街区分阶段整体性保护更新研究[J].城乡规划,2008(2).
作者单位:
苏州农业职业技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