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山环水绕、古意盎然的广灵县西蕉山村是一处静谧之所,古堡堡墙残存,堡子以古戏台为中心,成片的古民居位于村子西北隅,那些深宅大院门楼耸峙,甬道幽长,照壁精美,院落对称,弥漫着古朴典雅的气息,给人一种空灵的感觉和穿越时空的错觉。大门口的上马石、抱鼓石、雕花基石、木制雕花门头、雕花木柁头雕饰繁复,院子里各种雕花窗棂图案精美,看得出起屋的房主人对于房屋格调的讲究, 宅子里每个细节都流露出了雍容的气质。现存的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山环水绕、古意盎然的广灵县西蕉山村是一处静谧之所,古堡堡墙残存,堡子以古戏台为中心,成片的古民居位于村子西北隅,那些深宅大院门楼耸峙,甬道幽长,照壁精美,院落对称,弥漫着古朴典雅的气息,给人一种空灵的感觉和穿越时空的错觉。大门口的上马石、抱鼓石、雕花基石、木制雕花门头、雕花木柁头雕饰繁复,院子里各种雕花窗棂图案精美,看得出起屋的房主人对于房屋格调的讲究, 宅子里每个细节都流露出了雍容的气质。现存的有里外套院,也有单门独院型的,这些老宅大多为村中王氏先祖的旧居,这个古堡内的大院以有着二层更楼的院落群最为典型,当然相较于山西众多的晋商大院,这个村庄的王氏大院更像是藏在深闺人未识的小家碧玉。
迈过一个斑驳的大门,入眼的是一条悠长的南北走向的巷子,迎面是一块砖雕照壁镶嵌在正南方那个院落的墙上,巷子半中间西侧有一处深宅大院,上房、下房、厢房一应俱全,旧窗棂保存完好。过了照壁向左转又是一条细长的巷子,这个巷子为东西走向,巷子尽头是一个条形的二层楼,楼房门朝西,二楼有三扇窗,这个二层阁楼是个打更楼,屋内有上楼的木梯,站在更楼上可俯瞰大门内的三套大院。与更楼相连的是一南一北两处大宅院,门楼几乎相对,坐北朝南的大院大门方形的门簪上雕有“存仁”二字,大院上房两侧的山墙上有立式黑白山水壁画,虽然用笔不多,但却很有意境,看得出屋主人的对于生活的追求。大院入眼的是上房三间,青砖黛瓦,飞檐翘角。在上房山墙两侧各有一砖碹拱形小门,对称的两个小门是东西厢房的必经之门。推开砖碹小门,却是一个眼花缭乱的雕花世界,小门里仅一间耳房,却有四扇图案精美的屏风门,屏风门上雕着鹤鹿同春的木雕窗花,耳房的对面还有一装饰精美的砖雕照壁,这一切虽然陈旧却释放着无法磨蚀的光泽。一个大门内,两条细巷子连着三个院落还有一处独立的更楼,这样的大院在晋北是不多见的,行走在青砖铺地的巷子里,可以感受到大院往昔的繁华与铺排,老宅大院浓缩了一代又一代人的光阴和故事,承载了几代人的创业史,只是如今弥漫着沧桑和颓废。
村里王成禄的宅院,与那个带着更楼的大院群落相比略为单薄些,上房五间,院里还留有一口老旧水井,厢房、下房已经不存在了。王成禄保存着完整的王氏家谱,记录着西蕉山村王氏家族的过往。修家谱时间是清嘉庆年间,还有清光绪年补录重修的,第一卷写着王姓始祖为王彦成和王彦海,明代由洪洞县迁居广灵城东北西蕉山村。明洪武年間,朝廷下令以洪洞大槐树为中心聚集众多的本地人四处迁移,身在平阳的王家兄弟两人被迁移到了西蕉山村安家,并分到了一头牛一张犁开始了新的耕作生活。王氏家谱是“问我家乡在何处,山西洪洞大槐树”这段历史传说最好的实证。在王成禄祖太爷的时代,已经到了清朝咸丰年间,晋北的商人们选择走西口或者闯天津讨生活。王成禄的祖太爷王廷祯在天津落脚做绸布生意,后来还开有自己的字号铺,发迹后回家乡盖下了很气派的院落。王成禄的祖爷爷王藻虞在那个大院里度过了少年时光,读书中举后,还做过怀仁县县令。他的爷爷在京绥铁路文书科就职,王成禄的父亲少时在北京上学,后留学日本,回国后也在铁路部门工作并娶了老北京官宦人家的姑娘为妻,王成禄的姥爷在民国的外交部供职。在上世纪三四十年代京城战火连天,王成禄父母选择回到了西蕉山村,寂寞的老屋又迎回了新主人,其父母偕隐故里,喝茶、焚香、临帖,在老屋内一直相守到终老。王成禄兄弟三人均在老家长大,现在也只有耄耋之年的王成禄还守着那个老院子,保存着祖上的家谱,回忆着过往的岁月。那个有着更楼的大院老主人叫王莨昭,和王成禄祖太爷王廷祯为同辈,当年是和王廷祯结伴闯荡天津做绸布生意的,后来在村里建起了布局庞大的大宅院群落,以便叶落归根。其子王兆奎也在天津做生意,他们父子应该是村子里那些背井离乡的游子中走的最远、漂泊最久的商人,身在城市心在家乡,对故乡有着深深的思念和眷恋,因此才不遗余力的在家乡为自己也为子孙后代营建一处归宿,当然那些修建得富丽堂皇的大宅院也是光宗耀祖的体现。王兆奎的儿子王凤鸣也在铁路部门任材料员,和王成禄的爷爷生活轨迹相同,但王凤鸣的后人大都选择了留在了北京,几代人过后,完全把西蕉山老家和祖上留下的老屋遗弃了,如今房屋易主,只有大院里那青砖筑砌的墙、飞檐翘角的屋、精雕细琢的窗、疏朗大气的壁画等等众多精美的细节在诉说着岁月沧桑,让人们凭栏想像那个大院里曾有的风景和温情。
其他文献
铁腕治污从源头抓起,建立机制联防联控,综合整治夯实责任,大同市多措并举全力打赢污染防治攻坚战,近日再次喜获“中国美丽城市”荣誉称号。 去年10月底,中国环境报社、中国环境网共同发起首届“发现‘美丽城市’‘美丽乡镇’‘美丽景区’”推选活动,活动本着发现、引导、示范、展示的原则,旨在通过宣传生态文明、绿色发展等方面取得显著成效的典型案例,为各地推进美丽中国建设提供借鉴。活动分自荐、专家评审、网民投票
一转眼,距离小学毕业仅剩几个月了。尊敬的师长、美丽的校园、可爱的学弟学妹们,都要和我们说再见了。回顾六年的小学生活,许多难忘的瞬间至今记忆犹新,我仍然记得二年级加入少先队的神圣时刻,那是我小学成长过程的重要印记。 我走出家门,天空格外蓝,仿佛为了操场上的入队仪式而洗过似的。我来到学校,发现教室比往日热闹许多,同学们兴奋地聊着即将开始的入队仪式,猜想着仪式的内容。不一会儿老师走进教室,同学们马上端
始建于民国六年(1917年)的大同首善医院,系大同市最早的一座医院。该院李溉尘院长曾在《游大同记》一文中如是介绍:“地基五十余亩,建造装置之费用,达十余万,为华北圣公会最大之医院。建筑之完善,设备之齐全,为晋省之冠。中西医士男女护生约二十余人,机器电燈,雇用俄人。” 那么如此规模的首善医院,在当年为什么会建在古城大同呢?一篇刊载于《国际公报》第五期(1922年)的一篇文章——《大同首善医院缘起》
北方人过去苦寒,缺油少食,不兴炒菜,大多乱炖。乱炖,北方人一般叫大烩菜,即把土豆、大白菜、豆腐,现在人们当然还要加黄花、葫芦条、烧猪肉、肉丸子之类,甚至糕、饼等各种食材汇集一锅,汤汤水水,咯咚咚……咯咚咚,咯咚咚……咯咚咚,慢慢熬。待到柴禾呛人的烟火气散尽,多种菜香就开始丝丝缕缕独立或混杂地散逸出来,生活的滋味也就丝丝缕缕地飘荡出来。读作家侯建臣的一些文学作品,明显能感觉他就像北方一个善于操持的家
被岁月磨洗过后的乌镇,仿佛一枚硕大的、版刻的十字勋章,镶嵌在杭嘉湖平原宽阔的胸膛上。 走进乌镇,我才发现这枚勋章正以变幻莫测的速度,冲击着我的瞳孔,无论古典或繁华,无论小桥流水,抑或是飞翔的瓦的青翅,总是从不同角度进入到我的身体。 而我突然发现自己更像是一条渴望的鱼,正置身在一张水墨浸染的宣纸上,从东栅到西栅,再从西栅到东栅,不管怎样竭尽全力地游弋,都是在填充时光的空白。 我是多么希望让我自
北魏正光四年(523)柔然入侵,绕卫平城之六镇镇民亦相率起义。孝昌二年(526)秋七月“魏仆射元纂以行台镇恒州。鲜于阿胡拥朔州流民寇恒州,戊申,陷平城,纂奔冀州”(《资治通鉴·梁纪》七)。此后,“恒代而北,尽为丘墟”(《魏书·地形志》上),平城当亦荒废。 北齐天保四年(553),“(蠕蠕,即柔然)复为突厥所攻,举国奔齐,文宣(高洋)乃北讨突厥,迎纳蠕蠕……致之马邑川,给其廪饩、缯帛……(五年,公
小时候在故乡,有一天雨后,几个大一点的伙伴邀我去拣雀儿菜,我有点兴奋,雀儿菜是什么菜?满山都跑遍了,总算找到了一点点,大孩子的收获也不大,在叽叽喳喳中,我一會儿听他们叫雀儿菜,一会儿又叫雀儿屎,心里有点疑惑:这到底能不能吃? 母亲对我这一捧东西却很郑重,教我洗干净,做了疙瘩汤。还说这是山珍。雀屎疙瘩汤到底什么味道?用姥姥的话说,泥古哒哒的。大概就是泥土的气味吧。 第一次被地皮菜震撼了是在大同矿
2020年1月23日,湖北省武汉市等地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以下简称新冠肺炎)疫情袭来。大同市总工会领导班子面临一次大考。按照党中央关于疫情防控各项决策部署和省委市委的整体安排,牢记宗旨,担当使命,主动迎接大考,火速投入疫情防控人民战争、总体战、阻击战,去主动迎接大考,在战“疫”中淬炼治理能力。 政治站位高 头等大事抓得住 临近春节刚放假,传来湖北省武汉市等地陆续发生新冠肺炎疫情。面对突如其
我喜欢在老照片中放飞思绪。有时候,哪怕是些本可以一瞥而过的照片,或者照片中某个不起眼的细节,都可能蕴含有很大的信息量。 眼前的这帧老照片便如此。 照片的背景应该是火车站。月台上,士兵列队,向首长行军礼,而那位首长一眼便可认出是蒋介石。他一身戎装,着黑色披风,戴黑色手套,留着标志性的八字须,面容有些瘦削,但精神饱满。军政要员一众人等,簇拥在他两侧,他边走,边向士兵还礼致意。 这帧照片能够提供给
昨晚做梦又梦到父亲,他古古怪怪还是那么年轻,铁锈色保尔柯查金式的套头运动衣,下边却是三接头,一脸笑,教人发毛。早上醒来净过头脸坐下吃早餐,对我老婆讲说此事,她嘻嘻笑,说三哥我要祝你成功,我说做梦还有成功不成功,分明屁话。老婆咽下一口咖啡,说,地下老爷子永远四十九,按岁数此刻该他叫你小哥的,我说这下闻到臭味了,真是屁话。老婆眯了眼,面包皮不要那么乱扔好不好,收好放外边窗台喂鸟,又说,我这话,要你爸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