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美学的转型——新世纪中国美学之展望

来源 :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fsfsfsdfsdfsdfsd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新世纪伊始,中国美学转型在三个方面呈现端倪。超越美学以其生存论的人类学本体论的深度开掘,以彰显生存的本源性、本己性和主体间性为转型建基。审美文化研究以其对审美文化生存性的高度敏感,关注和护持为转型开道。美学的“中国化”则以其虚实相生的生命识度,为转型呼唤着一种具有原发生存势态的风神气象。美学的转型实质是:回到本源性的生活世界,在新世纪开出一条美学新路。 At the beginning of the new century, the transformation of Chinese aesthetics has taken shape in three aspects. Beyond Aesthetics Digs through the depth of anthropological ontology of its theory of survival in order to demonstrate the origin, nature and subjectivity of existence as the foundation for its transformation. Aesthetic culture research is highly sensitive to the survivability of aesthetic culture. The “localization” of aesthetics calls for the transformation of a kind of wind-god weather with the original state of existence based on the life awareness of its actual situation. The essence of aesthetic transformation is to return to the original life world and open a new aesthetics road in the new century.
其他文献
若从审美活动的整体构成着眼,盛唐时期就并非如有些论者所认为的,是隋唐美学或整个中国美学思想史的低潮或沉寂阶段。相反,它是隋唐前期审美文化和美学思想空前兴盛与繁荣的阶段
本体是形而上学的核心概念.我们可把此概念表述为:"那个‘本体'"是而且仅是使"那个"成为可能的全部东西.这表明本体的直观的两个相互一致的层次:当下的本体和作为对象的本体.
汉初,作为统治思想和官方学术的道家学说广泛流传。陆贾强调遵循天道,顺天而动,倡导无为而治。贾谊在建构自己的思想体系时,也对道家之说多有采撷和发挥。韩婴则承于道家之说,将黄
本文以帛书《易传》比对《论语》中关涉《周易》的章节,从而确定这些章节是属于孔子晚年所说的话。此外,从帛书《易传》所见的哲理,显示了晚年的孔子已经具有哲学家的形态,关心形
面向生活世界的哲学转向使哲学直接面对它的起点和终点。西方传统哲学对“本体”世界的“还原”追究遗忘了人的“现实世界”。马克思的实践唯物主义对传统哲学的超越指出了一
在20世纪西方的非理性大潮中,加达默尔的解释学美学思想捍卫了美与真、艺术与认识的本真关联,在摹仿论的基础上力图统一传统艺术与现代艺术,独创性地阐明了艺术作品的存在方式,从意
在汉语浩如烟海的语词中,有大量成语和俗语。成语和俗语渗透着我们民族的心理习惯、思想观念和价值取向,传承着我们民族的文化传统、风俗民情,也影响着一代又一代人的思想和行为
2000年来,人们提及老子之道,都根据《道经》首二句“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为解,说老子之道玄虚微妙,不同世俗之政教经术之道,不可解说、不可名状,实为永恒不变、自然长生之道,此类
目的探讨在认知活动中左右脑对左右视场(LVF,RVF)信号的反应特性. 方法对23名被试者在3种任务条件下9个部位的与LVF和RVF相应的事件关联电位(ERPs)进行了比较.刺激信号为位于
在《白虎通》中,“天”的自然性或神性只是其混沌性的一个分支,“天”是混沌的。“天”的混沌性使人用“天”作论证时,牵一发而动全身,一条证据的背后会有真实的、神秘的、想象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