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年来学生的学习状况备受社会关注。笔者在本校做了’项关于“今天放假你最想做的事情”的调查,调查显示只有不到7%的学生想去看自己喜欢的书,而93%的学生选择了好好睡一觉或约好朋友出去玩。多么可怕的数字,但隐藏在数字背后的是什么?我们一直在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可见我们的教育是出了问题——学生们累了,厌学。“乐学”何在?许多学生并没因学到知识而兴奋,只是被知识“灌”的昏天晕地,“填鸭式”的教学早已让学生对知识变的麻木,对探究知识也没了兴趣。这样的教育怎么会出人才呢?所以必须对现阶段教育体制要进行改革,改革才是唯一的出路。我省高中新课改于2011年全面启动,对于新课改我们如何贯彻实施,是一个很重要的问题。要搞好它就必须正视现实、分析问题,只有客观深入地分析问题才能更好地解决目前面临的教育问题。笔者认为当前的新课改面临三个方面的问题亟待解决:
一、学生的差异性问题
我们的教育面对的是一个个鲜活的生命个体,而每个个体存在很大的差异性。这个差异性表现在以下三方面:
1.认知方式与思维策略的不同。所以在课堂教学和考试中要提倡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及开放性的问题,不唯一的答案。如果一味的强调答案的唯一性,就会抹杀学生的创造性,使其只学会死记硬背,进而丧失学习的兴趣。
2.认知水平和学习能力的差异。教师在教学中要从学生实际出发,根据不同对象的具体情况,采取不同的方法,进行不同的教育,使每个学生都能在各自原有的基础上得到充分发展、学有所长,严格贯彻“因材施教”方针。让每一个学生都有收获,也就是“饿的能吃饱,饱的能吃好。”千万不能搞一刀切。而现阶段绝大部分学校的做法是:课一样上,试一样考。这样会出现如果教师讲的有难度、有
高度的内容,差生上课就会如坠烟海,不知所从。教师讲授浅显的知识,优秀生就会觉着索然无味。同样考试题目容易,测不出优秀生的水平,激发不起学习的积极性;难度大了对差生是一次打击,甚至因看不到希望而丧失学习信心。许多教师往往为了照顾差生或者说平均分数,而忽视了优秀生的培养,其结果就是差的没变好,好的被拉下。所以老师一定要“因材施教”,这才是解决问题的关键。
3.个性、特长以及家庭背景的差异,这也是教师工作对象的特殊性所在。所以在教学和日常管理中要切实关注这些差异,发展学生的学习个性,发挥学生的特长,熟悉学生的家庭背景。稍有不慎就会出问题。在我们的教学实践中比较普遍的是:个性被抹杀,特长得不到发挥,家庭背景被忽视。说白了教师想把学生做成所谓的合格“产品”,“听话”的孩子。这是不深入了解掌握学生的表现。上述三问题解决不好,其结果就是学生厌学、逃学和辍学,能力没提高反而变成问题学生。
二、教师理念需要更新
教育的根本功能是促进入的成长与发展,素质教育必须以育人为本。要根据国家的教育方针,努力把学生培养成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要认真思考,我们学校的活动,我们教帅的行为,是否做到了尊重学生,信任学生,保护学生,究竟是否遵循着青少年身心发展规律,是否为学生的发展提供了有效的服务。
教育的一切改革,最终要以促进人的发展、为人的发展服务为指导思想。”一切为了孩子,为了一切孩子,为了孩子的一切”,应当成为教育工作者的基本信念。要把这种为学生终身发展高度负责的精神,贯穿于教育改革的始终。教育不是捧上一张张高一级学校的录取通知书,而是捧出一个个有鲜明个性的活生生的人:教育不是追求百分之多少的优秀率、合格率,而是追求每个学生的生动、活泼、主动地发展;教育不是汇报时的总结、评比时的数据,而是教师与学生共度的生命历程、共创的人生体验。
三、教育资源严重不足
教育资源严重不足的现象,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城乡不均,主要表现在城市和乡村,教育资源配置严重不均:校际不均,重点学校、一般学校教育资源配置不均。在这种不均衡的情况下,优质教育资源集中在城市和重点学校而不愿意回农村和一般学校。农村和一般学校没有好的资源,其结果是农村的教育仍然停留在旧的教育模式下,教育质量上不去,学生素质提不高,升学非常困难。家长不得已交很高的择校费让学生去城市和重点学校就读。造成农村学生流失严重,教师也不安心教书而敷衍或调走。而城市中择校成风,加重了教育成本和居民的生活负担,也影响了教学质量和教学水平,甚至影响整个教育改革的顺利实施。这一点必须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
一、学生的差异性问题
我们的教育面对的是一个个鲜活的生命个体,而每个个体存在很大的差异性。这个差异性表现在以下三方面:
1.认知方式与思维策略的不同。所以在课堂教学和考试中要提倡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及开放性的问题,不唯一的答案。如果一味的强调答案的唯一性,就会抹杀学生的创造性,使其只学会死记硬背,进而丧失学习的兴趣。
2.认知水平和学习能力的差异。教师在教学中要从学生实际出发,根据不同对象的具体情况,采取不同的方法,进行不同的教育,使每个学生都能在各自原有的基础上得到充分发展、学有所长,严格贯彻“因材施教”方针。让每一个学生都有收获,也就是“饿的能吃饱,饱的能吃好。”千万不能搞一刀切。而现阶段绝大部分学校的做法是:课一样上,试一样考。这样会出现如果教师讲的有难度、有
高度的内容,差生上课就会如坠烟海,不知所从。教师讲授浅显的知识,优秀生就会觉着索然无味。同样考试题目容易,测不出优秀生的水平,激发不起学习的积极性;难度大了对差生是一次打击,甚至因看不到希望而丧失学习信心。许多教师往往为了照顾差生或者说平均分数,而忽视了优秀生的培养,其结果就是差的没变好,好的被拉下。所以老师一定要“因材施教”,这才是解决问题的关键。
3.个性、特长以及家庭背景的差异,这也是教师工作对象的特殊性所在。所以在教学和日常管理中要切实关注这些差异,发展学生的学习个性,发挥学生的特长,熟悉学生的家庭背景。稍有不慎就会出问题。在我们的教学实践中比较普遍的是:个性被抹杀,特长得不到发挥,家庭背景被忽视。说白了教师想把学生做成所谓的合格“产品”,“听话”的孩子。这是不深入了解掌握学生的表现。上述三问题解决不好,其结果就是学生厌学、逃学和辍学,能力没提高反而变成问题学生。
二、教师理念需要更新
教育的根本功能是促进入的成长与发展,素质教育必须以育人为本。要根据国家的教育方针,努力把学生培养成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要认真思考,我们学校的活动,我们教帅的行为,是否做到了尊重学生,信任学生,保护学生,究竟是否遵循着青少年身心发展规律,是否为学生的发展提供了有效的服务。
教育的一切改革,最终要以促进人的发展、为人的发展服务为指导思想。”一切为了孩子,为了一切孩子,为了孩子的一切”,应当成为教育工作者的基本信念。要把这种为学生终身发展高度负责的精神,贯穿于教育改革的始终。教育不是捧上一张张高一级学校的录取通知书,而是捧出一个个有鲜明个性的活生生的人:教育不是追求百分之多少的优秀率、合格率,而是追求每个学生的生动、活泼、主动地发展;教育不是汇报时的总结、评比时的数据,而是教师与学生共度的生命历程、共创的人生体验。
三、教育资源严重不足
教育资源严重不足的现象,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城乡不均,主要表现在城市和乡村,教育资源配置严重不均:校际不均,重点学校、一般学校教育资源配置不均。在这种不均衡的情况下,优质教育资源集中在城市和重点学校而不愿意回农村和一般学校。农村和一般学校没有好的资源,其结果是农村的教育仍然停留在旧的教育模式下,教育质量上不去,学生素质提不高,升学非常困难。家长不得已交很高的择校费让学生去城市和重点学校就读。造成农村学生流失严重,教师也不安心教书而敷衍或调走。而城市中择校成风,加重了教育成本和居民的生活负担,也影响了教学质量和教学水平,甚至影响整个教育改革的顺利实施。这一点必须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