润物细无声

来源 :新校园·中旬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ongliong47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大概我们每个人从出生的那一刻起,彼此的心灵都是以“善”来指导和纠正自己的言行,规范自己的行为处事、待人接物的原则。也许是后来的尘世中越来越多的俗事过多地搅乱了我们的视线,蒙蔽了我们的眼睛,以致我们原本至纯的心灵掺杂了些许尘垢。
  还记得小学时期的课本中有一篇文章——《嘱咐》,文中那位善良、慈祥的母亲用自己的言传身教教育孩子,让他从小就明白怎样做一个正直、善良、有爱心、有助于他人和社会的人。她的言行不但为自己孩子做出来良好的榜样,更是为当今广大正在受教育的学生做出来了最有力、更是最好的诠释——在那位母亲身上所透露出的大爱、大善。那位母亲不但正确教育、引导自己的孩子一生的人生走向,同样也使我们每一个学过这篇文章的莘莘学子的心灵历经了一次无尚的震撼与洗礼,在震撼中,彼此的心灵得到了启迪,更得到了升华。
  我们都知道,在孩子一生的成长历程中,很多事情是不可避免的,不管我们情不情愿,都或多或少地经历过这样或那样的挫折与过错。而我们这些教育人士在给予他们指导和帮助的时候,也会遇到他们中的一些另类:他们“不知悔改”“玩世不恭”;他们自高自大,上天第一,他第二;他们“目空一切”“破罐子破摔”,任教师如何,他就是那颗锤不破、砸不扁、油泼不进的“铜豌豆”。
  万一我们遇到这种情况,切不可急躁冒进,强打猛攻,那样也许得到的恰恰是与我们所期望相反的结果。当然,如弃之于“荒野”于不顾,不闻不问,任其自生自灭的方法和态度更是不可取的。
  笔者在教育教学中曾经历过这样一个案例,采用此法不但成功地化解了矛盾,解决了问题,而且赢得了学生、家长的理解与信任,不但这名学生从此再也没有犯过类似的错误,而且还成了无话不谈的朋友。
  那是一个有两个姐姐的男孩,十四五岁,天资聪颖。由于家长和家庭的种种原因,他却早已有了当下所有“时尚”的毛病:逃课、上网、早恋……集众顽疾于一身。这名学生真是让家长头疼,教师头大,其影响之坏可想而知。他这种行为的存在让教师对其他同学的教育总是无法施展,又好似骨鲠在喉。对于他的这种状况,我看在眼里,急在心里,一直琢磨着应该怎么办?
  那一次,他放学后一夜未归,也未给家里打招呼(事后得知),第二天、第三天也未到学校。我焦急万分,家长更是如热锅上的蚂蚁。于是我放学前在班里说了他的事情,希望同学们帮忙找寻一下,虽然他平时表现那样不如人意,但是同学们还是表现出了极高的热情,大家积极地行动起来。
  最终,家长在一家网吧里找到了彻夜未眠、面容委顿的他。于是,家人把他带到了学校,可是,面对家人的规劝,母亲的眼泪,他仍然无动于衷,就是一副“管你千军万马,我却一人独挡”的模样。一时间,我内心思潮翻涌……
  最后,在他莫名又惊诧的眼神注视下,我只是随意地问了一些令他倍感意外的情况,随后把几天前早已找好的几本书:《爱的教育》《母亲啊,我如何回报你》《一位母亲的心声》《天冷了,我们一起走》,都一股脑地塞到他手上,对他说:“你先跟爸爸妈妈回家,吃点饭,洗洗澡,然后好好地睡上一觉,相信你现在最想做的事就是这些了,其余的事我们以后再交流。还有,你可以用几天的时间将我给你的这几本书认真读读,也许,你可以从中学会什么,到时候我们再来好好谈谈,其实班里的同学都没有忘记你,听说你的事后他们很着急,那两天他们都在四处寻找你。”
  我依稀看到他眼中的一丝温存的目光。
  在他和母亲走出我办公室的瞬间,我又说:“别担心这几日你耽误的课程,如果你真心想学,我们全体师生一定会尽全力帮你的。”在他回转头的那一刻,我似乎看见了他两颊晶莹的泪花。
  在之后的几天里,我打过四次电话,只是很随意地问询那几本书他读的情况以及他在家里的生活。我还组织班里的一些同学去他家和他聊聊这几日学校、班级发生的一些事,也聊聊同学间的趣事。一时间,他那久违的笑声又在家里响起,他父母脸上也露出了几许淡淡的笑意。我要让他体会到我们的关心、爱护,感受到集体的温暖,让他知道教师、父母、社会都没有对他失望,也没有抛弃他,我们都在以极大的热情等待他的回归。
  一周的时间很快又很慢地过去,可谁又能知道我的心是如何在煎熬中度过。
  那天,他来了,阳光映照着他灿烂的脸颊。从看到他的第一眼起我就知道:我的心血,不!我们的心血没有白费。
  后来,他在给我的一封信中说,其实那几天他也很彷徨、迟疑,也想了好多问题,那几本书他也一一读过,尤其是读了《爱的教育》中《加伦的母亲》一篇,以及那本《母亲啊,我如何回报你》,让他懂得拥有母爱是多么幸福与重要。老师的电话,同学们的诚心相待,都让他感动不已。更让他心灵刺痛的是那一次他隐约醒来,微光中瞧见母亲发间那几丝好似瞬间白了的头发,父亲额头的深深皱纹和不再挺直的脊背,可他却真切地知道他们却还都不满五十岁,他更看到同学们来时父母眼中的神采……
  他来了,以另一种崭新的精神,另一种面貌,一如浴火重生的凤凰。
  这个同学的案例,在我的教育教学历程中留下了难以磨灭的印记。
  “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此后我常常以这句话来激励、警醒、教育着一批又一批的莘莘学子,同时也更以这句话来激励、警醒自己,在引导人、教育人这一问题上定不可草率马虎,遇事有时不妨“冷处理+爱心+耐心+换位思考+理解”,或许就会柳暗花明。
其他文献
摘 要:书空是写字教学中常用的方法,但一直得不到全面的认识和正确的运用。本文从书空的现状思考入手,进行了深入探索与创新,并进行了实践,取得了可喜的成效。  关键词:书空;写字教学;正确地位;创新运用  一、现状与思考  书空,顾名思义,就是在空中书写。书空时,手指在空中比划生字,口中念着字的笔画顺序,指起声出,声指合一,达到对生字的认识、熟悉,进而记忆于脑中。它是小学阶段的一种识字、写字教学方法。
期刊
摘 要:国内研究者在探讨教研信息化的问题时,主要是从技术层面探索教研信息化的建设。本文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结合重庆实际,以“重庆教研网”为载体,探索教研信息化建设策略,在具体实施的基础上搭建基于广大教师参与的社会化、大众化网络教研平台,形成重庆教研信息化建设的特色和模式。  关键词:教研;信息化;教研网  在当今信息时代,教研机构要履行研究、指导、服务职能,适应新课程改革的挑战,克服传统教研方式的
期刊
摘 要:语言是文化的载体,语言的正确使用同时受文化的制约。本文通过对比中法颜色词的运用,浅析中法词汇中的文化差异。  关键词:颜色词;词汇运用;文化差异  不同国家、不同民族的人生活在不同的生态环境中,也就慢慢形成了文化差异,导致人们对同一事物或概念有不同的理解和解释。特别是对比东、西方,由于传统思维模式以及语言系统规范的不同,其文化差异更为突出。放眼当今世界,全球化的浪潮正以一股不可阻挡之势向人
期刊
摘 要:班婕妤生活在“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西汉王朝,其家族——班氏,在当时地位显赫,文武兼备,德行辈出,可谓盛极一时。班婕妤在这样的家庭环境下成长,所以涵养颇高。汉代文化的主流——儒家文化,深深地影响着班婕妤,其言行举止无不彰显着儒家思想。然而,从她的生活态度及其作品中亦可以看到道家思想的痕迹。两种思想存在于班婕妤之身,其呈现形式为外儒内道。本文将通过对她的生活经历及其作品的分析,来研究她外儒内
期刊
摘 要:撰写毕业论文是开放教育行政管理专科实施专业教学计划,实现培养目标必不可少的环节。基层电大行政管理专科学生在毕业论文写作中存在着若干问题,分析产生问题的原因,探讨解决问题的对策,进行毕业论文写作及教学模式的研究,是当前开放教育毕业论文教学改革面临的一项重要任务。  关键词:基层电大;行政管理专科;毕业论文;问题研究  毕业论文旨在检验学生对所学知识和理论的综合运用能力。可以进一步培养学生的专
期刊
摘 要:该文结合幼师语文教学实践,就幼师前三年的口语表达能力训练进行探讨,并以课前三分钟实训为例,探索创建了幼师生口语表达三分钟实训的全过程目标管理系统。  关键词:幼师生;口语表达;三分钟实训  口语表达是幼师生必备的基本素质之一,幼师生口才的训练无疑是其综合能力培养和专业素养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于漪老师说:“语言不是蜜,但是可以粘住学生。”足见教师语言在“亲其师,信其道”中的魅力。据此,笔者在
期刊
数学将给孩子的美好童年留下什么?给孩子的明天又留下什么?如何在数学教学中让他们在愉快中求发展,在发展中求愉快?笔者想,这是每一位数学教师所追求的。最近,张老师就给我们上了一节很好的示范课。  一、回归原本: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感悟数学的魅力  “愉快数学”并不只是讲讲故事、看看图片、做做游戏,而是用数学本身的魅力打动学生,让学生感到数学好玩,以提高他们的兴趣水平,使之更持久、更强烈。  这节课的开始
期刊
摘 要:本文围绕中学美术欣赏课,针对被人忽视的教学细节——学习反馈,探讨缺失的现象,并分析背后的原因。本文认为最为重要的学习反馈不应成为个别学生的学习反馈,也不应该全盘放弃欣赏课的作业,更不能缺失了对全体学生评价和过程性学习反馈。  关键词:学生;美术欣赏课;学习反馈  教学过程是师生双边活动的过程,也是一个信息传输的过程。教师在调控信息传输的过程中,只有掌握并利用了教学的反馈信息,才能使教学处于
期刊
在本节课的教学设计中,笔者注重了学生解决问题方法的探索,引导学生多边探究,“玩转”计算。下面将从教材分析、教学目标、教法学法及教学过程四个方面谈谈对本节课的认识。  一、教材分析  本课是在学生学习了表内乘法、除法和有余数除法的基础上进行的,它是学习多位数除法的基础。因此,要引导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理解算理,掌握口算方法。  二、教学目标  1.教学目标。基于以上分析,依据数学课程标准,结合学
期刊
我和学生讨论、探究《浅水洼里的小鱼》时,心情一直平静不下来。《浅水洼里的小鱼》是二年级下册的一篇课文,大意为:清晨,“我”在海边散步时,看到一个小男孩走得很慢,不停地在每个水洼前弯下腰去,捡起里面的小鱼,用力地把他们扔回大海。被困的小鱼有成千上百条,“我”忍不住劝小男孩,浅水洼里的小鱼是捡不完的,谁在乎呢?小男孩边捡边说:“这条在乎,这条也在乎!还有这一条,这一条,这一条……”  是啊,每一条小鱼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