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大概我们每个人从出生的那一刻起,彼此的心灵都是以“善”来指导和纠正自己的言行,规范自己的行为处事、待人接物的原则。也许是后来的尘世中越来越多的俗事过多地搅乱了我们的视线,蒙蔽了我们的眼睛,以致我们原本至纯的心灵掺杂了些许尘垢。
还记得小学时期的课本中有一篇文章——《嘱咐》,文中那位善良、慈祥的母亲用自己的言传身教教育孩子,让他从小就明白怎样做一个正直、善良、有爱心、有助于他人和社会的人。她的言行不但为自己孩子做出来良好的榜样,更是为当今广大正在受教育的学生做出来了最有力、更是最好的诠释——在那位母亲身上所透露出的大爱、大善。那位母亲不但正确教育、引导自己的孩子一生的人生走向,同样也使我们每一个学过这篇文章的莘莘学子的心灵历经了一次无尚的震撼与洗礼,在震撼中,彼此的心灵得到了启迪,更得到了升华。
我们都知道,在孩子一生的成长历程中,很多事情是不可避免的,不管我们情不情愿,都或多或少地经历过这样或那样的挫折与过错。而我们这些教育人士在给予他们指导和帮助的时候,也会遇到他们中的一些另类:他们“不知悔改”“玩世不恭”;他们自高自大,上天第一,他第二;他们“目空一切”“破罐子破摔”,任教师如何,他就是那颗锤不破、砸不扁、油泼不进的“铜豌豆”。
万一我们遇到这种情况,切不可急躁冒进,强打猛攻,那样也许得到的恰恰是与我们所期望相反的结果。当然,如弃之于“荒野”于不顾,不闻不问,任其自生自灭的方法和态度更是不可取的。
笔者在教育教学中曾经历过这样一个案例,采用此法不但成功地化解了矛盾,解决了问题,而且赢得了学生、家长的理解与信任,不但这名学生从此再也没有犯过类似的错误,而且还成了无话不谈的朋友。
那是一个有两个姐姐的男孩,十四五岁,天资聪颖。由于家长和家庭的种种原因,他却早已有了当下所有“时尚”的毛病:逃课、上网、早恋……集众顽疾于一身。这名学生真是让家长头疼,教师头大,其影响之坏可想而知。他这种行为的存在让教师对其他同学的教育总是无法施展,又好似骨鲠在喉。对于他的这种状况,我看在眼里,急在心里,一直琢磨着应该怎么办?
那一次,他放学后一夜未归,也未给家里打招呼(事后得知),第二天、第三天也未到学校。我焦急万分,家长更是如热锅上的蚂蚁。于是我放学前在班里说了他的事情,希望同学们帮忙找寻一下,虽然他平时表现那样不如人意,但是同学们还是表现出了极高的热情,大家积极地行动起来。
最终,家长在一家网吧里找到了彻夜未眠、面容委顿的他。于是,家人把他带到了学校,可是,面对家人的规劝,母亲的眼泪,他仍然无动于衷,就是一副“管你千军万马,我却一人独挡”的模样。一时间,我内心思潮翻涌……
最后,在他莫名又惊诧的眼神注视下,我只是随意地问了一些令他倍感意外的情况,随后把几天前早已找好的几本书:《爱的教育》《母亲啊,我如何回报你》《一位母亲的心声》《天冷了,我们一起走》,都一股脑地塞到他手上,对他说:“你先跟爸爸妈妈回家,吃点饭,洗洗澡,然后好好地睡上一觉,相信你现在最想做的事就是这些了,其余的事我们以后再交流。还有,你可以用几天的时间将我给你的这几本书认真读读,也许,你可以从中学会什么,到时候我们再来好好谈谈,其实班里的同学都没有忘记你,听说你的事后他们很着急,那两天他们都在四处寻找你。”
我依稀看到他眼中的一丝温存的目光。
在他和母亲走出我办公室的瞬间,我又说:“别担心这几日你耽误的课程,如果你真心想学,我们全体师生一定会尽全力帮你的。”在他回转头的那一刻,我似乎看见了他两颊晶莹的泪花。
在之后的几天里,我打过四次电话,只是很随意地问询那几本书他读的情况以及他在家里的生活。我还组织班里的一些同学去他家和他聊聊这几日学校、班级发生的一些事,也聊聊同学间的趣事。一时间,他那久违的笑声又在家里响起,他父母脸上也露出了几许淡淡的笑意。我要让他体会到我们的关心、爱护,感受到集体的温暖,让他知道教师、父母、社会都没有对他失望,也没有抛弃他,我们都在以极大的热情等待他的回归。
一周的时间很快又很慢地过去,可谁又能知道我的心是如何在煎熬中度过。
那天,他来了,阳光映照着他灿烂的脸颊。从看到他的第一眼起我就知道:我的心血,不!我们的心血没有白费。
后来,他在给我的一封信中说,其实那几天他也很彷徨、迟疑,也想了好多问题,那几本书他也一一读过,尤其是读了《爱的教育》中《加伦的母亲》一篇,以及那本《母亲啊,我如何回报你》,让他懂得拥有母爱是多么幸福与重要。老师的电话,同学们的诚心相待,都让他感动不已。更让他心灵刺痛的是那一次他隐约醒来,微光中瞧见母亲发间那几丝好似瞬间白了的头发,父亲额头的深深皱纹和不再挺直的脊背,可他却真切地知道他们却还都不满五十岁,他更看到同学们来时父母眼中的神采……
他来了,以另一种崭新的精神,另一种面貌,一如浴火重生的凤凰。
这个同学的案例,在我的教育教学历程中留下了难以磨灭的印记。
“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此后我常常以这句话来激励、警醒、教育着一批又一批的莘莘学子,同时也更以这句话来激励、警醒自己,在引导人、教育人这一问题上定不可草率马虎,遇事有时不妨“冷处理+爱心+耐心+换位思考+理解”,或许就会柳暗花明。
还记得小学时期的课本中有一篇文章——《嘱咐》,文中那位善良、慈祥的母亲用自己的言传身教教育孩子,让他从小就明白怎样做一个正直、善良、有爱心、有助于他人和社会的人。她的言行不但为自己孩子做出来良好的榜样,更是为当今广大正在受教育的学生做出来了最有力、更是最好的诠释——在那位母亲身上所透露出的大爱、大善。那位母亲不但正确教育、引导自己的孩子一生的人生走向,同样也使我们每一个学过这篇文章的莘莘学子的心灵历经了一次无尚的震撼与洗礼,在震撼中,彼此的心灵得到了启迪,更得到了升华。
我们都知道,在孩子一生的成长历程中,很多事情是不可避免的,不管我们情不情愿,都或多或少地经历过这样或那样的挫折与过错。而我们这些教育人士在给予他们指导和帮助的时候,也会遇到他们中的一些另类:他们“不知悔改”“玩世不恭”;他们自高自大,上天第一,他第二;他们“目空一切”“破罐子破摔”,任教师如何,他就是那颗锤不破、砸不扁、油泼不进的“铜豌豆”。
万一我们遇到这种情况,切不可急躁冒进,强打猛攻,那样也许得到的恰恰是与我们所期望相反的结果。当然,如弃之于“荒野”于不顾,不闻不问,任其自生自灭的方法和态度更是不可取的。
笔者在教育教学中曾经历过这样一个案例,采用此法不但成功地化解了矛盾,解决了问题,而且赢得了学生、家长的理解与信任,不但这名学生从此再也没有犯过类似的错误,而且还成了无话不谈的朋友。
那是一个有两个姐姐的男孩,十四五岁,天资聪颖。由于家长和家庭的种种原因,他却早已有了当下所有“时尚”的毛病:逃课、上网、早恋……集众顽疾于一身。这名学生真是让家长头疼,教师头大,其影响之坏可想而知。他这种行为的存在让教师对其他同学的教育总是无法施展,又好似骨鲠在喉。对于他的这种状况,我看在眼里,急在心里,一直琢磨着应该怎么办?
那一次,他放学后一夜未归,也未给家里打招呼(事后得知),第二天、第三天也未到学校。我焦急万分,家长更是如热锅上的蚂蚁。于是我放学前在班里说了他的事情,希望同学们帮忙找寻一下,虽然他平时表现那样不如人意,但是同学们还是表现出了极高的热情,大家积极地行动起来。
最终,家长在一家网吧里找到了彻夜未眠、面容委顿的他。于是,家人把他带到了学校,可是,面对家人的规劝,母亲的眼泪,他仍然无动于衷,就是一副“管你千军万马,我却一人独挡”的模样。一时间,我内心思潮翻涌……
最后,在他莫名又惊诧的眼神注视下,我只是随意地问了一些令他倍感意外的情况,随后把几天前早已找好的几本书:《爱的教育》《母亲啊,我如何回报你》《一位母亲的心声》《天冷了,我们一起走》,都一股脑地塞到他手上,对他说:“你先跟爸爸妈妈回家,吃点饭,洗洗澡,然后好好地睡上一觉,相信你现在最想做的事就是这些了,其余的事我们以后再交流。还有,你可以用几天的时间将我给你的这几本书认真读读,也许,你可以从中学会什么,到时候我们再来好好谈谈,其实班里的同学都没有忘记你,听说你的事后他们很着急,那两天他们都在四处寻找你。”
我依稀看到他眼中的一丝温存的目光。
在他和母亲走出我办公室的瞬间,我又说:“别担心这几日你耽误的课程,如果你真心想学,我们全体师生一定会尽全力帮你的。”在他回转头的那一刻,我似乎看见了他两颊晶莹的泪花。
在之后的几天里,我打过四次电话,只是很随意地问询那几本书他读的情况以及他在家里的生活。我还组织班里的一些同学去他家和他聊聊这几日学校、班级发生的一些事,也聊聊同学间的趣事。一时间,他那久违的笑声又在家里响起,他父母脸上也露出了几许淡淡的笑意。我要让他体会到我们的关心、爱护,感受到集体的温暖,让他知道教师、父母、社会都没有对他失望,也没有抛弃他,我们都在以极大的热情等待他的回归。
一周的时间很快又很慢地过去,可谁又能知道我的心是如何在煎熬中度过。
那天,他来了,阳光映照着他灿烂的脸颊。从看到他的第一眼起我就知道:我的心血,不!我们的心血没有白费。
后来,他在给我的一封信中说,其实那几天他也很彷徨、迟疑,也想了好多问题,那几本书他也一一读过,尤其是读了《爱的教育》中《加伦的母亲》一篇,以及那本《母亲啊,我如何回报你》,让他懂得拥有母爱是多么幸福与重要。老师的电话,同学们的诚心相待,都让他感动不已。更让他心灵刺痛的是那一次他隐约醒来,微光中瞧见母亲发间那几丝好似瞬间白了的头发,父亲额头的深深皱纹和不再挺直的脊背,可他却真切地知道他们却还都不满五十岁,他更看到同学们来时父母眼中的神采……
他来了,以另一种崭新的精神,另一种面貌,一如浴火重生的凤凰。
这个同学的案例,在我的教育教学历程中留下了难以磨灭的印记。
“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此后我常常以这句话来激励、警醒、教育着一批又一批的莘莘学子,同时也更以这句话来激励、警醒自己,在引导人、教育人这一问题上定不可草率马虎,遇事有时不妨“冷处理+爱心+耐心+换位思考+理解”,或许就会柳暗花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