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初中数学知识教学虽然看似简单,但要让学生能够对所学知识融会贯通,则需要老师耗费一番心血。这主要是由初中数学知识的抽象性以及分类较多导致,这不仅提升了老师的教学难度,也增加了学生的学习难度。本文主要对问题导学法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进行探讨,以供参考。
关键词 问题导学法;初中数学;教学应用
新课程改革标准中增加了对初中生独立思考能力的考核任务,这就使得老师需要将知识教学和思维培养结合起来,促进学生的知识储备和思维锻炼的双向提升。由此可见,传统的教学模式已经不能满足当下初中学生教学的目标和要求。正所谓“穷则变,变则通”,问题导学法即是一种能够提升数学教学效率,锻炼学生数学思维能力的良好教学方式。笔者结合多年的教学经验,针对通过问题导学法开展初中数学教学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和总结,认为要想高质量地达到新课改的教学目的,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创设情境,引导思考
创设情境的教学方法一般应用于课堂教学之中,其实在学生的预习作业方面老师也可以采用。但是在布置预习作业时,不要单独使用創设情境,而是要与问题导学法相互穿插使用,这对于激发学生预习兴趣,锻炼学生的自主性数学思维颇有效用。
例如,在教学《正数和负数》一课之前,老师先从学生生活入手进行提问:“同学们,在夏天的时候空气温度高,我们会说零上30度或者零上40度,但是在冬天的时候空气温度低,我们会怎么说明温度呢,还是零上吗?”学生:“不是。”老师:“是的,我们会说是零下5度或者零下10度。同学们想一想,在表示温度的时候我们会把大于零度的归为零上,小于零度的归为零下,那么我们所学的数字呢,大于零我们知道是1、2、3、4、5,那么小于零的呢?”学生:“用负数。”老师:“很好,看来有些同学对我们的数学很有研究。明天我们就会学习关于小于零的数学知识,同学们回去要认真做好预习,不仅要知道怎么表示,还要想一想我们在日常生活中都会在哪些方面用到零以下的数,明天老师会逐个向大家提问。”
二、课堂提问,展示交流
课堂提问是老师在教学过程中使用的常规方法,这也是锻炼学生自主思维的一种良好方式。但是传统教学中的课堂提问多以老师为主,学生为辅,这种被动性的知识接收方式不利于对学生独立思维能力的培养。而问题导学法的课堂提问是要突出学生们的主体地位,老师更多地发挥其引导性的作用。
例如,在教学“看图时的错觉”一课时,老师可以首先进行提问:“同学们,我们都知道‘耳听为虚,眼见为实’,那么你们认为自己的眼睛会不会欺骗自己呢?”学生:“不会。”老师:“看来同学们都很自信,下面同学们看一看课本上给出的两幅图,一幅图是7个小圆围着1个大圆A,另一幅是5个大圆围着1个小圆B,同学们你们说说,是圆A大还是圆B大呢?”学生:“A圆大。”“B圆大。”老师:“看来同学们意见不统一。这样,同学们,大小很好证明,同学们可以用尺子进行测量,看看究竟是A圆大还是B圆大,好吗?”在学生测量结束之后,老师再次提问:“结果是哪个圆大?”学生:“B圆大。”老师:“是不是有点难以置信?”学生:“是的。”老师:“老师把这两幅图都制作到今天的课件上,大家看一看大屏幕,是不是同学们还是难以分辨谁大谁小?”学生:“是的。”老师:“好,老师通过多媒体课件将两幅图进行平移、覆盖,现在同学们能够看明白了吗,哪个更大一点?”老师:“B圆更大一点。”
三、知识生成,共同总结
所谓“知识生成”,指的是知识并不来源于课本,也不来源于老师的教学,而是来源于学生自主的探索。“共同总结”指通过学生对数学知识的探索结果进行总结,最后形成学生自己的知识。“知识生成,共同总结”是对引导学生进行自主性思考的进一步深化,不仅有利于学生掌握数学知识,更有助于对学生自主思考能力和团结合作能力的培养。
例如,在教学“统计调查”一课时,老师可以直接询问学生:“同学们,你们平时都喜欢看电视吗?”学生:“喜欢。”“非常喜欢。”老师:“还有非常喜欢,老师看看‘非常喜欢’看电视的同学有多少,请举手?”老师再带领同学们继续统计“喜欢”和“不喜欢”看电视的人数,并在黑板上做成统计表。老师:“刚才同学们和老师一起做了一次简单的调查统计,下面老师安排一个复杂一点的统计,由同学们合作完成,好吗?”学生:“好。”老师给每个学生下发一张调查问卷,上面要求学生分别从新闻(A)、体育(B)、动画(C)、娱乐(D)、戏曲(E)5个选项中选择一个自己最喜欢的电视节目,填好之后全部交给课代表。调查问卷收集完成之后由课代表分发给不同小组,分别由小组统计各组数据,然后全班共同统计小组数据。在各小组调查的统计完成之后,老师要让各小组分别说一说自己对调查统计的心得体会。
四、结语
在运用问题导向法进行数学教学时,老师们应当注意问题与现实生活的结合、与教材或者教材知识的结合以及与学生兴趣点的结合,增加学生的自主探索,减少老师的说教,让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学习和掌握自己“开发”的数学知识。
参考文献:
[1]魏惠玲.问题导学法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分析[J].课程教育研究,2019(43):135.
关键词 问题导学法;初中数学;教学应用
新课程改革标准中增加了对初中生独立思考能力的考核任务,这就使得老师需要将知识教学和思维培养结合起来,促进学生的知识储备和思维锻炼的双向提升。由此可见,传统的教学模式已经不能满足当下初中学生教学的目标和要求。正所谓“穷则变,变则通”,问题导学法即是一种能够提升数学教学效率,锻炼学生数学思维能力的良好教学方式。笔者结合多年的教学经验,针对通过问题导学法开展初中数学教学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和总结,认为要想高质量地达到新课改的教学目的,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创设情境,引导思考
创设情境的教学方法一般应用于课堂教学之中,其实在学生的预习作业方面老师也可以采用。但是在布置预习作业时,不要单独使用創设情境,而是要与问题导学法相互穿插使用,这对于激发学生预习兴趣,锻炼学生的自主性数学思维颇有效用。
例如,在教学《正数和负数》一课之前,老师先从学生生活入手进行提问:“同学们,在夏天的时候空气温度高,我们会说零上30度或者零上40度,但是在冬天的时候空气温度低,我们会怎么说明温度呢,还是零上吗?”学生:“不是。”老师:“是的,我们会说是零下5度或者零下10度。同学们想一想,在表示温度的时候我们会把大于零度的归为零上,小于零度的归为零下,那么我们所学的数字呢,大于零我们知道是1、2、3、4、5,那么小于零的呢?”学生:“用负数。”老师:“很好,看来有些同学对我们的数学很有研究。明天我们就会学习关于小于零的数学知识,同学们回去要认真做好预习,不仅要知道怎么表示,还要想一想我们在日常生活中都会在哪些方面用到零以下的数,明天老师会逐个向大家提问。”
二、课堂提问,展示交流
课堂提问是老师在教学过程中使用的常规方法,这也是锻炼学生自主思维的一种良好方式。但是传统教学中的课堂提问多以老师为主,学生为辅,这种被动性的知识接收方式不利于对学生独立思维能力的培养。而问题导学法的课堂提问是要突出学生们的主体地位,老师更多地发挥其引导性的作用。
例如,在教学“看图时的错觉”一课时,老师可以首先进行提问:“同学们,我们都知道‘耳听为虚,眼见为实’,那么你们认为自己的眼睛会不会欺骗自己呢?”学生:“不会。”老师:“看来同学们都很自信,下面同学们看一看课本上给出的两幅图,一幅图是7个小圆围着1个大圆A,另一幅是5个大圆围着1个小圆B,同学们你们说说,是圆A大还是圆B大呢?”学生:“A圆大。”“B圆大。”老师:“看来同学们意见不统一。这样,同学们,大小很好证明,同学们可以用尺子进行测量,看看究竟是A圆大还是B圆大,好吗?”在学生测量结束之后,老师再次提问:“结果是哪个圆大?”学生:“B圆大。”老师:“是不是有点难以置信?”学生:“是的。”老师:“老师把这两幅图都制作到今天的课件上,大家看一看大屏幕,是不是同学们还是难以分辨谁大谁小?”学生:“是的。”老师:“好,老师通过多媒体课件将两幅图进行平移、覆盖,现在同学们能够看明白了吗,哪个更大一点?”老师:“B圆更大一点。”
三、知识生成,共同总结
所谓“知识生成”,指的是知识并不来源于课本,也不来源于老师的教学,而是来源于学生自主的探索。“共同总结”指通过学生对数学知识的探索结果进行总结,最后形成学生自己的知识。“知识生成,共同总结”是对引导学生进行自主性思考的进一步深化,不仅有利于学生掌握数学知识,更有助于对学生自主思考能力和团结合作能力的培养。
例如,在教学“统计调查”一课时,老师可以直接询问学生:“同学们,你们平时都喜欢看电视吗?”学生:“喜欢。”“非常喜欢。”老师:“还有非常喜欢,老师看看‘非常喜欢’看电视的同学有多少,请举手?”老师再带领同学们继续统计“喜欢”和“不喜欢”看电视的人数,并在黑板上做成统计表。老师:“刚才同学们和老师一起做了一次简单的调查统计,下面老师安排一个复杂一点的统计,由同学们合作完成,好吗?”学生:“好。”老师给每个学生下发一张调查问卷,上面要求学生分别从新闻(A)、体育(B)、动画(C)、娱乐(D)、戏曲(E)5个选项中选择一个自己最喜欢的电视节目,填好之后全部交给课代表。调查问卷收集完成之后由课代表分发给不同小组,分别由小组统计各组数据,然后全班共同统计小组数据。在各小组调查的统计完成之后,老师要让各小组分别说一说自己对调查统计的心得体会。
四、结语
在运用问题导向法进行数学教学时,老师们应当注意问题与现实生活的结合、与教材或者教材知识的结合以及与学生兴趣点的结合,增加学生的自主探索,减少老师的说教,让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学习和掌握自己“开发”的数学知识。
参考文献:
[1]魏惠玲.问题导学法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分析[J].课程教育研究,2019(43):1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