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新课标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和教师的主导作用,这向我们指出了语文课堂教学的核心问题就在于摆正教师与学生、主导与主体的关系,教师的角色也相应地由知识的传授者、学生的管理者,转化为学生发展的促进者、引导者;在教学策略上,由重知识传授向重学生发展转变,由重教师“教”向重学生“学”转变,由重结果向重过程转变,由统一规格教育向差异性教育转变。语文教师要在课堂教学中充分体现新课改的精神要求,须注重教学引导艺术。
时代不同了,现在的学生知识面宽了,对教师的教学要求也越来越高了。他们希望感受到的是教师驾驭有方、举重若轻的教学飘逸,也希望教师像一个智者那样居高临下、挥洒自如地进行教学引导,而不是简单机械的生搬硬套。看来传统的教学模式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冲击与否定。但传统的教学模式和教学现象在某些老师身上还是存在的。不可否认:很多教师,他们的知识储备是很丰富,但是恰恰缺少引导学生思考的方向和对思维过程的转换,缺少起承转合的调控技巧和因势利导的教学机智。教师的主导地位决定了引导是教学的灵魂,决定了引导是课堂教学的关键,它是一个教师终生都要修炼的课程。可惜有些教师至今还不会。我在教学中也曾一直被这个问题所困扰,现在有意去注意这方面的学习与体会,确实感受到了引导的必要和重要,现谈谈自己的一点发现:
一、抓住课堂开头,适时引导,激活课堂
万事开头难,课堂教学也是如此。好的课堂开头很大程度上决定一堂课的成败。开头激情有趣,抓住学生思维,步步深入,浑然不觉间把学生引入教学深处,学生才会产生兴趣,才会密切配合课堂教学,使学习效果达到最佳。一位教师在教学《不朽的失眠》时是这样开头的:师问:同学们,你们都失眠过吗?……有没有这种体验?……你们晚上失眠都做些什么?……看来失眠很普通啊,就是听听音乐,上上网,聊聊天,看看书。有一个人,他的失眠可不得了,那叫什么呀?(生:不朽的失眠)他失眠怎么就能不朽呢?(因为他写了一首诗)师问:什么诗?……师说:好!这首诗非常出名,连日本的小学教材也选编了它,足见它的影响力。它之所以广为流传,是因为它为我们展示了一幅奇异的图画,色彩鲜明,情景交融。师问:这幅画里有哪些景物啊?……如果光知道这些景物,那也太单调了,那画里有人物吗?……哪些人?(生一:一个人在客船上。生二:还有敲钟的人)但是学生的回答还没达到预期的目的。师继续引导:还有什么人吗?恰好一生站起来:“还有一个人在对愁而眠。”师问:“谁在对愁而眠呢?”生答:“诗人张继。”师问:“那么,张继为什么对愁而眠呢?他又在什么情景下创作的这首诗呢?台湾作家张晓风跨越千年的时空,用她细腻敏感的笔触为我们描摹了当时的情景。”请大家表情朗读这篇《不朽的失眠》。
这个引导穿越时空的距离,把千年的故事一下子拉到了学生的面前,一连串的启发,系统而连贯,引出了诗境,引出了作者,引出了课文的背景,引出了朗读的环节。随意中带着刻意,刻意中充满智趣。如果教师不是引导的高手,不会随时而引、随事而发,是不会引出这样一个曲径通幽的境界的,也调制不出这堂课的独特风味,学生当然就会感到单调无趣。
二、抓住课堂提问,适时链接,优化课堂
课堂教学是教学的主阵地,教师课内课外所有的努力都是为了这一堂课,它反映了一个教师的综合素质与教学能力。优秀的教师会抓住问题的关键,灵巧地驾驭课堂的每一个环节,有机链接并优化课堂,千方百计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调控和引导达到最佳。《中学语文教学》(2003年第10期)刊登了余迅老师执教的《秋魂》,他是这样引导的:师问:“文章题为‘秋魂’,这个‘魂’是什么意思?”生答:“我觉得‘魂’,是灵魂的意思。”师问:“与什么词相对?”生答:“与肉体相对。”师问:“秋有肉体吗?”(众声笑,课堂气氛活跃)生(争辩地):“这是拟人的手法。”师说:“很好,从题目看就可以看出本文是用拟人手法来写的,那么与灵魂相近的词语是哪个呢?”生答:“精神。”师说:“很好,精神。”(板书:精神)“秋魂的意思就是秋的精神,那么秋具有怎样的精神品格呢?”
在这里余老师如果直接告诉学生,“秋魂”就是秋的精神,那么这个问题的答案就是一个简单的答案而已,对学生的思维毫无帮助。而余老师设计的几个问题,步步设疑,层层深入,浑然不觉间引出了“秋魂”就是秋的精神,让学生在引导的环境中自由延伸,达到四两拨千斤的艺术效果。这两种教学效果,我想,在学生心目中当然是不一样的。
还是余迅老师执教的《秋魂》。师问:“‘秋实’写了秋的什么精神?”生答:“成熟。”师问:“那么,秋色用什么词语概括好呢?”生答:“五彩缤纷。”(这与老师预期的结果不一样)师继续引导:“秋天是五彩缤纷的,这个词找得好,我们还可以用另一个词来回答,文中有这样一句:如果我只属于一种颜色,那秋天该有多单调啊!由这一句可以怎么概括?”生答:“不单调。”师说:“不单调就是——?”生答:“绚丽多彩。”师问:“绚丽多彩与上文的成熟对应起来就是——?”生答:“绚丽。”师说:“好,这个同学词汇量很丰富。不单调也就是五彩缤纷,就是绚丽多彩,就是绚丽。”(板书:绚丽)在这里,为了达到准确地把握词语并与上文的成熟相对应,余老师两次点拨、引导,步步深入,逐层引导,水到渠成,毫无造作之感。教师导之艺术可见一斑。
三、抓住课堂关键要点,适时过渡,深化课堂
曾看过中央电视台经济频道节目主持人刘伟鸿主持的《对话》栏目,不禁被其儒雅而智慧的主持风格所折服。他主持过程中的过渡,也是天衣无缝的。例如:在《专注与多元》对话中。主持人过渡:“英雄有时无法所见略同,我们请了两位辩友:正方——专注,反方——多元。”(正方先谈)正方……主持人过渡:“面对他的冷漠,你是怎样回应的呢,反方?”反方……主持人过渡:“对你的勇气表示敬畏,你树一个敌人实属不易,又树一个敌人就更不易了。”(众宾哄笑)主持人过渡:“大家可以短兵相接了。”……主持人:“你们都很专注,如果你们多元的话,就又多了一个主持人,我就没饭吃了。”在这期节目中,我们看到主持人与嘉宾之间配合默契,主持过渡自然而不失诙谐,推进了对话的深度与广度,深化了对话内容。教学与主持之间又是何等的相近,过渡与引导又是何等的相通!
总之,导之艺术是无穷无尽、灵活多变的,并不是朝夕蹴就的,它需要教师长期的训练,总结,积累与感悟。在此过程中,引导遵循的主要原则就是:教师千万不要越俎代庖,千万不要从自己的经验出发,把问题的答案直接告诉学生,要让学生自己去概括、总结,得出结论。教师的作用是给学生创设一个思考的空间,适时点拨、引导。这样的结论才会深刻,这样的记忆才会长久。所有的教师都要明白自己的主导地位,并且真正地学会导之艺术,导出知识的连贯与链接,导出学生的兴趣与爱好,导出自己的才华与智慧。这实在是一门教学之大学问、大艺术。艺术无止境,探索无止境,愿每位教师都能以导学为己任,把学生引向艺术的殿堂。
时代不同了,现在的学生知识面宽了,对教师的教学要求也越来越高了。他们希望感受到的是教师驾驭有方、举重若轻的教学飘逸,也希望教师像一个智者那样居高临下、挥洒自如地进行教学引导,而不是简单机械的生搬硬套。看来传统的教学模式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冲击与否定。但传统的教学模式和教学现象在某些老师身上还是存在的。不可否认:很多教师,他们的知识储备是很丰富,但是恰恰缺少引导学生思考的方向和对思维过程的转换,缺少起承转合的调控技巧和因势利导的教学机智。教师的主导地位决定了引导是教学的灵魂,决定了引导是课堂教学的关键,它是一个教师终生都要修炼的课程。可惜有些教师至今还不会。我在教学中也曾一直被这个问题所困扰,现在有意去注意这方面的学习与体会,确实感受到了引导的必要和重要,现谈谈自己的一点发现:
一、抓住课堂开头,适时引导,激活课堂
万事开头难,课堂教学也是如此。好的课堂开头很大程度上决定一堂课的成败。开头激情有趣,抓住学生思维,步步深入,浑然不觉间把学生引入教学深处,学生才会产生兴趣,才会密切配合课堂教学,使学习效果达到最佳。一位教师在教学《不朽的失眠》时是这样开头的:师问:同学们,你们都失眠过吗?……有没有这种体验?……你们晚上失眠都做些什么?……看来失眠很普通啊,就是听听音乐,上上网,聊聊天,看看书。有一个人,他的失眠可不得了,那叫什么呀?(生:不朽的失眠)他失眠怎么就能不朽呢?(因为他写了一首诗)师问:什么诗?……师说:好!这首诗非常出名,连日本的小学教材也选编了它,足见它的影响力。它之所以广为流传,是因为它为我们展示了一幅奇异的图画,色彩鲜明,情景交融。师问:这幅画里有哪些景物啊?……如果光知道这些景物,那也太单调了,那画里有人物吗?……哪些人?(生一:一个人在客船上。生二:还有敲钟的人)但是学生的回答还没达到预期的目的。师继续引导:还有什么人吗?恰好一生站起来:“还有一个人在对愁而眠。”师问:“谁在对愁而眠呢?”生答:“诗人张继。”师问:“那么,张继为什么对愁而眠呢?他又在什么情景下创作的这首诗呢?台湾作家张晓风跨越千年的时空,用她细腻敏感的笔触为我们描摹了当时的情景。”请大家表情朗读这篇《不朽的失眠》。
这个引导穿越时空的距离,把千年的故事一下子拉到了学生的面前,一连串的启发,系统而连贯,引出了诗境,引出了作者,引出了课文的背景,引出了朗读的环节。随意中带着刻意,刻意中充满智趣。如果教师不是引导的高手,不会随时而引、随事而发,是不会引出这样一个曲径通幽的境界的,也调制不出这堂课的独特风味,学生当然就会感到单调无趣。
二、抓住课堂提问,适时链接,优化课堂
课堂教学是教学的主阵地,教师课内课外所有的努力都是为了这一堂课,它反映了一个教师的综合素质与教学能力。优秀的教师会抓住问题的关键,灵巧地驾驭课堂的每一个环节,有机链接并优化课堂,千方百计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调控和引导达到最佳。《中学语文教学》(2003年第10期)刊登了余迅老师执教的《秋魂》,他是这样引导的:师问:“文章题为‘秋魂’,这个‘魂’是什么意思?”生答:“我觉得‘魂’,是灵魂的意思。”师问:“与什么词相对?”生答:“与肉体相对。”师问:“秋有肉体吗?”(众声笑,课堂气氛活跃)生(争辩地):“这是拟人的手法。”师说:“很好,从题目看就可以看出本文是用拟人手法来写的,那么与灵魂相近的词语是哪个呢?”生答:“精神。”师说:“很好,精神。”(板书:精神)“秋魂的意思就是秋的精神,那么秋具有怎样的精神品格呢?”
在这里余老师如果直接告诉学生,“秋魂”就是秋的精神,那么这个问题的答案就是一个简单的答案而已,对学生的思维毫无帮助。而余老师设计的几个问题,步步设疑,层层深入,浑然不觉间引出了“秋魂”就是秋的精神,让学生在引导的环境中自由延伸,达到四两拨千斤的艺术效果。这两种教学效果,我想,在学生心目中当然是不一样的。
还是余迅老师执教的《秋魂》。师问:“‘秋实’写了秋的什么精神?”生答:“成熟。”师问:“那么,秋色用什么词语概括好呢?”生答:“五彩缤纷。”(这与老师预期的结果不一样)师继续引导:“秋天是五彩缤纷的,这个词找得好,我们还可以用另一个词来回答,文中有这样一句:如果我只属于一种颜色,那秋天该有多单调啊!由这一句可以怎么概括?”生答:“不单调。”师说:“不单调就是——?”生答:“绚丽多彩。”师问:“绚丽多彩与上文的成熟对应起来就是——?”生答:“绚丽。”师说:“好,这个同学词汇量很丰富。不单调也就是五彩缤纷,就是绚丽多彩,就是绚丽。”(板书:绚丽)在这里,为了达到准确地把握词语并与上文的成熟相对应,余老师两次点拨、引导,步步深入,逐层引导,水到渠成,毫无造作之感。教师导之艺术可见一斑。
三、抓住课堂关键要点,适时过渡,深化课堂
曾看过中央电视台经济频道节目主持人刘伟鸿主持的《对话》栏目,不禁被其儒雅而智慧的主持风格所折服。他主持过程中的过渡,也是天衣无缝的。例如:在《专注与多元》对话中。主持人过渡:“英雄有时无法所见略同,我们请了两位辩友:正方——专注,反方——多元。”(正方先谈)正方……主持人过渡:“面对他的冷漠,你是怎样回应的呢,反方?”反方……主持人过渡:“对你的勇气表示敬畏,你树一个敌人实属不易,又树一个敌人就更不易了。”(众宾哄笑)主持人过渡:“大家可以短兵相接了。”……主持人:“你们都很专注,如果你们多元的话,就又多了一个主持人,我就没饭吃了。”在这期节目中,我们看到主持人与嘉宾之间配合默契,主持过渡自然而不失诙谐,推进了对话的深度与广度,深化了对话内容。教学与主持之间又是何等的相近,过渡与引导又是何等的相通!
总之,导之艺术是无穷无尽、灵活多变的,并不是朝夕蹴就的,它需要教师长期的训练,总结,积累与感悟。在此过程中,引导遵循的主要原则就是:教师千万不要越俎代庖,千万不要从自己的经验出发,把问题的答案直接告诉学生,要让学生自己去概括、总结,得出结论。教师的作用是给学生创设一个思考的空间,适时点拨、引导。这样的结论才会深刻,这样的记忆才会长久。所有的教师都要明白自己的主导地位,并且真正地学会导之艺术,导出知识的连贯与链接,导出学生的兴趣与爱好,导出自己的才华与智慧。这实在是一门教学之大学问、大艺术。艺术无止境,探索无止境,愿每位教师都能以导学为己任,把学生引向艺术的殿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