享受朗读的快乐

来源 :阅读与鉴赏·学术版下旬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eidolonfish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有幸尝试了新标准教材的教学,感觉语文教科书体现了独特的创意:科学、易教、开放。其中的选文更富有童趣,儿童乐学爱读。前不久听某校一位老师执教《大海睡了》一课,当时感觉该教师教学扎实,教学流程通畅。但回家静下心来细想,颇有感触。下面是一段教学镜头:
  师:(出示课题)同学们,你们一定都看见过大海吧!
  生:大声说:“我看见过”、“我去过海边”。
  师:对啊,大海很大,也很美。谁愿意来读一读题目?
  (个别学生举手读)
  师:这句话该怎么读?哪些词语要重读?
  生:“大海”这个词语要重读。
  师:说得很好,谁来读一下?
  (一生朗读,语气较平淡。)
  师:大家来评一评他读得怎么样?
  生1:他重读的力度不够。
  生2:语调应该再高一点,语速要慢一点。
  师:大家说得很好,谁再来读一下?
  (另一生朗读,读得很响亮。)
  师:请大家学着xxx的样子把这句话读一下。
  师:那么,“睡了”一词又该怎么读?
  (一个学生站起来读得很轻。教师及时表扬。)
  师:我们一起来读题,注意要读出感情。
  (学生齐读一遍)
  这一段关于课题的朗读教学看似很流畅,但我总感觉,这位教师在朗读的教学中缺了点什么。不由得让我想起《课程标准》对阅读教学提出的一句话:培养学生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必须注重学生情感体验,可运用多种阅读方法。让学生理解、鉴赏文学作品,发展个性,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我一时恍然,朗读教学中岂能忽视了感情这一重要因素。
  细细地想一想,这位教师的朗读教学与新课程标准存在偏颇,具体体现在:
  一、轻过程指导
  “感情”在《现代汉语词典》中的解释为:“对外界刺激的比较强烈的心理反应。”“有感情”就是让学生产生这种“强烈的心理反应”,因为学生在接触语言材料之前,是一个游离于课文所描绘的那种情境之外的阅读客体,其内心是比较“平静”的。因此,教师要引导学生经历一个产生“感情”的过程,要引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而不是“读出感情”。
  二、轻情感体验
  朗读是一种和作者和文本对话的过程,每个人都会产生自己的认识和体验。在教学中,每个学生都是独立的自我,教师只是帮助学生阅读。学生在学习中会发现新的意义,会产生许多新的问题。重读、停顿、语调、语气、语速等朗读技巧是“有感情朗读”的保证,而这些技巧是在朗读者对语言材料充分理解、感悟、直至产生“强烈的心理反应”的基础上,根据自己已有的语感经验而自觉表露出来的,如果教师抛弃学生的情感体验,虽然学生读得绘声绘色,但是这样培养出来的学生和一台朗读机器有何区别?
  三、轻独特体验
  “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有感情朗读”是一种个性化行为,由于学生的知识水平、理解和感悟语言的能力、朗读水平等因素的千差万别,因此,有感情朗读的处理形式也就各具特色,如果教师忽略学生的个体差异性,让学生都“学着xxx的样子朗读”,那么“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这一口号又该如何落实?
  那么在语文教学中,如何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我对《大海睡了》一课的审题导读进行了尝试。
  (上课伊始,教师先播放一段海浪的模拟音乐。)
  师:小耳朵竖起来,你听到了什么?(师脸带微笑,亲切地问。)
  生:是大海的声音。(生没举手抢着说)
  生:是海浪声,是潮声。(生都迫不及待地回答)
  师:小朋友们真聪明,(出示“大海“一词)问:谁看见过大海?(生齐唰唰地举起了手)
  师:谁来说说你看到的大海是什么样的?
  生:我看见过一眼看不到边的大海。
  师:你说话真完整,说话时注意了语气。听了你的朗读,老师也看到了一望无际的大海。
  (同学们更兴奋了,个个跃跃欲试。)
  生:我看见过夕阳下的大海。
  生:我看见过泛着波涛,汹涌澎湃的大海。(大家为他鼓掌。)
  生:(没举手站起来)我看见过海天一色的蔚蓝的大海。
  (学生还在不断地举手)
  师:(语气激昂)看来小朋友们都非常熟悉和喜爱大海,还有很多说不完的话。这样吧,(点着“大海”一词)我们一起站起来,把你想说的话读出来,你想怎么读就怎么读。
  (学生读出了不同的调、不同的音、不同的语气。)
  师:看来小朋友都喜爱大海,今天我们要学习一篇和大海有关的课文。(出示课题:大海睡了)想一想该怎么读?齐读。
  (学生读得轻轻的、柔柔的。)
  师:老师和你们一起来到了夜晚美丽的大海边。
  学习《新标准》,让我深刻地体会到:教学过程不仅是知识传授,能力培养的过程,更应该是一个情感参与和培养的过程。朗读教学又何尝不是这样。
  教学后,我一直在不断地回味着,似有一种情有独钟的感觉,因为这段朗读教学让我与孩子的心贴得更近。在学生的快乐朗读中,得到了精神享受,在这种精神享受中获得全面的发展,由此体验到自由朗读的新境界。这个朗读教学让我得到了两点启示:
  1.指导学生“入情入境”。叶圣陶曾说:“读书心有境,入境始为亲。”“入境”就是引导学生进入课文所描绘的情境之中去,使学生由一个旁观者变为一个当局者,去亲近人物,去“悲伤着你的悲伤,幸福着你的幸福”,和人物同呼吸共命运,“使其意皆若出于吾之心,使其言皆若出于吾之口”,在这种情境下,有感情朗读就水到渠成了。结果学生读得淋漓尽致。
  2.鼓励学生用自己的方式朗读。教学时,教师要注重学生的个体差异性,不要以自己的“标准答案”去套学生,要鼓励学生进行创造性地朗读。开放式的朗读,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表现欲,学生读得积极投入。
  要感谢以上这位执教者给了我教学的思考,更感谢《新课程标准》让我大胆尝试朗读教学的新路,庆幸的是从中我体会到了朗读教学的情味,也激励我饱含感情地去朗读体会新教材的每一篇课文,用我真挚的感情激发学生参与学习的热情,并创设宽松、愉悦的课堂情感,树立学生朗读的自信,鼓励学生充分表现朗读中的独特体验,读出文字的美、读出文字的情。让学生在心灵放飞中享受朗读的快乐,在自然状态中尽情地汲取与文本对话的精神营养。
其他文献
本文探讨家族诗人群体活动对于东晋南朝诗学的作用和意义,从一个新的角度研究这一特定时期诗学的发展规律.认为诗歌创作从东晋玄言诗、晋宋山水诗,到齐梁永明体、宫体诗的嬗
据统计,近两年的暑天,因温度高而致的高温综合征患者比过去增加.其主要表现如下.
根据对部分灭火器的使用及管理情况的调查,指出了石油库灭火器配置中存在的灭火级别低、灭火剂不相容,配备数量、配置位置及设置方法欠妥,以及在管理中存在的一些问题,提出了坚持
语文教师都有这样的经历,学生一遇到作文,就愁眉苦脸,无话可说。学生作文水平难提高.已成为不争的事实。那么怎样破解这个瓶颈.把学生从枯燥的作文中解放出来,使学生关注社会.把写作
心理诱导是现代心理控制的一种有效方式,它在日常师生间、干群间、官兵间、父母子女间、朋友间、夫妻间等等方面,做思想说服工作时,都常常自觉不自觉地被采用.
有关早餐对保障健康、维护体能以及对提高学习、工作效率的重要性,以往也都说得不少,但据笔者了解,不吃早餐或不重视吃早餐者有增无减.为什么会这样?经过反复了解,除因工作紧
偏头痛是一种阵发性半侧头痛,一次发作会折磨患者几个小时,严重者还可导致蓄积性大脑损害.因此,经常患有偏头痛的人思维能力下降,反应迟缓.长期以来,虽然有些药物可以预防和
阅读是解决语文教育高投入低产出的“灵丹妙药”。与学生一起读书,是一种召唤,更是一种关爱。做一个喜欢读书的教师,营造浓浓的书香氛围,让学生们沐浴着书香成长,培养他们读书的习惯,这应当是一个语文教师最大的骄傲吧!当一个孩子爱读书、会读书、读了大量的书——尤其是读了大量的经典作品以后,他自然也就开始喜欢语文了。我从激发学生读书兴趣入手,一步步把孩子们引入书籍的海洋。  一、以师者的读书热情来感染学生  
我们在临床工作中,常见到一些病人疾病突然发作,心慌、心跳、紧张、恐惧,好像死亡即将来临,或者感觉自己将要"疯"了,有的病人还表现为总想解大小便的感觉.同时伴有面色潮红或
新世纪伊始,诗歌发展呈现多元共生﹑众声喧哗的态势,试图对此做一全景式的描绘是困难的。文章以诗歌传统为参照系,对当下诗坛的几种“怪异”现象作一反思,旨在唤起艺术家对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