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生活走进数学课堂

来源 :教师教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lex13662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现实生活中蕴含着大量的数学信息、数学在现实世界中有着广泛的应用;面对实际问题时,要培养学生能主动尝试从数学的角度运用所学知识和方法寻求解决问题的策略;面对新的数学知识时,能主动地寻找其实际背景,并探索其应用价值。为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积极开发利用学生的生活经验——这一重要的课程资源,从中选择、提炼与教学内容密切相关的素材,让生活走进数学课堂,把生活经验数学化,数学问题生活化,从而调动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唤起学生的研究兴趣和探索欲望,体现“数学源于生活、用于生活”的思想。那么,如何让生活走进数学课堂,使数学教学充满活力,有效高效呢?下面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几点体会。
  一、 改变教材呈现方式,贴近学生生活
  关于教材,我有两方面的考虑:一是教材是最重要的课程资源,特别是实验教材,它在保留传统教材科学、系统知识体系的基础之上,又加入了许多现代化的背景知识和优秀教师的实践经验,是我们教学的出发点和依据。但由于我国地域的广阔性、风土人情的多样性决定了学生生活经验的复杂性,因此一本教材,它的知识体系、编排意图是通用的,而具体的教学内容呈现方式却并不能适合所有学生。二是对于学生来说,教材仍然是一种间接经验,具有高度的抽象性。由于小学生的年龄阶段特征决定了他们的接受水平、逻辑思维能力较差,在这种情况下,处理教材间接经验与学生直接认知、内化的矛盾,莫过于再现“生活”,让学生自己去体验和实践。因此教师应灵活处理教材与学生生活实践的联系,找准理论与实践的衔接点,将生活情节有机地渗透到教材之中,使数学知识生活化,生活经验数学化。使学生通过对生活的体验加深对教材的理解,从而变抽象为具体,变无味为生动,变疏远为亲切,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在教学中,我注重改变教材的呈现方式,选择学生感兴趣的、并且贴近它们生活实际的熟悉问题作为教学内容,从而使数学教学更有生活性、现实性,引起学生强烈共鸣。例如:数学第六册归总应用题例3:挖一条水渠,计划每天挖30米,8天挖完。实际每天挖40米,实际几天挖完?我在教学时将例题作了一点修改:夏天到了,小明家冰了一些雪糕。如果每天吃3块,30天吃完。实际每天吃5块,几天吃完?这样变离学生生活较远的生产问题为学生喜闻乐见的“吃雪糕”,学生很容易思考出解题思路:要求“实际几天吃完,必须知道一共有多少块?”
  这些贴近生活的问题大大激发了学生内在的认知需求,把“要我学”变成“我要学”。学生置身于生活情景之中,兴趣高涨,积极参与新知的探索过程。心理学研究表明:学习内容与学生熟悉的生活背景越贴近,学生自觉接纳知识的程度就越高。因此,在平日教学当中,要经常鼓励学生善于观察生活中的问题,尝试用所学知识去解决一些生活中的实际问题。通过生活与学习的互补,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
  二、 再现生活情境,化抽象为直观
  对于小学生来说,数学具有高度的抽象性与概括性,难于理解与把握。特别是应用题教学,更是令人最头痛。许多学生往往对题意的理解与数量关系的分析一塌糊涂,教师讲得口干舌燥,学生照样似懂非懂,一做就错。解决这一问题的最好方法就是要注重把教材内容与生活情境有机结合起来,把抽象的知识具体化、形象化,把数学模型变成学生看得见、摸得着的事实。这样设计生活情境的 “再现”,对于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是大有好处的。
  例如:在教学两步计算的应用题时,我创设过这样的情景:课前准备好几张线路牌,上面写有“凌云大厦”、“海曲公园”、“东港医院”、“百货大楼”等站名。课堂里,我让四名同学持牌报站,一名学生当广播员,几名学生扮演巴士,其余学生充当旅客,有的上车,有的下车,“广播员”及时“广播”各站的旅客状况。游戏结束后,我趁热打铁,安排学生小组讨论,合作编应用题。学生汇报思维结果后,我再抓准时机出示例题,这样,学生有了大量的感知,自然对例题会有清晰的理解。再如相遇问题,通过学生登台表演,对相遇问题中各种术语进行形象表演,在情趣与理趣的交融中迅速理解,使课堂焕发出生命的活力。又如“过桥问题”—一座大桥长1 600米,一列火车以每秒钟20米的速度行驶过桥,需要多长时间?结果在交流过程中有以下三种情况:①1600÷20;②(1600+100)÷20;③(1600+100+100)÷20。
  而且大多数是第一种情况。可见学生并没真正理解火车过桥的本质,这儿我们就可以引导学生运用周围的物品进行现场模拟。可以用文具盒充当大桥,用橡皮充当火车,自己去体验一下火车过桥的情况。这样学生很容易就掌握了过桥问题的难点: 车走的距离=车身长度+桥长。
  三、 借鉴生活经验,促进思维转化
  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我们经常会碰到一些由于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相较弱而引起的思维障碍问题。这时如果能够让学生借鉴已有的生活经验,进行知识迁移、转化,则可以收到较好的教学效果。
  如在教学连减应用题时,我先展示一道生活问题:上课一开始,我在讲台上放一把椅子和一个凳子,问:“你有几种方法将它们从讲台上拿下?”学生们顿时对老师这一问题产生了兴趣,七嘴八舌地讨论开来。有的说先将椅子取下来,有的说先将凳子取下来,有的主张把把椅子和凳子子一块拿下来。学生各自把自己的思维方法在讲台上表演处理,顺着这个势头,师生及时小结三种不同的思维方式,再出示例题:缝纫机厂运来一批布料848米,做上衣用去230米,做裤子用去340米,还剩多少米?学生通过对比生活问题的思维方式的迁移,不难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案,并且理解较为深刻,收到了事倍功半的效果。
  再如,一位教师在执教“求平均数”一课时,是这样设计的:上课伊始,各组(有的组5人,有的组4人)进行半分钟拍乒乓球比赛,由每组的记录员记录成绩,然后根据每组的总个数评出冠军组。由于各组的人数不等,根据拍球的总个数确定最后的赢家显然是不公平的,由此引出问题:在这种情况下,怎样来比较才公平?从而引出——求平均数。由于是学生自己亲自参加比赛,他们非常积极主动,通过实际操作有效地激发了学生的参与热情;通过让学生决定冠军组激起学生的思维矛盾,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内驱力,进而使学生真切地感受到在每组人数不等的情况下,用各组拍球的平均数决定最后的冠军是公平的,从而了解求平均数的必要性。这样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生不但学会了运用知识,还体会到了数学的实际价值,激发了学生学习数学的热情。运用这样的教学方法展开学生的学习活动,最大限度地凸显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学生的主体性得到了尽情的发挥,探究、合作、自主学习等学习方式也呼之欲出。
  四、 加强数学实践,体验数学之用
  弗赖登塔尔曾经说过:“数学源于现实,寓于现实,用于现实。”应用数学知识渗透客观世界,是数学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数学练习要引进相关的生活问题,使学生学以致用、用以促学,培养学生的数学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例如,学过“比和比例”后,可以利用一个晴朗的天气组织一次实践活动,要求学生测量旗杆的高度。有的学生认为可以爬上去量,有的提出放倒后量,有的提出解下升旗绳量……但经过讨论之后,感觉实行起来都不是好办法。怎么办?这时,老师拿来一根竹竿,笔直地插在旗杆的旁边。这时操场上出现了树影、竿影。老师问:竹竿长与影长有何关系?学生们认真思考后,茅塞顿开,悟出了应用比例知识解决这个问题的方法。像这样把数学知识应用于实际,数学就生机勃勃了。
  再如,六年级期末复习时,我设计了这样一道综合性习题——让学生测量自己卧室的长和宽,并利用比例尺知识画下来,然后挑选一种自己喜欢的地砖,测量计算如果用这种地砖来铺房间,需要多少块?一共要花费多少元?为了使房间更漂亮,在四壁贴上壁纸,请你到市场上去选择一种你喜欢的壁纸,计算一下,扣除门窗的面积,贴的面积大约是多少,大约要用多少涂料?花费多少元?这样密切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让学生自主设计,自主测量,自主用学过的数学知识来计算,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加深了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培养了实践能力与自主意识,同时也深深体会到了数学知识的价值所在。
  另外,我们还可以加强数学实践活动,比如设计一日游活动方案,让学生从设计路线、讨论最佳费用方案等方面全盘考虑,让学生自己发现生活中的数学问题,并能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问题,同时培养数学意识、合作精神和实践能力。
  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一定要密切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创造性地利用和开发教学资源,努力寻找数学与生活的结合点,引导学生把所学的数学知识运用到生活中去,体验数学来源于生活,寓于生活,用于生活,为学生营造更广阔的数学学习空间。
  (作者单位:山东省日照市第二实验小学)
其他文献
在新课程理念背景下,预习不再是单纯为掌握知识和技能而设置的学习活动,而是为了让每一个孩子发展得更好。但是笔者发现学生的课前预习存在“伪预习”的现象,许多学生不求甚解、敷衍应付,不仅没有达到预习新知的效果,而且还将预习当成负担,丧失学习兴趣,形成不良学习习惯, 逐渐产生“厌学”情绪。分析原因有以下几点:1. 预习内容单一,只是让学生看看书,导致预习范围过窄;2. 预习目的不明确,无法对学生的预习进行
期刊
早读是英语口语学习的一个重要阵地,是英语学科组织教学的重要环节,是英语课堂必不可少的延续与补充,是培养学生养成良好读书习惯的绝佳时间。它作为英语课的第二课堂,其重要性不言而喻,所以利用好英语早读课对学生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读好早读的前提是合理有效地安排好早读内容,这就需要我们老师在读前充分准备。下面就牛津小学英语5B Unit1 A new term为例早读详细说明每节早读课的安排。  第一课时教
期刊
新课标明确指出:“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课程,应使学生初步学会运用祖国语言文字进行交流沟通,吸收古今中外优秀文化,提高思想文化修养,促进自身精神成长。”语文教材中的选文文质兼美,无论是谋篇布局,还是作品形象、意蕴等,都值得学生去品味欣赏。指导学生积累名篇佳作,是丰富学生语言仓库、提升思想文化修养的有效方式。根据选文的特点,指导学生进行复述也是一个十分有效的语言积累方式。  复述课文,就是学生在理解课文
期刊
儿童钢琴教育是素质教育不可缺少的的一个组成部分。儿童钢琴教学有其特殊性,对钢琴教师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在钢琴教学中,依据亲身经历和体验,以儿童作为教学的研究对象,运用趣味的教学方法,因人施教,有效地培养儿童的钢琴演奏能力及综合素质。  一、 儿童钢琴趣味教学的必要性  随着人们的物质生活和文化水平的提高,不少家长都希望自己的孩子学习钢琴。现在普遍的学童都在4、5岁左右,因为年龄小,接受能力低,不
期刊
口语能力的培养对于每一个年龄段的学生来说都是非常重要的。“口语交际”的课堂应该是一种开放的、富有生命活力的,充满着尊重与沟通,张扬着个性与智慧的课堂。现将本人探索出的几点口语交际课堂教学策略介绍如下,与同仁们共勉。  1. “抛砖引玉”式  在口语交际教学上的“抛砖引玉”,其实就是正常的教学应展示的教与学解决问题的过程。我们先由不清楚、不明白的地方教起,展示教学过程,再由学生发言,对他们的回答加以
期刊
一线教师必须认识到,教材是课程专家们经过科学论证后编写而成的优秀的教学资源,教材例题情境的设计也是非常巧妙和科学的。如果要修改例题情境,比较恰当的做法是,根据实际需求,对例题情境进行某些方面的完善性修改,争取做到改变一点点,精彩无极限!  一、让情境在细节创新中促进理解  教材是比较规范、比较科学的教学资源。教材例题的情境设计是符合学生学习规律,体现数学学科特点的。然而,仔细考量例题情境的细节部分
期刊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明确指出,教学活动是师生积极参与、交往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一个高效课堂应是师生、生生多维度互动的。如何在数学课堂上让师生、生生积极且有效地互动,并且达到精彩生成的教学效果呢?  一、 创设民主、和谐的课堂氛围  在数学教学中,要注意创设民主、和谐的氛围。教师对学生的情感从教师的言语、行为、举止上流露出来,为学生所察觉、感受;学生对教师的情感也会从学生的一言
期刊
鼠标在手中随意地点击着,各种新闻、小故事一一映入眼帘,突然一段简短的文字吸引了我:在故宫博物院中,有一个太太不耐烦地对她先生说:“我说你为甚么走得这么慢,原来你老是停下来看这些东西。”(注:有人只知道在人生的道路上狂奔,结果失去了观看两旁美丽花朵的机会。)我陷入了深深的思考之中,这句富有哲理的话,不仅折射了我们的人生,同时也反映了学生听课的盲点。于是,我的眼前出现了工作中的几个场景。  一堂数学复
期刊
由于优质教育资源的集中,勿庸讳言,许多地区都出现了大规模,甚至超大规模的学校。由于学校规模的增大,管理宽度加大了,管理难度也在增大。笔者所在的南京外国语学校仙林分校也是一所较大规模的学校,目前学校分设小学部、中学部、国际高中部,共150多个教学班级,在校学生5 600多名。为增加管理效能,提高管理执行力,学校分四个管理层级:校长办公会—学部教导处(中层处室)—年级管理组—班级管理小组。近几年来,学
期刊
在实施探究性学习的课堂中往往存在着一些现象,比如教师把要讲的内容分解成若干个零碎的小问题,看似在“启发”学生探究,实则在演教案剧,表面是学生在探究,实则是学生被套在教师事先设好的圈(即教案)中,最多也只能算是被动探究,或者是教师直接把一个问题抛给毫无准备的学生去探究,学生没有目标,没有方法,讨论研究了许多时间,讲了许多废话,也没什么发现,这种探究就是所谓的无效探究。如何引导学生适时、适度、高效地展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