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意导课 激起课堂火花

来源 :家教世界·下半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atty1983080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语文教学中,好的导课方法会使学生感受到学习的乐趣,迅速理解老师的意图,激起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教师的导课应该多一些创意。
  关键词:导课;情境;创意
  新课程要求教师从传统的仅作为传授者转变为以促进和引导学生学习的引导者,要实现这一角色的转变,就应该使语文课堂多些创新。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课堂的最初几分钟的导课就含有相当高的艺术成分。教师导课应本着自然、精练、巧妙的原则,使学生能立刻进入教学轨道,燃起学生求知欲望,使学生积极思维,勇于探索,主动获取知识。言简意赅的直奔课堂主题无疑是教师们最常用的导课方式,但要想在课堂的第一时间就激励、唤醒、鼓舞学生,使其迅速进入学习状态,我认为语文导课应该多一些创意。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学生情感的触发往往与一定的情境有关。教师在导课时可以根据教材特点,创设一定的情境,渲染课堂气氛,让学生置身于特定的情境之中,深入体验教材内涵。创设情境,教师可以用语言描述,也可以向学生展示相应的画面,让学生从观察画面入手,展开想象,把学生的思维带入特定的意境中。在讲朱自清的散文《春》这一课时,我一走进课堂就让学生闭上眼睛,自己用一段生动的语言描述春天的美丽景象,然后才学生打开课本,学生的学习热情高涨,连朗读课文都充满了激情。教学《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时,教师还以通过现代教育技术,将纷纷扬扬的大雪中岑参与武判官依依惜别的画面出示给学生看,展现出一个冰天雪地、好友惜别的意境,有助于学生对诗的理解把握。如教学《沁园春?雪》一课时,教师可用声情并茂的激情导语去感染学生,并用有表情的朗诵开讲,可以激起学生对祖国壮美山河的联想,对毛泽东作为一位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广阔的胸襟和超凡脱俗的精神境界的感慨,有助于对诗歌的深入学习和理解。中学课本有不少描写祖国山河美景和大自然风光的课文,教师都可以运用情境教学导入。
  二、多种形式,激发兴趣
  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有了学习兴趣,才会有主动的学习行为,才能激发学习的内在动力和潜能,在课堂教学中,好的导入会使学生感受到学习的乐趣,迅速理解老师的意图,激起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使师生双方都很愉悦。霍姆林斯基说:“如果教师不想办法使学生产生情绪高昂和智力振奋的内心状态,就急于传授知识,那么这种知识只能使人产生冷漠的态度,而使不动感情的脑力劳动带来疲劳。”导课讲求的是“第一锤就敲在学生的心上”,像磁石一样把学生吸住。其导入的方式是多种多样的,教师要因势利导,根据具体的教学实际情况适当选择。我认为中学语文导课可以尝试如下几个方面:
  1.讲故事导入
  用一个感人的故事导入新课,可以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如教学《出师表》导课时,可以先给学生讲“三顾茅庐”和“白帝城托孤”的故事,让学生弄清诸葛亮、刘备、刘禅三者之间的关系,既利于学习课文,又集中了学生的注意力。教学《智取生辰纲》和《香菱学诗》这些课文时,可以从《水浒传》和《红楼梦》中相关的故事导入。当然,采用这种方式要注意三点:一是故事内容要与新课内容有紧密联系;二是故事生动有趣,对学生具有启发性;三是语言要精练,故事要短小精悍。
  2.唱歌曲导入
  根据课文内容用学生熟悉的歌曲导课有时候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在教学《风筝》这一课时,走进课堂,我就轻唱“又是一年三月三,风筝飞满天……”学生就跟着我一起轻唱起来,然后自然而然地板题并导入对课文的学习,课堂气氛很热烈,效果也不错。教学《长征》这首诗时,我就直接用录音机放这首歌曲,学生印象深刻,学习起来也得心应手了。教学《云南的歌会》时,我用陕西的秦腔和信天游名段导入,使学生了解各地各民族的风俗和民间文化,这自然就引发了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和强烈的学习欲望。在教学综合性学习《青春随想时》,更是找了如《青春圆舞曲》这样的歌曲来营造气氛。当然,用歌曲导入的时候,应该选择学生熟悉的会唱的并且是与课文内容紧密联系的歌曲。
  3.用作者轶事导入
  每一篇课文都有作者,有的作者有很多很有意思的轶事,运用名人轶事导入新课,不仅能引起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还能营造宽松的学习氛围。在教学苏轼的《水调歌头 明月几时有》的时候,我给学生讲了一个作者的故事(一开始当然不能暴露作者的姓名):有一个文学家和一个和尚是好朋友,一天,和尚犯了点事,被衙门侍卫抓了,半道碰见了这个文学家,他取笑和尚说:“秃驴哪里跑?”(学生笑),和尚也不甘示弱,回答说:“东坡吃草去?”(学生笑得更厉害了)。再问:“谁叫东坡呢?”,学生异口同声地回答:“苏轼”,然后列举了很多苏轼的诗词名句,这样,不仅很成功地导入新课,还使学生收集到许多相关的语文知识。
  4.诵名言警句导入
  名言警句具有激励作用,在教学名家作品时还可以用与之相关的名言警句导课。教学鲁迅的《故乡》,可以用课文结尾的名句导入:“希望本是无所谓有,无所谓无的。这正如地上的路;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教学《敬畏生命》我引用了诺贝尔的名言:“生命,就是上帝赋予人们用来雕琢的宝石。”像这样的名人名言警句,学生自己平时就积累了不少,教师一旦开了头,就会有学生踊跃发言,不了解这些名言警句的学生也趁机得到补充,增加了知识,拓宽了视野。
  5.用幽默诙谐的表演导入
  根据教学内容,有时可以使用幽默手段导入新课,增强教学的趣味性,吸引学生的学习兴趣。如教学萧乾的《吆喝》一文时,教师可模仿一两句本地的吆喝,再让学生模仿几句,然后引入新课。这样的导课可使学生轻松愉快,思维活跃地投入课堂学习之中。需要注意的是这样的幽默诙谐要“寓庄于谐”,切忌哗众取宠,引喻失义。
  孟子说:“教也多术也”。导课的设计是一种教学的艺术,因此,没有固定不变的模式,加上教师的创造力也是无穷无尽的,所以导课设计的方法也是千姿百态、异彩纷呈的,在此只是浅谈自己在教学中的一点拙见,以期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在实际运用中,语文教师要结合语文学科的性质,结合授课内容的特点,结合学生的实际时刻对照之,精心设计导语,优化语文教学的导课环节,只要能激活课堂,激起学生思维的火花,激起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引发学生学习新知的欲望,促使学生会去积极思考,大胆探究,找出答案,开启智慧之门获取新知,就说明教师给学生当了个合格的语文学习的“引路人”,才能引导学生在知识的田野上破土而出,耕耘收获。
其他文献
摘 要:三动化学课堂的动态生成主要途径有:一、在教师的语言表情中生成二、在“问”中生成 1、营造宽松和谐民主的氛围,鼓励学生敢问。2、创设多种“问”的情境,使学生想问、善问 首先我们教师可创设课堂活动情境。其次我们教师可创设生活情境3、通过鼓励,引导学生勤问、追问、不耻下问三、在“做”中生成 1、在设计实验方案中引导“做” 2、在家庭小实验中引导“做”。  关键词:三动 生成 问
摘 要:在教学改革的实践中,仍然有很多教师摆脱不了传统的教学模式,墨守成规。传统教学模式存在不足,应建立以能力培养为本位,实施“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下面就如何在数控专业课中运用“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作初步探讨。  关键词:数控专业 理实一体化教学  一、理实一体化教学的必要性  “理实一体化”教学,是把实践教学和理论教学体系有机融为一体,把创设相应的教学情境和教学手段有机融为一体,,克服旧课程存
期刊
摘 要:运用多媒体技术实施信息化教学以提供职业素质已经是现代教学的大势所趋。本文主要阐述的是通过多媒体技术手段还原油田现场的真实场景,把油田现场搬到课堂,使学生能够全神贯注的投入到学习过程中,提高课堂效率的同时使学生能够全面掌握石油工业专业知识。  关键词:多媒体教学 石油工业训练  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计算机技术与各个学科的紧密结合已经是是教育教学发展的趋势。而多媒体教学辅助基础教学作
本文通过对荣华二采区10
期刊
摘 要:中学政治课是对广大中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渠道,现行的中学中许多课堂教学存在着理论与实际相脱节的问题,这就不利于教学效果的有效实现。将实践环节引进到中学政治教学理论教学中,能够在一定意义上改善生涩的理论灌输,增强政治理论教学的效果。  关键词:中学政治 引进实践 教学研究  中学政治课的目的是引导中学生立志、树德、做人,提高素质,全面发展。现有的政治教学中的问题颇多,集中表现为中学
摘 要:案例教学法目前在国内一大批高校中应用普遍,并已趋规范 。在《城市轨道交通运营安全》课程中运用案例教学,可以提高教学效果,更好的培养学生的分析及表达能力。本文通过一个案例教学的实例,从理论和实践上对案例教学法的应用进行了探讨,提出了在案例教学中应注意的问题和相关建议。  关键词:案例教学 城市轨道交通运营安全 实施  《城市轨道交通运营安全》课程是城市轨道交通控制专业的一门理论性较强的
摘 要:教师如何合理组织课堂教学是课堂教学成功的前提。信息技术课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要组织好信息技术课堂教学,扎实提高课堂效益。首先教师要注重学生信息素养的培养,其次要创设贴近学生生活的学习情境激发其学习兴趣,以任务驱动吸引学生注意力,三是运用分组教学法,开展小组学习竞赛,让课堂活起来。增加课堂教学的活动环节,增加课堂教学交互性,不拘泥于教材,注重学生全面发展。  关键词:信息技术 课堂教学
目的:   凋亡抑制因子6(Apoptosis Inhibitor6,Api6),又称作AIM和Spα,是清道夫受体富含半胱氨酸残基家族新成员。Api6在免疫调节和肿瘤发生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其抑制巨噬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