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教学模式与合作学习的内涵及分类
乔伊斯(Bruce Joyce)等学者在《教学模式》一书中指出:“教学的经典定义就是设计环境。学生在与环境的相互作用中学会学习。一种教学模式就是一种学习环境,包括使用这种模式时教师的行为。”[1]教学模式实质上就是一种学习模式,合作学习(cooperative learning)“是目前世界上许多国家都普遍采用的一种富有创意和实效的教学理论与策略体系。由于它在改善课堂内的社会心理气氛、大面积提高学生的学业成绩,促进学生形成良好的非认知心理品质等方面实效显著,被人们誉为是近十几年来最重要和最成功的教学改革。”[2]
从国内外关于合作学习的研究文献来看,合作学习实际上是一个泛称,按其主要取向基本可以归为四类:即师生互动型、生生互动型、师师互动型和全员互动型。其中生生互动型以当代欧美各国的一系列合作学习方法与策略为代表。目前世界各国所研究的合作学习主要就是指这种以生生互动为特征的合作学习。
以生生互动为特征的教学理论与策略体系在20世纪70年代兴起于美国,并在70年代中期至80年代中期取得了实质性进展。所有的合作学习活动都是围绕着达成特定的共同目标而展开的。合作学习的目标体系可分成两个部分:“学术性目标(academic objectives)及合作技能目标(cooperative objectives)。在以往的教学过程中,教师通常十分重视学术性目标,而往往忽略学生合作交往技能训练与培养。而在合作学习课堂中,对学生进行合作技能的教授与训练是一个重要组成部分”[2]所以这两类目标的均衡达成是很重要的。
二语言类课程开展合作教学的前提和准备工作
提高学生参与语言课堂教学的兴趣,自觉利用语言理论知识解决身边遇到的语言现象和语言实际运用中出现的问题,一直是语言类课程的主要教学目标之一。利用合作学习的理论内涵为语言类课程教学目标的实现服务就是我们在语言类课程构建合作教学模式的理论前提。另外,当前资源共享的社会,信息来源丰富,学生已经不再满足于传统的被动听讲方式,本科学生思维活跃,希望在教学实践的参与中挑战自己和实现自身价值,而合作教学从学生主体的认识特点出发运用了生生之间的互动,“把大量的课堂时间留给了学生,使他们有机会进行相互切磋,共同提高。”[2]
在合作教学实践中,只有根据教学任务和需要合理选择,恰当组合,形成教学动态因素积极互动的立体交流网络,才能取得优化的教学效果。这是实施合作教学模式前首要的理论准备工作;其次,根据不同课程设置小组合作学习的学术性目标和技能性目标;再次,要求教师具有课程设计的整体观和系统观;最后,由于学生学习小组是异质成员之间的分工合作,所谓异质,也就是小组成员在性别、成绩、能力、背景等方面具有一定的差异,所以成绩评定应考虑个体差别,把竞争机制引入到小组活动中去。
三合作教学模式的具体实施过程
王坦(1995)把我国的合作教学基本流程归纳如下[3]:合作设计→目标呈现→体讲授→小组合作活动→测验反馈与补救。
我们已经在语言学概论、社会语言学、对外汉语教学概论、对外汉语词汇教学等课程中开展了合作教学模式改革的初步尝试,现将操作步骤、过程以及每一环节存在的问题总结如下:
1确立小组组长和小组成员
这一教学环节是合作教学模式的准备和基础工作,其中最为关键的是选拔小组的组长工作,综合目前的分组情况,在大班授课,一个班级100人左右,如果又是属于不同班级的话,分组很不容易,面临的问题一是人员多,二是学生不愿意与其他班级同学合作,这一问题我们在社会语言学课程的分组合作中就遇到了,选修课程中一共是110个学生,由于是在第一节课程中就开始了学生自愿选择小组的分组活动,还有一些没有及时到来的学生,而且由于是第一次参与这一活动的学生,所以学生分组秩序明显混乱;由于各个小组长是事先与学生商定后选择的,在争得各个学生组长同意的情况下让他们提前做了拉票的准备,也就是组员靠自己的竞选演讲招募产生,其他同学有权选择加入哪一个学习小组,而各个组长有权选择最后留下哪些成员参与到学习小组中来。这样综合两方面意见最后确定小组成员,组建合作学习的小组。
2教学任务的设置
合作教学是以目标导向为主要目的的课堂教学活动,所以提前为各个学习小组设置教学任务是任课教师在授课前要解决的主要问题,也是决定整个课程教学目标是否实现的关键步骤。
在语言学概论课程中,由于本课程主要讲解语言学研究的基础理论知识,而且又是本专业学生必修的闭卷考试课程,所以在教学任务设置上,我们设计了大的合作学习小组承担每三周一次的教学内容自主出题、测试考核和讲评活动,每月末一次小组之间的理论辩论会,大的合作小组一般是八到十人参与;小的合作小组每节课前五分钟的语言学术语或感兴趣的语言问题讲述,小的合作小组一般是二到三人组成并进行活动。
在社会语言学课程中,由于是专业的选修课程,课时安排是36课时,而且社会语言学关注语言与社会之间的关系,所以社会中遇到的与语言有关的问题是更为丰富多彩的,所以在课程的教学目标设置上,一方面让学生了解社会语言学发展的历程和理论派别及基本的理论内涵之外,另一方面要培养学生走进社会了解现实生活中的语言问题,进行语言调查的实践能力;所以在分组合作的教学任务设置上,教师列出了目前社会中存在的一些需要调查和研究的语言问题,启发学生思考,学生可以根据教师提供的思路自我选择要完成的任务,教师确定的题目只是一个研究范围,学生在选择过程中可以作为起点扩展甚至修正教学提出的问题;另一方面课堂教学中涉及到的各章节的主要社会语言学理论要点,通过问题的方式布置给各个学习小组,每个学习小组组长有计划地选择小组成员承担不同的教学任务。
3小组成员的分工合作 实施这一环节的关键在于组长要充分调动小组成员之间的分工合作,根据学生的不同长处,小组组长为每位同学确定不同的教学任务,或者小组成员正是在以往从未进行的语言实践锻炼活动中挑战自己,发现自己的潜能;教师通过及时与各个小组组长的沟通询问来了解各个小组最后确定下来要完成的任务、活动中遇到的实际问题以及活动的分工、人员安排等与小组合作学习相关的一系列问题,师生之间的课下沟通交流在这一环节很重要,教师以每一个小组的参与者身份为每一个小组整体的教学活动方案设计做好监督工作,确保每一个小组在展示教学成果时力求实现最优化的教学效果。
4教学成果的展示
根据教学任务的不同,学生在小组合作学习后要将完成的教学任务以教学成果的方式在课堂中进行展示,在对外汉语词汇教学课程讲授中,我们的展示环节包括小组的组长先要陈述本小组接受教学任务后的分工安排、活动过程以及初步的成果,然后指派小组中具体负责的同学进行课堂中教学成果的详细讲解,包括利用教学课件对团队活动的整体图片记录,查找到的资料文献,以及进行调查研究的具体过程,还有小组集体讨论后得出理论观点、不同看法和发现的问题以及本小组没有解决的问题等详细的小组活动的第一手资料。
在成果展示的同时,教师要详细记录学生成果展示的内容、成果展示的方式和展示的效果,以便在成绩评定后对学生的小组活动进行评价。
5成绩的评估
成绩评估的环节,是各个学习小组成员最为看重的环节,对于小组分工合作成绩的评估,我们一般分为两个方面给定成绩:一方面由另一个学习小组集体在确定评分标准后,依据评分标准给出被评定小组的集体成绩,评分标准的确定我们依据语言类课程的不同设立标准的方式和方法也不同,比如对外汉语教学概论课程在分组录制教学视频的成绩评定时,评分标准我们提前进行了公布;在社会语言学课程中,我们的评分标准的确立先征集各小组同学意见反馈后再整合形成一个统一的意见,以此确立最后各小组活动后的评分标准。另一方面成绩的给定是教师依据评分标准给出成绩,并进行评估。在语言学概论课前5分钟的小组活动中,我们就是利用学生和教师两方面给出成绩的总和作为活动小组成员的成绩的,对于成果展示的同学我们会额外鼓励一分,这样来激励学生形成到讲台前发言表达观点的习惯。
6教师的讲授
在语言理论知识的讲授中,学生通过合作能够完成独立查找资料,课堂展示对于语言理论的理解,目前我们采取了两种师生合作讲授的方式,一种是教师作为学生的助教辅助学生,小组成员主讲,学生讲解的同时,教师及时提示所有学生或者帮助学生纠正讲授中出现的问题,不利之处是随时打断学生讲授,展示的完整性受到破坏;另一种是小组负责学生主讲,教师和其他同学以听课方式详细记录学生讲授的教学内容和成果展示的方式、方法,学生讲授结束后先由另一小组进行成绩的评定,教师进行总结,对比要点讲授分析,好处是比较完整保留了学生小组展示活动过程,不足之处是需要教师重新调动学生的记忆。
总之,目前我们在语言类课程中推进小组合作教学模式已经实践了一轮,学生的言语表达能力,分析问题的能力以及团队合作解决问题的人际沟通能力都得到了提高和锻炼,课型不同,课堂教学规模人数不同,学生的基础不同,活动中是否全员参与,课程内容安排和教学时间的控制等问题都是在语言类课程讲授中现实存在的,如何充分地利用小组合作学习的优势为语言类课程教学效果的提高服务还是我们在教学实践中要继续探讨的问题。
参考文献
[1]Bruce Joyce,Marsha Well,Emily Calhoun.Model of Teaching(Seventh Edition)[M].荆建华,等,译.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9:16.
[2]刘玉静,高艳.合作学习教学策略[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1.55.57.
[3]王坦.合作教学的基本理念[N].中国教育报(教育科学版),1995-12-29.
乔伊斯(Bruce Joyce)等学者在《教学模式》一书中指出:“教学的经典定义就是设计环境。学生在与环境的相互作用中学会学习。一种教学模式就是一种学习环境,包括使用这种模式时教师的行为。”[1]教学模式实质上就是一种学习模式,合作学习(cooperative learning)“是目前世界上许多国家都普遍采用的一种富有创意和实效的教学理论与策略体系。由于它在改善课堂内的社会心理气氛、大面积提高学生的学业成绩,促进学生形成良好的非认知心理品质等方面实效显著,被人们誉为是近十几年来最重要和最成功的教学改革。”[2]
从国内外关于合作学习的研究文献来看,合作学习实际上是一个泛称,按其主要取向基本可以归为四类:即师生互动型、生生互动型、师师互动型和全员互动型。其中生生互动型以当代欧美各国的一系列合作学习方法与策略为代表。目前世界各国所研究的合作学习主要就是指这种以生生互动为特征的合作学习。
以生生互动为特征的教学理论与策略体系在20世纪70年代兴起于美国,并在70年代中期至80年代中期取得了实质性进展。所有的合作学习活动都是围绕着达成特定的共同目标而展开的。合作学习的目标体系可分成两个部分:“学术性目标(academic objectives)及合作技能目标(cooperative objectives)。在以往的教学过程中,教师通常十分重视学术性目标,而往往忽略学生合作交往技能训练与培养。而在合作学习课堂中,对学生进行合作技能的教授与训练是一个重要组成部分”[2]所以这两类目标的均衡达成是很重要的。
二语言类课程开展合作教学的前提和准备工作
提高学生参与语言课堂教学的兴趣,自觉利用语言理论知识解决身边遇到的语言现象和语言实际运用中出现的问题,一直是语言类课程的主要教学目标之一。利用合作学习的理论内涵为语言类课程教学目标的实现服务就是我们在语言类课程构建合作教学模式的理论前提。另外,当前资源共享的社会,信息来源丰富,学生已经不再满足于传统的被动听讲方式,本科学生思维活跃,希望在教学实践的参与中挑战自己和实现自身价值,而合作教学从学生主体的认识特点出发运用了生生之间的互动,“把大量的课堂时间留给了学生,使他们有机会进行相互切磋,共同提高。”[2]
在合作教学实践中,只有根据教学任务和需要合理选择,恰当组合,形成教学动态因素积极互动的立体交流网络,才能取得优化的教学效果。这是实施合作教学模式前首要的理论准备工作;其次,根据不同课程设置小组合作学习的学术性目标和技能性目标;再次,要求教师具有课程设计的整体观和系统观;最后,由于学生学习小组是异质成员之间的分工合作,所谓异质,也就是小组成员在性别、成绩、能力、背景等方面具有一定的差异,所以成绩评定应考虑个体差别,把竞争机制引入到小组活动中去。
三合作教学模式的具体实施过程
王坦(1995)把我国的合作教学基本流程归纳如下[3]:合作设计→目标呈现→体讲授→小组合作活动→测验反馈与补救。
我们已经在语言学概论、社会语言学、对外汉语教学概论、对外汉语词汇教学等课程中开展了合作教学模式改革的初步尝试,现将操作步骤、过程以及每一环节存在的问题总结如下:
1确立小组组长和小组成员
这一教学环节是合作教学模式的准备和基础工作,其中最为关键的是选拔小组的组长工作,综合目前的分组情况,在大班授课,一个班级100人左右,如果又是属于不同班级的话,分组很不容易,面临的问题一是人员多,二是学生不愿意与其他班级同学合作,这一问题我们在社会语言学课程的分组合作中就遇到了,选修课程中一共是110个学生,由于是在第一节课程中就开始了学生自愿选择小组的分组活动,还有一些没有及时到来的学生,而且由于是第一次参与这一活动的学生,所以学生分组秩序明显混乱;由于各个小组长是事先与学生商定后选择的,在争得各个学生组长同意的情况下让他们提前做了拉票的准备,也就是组员靠自己的竞选演讲招募产生,其他同学有权选择加入哪一个学习小组,而各个组长有权选择最后留下哪些成员参与到学习小组中来。这样综合两方面意见最后确定小组成员,组建合作学习的小组。
2教学任务的设置
合作教学是以目标导向为主要目的的课堂教学活动,所以提前为各个学习小组设置教学任务是任课教师在授课前要解决的主要问题,也是决定整个课程教学目标是否实现的关键步骤。
在语言学概论课程中,由于本课程主要讲解语言学研究的基础理论知识,而且又是本专业学生必修的闭卷考试课程,所以在教学任务设置上,我们设计了大的合作学习小组承担每三周一次的教学内容自主出题、测试考核和讲评活动,每月末一次小组之间的理论辩论会,大的合作小组一般是八到十人参与;小的合作小组每节课前五分钟的语言学术语或感兴趣的语言问题讲述,小的合作小组一般是二到三人组成并进行活动。
在社会语言学课程中,由于是专业的选修课程,课时安排是36课时,而且社会语言学关注语言与社会之间的关系,所以社会中遇到的与语言有关的问题是更为丰富多彩的,所以在课程的教学目标设置上,一方面让学生了解社会语言学发展的历程和理论派别及基本的理论内涵之外,另一方面要培养学生走进社会了解现实生活中的语言问题,进行语言调查的实践能力;所以在分组合作的教学任务设置上,教师列出了目前社会中存在的一些需要调查和研究的语言问题,启发学生思考,学生可以根据教师提供的思路自我选择要完成的任务,教师确定的题目只是一个研究范围,学生在选择过程中可以作为起点扩展甚至修正教学提出的问题;另一方面课堂教学中涉及到的各章节的主要社会语言学理论要点,通过问题的方式布置给各个学习小组,每个学习小组组长有计划地选择小组成员承担不同的教学任务。
3小组成员的分工合作 实施这一环节的关键在于组长要充分调动小组成员之间的分工合作,根据学生的不同长处,小组组长为每位同学确定不同的教学任务,或者小组成员正是在以往从未进行的语言实践锻炼活动中挑战自己,发现自己的潜能;教师通过及时与各个小组组长的沟通询问来了解各个小组最后确定下来要完成的任务、活动中遇到的实际问题以及活动的分工、人员安排等与小组合作学习相关的一系列问题,师生之间的课下沟通交流在这一环节很重要,教师以每一个小组的参与者身份为每一个小组整体的教学活动方案设计做好监督工作,确保每一个小组在展示教学成果时力求实现最优化的教学效果。
4教学成果的展示
根据教学任务的不同,学生在小组合作学习后要将完成的教学任务以教学成果的方式在课堂中进行展示,在对外汉语词汇教学课程讲授中,我们的展示环节包括小组的组长先要陈述本小组接受教学任务后的分工安排、活动过程以及初步的成果,然后指派小组中具体负责的同学进行课堂中教学成果的详细讲解,包括利用教学课件对团队活动的整体图片记录,查找到的资料文献,以及进行调查研究的具体过程,还有小组集体讨论后得出理论观点、不同看法和发现的问题以及本小组没有解决的问题等详细的小组活动的第一手资料。
在成果展示的同时,教师要详细记录学生成果展示的内容、成果展示的方式和展示的效果,以便在成绩评定后对学生的小组活动进行评价。
5成绩的评估
成绩评估的环节,是各个学习小组成员最为看重的环节,对于小组分工合作成绩的评估,我们一般分为两个方面给定成绩:一方面由另一个学习小组集体在确定评分标准后,依据评分标准给出被评定小组的集体成绩,评分标准的确定我们依据语言类课程的不同设立标准的方式和方法也不同,比如对外汉语教学概论课程在分组录制教学视频的成绩评定时,评分标准我们提前进行了公布;在社会语言学课程中,我们的评分标准的确立先征集各小组同学意见反馈后再整合形成一个统一的意见,以此确立最后各小组活动后的评分标准。另一方面成绩的给定是教师依据评分标准给出成绩,并进行评估。在语言学概论课前5分钟的小组活动中,我们就是利用学生和教师两方面给出成绩的总和作为活动小组成员的成绩的,对于成果展示的同学我们会额外鼓励一分,这样来激励学生形成到讲台前发言表达观点的习惯。
6教师的讲授
在语言理论知识的讲授中,学生通过合作能够完成独立查找资料,课堂展示对于语言理论的理解,目前我们采取了两种师生合作讲授的方式,一种是教师作为学生的助教辅助学生,小组成员主讲,学生讲解的同时,教师及时提示所有学生或者帮助学生纠正讲授中出现的问题,不利之处是随时打断学生讲授,展示的完整性受到破坏;另一种是小组负责学生主讲,教师和其他同学以听课方式详细记录学生讲授的教学内容和成果展示的方式、方法,学生讲授结束后先由另一小组进行成绩的评定,教师进行总结,对比要点讲授分析,好处是比较完整保留了学生小组展示活动过程,不足之处是需要教师重新调动学生的记忆。
总之,目前我们在语言类课程中推进小组合作教学模式已经实践了一轮,学生的言语表达能力,分析问题的能力以及团队合作解决问题的人际沟通能力都得到了提高和锻炼,课型不同,课堂教学规模人数不同,学生的基础不同,活动中是否全员参与,课程内容安排和教学时间的控制等问题都是在语言类课程讲授中现实存在的,如何充分地利用小组合作学习的优势为语言类课程教学效果的提高服务还是我们在教学实践中要继续探讨的问题。
参考文献
[1]Bruce Joyce,Marsha Well,Emily Calhoun.Model of Teaching(Seventh Edition)[M].荆建华,等,译.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9:16.
[2]刘玉静,高艳.合作学习教学策略[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1.55.57.
[3]王坦.合作教学的基本理念[N].中国教育报(教育科学版),1995-12-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