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网络是人类科技高度发展的产物,是人类智慧结晶的成就。但网络是一把双刃剑。中职生在利用网络获得教育教学信息、开展人际交流的同时,也深刻体会到情感危机、丧失自主性以及“脱离肉体效应”的焦虑,从而使中职生在享受网络的同时也正逐渐远离本真状态,慢慢走上了丧失主体性、陷入自我异化的歧路。这对中职生网络行为的教育和管理提出了严峻的挑战。
1.网络异化
网络异化是指人们创造了网络,但由于网络受到各种因素的干扰而导致其原有内涵的丧失,反客为主演变为外在的异己力量,成为控制、统治和支配人的力量。在这个新兴的网络时代里,人们对网络技术的依赖程度大大超过了预期,不知不觉地使自身陷入自己所编织的这张网中,更没有察觉到在其试图主宰网络的过程中反而被网络所控制和支配。实际上,人们对于网络技术的依赖是信息社会中主体对于物化劳动即对工具依赖的新形式,是从工业社会对“有形”的物的依赖走向信息时代的对“虚拟物”的依赖。也就是说,人们创造了网络,为已所用,但网络却又失去了本来面目,反而成为统治、支配人类的异己力量。
2.网络异化对中职生成长的影响及表现
自网络技术诞生以来,网络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渗透到中职生生活的各个方面,已经成为中职生学习知识、获取信息的重要渠道和表达思想、交流感情的重要场所。但应该指出,由于中职生正处于人生观、价值观形成与确立的时期,因而网络也对中职生成长具有不利的一面。总的来说,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信息垃圾”充斥于网络空间,阻碍中职生获取有益信息。
网络既是信息的宝库,也是信息的垃圾场。网络出现之前,中职生获取信息的渠道主要是广播、电视、报刊杂志等煤介以及教育者的传授。在信息传递过程中,不正确、不健康的部分经过严格的把关而被充分过滤,最后呈现在中职生面前的都是有益的“信息食粮”。网络信息却绕开了原来信息传输的过滤环节,以最直接、最快捷的方式出现于中职生的视野中。大量的虚假信息、色情暴力、种族主义等泛滥于虚拟空间,使网络成为信息的“万花筒”。这对于思想模式、道德观念、行为标准尚未完全定型的中职生来说必然会造成了一定的负面影响。因此,许多中职生在网络信息爆炸的时代无所适从,部分中职生甚至陷入了吸食网络“精神鸦片”成瘾、沉迷网吧夜不归宿的地步。
(2)“信息崇拜”根植于认知空间,导致中职生形成“信息强迫症”。
随着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发展,它对人类的重要性以及人类对网络的依赖性也有了很大的提高。一方面,网络正以其全方位、宽领域、多维度的特征介入我们学习生活的各个方面,并全面提升着我们的工作效率与质量;另一方面,以网络为技术基础的网络经济通过互联网络加快了信息的传递和交流,极大地降低了经济与社会活动的成本,提高了社会运作效率和企业经济效益,从而促使社会财富急剧增长,缔造了信息时代新的经济奇迹。部分中职生“触网”后便陷入了对这种高新技术顶礼膜拜的“信息强迫症”中,使网络的工具性特性上升为支配使用者的外在强制力量。在追新求异、寻求信息刺激的过程中,他们渐渐失去了自制力,个人的精神世界和人生观、道德观完全被五花八门的信息牵着鼻子走。
(3)“信息恐慌”浮现于心灵空间,诱发了中职生的心理疾病。
作为承载信息的平台,网络引领了一个“信息爆炸”的新时代:信息数量急剧膨胀,信息主题渗透交错,信息更新一日千里。中职生在收集、处理信息时,感慨信息更新的速度过快,面对大量信息无所适从,由此产生一种心灵的失落感,陷入了对信息的恐慌中。与此同时,网络提供了一条迅速获取即时信息的畅通渠道,中职生可以通过网络快速浏览信息。但这种铺天盖地而又瞬息万变的信息,往往使上网的中职生来不及对信息内容进行充分地辨别、消化,久而久之,大量未经消化分析的信息会干扰中职生对一些问题的思考深度和价值判断,对他们的心理形成了巨大的压力。
3.应对中职生网络异化的有效策略——和谐教育与管理
和谐是事物变化过程中表现出来的内在统一性,是对整齐、平衡、安定、秩序社会生活法则的高度概括和要义提炼。和谐教育与和谐管理是中职教育实现和谐育人目标的本质要求,也是应对网络异化对中职生不良影响挑战的有效对策。
(1)和谐教育与和谐管理是应对网络异化对中职生挑战的有效手段。
和谐教育是指教育目标明确指向社会发展需要与受教育者自身发展要求,通过整合、调控教育过程中诸多要素的关系,使教育节奏和受教育者的发展规律有机统一,进而使“教”与“学”产生谐振效应,以促进学生基本素质获得全面而和谐发展的一种教育模式。和谐教育更多地体现为情感教育、个性教育和素质教育。而和谐教育管理是指管理者为了实现其管理目标,在变动的环境中,围绕和谐主题,以优化和消减不确定性为手段来提供问题解决方案的实践活动。这是一种以促进人和谐发展从而造就其和谐个性为目的的管理。对于当前中职生而言,和谐管理应体现民主管理、突出自我管理、强调柔性管理、追求文化管理。
中职生网络异化,实际上是网络主体与客体之间关系的畸变,是作为人的中职生在作为物的网络当中的同化,是中职生价值目标和理想信念的错位与丧失。中职校是中职生学习成才的主阵地,承担了端正学生价值目标定位和塑造良好人格品行的主要职责。由此,中职校必须积极革新教育方法和管理思想,紧密结合网络时代的特征,抓住当代中职生的思想动态,推进和谐教育和管理,防止中职生网络异化。和谐教育可以有效控制、调节中职生在网络异化过程中出现的主客体倒置状况,通过发挥教育的作用来实现对中职生网络行为实时监督与引导,以情动人,以理服人,以利导人,以此来消除网络对中职生的负面影响。和谐管理倡导以为人本的工作理念,克服了传统学生工作的单向性弊端,采取互动式的“交流为本,沟通至上”的工作原则,可以及时地了解并解决中职生网络思想波动及网络偏颇行为。教育环境的优化及教育主体性的回归,彻底地纠正了网络客体对主体的异化统治。由此可见,和谐教育与和谐管理是当前应对中职生网络异化的迫切要求和有效对策。
(2)加强中职生和谐教育与和谐管理,防止网络异化。
网络异化的根源不在网络客体而在于主体自身。因此,防止中职生网络异化,就应从中职生自身的工作入手,加强中职生的和谐教育与管理,引导他们充分认识网络异化的实质与危害,克服网络活动的自发、片面、畸形状态,正确地看待网络,合理地利用网络,科学地整合网络资源,促进自身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开展个性教育,实行人性管理。推动个性教育,尽快构建能够促进中职生个性发展的中职教学制度和现代中职环境,是应对网络异化的有效对策。首先,确立培养具有健全人格的教学观念,遵从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相统一、理想与现实相统一的原则,确立个性发展为本以及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共同开发的原则,克服填鸭式、机械式传统教学的弊端。其次,要充分发挥包括网络环境在内的中职生活环境对学生个性教育的重要作用。在注重竞争性与协调性相统一、自主性与开放性相统一的原则下,从校园网络管理、课程体系、教学教材、校园文化、教师现代素质等方面着手,为中职生建立一个民主自由的宽松的学习环境,以利于中职生良好个性的发展。需要指出的是,鼓励发展个性教育并不排斥严格管理的必要存在。中职校管理工作者不仅要指导学生按一定专业的规格培养个人能力,使之成为有用之才;更要加强对学生网络行为的监督与管理,因势利导,指导学生全面发展自己,有的放矢地从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知识业务素质、能力素质、心理素质等方面大幅度地提高学生规避网络异化负面作用的能力。
推进网络思想教育,倡导中职生自我管理。在网络煤体时代,学生网络活动在相当程度上是以注意力为中介的,而学生注意力的高低则由传播内容与形式的质量决定。因而,推动思想政治工作进网络,一定要立足于构建一个内容综合、形式丰富、更新及时、信息准确的中职校思想政治工作网站,增强网站的文化内涵、人文关怀和服务功能,使中职校思想政治教育网站真正做到趋利避害、为我所用,成为有效的育人阵地和中职生健康成长的精神家园。现代中职校管理的本质,是以人为本的柔性管理,即变外在人为管理为学生内在的自觉行为。当前,中职校管理工作的目标在于唤醒学生主体意识的回归,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与创造力,以实现学生网络道德由他律向自律的升化。因此,在中职校管理中应做到:首先,拓展沟通渠道,保证各项活动的参与面。学生网络行为的管理是个复杂而简单的系统工程,本质上是一个信息从输入到输出、再经过反馈又一次重新输入的过程。网络行为的反馈信息成为中职校管理的原始依据,要实现及时地上传下达和有效管理,就必须完善沟通渠道、建设充满活力的组织。其次,加强学生干部队伍建设。通过学生干部的模范作用,积极鼓励学生主动参与学科管理。这能突出学生的主人翁地位,使学校管理者和学生建立良好的互动关系;同时,也提高了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辩证分析问题的能力,增强中职生自主自律意识和爱校荣校意识。
创新管理模式,融入情感教育。情感教育是完整教育过程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尊重和培养学生的社会性品质,发展他们自我情感调控能力,促使他们对学习、生活以及周围的事物产生积极的情感体验,形成独立健全的个笥,以克服沉迷于网络无法自拔的异化行为。正因如此,在中职生的教育中应有意识地渗透情感教育,以更好实现和谐育人的目标。为此:一要通过个别谈心、座谈会和心理测试等方法,深入准确了解学生情感需求的内容与特点。这是做好中职生情感教育的前提。二要尊重学生的情感需求,正确引导学生的情感需求,尽可能满足学生的合理情感需求,防止其向消极方向发展。总之,情感教育要针对中职生情感方面的实际需要,以培养中职生健全人格为目的,使他们成为符合社会需要的和谐的技能人才。
1.网络异化
网络异化是指人们创造了网络,但由于网络受到各种因素的干扰而导致其原有内涵的丧失,反客为主演变为外在的异己力量,成为控制、统治和支配人的力量。在这个新兴的网络时代里,人们对网络技术的依赖程度大大超过了预期,不知不觉地使自身陷入自己所编织的这张网中,更没有察觉到在其试图主宰网络的过程中反而被网络所控制和支配。实际上,人们对于网络技术的依赖是信息社会中主体对于物化劳动即对工具依赖的新形式,是从工业社会对“有形”的物的依赖走向信息时代的对“虚拟物”的依赖。也就是说,人们创造了网络,为已所用,但网络却又失去了本来面目,反而成为统治、支配人类的异己力量。
2.网络异化对中职生成长的影响及表现
自网络技术诞生以来,网络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渗透到中职生生活的各个方面,已经成为中职生学习知识、获取信息的重要渠道和表达思想、交流感情的重要场所。但应该指出,由于中职生正处于人生观、价值观形成与确立的时期,因而网络也对中职生成长具有不利的一面。总的来说,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信息垃圾”充斥于网络空间,阻碍中职生获取有益信息。
网络既是信息的宝库,也是信息的垃圾场。网络出现之前,中职生获取信息的渠道主要是广播、电视、报刊杂志等煤介以及教育者的传授。在信息传递过程中,不正确、不健康的部分经过严格的把关而被充分过滤,最后呈现在中职生面前的都是有益的“信息食粮”。网络信息却绕开了原来信息传输的过滤环节,以最直接、最快捷的方式出现于中职生的视野中。大量的虚假信息、色情暴力、种族主义等泛滥于虚拟空间,使网络成为信息的“万花筒”。这对于思想模式、道德观念、行为标准尚未完全定型的中职生来说必然会造成了一定的负面影响。因此,许多中职生在网络信息爆炸的时代无所适从,部分中职生甚至陷入了吸食网络“精神鸦片”成瘾、沉迷网吧夜不归宿的地步。
(2)“信息崇拜”根植于认知空间,导致中职生形成“信息强迫症”。
随着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发展,它对人类的重要性以及人类对网络的依赖性也有了很大的提高。一方面,网络正以其全方位、宽领域、多维度的特征介入我们学习生活的各个方面,并全面提升着我们的工作效率与质量;另一方面,以网络为技术基础的网络经济通过互联网络加快了信息的传递和交流,极大地降低了经济与社会活动的成本,提高了社会运作效率和企业经济效益,从而促使社会财富急剧增长,缔造了信息时代新的经济奇迹。部分中职生“触网”后便陷入了对这种高新技术顶礼膜拜的“信息强迫症”中,使网络的工具性特性上升为支配使用者的外在强制力量。在追新求异、寻求信息刺激的过程中,他们渐渐失去了自制力,个人的精神世界和人生观、道德观完全被五花八门的信息牵着鼻子走。
(3)“信息恐慌”浮现于心灵空间,诱发了中职生的心理疾病。
作为承载信息的平台,网络引领了一个“信息爆炸”的新时代:信息数量急剧膨胀,信息主题渗透交错,信息更新一日千里。中职生在收集、处理信息时,感慨信息更新的速度过快,面对大量信息无所适从,由此产生一种心灵的失落感,陷入了对信息的恐慌中。与此同时,网络提供了一条迅速获取即时信息的畅通渠道,中职生可以通过网络快速浏览信息。但这种铺天盖地而又瞬息万变的信息,往往使上网的中职生来不及对信息内容进行充分地辨别、消化,久而久之,大量未经消化分析的信息会干扰中职生对一些问题的思考深度和价值判断,对他们的心理形成了巨大的压力。
3.应对中职生网络异化的有效策略——和谐教育与管理
和谐是事物变化过程中表现出来的内在统一性,是对整齐、平衡、安定、秩序社会生活法则的高度概括和要义提炼。和谐教育与和谐管理是中职教育实现和谐育人目标的本质要求,也是应对网络异化对中职生不良影响挑战的有效对策。
(1)和谐教育与和谐管理是应对网络异化对中职生挑战的有效手段。
和谐教育是指教育目标明确指向社会发展需要与受教育者自身发展要求,通过整合、调控教育过程中诸多要素的关系,使教育节奏和受教育者的发展规律有机统一,进而使“教”与“学”产生谐振效应,以促进学生基本素质获得全面而和谐发展的一种教育模式。和谐教育更多地体现为情感教育、个性教育和素质教育。而和谐教育管理是指管理者为了实现其管理目标,在变动的环境中,围绕和谐主题,以优化和消减不确定性为手段来提供问题解决方案的实践活动。这是一种以促进人和谐发展从而造就其和谐个性为目的的管理。对于当前中职生而言,和谐管理应体现民主管理、突出自我管理、强调柔性管理、追求文化管理。
中职生网络异化,实际上是网络主体与客体之间关系的畸变,是作为人的中职生在作为物的网络当中的同化,是中职生价值目标和理想信念的错位与丧失。中职校是中职生学习成才的主阵地,承担了端正学生价值目标定位和塑造良好人格品行的主要职责。由此,中职校必须积极革新教育方法和管理思想,紧密结合网络时代的特征,抓住当代中职生的思想动态,推进和谐教育和管理,防止中职生网络异化。和谐教育可以有效控制、调节中职生在网络异化过程中出现的主客体倒置状况,通过发挥教育的作用来实现对中职生网络行为实时监督与引导,以情动人,以理服人,以利导人,以此来消除网络对中职生的负面影响。和谐管理倡导以为人本的工作理念,克服了传统学生工作的单向性弊端,采取互动式的“交流为本,沟通至上”的工作原则,可以及时地了解并解决中职生网络思想波动及网络偏颇行为。教育环境的优化及教育主体性的回归,彻底地纠正了网络客体对主体的异化统治。由此可见,和谐教育与和谐管理是当前应对中职生网络异化的迫切要求和有效对策。
(2)加强中职生和谐教育与和谐管理,防止网络异化。
网络异化的根源不在网络客体而在于主体自身。因此,防止中职生网络异化,就应从中职生自身的工作入手,加强中职生的和谐教育与管理,引导他们充分认识网络异化的实质与危害,克服网络活动的自发、片面、畸形状态,正确地看待网络,合理地利用网络,科学地整合网络资源,促进自身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开展个性教育,实行人性管理。推动个性教育,尽快构建能够促进中职生个性发展的中职教学制度和现代中职环境,是应对网络异化的有效对策。首先,确立培养具有健全人格的教学观念,遵从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相统一、理想与现实相统一的原则,确立个性发展为本以及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共同开发的原则,克服填鸭式、机械式传统教学的弊端。其次,要充分发挥包括网络环境在内的中职生活环境对学生个性教育的重要作用。在注重竞争性与协调性相统一、自主性与开放性相统一的原则下,从校园网络管理、课程体系、教学教材、校园文化、教师现代素质等方面着手,为中职生建立一个民主自由的宽松的学习环境,以利于中职生良好个性的发展。需要指出的是,鼓励发展个性教育并不排斥严格管理的必要存在。中职校管理工作者不仅要指导学生按一定专业的规格培养个人能力,使之成为有用之才;更要加强对学生网络行为的监督与管理,因势利导,指导学生全面发展自己,有的放矢地从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知识业务素质、能力素质、心理素质等方面大幅度地提高学生规避网络异化负面作用的能力。
推进网络思想教育,倡导中职生自我管理。在网络煤体时代,学生网络活动在相当程度上是以注意力为中介的,而学生注意力的高低则由传播内容与形式的质量决定。因而,推动思想政治工作进网络,一定要立足于构建一个内容综合、形式丰富、更新及时、信息准确的中职校思想政治工作网站,增强网站的文化内涵、人文关怀和服务功能,使中职校思想政治教育网站真正做到趋利避害、为我所用,成为有效的育人阵地和中职生健康成长的精神家园。现代中职校管理的本质,是以人为本的柔性管理,即变外在人为管理为学生内在的自觉行为。当前,中职校管理工作的目标在于唤醒学生主体意识的回归,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与创造力,以实现学生网络道德由他律向自律的升化。因此,在中职校管理中应做到:首先,拓展沟通渠道,保证各项活动的参与面。学生网络行为的管理是个复杂而简单的系统工程,本质上是一个信息从输入到输出、再经过反馈又一次重新输入的过程。网络行为的反馈信息成为中职校管理的原始依据,要实现及时地上传下达和有效管理,就必须完善沟通渠道、建设充满活力的组织。其次,加强学生干部队伍建设。通过学生干部的模范作用,积极鼓励学生主动参与学科管理。这能突出学生的主人翁地位,使学校管理者和学生建立良好的互动关系;同时,也提高了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辩证分析问题的能力,增强中职生自主自律意识和爱校荣校意识。
创新管理模式,融入情感教育。情感教育是完整教育过程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尊重和培养学生的社会性品质,发展他们自我情感调控能力,促使他们对学习、生活以及周围的事物产生积极的情感体验,形成独立健全的个笥,以克服沉迷于网络无法自拔的异化行为。正因如此,在中职生的教育中应有意识地渗透情感教育,以更好实现和谐育人的目标。为此:一要通过个别谈心、座谈会和心理测试等方法,深入准确了解学生情感需求的内容与特点。这是做好中职生情感教育的前提。二要尊重学生的情感需求,正确引导学生的情感需求,尽可能满足学生的合理情感需求,防止其向消极方向发展。总之,情感教育要针对中职生情感方面的实际需要,以培养中职生健全人格为目的,使他们成为符合社会需要的和谐的技能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