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6岁,是宝宝最天真可爱的时候,也最招人“逗”。可这个年龄段也是宝宝情绪、心理发展最敏感的时期,他们可不希望在成人的眼睛里只是个可爱的“小玩具”,他们也有独立的人格和强烈的自尊。所以,看到宝宝被戏弄,妈妈们不能置之不理,甚至认为被戏弄是孩子步入成人社会,提高抗挫折能力的开始。
菁菁最不喜欢雷叔叔
近一段时间,菁菁只要看到三楼邻居雷叔叔,就会本能地躲避。妈妈让她喊“叔叔”,她不仅不喊,还躲在妈妈身后不敢出来。妈妈觉得很奇怪,以为孩子进入了社交逆反期。通常,3岁的孩子开始进入人格发展的第二阶段,有更多的自我主张,情绪也更加敏感,在社交上会出现某种“退步”现象,反而不像两岁左右的宝宝,跟谁都打招呼。想到这儿,妈妈决定不再强迫菁菁喊“雷叔叔”。菁菁却仍旧紧紧抓住妈妈的手,直到雷叔叔的背影消失了,才恢复常态。
可是妈妈很快就发现,事情没那么简单:菁菁和小区其他人交流时,基本是正常的。看到一些熟悉的邻居,她依然会很主动地称呼人家,“叔叔”“阿姨”地叫得很亲热,唯独看到雷叔叔,立即像换了一个人,急急忙忙往妈妈身后躲,眼神也变得闪烁不定。
到底发生了什么事情?妈妈知道,雷叔叔为人随和、开朗,很喜欢逗孩子玩,而且特别喜欢菁菁,“六一”还给菁菁买了玩具呢。
一个周末,菁菁爸爸在家里看世界杯足球赛,雷叔叔来了。菁菁打开门,看到是雷叔叔赶紧想逃。雷叔叔却强行把她抱了起来,还假装很凶恶的样子,瞪大眼睛说:“我是大灰狼,我要吃掉你!”菁菁当场大哭,又踢又闹,而且惊慌失措地喊:“不要,放开我!不要你到我们家来!你是大坏蛋!”一看菁菁如此激动,雷叔叔有点尴尬,“嘿嘿”笑了两声把她放下了。菁菁立即大哭着扑进了妈妈的怀里。在一旁的爸爸觉得很没面子,责怪菁菁:“菁菁别闹,雷叔叔是喜欢你!”
可菁菁并不觉得雷叔叔喜欢她,依然啼哭不止。
善意的玩笑也会伤害宝宝
成人经常爱跟孩子开些善意的玩笑。这种玩笑分为两种,一是“恐吓型”,一是“欺骗型”。比如,成人以某种条件让孩子做一件事情,但最后却不遵守对孩子的承诺,这就是欺骗型的捉弄;还有的人喜欢用“你妈妈不要你了,把你送人了”之类的话逗孩子,属于恐吓型。
恐吓,会让孩子失去安全感,甚至丧失信心。
有的玩笑话,大人可能觉得非常好笑,完全不必当真,但对三四岁的孩子来说,却完全不一样。因为孩子会通过主动的幻觉帮助自己探索、理解世界。这个年龄段,他们渴望独立,不愿被控制,但又会恐惧很多东西,感情非常复杂。所以,孩子是活在幻想与真实之间的,不能完全区别何时虚幻结束,何时真实回归。而“不要你了”之类的玩笑,会让他们信以为真,并感到恐惧。
欺骗,则会破坏孩子道德感的建立。
3岁时,孩子开始产生简单的道德感。在与成人的交往中,他们初步接触到人们对人和事物好坏、美丑的各种评价。孩子的道德感就是在各种实践活动中,在成人的评价和语言强化下发展起来的。他们通过了解并遵守游戏规则,以及成人的夸奖与肯定,体验成功与愉悦,建立道德标准和规则,并在成人的语言指导下不断强化,从而逐渐知道哪种行为会引起满意的体验,哪些行为会引起不满意和不愉快的体验。而欺骗,则会让孩子无所适从,从而失去道德、行为准则。
帮宝宝选择善意的“大伙伴”
孩子需要伙伴,“大伙伴”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也不可或缺。但有些成年人,一看到孩子就特别喜欢戏弄,甚至以让孩子一会儿哭一会儿笑为乐。这些人,有的是出于一种喜爱孩子的心理,但又不得其法;有的则完全是为了满足自己的某种“控制欲”,把孩子当成高级玩具,利用孩子的幼稚,故意让孩子犯错误、哭泣和害怕。成人通过戏弄孩子,自己是“玩”高兴了,给孩子带来的却是羞辱、担忧、失落甚至失去自信。
喜欢戏弄孩子的成年人,往往不能把孩子当成一个有尊严的独立个体来对待,更不会以一种真正平等的心态和孩子交流,而是高高在上,把孩子当成可以随意驱使的玩偶。当家长遇到自己的孩子被戏弄时,千万不要顾及面子而迁就,一定要懂得如何保护孩子。首先,家长要学会分辨哪些是善意的、孩子能够承受的玩笑,哪些是恶意的、会给孩子带来伤害的戏弄。
对于可能对孩子造成伤害的事情,一定要让孩子明白,你是和他站在一起的,他不必害怕。3岁左右,是孩子心智成长的一个关键期,如果这个阶段发展顺利,孩子会树立强烈的自信,能够很好地自我控制,否则,孩子就可能表现出畏缩甚至自我怀疑。因此,在孩子成长的这个阶段,做家长的一定要保护孩子不受到“戏弄”带来的伤害,要帮助孩子树立和提高自信心,多和他一起做游戏,或者采取措施让孩子重新认识那些对他不够尊重的人。比如,向喜欢戏弄孩子的成年人讲明利害,晓之以理,请求他们照顾孩子的情绪,不再戏弄孩子;也可以采取游戏的方式,充当孩子的保护神,与戏弄孩子的人展开正面“斗争”,消除孩子的恐慌情绪,让孩子明白,戏弄他的人并不会真正伤害他,所以不必害怕。
当孩子构建起良好的安全感和自信心以后,对一些善意的戏弄自然就不会那么在意了。
相关链接:
3~6岁的孩子,社会情感如道德感、理智感和审美感都逐渐发展,调节情绪的认知策略开始出现,并随着年龄的增长逐渐加强。但因为社会情感的发展尚不完善,对情绪的控制能力不强,所以有易冲动、易外露、易感染的特点。首先,他们控制力弱,言语的调节功能不完善——当外界事物和情境刺激他们时,他们很容易闹情绪,而且常从情绪的一端迅速发展到情绪的另一端,就是人们常说的喜怒无常。其次,3~6岁的孩子,因控制力不足,情绪变化会毫不隐藏地表现出来,而且擅长用自己的身体语言来表达。不高兴就哭,高兴、舒服了就大笑或手舞足蹈,愤怒就瞪眼跺脚。最后,孩子的情绪容易随着情境的改变而改变。很多时候情绪不是由孩子自身发出的,而是因周围人的情绪波动而引起的。比如一个小朋友哭了,其他小朋友也会莫名其妙地跟着哭。
鉴于以上分析,成人最好不要戏弄孩子。
【编辑:冯士军】
菁菁最不喜欢雷叔叔
近一段时间,菁菁只要看到三楼邻居雷叔叔,就会本能地躲避。妈妈让她喊“叔叔”,她不仅不喊,还躲在妈妈身后不敢出来。妈妈觉得很奇怪,以为孩子进入了社交逆反期。通常,3岁的孩子开始进入人格发展的第二阶段,有更多的自我主张,情绪也更加敏感,在社交上会出现某种“退步”现象,反而不像两岁左右的宝宝,跟谁都打招呼。想到这儿,妈妈决定不再强迫菁菁喊“雷叔叔”。菁菁却仍旧紧紧抓住妈妈的手,直到雷叔叔的背影消失了,才恢复常态。
可是妈妈很快就发现,事情没那么简单:菁菁和小区其他人交流时,基本是正常的。看到一些熟悉的邻居,她依然会很主动地称呼人家,“叔叔”“阿姨”地叫得很亲热,唯独看到雷叔叔,立即像换了一个人,急急忙忙往妈妈身后躲,眼神也变得闪烁不定。
到底发生了什么事情?妈妈知道,雷叔叔为人随和、开朗,很喜欢逗孩子玩,而且特别喜欢菁菁,“六一”还给菁菁买了玩具呢。
一个周末,菁菁爸爸在家里看世界杯足球赛,雷叔叔来了。菁菁打开门,看到是雷叔叔赶紧想逃。雷叔叔却强行把她抱了起来,还假装很凶恶的样子,瞪大眼睛说:“我是大灰狼,我要吃掉你!”菁菁当场大哭,又踢又闹,而且惊慌失措地喊:“不要,放开我!不要你到我们家来!你是大坏蛋!”一看菁菁如此激动,雷叔叔有点尴尬,“嘿嘿”笑了两声把她放下了。菁菁立即大哭着扑进了妈妈的怀里。在一旁的爸爸觉得很没面子,责怪菁菁:“菁菁别闹,雷叔叔是喜欢你!”
可菁菁并不觉得雷叔叔喜欢她,依然啼哭不止。
善意的玩笑也会伤害宝宝
成人经常爱跟孩子开些善意的玩笑。这种玩笑分为两种,一是“恐吓型”,一是“欺骗型”。比如,成人以某种条件让孩子做一件事情,但最后却不遵守对孩子的承诺,这就是欺骗型的捉弄;还有的人喜欢用“你妈妈不要你了,把你送人了”之类的话逗孩子,属于恐吓型。
恐吓,会让孩子失去安全感,甚至丧失信心。
有的玩笑话,大人可能觉得非常好笑,完全不必当真,但对三四岁的孩子来说,却完全不一样。因为孩子会通过主动的幻觉帮助自己探索、理解世界。这个年龄段,他们渴望独立,不愿被控制,但又会恐惧很多东西,感情非常复杂。所以,孩子是活在幻想与真实之间的,不能完全区别何时虚幻结束,何时真实回归。而“不要你了”之类的玩笑,会让他们信以为真,并感到恐惧。
欺骗,则会破坏孩子道德感的建立。
3岁时,孩子开始产生简单的道德感。在与成人的交往中,他们初步接触到人们对人和事物好坏、美丑的各种评价。孩子的道德感就是在各种实践活动中,在成人的评价和语言强化下发展起来的。他们通过了解并遵守游戏规则,以及成人的夸奖与肯定,体验成功与愉悦,建立道德标准和规则,并在成人的语言指导下不断强化,从而逐渐知道哪种行为会引起满意的体验,哪些行为会引起不满意和不愉快的体验。而欺骗,则会让孩子无所适从,从而失去道德、行为准则。
帮宝宝选择善意的“大伙伴”
孩子需要伙伴,“大伙伴”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也不可或缺。但有些成年人,一看到孩子就特别喜欢戏弄,甚至以让孩子一会儿哭一会儿笑为乐。这些人,有的是出于一种喜爱孩子的心理,但又不得其法;有的则完全是为了满足自己的某种“控制欲”,把孩子当成高级玩具,利用孩子的幼稚,故意让孩子犯错误、哭泣和害怕。成人通过戏弄孩子,自己是“玩”高兴了,给孩子带来的却是羞辱、担忧、失落甚至失去自信。
喜欢戏弄孩子的成年人,往往不能把孩子当成一个有尊严的独立个体来对待,更不会以一种真正平等的心态和孩子交流,而是高高在上,把孩子当成可以随意驱使的玩偶。当家长遇到自己的孩子被戏弄时,千万不要顾及面子而迁就,一定要懂得如何保护孩子。首先,家长要学会分辨哪些是善意的、孩子能够承受的玩笑,哪些是恶意的、会给孩子带来伤害的戏弄。
对于可能对孩子造成伤害的事情,一定要让孩子明白,你是和他站在一起的,他不必害怕。3岁左右,是孩子心智成长的一个关键期,如果这个阶段发展顺利,孩子会树立强烈的自信,能够很好地自我控制,否则,孩子就可能表现出畏缩甚至自我怀疑。因此,在孩子成长的这个阶段,做家长的一定要保护孩子不受到“戏弄”带来的伤害,要帮助孩子树立和提高自信心,多和他一起做游戏,或者采取措施让孩子重新认识那些对他不够尊重的人。比如,向喜欢戏弄孩子的成年人讲明利害,晓之以理,请求他们照顾孩子的情绪,不再戏弄孩子;也可以采取游戏的方式,充当孩子的保护神,与戏弄孩子的人展开正面“斗争”,消除孩子的恐慌情绪,让孩子明白,戏弄他的人并不会真正伤害他,所以不必害怕。
当孩子构建起良好的安全感和自信心以后,对一些善意的戏弄自然就不会那么在意了。
相关链接:
3~6岁的孩子,社会情感如道德感、理智感和审美感都逐渐发展,调节情绪的认知策略开始出现,并随着年龄的增长逐渐加强。但因为社会情感的发展尚不完善,对情绪的控制能力不强,所以有易冲动、易外露、易感染的特点。首先,他们控制力弱,言语的调节功能不完善——当外界事物和情境刺激他们时,他们很容易闹情绪,而且常从情绪的一端迅速发展到情绪的另一端,就是人们常说的喜怒无常。其次,3~6岁的孩子,因控制力不足,情绪变化会毫不隐藏地表现出来,而且擅长用自己的身体语言来表达。不高兴就哭,高兴、舒服了就大笑或手舞足蹈,愤怒就瞪眼跺脚。最后,孩子的情绪容易随着情境的改变而改变。很多时候情绪不是由孩子自身发出的,而是因周围人的情绪波动而引起的。比如一个小朋友哭了,其他小朋友也会莫名其妙地跟着哭。
鉴于以上分析,成人最好不要戏弄孩子。
【编辑:冯士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