终结“套话作文” 凸现“三大关注”

来源 :中学教学参考·语英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20058216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自1999年高考话题作文开始,话题作文曾一统天下,不管是高考还是中考,也不管是平时考试还是平时习作,都是话题形式。近年来,人们对话题作文的形式提出了很多质疑,特别是对学生在话题形式下造出的矫情、假情、滥情的文章或所谓的那些“伪文化作文”作了更多的反思。
  “套话作文”是近年来高考阅卷专家、学者对比提出的一个新名词。在2007年高考作文阅卷中,浙江省的阅卷专家、学者主要把那些写文化类的作文归结为“套话作文”。参加2007年浙江高考作文阅卷的孙如明老师在自己写的一篇体会文章中写道,这种“套话作文”有这样三个特点:第一,题材总是选用历史文化(文学)名人及其文章中的名言名句;第二,文章结构用三段左右的历史文化名人的事迹或诗文为作文主体,再加上一个开头和一个结尾;(有人把这称为“穿靴戴帽三段论”,即“添头,加尾,主体三段论”)第三,作文的主题总是局限在一个浅显的平面上而不做深入开拓。材料熟烂、结构模式化和主题平面化构成了“套话作文”的三要素。
  这类“套话作文”,曾经一度获得好评,但后来人们发现,这类作文很容易“宿构”、照搬照套,缺少学生心灵的感受,也很难抒写学生个体生命的感悟,更没有对生活的真切体悟,也就谈不上真情实感。这些问题与《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中的“表达与交流”的内容背道而驰,如“学会多角度地观察生活,丰富生活经历和情感体验,对自然、社会和人生有自己的感受和思考。”“以负责任的态度陈述自己的看法,表达真情实感,培育科学理性精神。”“在生活和学习中多方面积累素材,多想多写,做到有感而发”等。这就要求学生写作应该是“我手写我心”的表述,突出文章“道”的核心本质,呈现“文质彬彬”的特征。
  纵观近年来高考作文,命题形式有了较大的变化,各地的高考作文题精彩纷呈,各具特色,受到了大多数人的肯定,作文的主题也更具指向性,不断彰显学生个体情感的抒写和写作的人文特点。如2007年辽宁高考作文以“我能”为话题,天津高考作文以“有句话常挂嘴边”为题,江苏高考作文以“怀想天空”为题等;2008年安徽高考作文“带着感动出发”,浙江高考作文以“触摸都市”或“感受乡村”为题,上海高考作文以“他们”为题等。高考作文的命题也不断在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实践活动,认识自然,认识社会,认识自我,规划人生,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近几年,高考满分作文已经不再是那种言必屈原、陶渊明,写必李白、苏轼;更多的是学生写作的回归,回归到对生活和大众的关怀上,回归到个体生命的感受上,回归到学生性灵的抒写本位上。这应该是高考作文阅卷重拳出击终结“套话作文”的结果,这也给中学老师指导学生写作定准了风向标,更让学生朝着“真实、自由、个性”的精神内核进行写作。因此,我们认为学生在备考过程中,写作内容更应该凸现“三大关注”。
  
  一、关注生活:回归写作的情感真实
  
  生活是写作的源泉,因此,深入生活,感受生活,才是学生写作的“源头活水”。“来自生活的感受,确切地说,应该是作者在生活中的独特的‘知觉’,它是启发作者思考、诱发写作行为的起因,也可以说是客体与主体沟通、社会生活与作者心灵趋向统一的开端。”我们生活在一个色彩斑斓的世界里,身边总有赤橙黄绿青蓝紫的生活。学生只要用心去观察,写作的素材随时可以信手拈来,写作时就少了些假话、空话、大话、套话:个人的情感也自然注入写作的过程中去,言之有物,情感真切。如作家杨绛的散文《老王》,作者叙述了与一位人力车夫的交往,写底层劳动者在不幸的生活中不改善良淳朴的天性。文章前一部分介绍“运动”前与车夫老王的交往,交代了老王的基本情况,老王是个“单干户”、光棍,又瞎了一只眼,住在“荒僻的小胡同”里等;后一部分写作者在“运动”中受迫害,而老王仍照顾他们,特别是老王病重期间,还上门把鸡蛋和香油送给作者,表现出他的忠厚善良品格。这样作者顺势写出“我渐渐明白:那是一个幸运的人对一个不幸者的愧怍。”作者作为知识分子,道德观起了作用,流露出对人间的苦难总是充满同情与悲悯。
  又如2007年高考山东卷满分作文《母亲手中的稻草绳》,考生用一根“稻草绳”作为写作主线,这也是母亲生活的主线。文章先写生活中的母亲用“那双敏捷而勤快的手将稻草一颠一颠地编成草绳”;接着写到,“我”为病中的母亲买喜爱吃的菜,而老伯手中的草绳使我想起母亲编织的身影,“单薄的身体倚在门前”;再写到“我”就是母亲手中的草绳,拓宽了写作内容,文章主题也得到升华。考生没有对生活的感受,哪有情感的真实再现呢?文章也自然流露了“我”对母亲真挚而深沉的爱和感谢,“母亲一草一绳”,也成了“我”永不褪色的记忆。
  我们要善于观察,善于发现,用深情的笔去写人间的真、善、美。正如俄国作家车尔尼雪夫斯基所说“美是生活”。散文作家刘家科也说:“在生活中有很多有价值、可写的事情,特别是基层百姓的生活,细细挖掘,会发现丰富的内涵和强烈的文学性。”
  
  二、关注社会:回归写作的个体体验
  
  社会与生活一样,也是写作的源泉。因而,深入社会,体察社会才是学生写作的“源流”。社会是万花筒,现象千姿百态,内容包罗万象,这些便是写作素材。学生积极参与社会实践,体验生活,就会有了个人的感受和思考,即个体体验,那么写作时就更有真情实感,也不会“为情造文”;个人也会对社会负有责任感、时代感和对民族负有使命感,也不会敷衍塞责。歌德说:“人不能孤独地生活,他需要社会。”写作脱离社会,容易无病呻吟,言之无物,缺乏现实性,还容易犯社会常识性的错误。
  近年来,部分省市高考作文命题也不断引导学生走向社会,体验生活,关心大众。如2007年广东高考作文以“传递”为话题,全国卷二高考作文有关“帮助”的话题等;2008年全国卷一高考作文与“抗震救灾”的有关话题,江西高考作文以“2007年洞庭湖鼠灾”为背景自由命题,辽宁高考作文“青少年社会公德与自我个性”的有关话题,上海高考作文以“他们”为题等。学生只有不断地深入社会,在体验的同时,才会有对社会的了解,才会承担起社会的责任,也才会有写作的个性化,也才会有对真实的社会生存状况、社会具体事物表达正确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判断。如2008年上海高考满分作文《他们》,考生对农民工子女的生活进行了观察,字里行间流露出考生的社会责任意识感;关键之处是文章结尾还写出了农民工子女的变化:“他们,终将会成为我们。”考生没有一味抱怨,写出了变化和希望。
  社会,是我们写作素材的加工厂。用你的双眼观察社会,用你的形体感触社会,亲历便是体验,写作便会有“道”有“物”。鲁迅曾说:“作者写出创作来,对于其中的事情,虽然不必亲历过,最好是经历过。”引导学生到社会中去,参与社会实践,这也是新课改的呼唤,更是学生写作的回归。
  
  三、关注人生:回归写作的生命理解
  
  人生和写作关系密切,写作的过程是一种人生追求的过程。关注人生、体悟人生才是学生写作的深层思考。写作是记录入生的过程,也就是关注人的生存状况、心灵世界和对生命的理解。我们要在写作的过程中,充分体现对人生的理解,尤其是对生命的理解,不断完善自我人格,提升自我精神境界。如作家史铁生残废后,精神状态极不好,后来常去地坛,寻找“活法”,而古老地坛启迪了他“活下去”,并找到了生命的“出路?——写作”。在《我与地坛》一文中,他回答了生命哲学的基本问题“我为什么要活”“怎样活”“我为谁而活”。关注人生,是回归写作的生命理解。
  高考作文命题也有在思考人生这方面来引导学生写作,如2007年四川高考作文以“一步与一生”为话题,湖南高考作文以“诗意的生活”为题等;2008年福建高考作文根据情景写作,三个人的选择,也可以说三种人生态度等。考生要写好这类文章,要善于化抽象为具象,用身边的故事或寓言来阐释深邃的哲理,运用手法使道理生动形象,便于理解。如2007年四川高考满分作文《一步与一生》,考生把人生比喻为两扇门,从正反两面来论述:“一步与一生”的关系,最后归结到自己对人生的追寻:“我回眸最初的那扇门,它闪着幽蓝幽蓝的光,我毫不犹豫地走了上去,迎接我期待的黄金般的人生!”文章内容既显丰富,观点明确,又有自己的人生思索,读来令人寻味。又如2008年福建高考满分作文《一蓑烟草任江平》,考生借庄子的故事或寓言来阐释人生境界——淡泊,考生对庄子的人生境界有较深刻的感悟,我们在品读语言文字的同时,如“我想要触及你的衣襟,却在指尖碰触了清而澈,凉而柔韵的泉水”“泉边那飘扬的一片绢素,是为你而起的飘渺之歌”,也可明白人生淡泊的哲理,加深自己对人生的认识和生命的理解。
  人生,人的生存和生活;人生也是真、善、美。而写作也是呈现人的生存和生活状况,歌颂生命的真、善、美。人生如书,一本写不完的深沉而厚重的书,为我们写作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写作的过程也是生命理解的过程。作家余华在《兄弟》后记里写道:“写作就是这样的奇妙,从狭窄开始往往写出宽广,从宽广开始反而写出狭窄。这和人生一模一样。”我们对生命的理解越深刻,写作的路子也会越宽广。
  学生在写作备考过程中,要去关注生活、关注社会、关注人生,要对人的生活状态、生命质量、心灵世界,自然和社会状况的认识,写作才不会成无源之水,写作也才会不断培育个人的文学素养和人文素养。
  
  参考文献:
  [1]孙如明.“套话作文”的终结和写实之风的回归——2007浙江高考作文阅卷心得.中学生·高中作文版,2008.2
  [2]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4.第1版
  [3]周姬昌主编.写作学高级教程.武汉大学出版社,1989.4.第1版
  [4]与会作家谈创作.http.//ent.sina.com.cn/x/2007-12-28/022818541]4.shtml
  [5]2007年高考零分作文片断节选.http://learning.sohu.com/20070615/n250584
  (责编 覃亮生)
其他文献
大斌:“我的理想是像我爸爸那样,成为超人。”  琪琪:“你爸爸居然是超人?”  大斌:“他不是,我是说我也要有我爸爸那樣伟大的理想。”  (豆 浆供稿)
语文天地色彩斑斓、深邃浩瀚,不少学生却无法翱翔其间,不管是读是写,无法拓展思路,“丁是丁,卯是卯”、“一叶蔽目,不见泰山”。读,品不全文章之味;写,道不出由衷之言。究其原因,这是由于学生缺乏联想与想象能力。脑子像块“四方木”,推一推、转一转,思维老是在原地打转,局限在一个框框里,“不越雷池半步”。这样的学生,不可谓不勤,但方法肯定不当。我们教师要有计划、有目的的对学生进行联想和想象能力的开发与训练
炎炎夏日,你是不是口渴難耐?完成这个迷宫,来杯橙汁吧!
案情提要  近日,W市的博物馆要承接一项大型的展览,展览将展出五大洲的精品文物。为了保证展览工作的顺利进行,W市的警方部署了大量的警力。探长吴名也加入了日常的巡防工作。随着展览日期的临近,警方的巡防也越来越严密。这天,警方的侦查队截获了一条重要的信息,臭名昭著的偷盗团伙——“惊天魔盗”盯上了这次展览。获知这样的消息,警员们都惊出一身冷汗。警长将抓捕“惊天魔盗”的任务交给了吴名。经过紧张的侦查和地毯
林黛玉的形象形神兼备,她的容貌、才情、品性中蕴涵的诗意美从曹雪芹对她的肖像描写之中便可看出,作者写出的是人物的意态风神。而文中寥寥几笔,虽笔简而意远,作者寄寓人物的丰富的内涵和超远的生活境界,借助文学的表达又呈现出了写意美的特质。    一、黛玉形象的意义    1.文学描写的典型  “两弯似蹙非蹙罥烟眉,一双似喜非喜含情目。态生两靥之愁,娇袭一身之病。泪光点点,娇喘微微。闲静时如姣花照水,行动处
一起露營吧!
遺产的分配
期刊
【摘 要】 语文阅读教学似乎成了“鸡肋”,要改变这一现象,就需要我们还原真实、自由的阅读,并任其驰骋想象,敢于质疑。  【关键词】 阅读 真实 自由 想象 质疑    浙江大学文学院的王元骧教授指出:“没有任何其他意识形态对于人所产生的影响像文学作品所唤起的审美体验那样,使整个心灵都得到如此深刻的触动,产生如此强烈的影响,获得如此全面的滋养。它在人们精神上所产生的综合效应,决不是一般的知识传播、道
“穷则思变”,博白镇初中一直在寻找自己的思变方略,经过长期不懈的努力,目前我校在校学生人数已突破八百人。实施“杜郎口教学模式”也是我校的思变方略之一,实施这种教学模式将近一年来,我校面貌发生了根本的变化,课改为我校的发展带来了勃勃生机。    一、学生的学习热情日益高涨    1.课堂表现。实施课改后,老师把课堂还给了学生,学生成了课堂的主人,课堂成了学生展示自身才华的舞台。  学生厌学,是因为我
小明又乱放铅笔,妈妈想到了一个办法让小明爱上整理。她把铅笔标注了记号,然后让小明在不能挪动铅笔的前提下,猜出哪根铅笔在最下面。  怎样才能快速找到最下面的那根铅笔呢?你可以一根一根挨个找出它们的摆放顺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或者直接猜出最下面的那根:_____。  上期《购物节狂欢》答案:黑色长发女士买了一个手提包;穿粉色裙子的卷發女士买了一个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