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随着素质教育理念和“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方针的深入推进,在学校教育中进行德育渗透成为热点话题,旨在于弥补传统应试教育背景中忽视学生品德修养的教育漏洞,使得学生能综合发展学习能力与人格品质,进而使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成为符合时代发展需求的社会主义接班人。技工学校是培养专业应用型人才的基地,在社会整体发展形势趋向高素质、高能力方向发展的现状下,技工学校也要注重对学生进行道德建设,即通过开展德育课程使学生形成良好的个人品德与社会公德意识。针对技工学校德育课程体系不健全的问题,本文探究了德育课程的建设与课程实施的构想。
关键词:技工学校;德育课程;教育策略
在社会对人才素养要求越来越高的发展趋势下,培养专业化高素质人才是教育核心目标,旨在于改善传统教育中学生“高分低德”的现象,使得学生成为文化水平和道德修养俱佳的新时代人才。当前,社会整体发展趋势指向专业能力与品德素养兼具的高素质人才,这意味着技工院校面对社会、用人单位和学生个人发展对职业道德教育的要求,亟须开展德育课程促进学生心理、生理和思想的健康发展。由于技工学校中的学生大都来自中学阶段学习成绩较差的群体,以至于他们更容易受到外界环境中不良思想的负面影响。为此,技工院校应有目的、有规划地实施德育课程,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与世界观,并结合学校办学特点创新德育实施途径,进而达到提高学生职业道德素质与社会责任感的目的。
一、技工学校中班主任实施德育的重要意义
首先,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良好职业道德,使他们树立正确的择业观。职业道德是应用型人才在实际就业时不可或缺的个人素养,技工学校要引导学生形成遵循从业规范、爱岗敬业、诚信待人处事等优良品德,使得学生建立正确的择业观与积极的个人愿景,实现个人价值取向与社会发展的协调同步,并促使他们可以用务实、理性的态度选择就业。
其次,有利于培养学生的为人处世和交际能力。学生的就业实质上是一个进入社会与人和谐相处的过程,这个过程中需要学生通过换位思考、团结友爱等方式处理人际关系中的矛盾冲突,以积极有效的方法解决问题。通过德育教育使学生认识到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之间的关系,可以使他们在社会交际中形成乐于奉献、严于律己、宽以待人的道德观念。
最后,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增强学生社会公德意识。德育课程中的知理明仪、助人为乐、遵纪守法等品德都是提高学生个人素养的重要观点,能够促使他们懂得如何维持良好社会公共秩序。
二、优化技工院校德育课程教育现状的构想
(一)树立全新的德育课程观念,体现技工院校的德育教育特色
课程观是课程的灵魂和支点,学校德育若想取得实质性的进展和突破,首先要树立符合教育发展趋势的全新德育课程观。道德教育并非一蹴而就的,而是需要教师长期的渗透培养和学生持之以恒的学习体验,同时要将德育内容纵深拓展到生活各方面,以构建“德育大课程观”。全新的德育观要表现出与时俱进特点,即体现时代精神与学生身心特点,从而在思想上引发学生共鸣,使德育内容跟上社会发展步伐。
在技工院校中,学生处于从未成年向成年过渡的关键阶段,这个时期他们的身体、心理与思想都处于敏感发育期。并且,技工学校以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和就业能力为核心目标,教育重点在于学生职业技能和道德素养的协调发展。为此,德育课程建设要体现出技工院校的办学特色和育人目标,班主任需正视学生的人格发展规律,考虑学生的文化基础和接受能力,通过实施德育课程帮助学生认识自我、重塑信心,从而使他们形成积极向上的态度、情感与人格。
(二)夯实学校的德育课程改革,适度开发校本课程与校本教材
技工学校德育课程的核心是让学生形成正确的择业观,使他们能够增强社会责任感与人际交往能力,在未来实际就业时可以做一个符合社会发展趋势、用人单位需求的高素质人才。但目前技工学校的德育课程理论性强,缺乏生动讲解和实践运用,导致学生在过于刻板生硬的教学模式中产生抵触情绪。针对这一现象,学校应夯实学校的德育课程改革,适度开发校本课程与校本教材,构建既有学校特色又不脱离德育大纲的德育课程。
首先,要准确定位学校育人目标,以技工学校的德育课程大纲为依据,所开发的校本教材要体现出一定的地域性,具有补充主教材、拓展新资源的作用。其次,要明确德育课程的主体,班主任作为班级的管理者与引导者,对学生性格、兴趣和需求较为了解,班主任要使开发的校本教材贴近学生的生活,能够帮助学生解决实际问题。最后,校本教材要体现出本土性的人文地理、风土人情和历史文化,运用学生身边鲜活的德育素材提高教学的可操作性。
(三)多渠道开发德育课程资源,充分利用信息资源与社会资源
基于创新理念的德育课程不应局限于传统意义上的教材、教师用书和学习资料,而是要多渠道开发德育课程资源,形成从课堂内向社会生活中的延伸,使各种物质条件和精神条件都作用于德育实施。目前,技工学校德育课程资源的开发主要围绕三方面:信息资源、校园资源和社会资源,既要保证德育资源开发的深度,又要提高德育资源内容的广度,全方位地提升德育教学实效。
现代信息化教育技术具备交互性、共享性、先进性的特点,教师利用信息化渠道开发德育资源不仅能够激发学生兴趣、促成交流互动的欲望,还能扩大教学信息量、丰富教学形式与手段,满足现代学生对新兴科技的需求。校园德育资源包括显性文化资源和隐性精神资源两种,显性资源是指学校建筑、环境等直接体现的校园文化,隐性资源则是指制度、校训等精神文化。技工学校的社会德育资源可以聘请企业技术人员来进行职业道德、管理制度和企业文化方面的训练。
(四)创造新型的德育实施途径,构建工学结合的德育教育模式
相较于普通高中的德育课程来说,技工院校需要体现出其独特的治学宗旨和育人目标,即要以培养兼具专业技能与职业素养的人才为核心,创造新型的德育实施途径,使得学校的道德观念能与企业岗位要求实现“无缝”衔接。工学结合是职业院校的显著特点,校企合作的培养模式更适用于职业人才的发展特点。为此,学校可构建工学结合的德育教育模式,以职业道德规范为目标为学生的职业生涯发展做好充分的准备。
首先,建立以就业为导向的德育课程模式,体现出“能力为本位、实践为核心”的职业教育特色,促使学生在体验职场生活的过程中形成正确的职业操守。其次,在校企联合中拓宽德育实施渠道,在岗前培训中初步熟悉企业管理制度,并在进入企业实习后亲身体验企业文化与行业规范。最后,班主任要重视顶岗实习学生的心理健康,随时与学生沟通做好辅导工作,帮助学生排忧解难,并提高他们的安全意识和维权意识。
三、结语
在新课程改革与素质教育的深入推进中,教育部门提出了“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的教育理念,呼吁学校教育必须将德育工作体系化,不仅要在学科教学中融入德育元素,充分发挥学科教育的人文教育功能,更要构建完整的德育课程体系,基于实践性、多样性、偶发性的特点对学生进行全方位的德育教育。就现状而言,技工院校普遍存在重专业课、轻德育课的倾向,这导致学生缺失道德观念,并致使德育课程结构失衡,整体来说实效性较低。为此,技工院校应根据社会发展的要求,结合学校办学特点和育人宗旨重新构建德育课程体系,正確认识德育课程建设对职业型人才发展的重要作用。
参考文献
[1]刘学平.新时期如何提高技工学校德育课程教学的实效性[J].西部素质教育,2018,4(19):54+56.
[2]林雄彪.技工学校德育课教学要注意“两手抓”[J].就业与保障,2018(13):53-55.
[3]葛敬医.试论技工学校德育课教学[J].现代职业教育,2018(14):154.
云南庆来技工学校
关键词:技工学校;德育课程;教育策略
在社会对人才素养要求越来越高的发展趋势下,培养专业化高素质人才是教育核心目标,旨在于改善传统教育中学生“高分低德”的现象,使得学生成为文化水平和道德修养俱佳的新时代人才。当前,社会整体发展趋势指向专业能力与品德素养兼具的高素质人才,这意味着技工院校面对社会、用人单位和学生个人发展对职业道德教育的要求,亟须开展德育课程促进学生心理、生理和思想的健康发展。由于技工学校中的学生大都来自中学阶段学习成绩较差的群体,以至于他们更容易受到外界环境中不良思想的负面影响。为此,技工院校应有目的、有规划地实施德育课程,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与世界观,并结合学校办学特点创新德育实施途径,进而达到提高学生职业道德素质与社会责任感的目的。
一、技工学校中班主任实施德育的重要意义
首先,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良好职业道德,使他们树立正确的择业观。职业道德是应用型人才在实际就业时不可或缺的个人素养,技工学校要引导学生形成遵循从业规范、爱岗敬业、诚信待人处事等优良品德,使得学生建立正确的择业观与积极的个人愿景,实现个人价值取向与社会发展的协调同步,并促使他们可以用务实、理性的态度选择就业。
其次,有利于培养学生的为人处世和交际能力。学生的就业实质上是一个进入社会与人和谐相处的过程,这个过程中需要学生通过换位思考、团结友爱等方式处理人际关系中的矛盾冲突,以积极有效的方法解决问题。通过德育教育使学生认识到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之间的关系,可以使他们在社会交际中形成乐于奉献、严于律己、宽以待人的道德观念。
最后,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增强学生社会公德意识。德育课程中的知理明仪、助人为乐、遵纪守法等品德都是提高学生个人素养的重要观点,能够促使他们懂得如何维持良好社会公共秩序。
二、优化技工院校德育课程教育现状的构想
(一)树立全新的德育课程观念,体现技工院校的德育教育特色
课程观是课程的灵魂和支点,学校德育若想取得实质性的进展和突破,首先要树立符合教育发展趋势的全新德育课程观。道德教育并非一蹴而就的,而是需要教师长期的渗透培养和学生持之以恒的学习体验,同时要将德育内容纵深拓展到生活各方面,以构建“德育大课程观”。全新的德育观要表现出与时俱进特点,即体现时代精神与学生身心特点,从而在思想上引发学生共鸣,使德育内容跟上社会发展步伐。
在技工院校中,学生处于从未成年向成年过渡的关键阶段,这个时期他们的身体、心理与思想都处于敏感发育期。并且,技工学校以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和就业能力为核心目标,教育重点在于学生职业技能和道德素养的协调发展。为此,德育课程建设要体现出技工院校的办学特色和育人目标,班主任需正视学生的人格发展规律,考虑学生的文化基础和接受能力,通过实施德育课程帮助学生认识自我、重塑信心,从而使他们形成积极向上的态度、情感与人格。
(二)夯实学校的德育课程改革,适度开发校本课程与校本教材
技工学校德育课程的核心是让学生形成正确的择业观,使他们能够增强社会责任感与人际交往能力,在未来实际就业时可以做一个符合社会发展趋势、用人单位需求的高素质人才。但目前技工学校的德育课程理论性强,缺乏生动讲解和实践运用,导致学生在过于刻板生硬的教学模式中产生抵触情绪。针对这一现象,学校应夯实学校的德育课程改革,适度开发校本课程与校本教材,构建既有学校特色又不脱离德育大纲的德育课程。
首先,要准确定位学校育人目标,以技工学校的德育课程大纲为依据,所开发的校本教材要体现出一定的地域性,具有补充主教材、拓展新资源的作用。其次,要明确德育课程的主体,班主任作为班级的管理者与引导者,对学生性格、兴趣和需求较为了解,班主任要使开发的校本教材贴近学生的生活,能够帮助学生解决实际问题。最后,校本教材要体现出本土性的人文地理、风土人情和历史文化,运用学生身边鲜活的德育素材提高教学的可操作性。
(三)多渠道开发德育课程资源,充分利用信息资源与社会资源
基于创新理念的德育课程不应局限于传统意义上的教材、教师用书和学习资料,而是要多渠道开发德育课程资源,形成从课堂内向社会生活中的延伸,使各种物质条件和精神条件都作用于德育实施。目前,技工学校德育课程资源的开发主要围绕三方面:信息资源、校园资源和社会资源,既要保证德育资源开发的深度,又要提高德育资源内容的广度,全方位地提升德育教学实效。
现代信息化教育技术具备交互性、共享性、先进性的特点,教师利用信息化渠道开发德育资源不仅能够激发学生兴趣、促成交流互动的欲望,还能扩大教学信息量、丰富教学形式与手段,满足现代学生对新兴科技的需求。校园德育资源包括显性文化资源和隐性精神资源两种,显性资源是指学校建筑、环境等直接体现的校园文化,隐性资源则是指制度、校训等精神文化。技工学校的社会德育资源可以聘请企业技术人员来进行职业道德、管理制度和企业文化方面的训练。
(四)创造新型的德育实施途径,构建工学结合的德育教育模式
相较于普通高中的德育课程来说,技工院校需要体现出其独特的治学宗旨和育人目标,即要以培养兼具专业技能与职业素养的人才为核心,创造新型的德育实施途径,使得学校的道德观念能与企业岗位要求实现“无缝”衔接。工学结合是职业院校的显著特点,校企合作的培养模式更适用于职业人才的发展特点。为此,学校可构建工学结合的德育教育模式,以职业道德规范为目标为学生的职业生涯发展做好充分的准备。
首先,建立以就业为导向的德育课程模式,体现出“能力为本位、实践为核心”的职业教育特色,促使学生在体验职场生活的过程中形成正确的职业操守。其次,在校企联合中拓宽德育实施渠道,在岗前培训中初步熟悉企业管理制度,并在进入企业实习后亲身体验企业文化与行业规范。最后,班主任要重视顶岗实习学生的心理健康,随时与学生沟通做好辅导工作,帮助学生排忧解难,并提高他们的安全意识和维权意识。
三、结语
在新课程改革与素质教育的深入推进中,教育部门提出了“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的教育理念,呼吁学校教育必须将德育工作体系化,不仅要在学科教学中融入德育元素,充分发挥学科教育的人文教育功能,更要构建完整的德育课程体系,基于实践性、多样性、偶发性的特点对学生进行全方位的德育教育。就现状而言,技工院校普遍存在重专业课、轻德育课的倾向,这导致学生缺失道德观念,并致使德育课程结构失衡,整体来说实效性较低。为此,技工院校应根据社会发展的要求,结合学校办学特点和育人宗旨重新构建德育课程体系,正確认识德育课程建设对职业型人才发展的重要作用。
参考文献
[1]刘学平.新时期如何提高技工学校德育课程教学的实效性[J].西部素质教育,2018,4(19):54+56.
[2]林雄彪.技工学校德育课教学要注意“两手抓”[J].就业与保障,2018(13):53-55.
[3]葛敬医.试论技工学校德育课教学[J].现代职业教育,2018(14):154.
云南庆来技工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