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2012年7月21日,北京市发生自1951年以来有完整气象记录最大降水量。这场特大自然灾害向人们展示了大自然的破坏力。此时,正值新闻媒体人“走转改”活动向纵深发展之时,这次灾害让北京的媒体集体经历了一次考验。媒体记者赶赴受灾一线,用笔记录了暴雨中迸发出的社会正能量。
【关键词】灾难报道 走转改 正能量
2012年7月21日,对于很多北京人来说,都是个抹不去的记忆,对于作为一名新闻工作者的我来说,尤甚。
作为《京郊日报》的一名记者,我们有着和其他媒体人不同的感受。《京郊日报》是北京地区唯一一家立足郊区、沟通城乡的媒体,深受城乡读者的欢迎,更是被郊区读者称作“娘家报”。平日里,北京郊区就是我们采访报道的“主战场”,郊区的百姓既是我们的读者,也是我们的亲人。如今,灾难发生,我们的采访报道更要及时、准确、有价值,要把京郊读者欲知、未知、应知的重要事实报道出去,通过新闻报道让受灾的百姓树立重建的信心,让抗洪救灾及善后安排中涌现出的典型人物、感人事迹和北京人的正能量得到社会大众的颂扬和传播。
重大事件发生必须在现场
基层,是新闻报道永不枯竭的源头活水;百姓,是新闻工作者毕生学习的最好老师。中宣部等五部门部署开展了“走转改”活动,得到了北京各家媒体的积极响应。这次发生在北京的“7·21”特大自然灾害,对新闻工作者来说,无疑是一次考验。通过采访报道,我们悟到了什么,学到了什么,改变了什么,提升了什么,都在各媒体的关注与报道中得以体现。
重大事件发生时,作为新闻记者的我们,必须在现场。这是《京郊日报》编辑部选题策划会上,经常被提及的一句话。在重大事件发生时,编辑部的每个人都是这样响应的。
“7·21”当天上午,北京的天空时断时续地飘着小雨,直到中午时分,雨势逐渐出现转大的趋势。按照以往的经验,我判断编辑部一定会有相关的采访安排,于是一边往回赶,一边和部门领导取得了联系。经与有关部门核实,以房山、门头沟为主的郊区县出现了重大人员伤亡和严重的经济损失。编辑部第一时间行动起来,打破常规安排,调动记者奔赴京郊各区县,同时寻找新闻线索,安排采访报道。
报社跑房山的文字和摄影记者立即驱车奔赴受灾最重的房山一线,进行了长达9天的房山灾区一线采访。通过串农户、看垮塌堤坝现场,挖掘村里党员群众舍小家、顾大家的抗洪抢险的感人事实,当天就发回了大量稿件和照片。编辑部一名入职不到一个月的记者,对所跑的门头沟区还不太了解,也主动通过微博寻找相关消息,并在部门领导的帮助下,确定了门头沟的东辛房为采访目标……《京郊日报》的记者,都以各种方式参与到“7·21”特大自然灾害报道中。
作为一名跑林业口的记者,我深知这场暴雨对京郊林果业的冲击有多大,京郊果农们失去的将是一年的辛苦付出。于是,我第一时间和林业部门取得联系,了解受灾最严重的区域,立即赶赴现场采访,图文并茂地发回了通讯《山雨大作 京郊果树很受伤》,稿件的导语中写到:“果园的围墙都倒了,樱桃树的树根都露出来了,现在果园也进不去人,干着急没招儿。”昨天一早,门头沟区妙峰山镇樱桃沟果农段广树来到自家樱桃园外,看着被暴雨冲得七零八落的果园,急得直跺脚。一场突如其来的暴雨,给京郊众多果农造成了不小的损失,市园林绿化局提供的最新数据显示,截至昨天(22日),全市共有近22万亩果树在暴雨中受灾,经济损失近10亿元。并紧急联系林业部门对果农进行抗涝自救指导:市园林绿化局果树产业处副处长方建辉提醒果农,应及时开沟排水,暴雨和洪水过后及时把果园内积水排干,清除杂物;修剪果树,促进恢复性生长;涂白树体,进行病虫害防治。这次暴雨对于媒体来说是个“大事件”,由于提早部署,《京郊日报》在重大焦点报道中做到了不失语、不缺位。
新闻采访要与百姓心贴心
暴雨倾城,相对于市区,京郊房山更甚,50年一遇的大雨,引发了山洪和泥石流,造成人员伤亡。记者来到房山后,看到的景象和记忆中那个山清水秀的房山截然不同。
对于《京郊日报》的记者来说,投身重大灾害报道既是对业务的历练,更是一次对精神的洗礼。大灾的残酷无情让我们垂泪,受灾群众的勇敢坚忍让我们感动,他们的质朴宽厚让我们动容,志愿者的无私奉献让我们感喟,北京城乡百姓、广大军民的众志成城让我们震撼。与灾区百姓生活在一起、采访在一起,为我们注入了一种无形的力量,激励着我们用手中的纸笔向读者展现抗灾救灾过程以及蕴涵其中的伟大精神,传递抵御灾难的信心和决心。同时,被感动包围着的记者,也在用行动感动着周围的人。
在遭遇洪灾重创的十渡镇平峪村,村民吃菜成了问题。7月27日,得知房山区商务部门为村民送蔬菜的消息后,本报记者赶赴村里采访。下午3时,一辆满载新鲜蔬菜的厢式货车驶入村里,记者从村民期盼的脸上读出了感恩,从井然有序排队领菜的场面中读出了村民的淡定,记者也不由自主地加入到搬运蔬菜的行列。在佛子庄乡西班各庄村采访时,记者看到村里农家妇女成为抗击洪灾和灾后恢复的主力军,不由得拿起铁锨帮着她们铲起了淤泥,与她们并肩劳动。作为一名记者,只有真正走到百姓身边,在唠嗑中学说家常话,田间地头儿感受百姓情,才能更好地改进文风,写出老百姓爱看的新闻。
灾难报道中突出人文关怀
在“7·21”特大自然灾害中,老百姓平静安逸的生活被洪水冲毁了,受灾群众没有不痛心的。从受灾群众角度看,媒体如果报道受灾群众愁眉苦脸的样子,会进一步加深受灾者的痛苦。从读者角度看,看到别人的惨状,自然也会产生恐惧。所以,编辑部在策划这次重大自然灾害报道中,更加提倡媒体的社会责任感,更加注重人文关怀。
日本民间放送联合会制定的《放送伦理基本纲领》中曾提到:电视要考虑对国民生活、特别是对儿童、青少年及家庭的影响,提供对新一代成长有所帮助、对社会生活发挥作用的信息,提供健全的娱乐,丰富国民的精神生活。电视在使用正确的语言和图像的同时,要注意品位,万一出现错误时,后果无可挽回。这一纲领虽然只提及电视层面,但对社会责任感的强调,同样也适用于平面媒体。 《京郊日报》在报道“7·21”特大自然灾害时,编辑记者摒弃了血腥化、偏颇性、情绪化的报道;遵从着不打扰救援行动的进行,不侵犯受灾百姓的隐私和尊严,不让百姓因采访受到二次伤害的原则。其实,以人为本,更是对生命的一种尊重和爱护。本着这一理念,本报在“7·21”系列报道中刊发了《一个老汉扯条麻绳救了60名村民》、《油毡、油毡!急需两万平方米》、《房山一线灾民有些“吃”紧》、《敬礼!坚守爱与希望的山村人》、《“有了你们,俺才安心!”》、《为了22名游客的安全》、《重生》等一批感人的稿件。
在“7·21”北京特大暴雨报道中,还有不少媒体的报道同样令人动容。7月26日晚,已查实的66名遇难者名单公布。当天央视新闻节目中,主持人穿着白色衣服,将遇难者名字逐一沉稳地读出;《新京报》专辟版面一一记录了逝去生命的故事和档案;《北京晚报》整版以“房山痛”为主题作了系列报道,都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独特视角挖掘北京正能量
正能量不能简单地理解为歌功颂德的正面报道,它是一种包含张扬人性光辉、推动事件正向发展、改变落后因素、激发人们向上向善的力量。特别是在当下的网络时代,民众的发言渠道不断拓宽,民间智慧有了自由发挥的平台,如何“取其精华”,对媒体而言,是挖掘社会正能量的源动力。
有研究者分析,微博作为一种新的传播平台,信息的碎片化、琐碎性使管理人员难以进行有效设置,相对于此,信息筛选、真实客观地还原事实正是传统媒体的优势所在。利用微博的广泛、快速、互动、便利等传播特点,从中筛选可用的信息,再结合传统媒体自身优势进行报道,放大正能量,让普通读者都能看到政府各职能部门在积极行动,以及市民守望相助的爱心。
“7·21”特大自然灾害发生后,通过媒体的正面报道,许许多多的普通人用自己的行动温暖着周围的人的爱心得以为更多人所了解,如私家车主自发组成爱心车队到首都机场接送滞留旅客的报道就是原自微博的一个报道亮点。7月21日晚,当媒体报道了暴雨致首都机场8万旅客滞留的消息后,微博网友“@菠菜X6”和“@望京网”发起了到机场免费接回旅客的活动。媒体充分报道了这次义务救援行动,给人留下深刻印象。这样的报道,就很好地传递了社会的正能量。
同样,在“7·21”的系列报道中,本报也有多篇报道,来源于微博信息。如《有了蔬菜,今天全村包饺子》就是笔者在微博上得知双桥农副产品批发市场为房山受灾村免费送蔬菜的事情后,主动和市场方面取得了联系,和摄影记者驱车一路跟随市场的送菜车辆,进入房山区青龙湖镇北车营村,为村民送菜。文章不仅记录了蔬菜运送、分发的全过程,还展现了灾区百姓井井有条、按序领取蔬菜的文明礼让。稿件中的一个细节:“大婶子,把我这号码给您,您腿脚不好,先领吧。”看见李淑清站在队尾,一名排在前边的年轻媳妇主动要求跟她对换顺序。李淑清嘴唇抖动了几下,没说话,眼圈却红了。临到她领菜时,村干部知道她家人多,想多分她几棵芹菜,却被她回绝了,“现在家家都缺菜,先紧着大伙分够了吧,有这些菜够吃两天了。”把受灾的山里人朴实的情谊和他们的互助、团结精神,展现给了读者,充分体现了人性中最善良友爱的一面,传递了暴雨、山洪中喷涌而出的正能量。□
(作者:《京郊日报》记者)
责编:姚少宝
【关键词】灾难报道 走转改 正能量
2012年7月21日,对于很多北京人来说,都是个抹不去的记忆,对于作为一名新闻工作者的我来说,尤甚。
作为《京郊日报》的一名记者,我们有着和其他媒体人不同的感受。《京郊日报》是北京地区唯一一家立足郊区、沟通城乡的媒体,深受城乡读者的欢迎,更是被郊区读者称作“娘家报”。平日里,北京郊区就是我们采访报道的“主战场”,郊区的百姓既是我们的读者,也是我们的亲人。如今,灾难发生,我们的采访报道更要及时、准确、有价值,要把京郊读者欲知、未知、应知的重要事实报道出去,通过新闻报道让受灾的百姓树立重建的信心,让抗洪救灾及善后安排中涌现出的典型人物、感人事迹和北京人的正能量得到社会大众的颂扬和传播。
重大事件发生必须在现场
基层,是新闻报道永不枯竭的源头活水;百姓,是新闻工作者毕生学习的最好老师。中宣部等五部门部署开展了“走转改”活动,得到了北京各家媒体的积极响应。这次发生在北京的“7·21”特大自然灾害,对新闻工作者来说,无疑是一次考验。通过采访报道,我们悟到了什么,学到了什么,改变了什么,提升了什么,都在各媒体的关注与报道中得以体现。
重大事件发生时,作为新闻记者的我们,必须在现场。这是《京郊日报》编辑部选题策划会上,经常被提及的一句话。在重大事件发生时,编辑部的每个人都是这样响应的。
“7·21”当天上午,北京的天空时断时续地飘着小雨,直到中午时分,雨势逐渐出现转大的趋势。按照以往的经验,我判断编辑部一定会有相关的采访安排,于是一边往回赶,一边和部门领导取得了联系。经与有关部门核实,以房山、门头沟为主的郊区县出现了重大人员伤亡和严重的经济损失。编辑部第一时间行动起来,打破常规安排,调动记者奔赴京郊各区县,同时寻找新闻线索,安排采访报道。
报社跑房山的文字和摄影记者立即驱车奔赴受灾最重的房山一线,进行了长达9天的房山灾区一线采访。通过串农户、看垮塌堤坝现场,挖掘村里党员群众舍小家、顾大家的抗洪抢险的感人事实,当天就发回了大量稿件和照片。编辑部一名入职不到一个月的记者,对所跑的门头沟区还不太了解,也主动通过微博寻找相关消息,并在部门领导的帮助下,确定了门头沟的东辛房为采访目标……《京郊日报》的记者,都以各种方式参与到“7·21”特大自然灾害报道中。
作为一名跑林业口的记者,我深知这场暴雨对京郊林果业的冲击有多大,京郊果农们失去的将是一年的辛苦付出。于是,我第一时间和林业部门取得联系,了解受灾最严重的区域,立即赶赴现场采访,图文并茂地发回了通讯《山雨大作 京郊果树很受伤》,稿件的导语中写到:“果园的围墙都倒了,樱桃树的树根都露出来了,现在果园也进不去人,干着急没招儿。”昨天一早,门头沟区妙峰山镇樱桃沟果农段广树来到自家樱桃园外,看着被暴雨冲得七零八落的果园,急得直跺脚。一场突如其来的暴雨,给京郊众多果农造成了不小的损失,市园林绿化局提供的最新数据显示,截至昨天(22日),全市共有近22万亩果树在暴雨中受灾,经济损失近10亿元。并紧急联系林业部门对果农进行抗涝自救指导:市园林绿化局果树产业处副处长方建辉提醒果农,应及时开沟排水,暴雨和洪水过后及时把果园内积水排干,清除杂物;修剪果树,促进恢复性生长;涂白树体,进行病虫害防治。这次暴雨对于媒体来说是个“大事件”,由于提早部署,《京郊日报》在重大焦点报道中做到了不失语、不缺位。
新闻采访要与百姓心贴心
暴雨倾城,相对于市区,京郊房山更甚,50年一遇的大雨,引发了山洪和泥石流,造成人员伤亡。记者来到房山后,看到的景象和记忆中那个山清水秀的房山截然不同。
对于《京郊日报》的记者来说,投身重大灾害报道既是对业务的历练,更是一次对精神的洗礼。大灾的残酷无情让我们垂泪,受灾群众的勇敢坚忍让我们感动,他们的质朴宽厚让我们动容,志愿者的无私奉献让我们感喟,北京城乡百姓、广大军民的众志成城让我们震撼。与灾区百姓生活在一起、采访在一起,为我们注入了一种无形的力量,激励着我们用手中的纸笔向读者展现抗灾救灾过程以及蕴涵其中的伟大精神,传递抵御灾难的信心和决心。同时,被感动包围着的记者,也在用行动感动着周围的人。
在遭遇洪灾重创的十渡镇平峪村,村民吃菜成了问题。7月27日,得知房山区商务部门为村民送蔬菜的消息后,本报记者赶赴村里采访。下午3时,一辆满载新鲜蔬菜的厢式货车驶入村里,记者从村民期盼的脸上读出了感恩,从井然有序排队领菜的场面中读出了村民的淡定,记者也不由自主地加入到搬运蔬菜的行列。在佛子庄乡西班各庄村采访时,记者看到村里农家妇女成为抗击洪灾和灾后恢复的主力军,不由得拿起铁锨帮着她们铲起了淤泥,与她们并肩劳动。作为一名记者,只有真正走到百姓身边,在唠嗑中学说家常话,田间地头儿感受百姓情,才能更好地改进文风,写出老百姓爱看的新闻。
灾难报道中突出人文关怀
在“7·21”特大自然灾害中,老百姓平静安逸的生活被洪水冲毁了,受灾群众没有不痛心的。从受灾群众角度看,媒体如果报道受灾群众愁眉苦脸的样子,会进一步加深受灾者的痛苦。从读者角度看,看到别人的惨状,自然也会产生恐惧。所以,编辑部在策划这次重大自然灾害报道中,更加提倡媒体的社会责任感,更加注重人文关怀。
日本民间放送联合会制定的《放送伦理基本纲领》中曾提到:电视要考虑对国民生活、特别是对儿童、青少年及家庭的影响,提供对新一代成长有所帮助、对社会生活发挥作用的信息,提供健全的娱乐,丰富国民的精神生活。电视在使用正确的语言和图像的同时,要注意品位,万一出现错误时,后果无可挽回。这一纲领虽然只提及电视层面,但对社会责任感的强调,同样也适用于平面媒体。 《京郊日报》在报道“7·21”特大自然灾害时,编辑记者摒弃了血腥化、偏颇性、情绪化的报道;遵从着不打扰救援行动的进行,不侵犯受灾百姓的隐私和尊严,不让百姓因采访受到二次伤害的原则。其实,以人为本,更是对生命的一种尊重和爱护。本着这一理念,本报在“7·21”系列报道中刊发了《一个老汉扯条麻绳救了60名村民》、《油毡、油毡!急需两万平方米》、《房山一线灾民有些“吃”紧》、《敬礼!坚守爱与希望的山村人》、《“有了你们,俺才安心!”》、《为了22名游客的安全》、《重生》等一批感人的稿件。
在“7·21”北京特大暴雨报道中,还有不少媒体的报道同样令人动容。7月26日晚,已查实的66名遇难者名单公布。当天央视新闻节目中,主持人穿着白色衣服,将遇难者名字逐一沉稳地读出;《新京报》专辟版面一一记录了逝去生命的故事和档案;《北京晚报》整版以“房山痛”为主题作了系列报道,都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独特视角挖掘北京正能量
正能量不能简单地理解为歌功颂德的正面报道,它是一种包含张扬人性光辉、推动事件正向发展、改变落后因素、激发人们向上向善的力量。特别是在当下的网络时代,民众的发言渠道不断拓宽,民间智慧有了自由发挥的平台,如何“取其精华”,对媒体而言,是挖掘社会正能量的源动力。
有研究者分析,微博作为一种新的传播平台,信息的碎片化、琐碎性使管理人员难以进行有效设置,相对于此,信息筛选、真实客观地还原事实正是传统媒体的优势所在。利用微博的广泛、快速、互动、便利等传播特点,从中筛选可用的信息,再结合传统媒体自身优势进行报道,放大正能量,让普通读者都能看到政府各职能部门在积极行动,以及市民守望相助的爱心。
“7·21”特大自然灾害发生后,通过媒体的正面报道,许许多多的普通人用自己的行动温暖着周围的人的爱心得以为更多人所了解,如私家车主自发组成爱心车队到首都机场接送滞留旅客的报道就是原自微博的一个报道亮点。7月21日晚,当媒体报道了暴雨致首都机场8万旅客滞留的消息后,微博网友“@菠菜X6”和“@望京网”发起了到机场免费接回旅客的活动。媒体充分报道了这次义务救援行动,给人留下深刻印象。这样的报道,就很好地传递了社会的正能量。
同样,在“7·21”的系列报道中,本报也有多篇报道,来源于微博信息。如《有了蔬菜,今天全村包饺子》就是笔者在微博上得知双桥农副产品批发市场为房山受灾村免费送蔬菜的事情后,主动和市场方面取得了联系,和摄影记者驱车一路跟随市场的送菜车辆,进入房山区青龙湖镇北车营村,为村民送菜。文章不仅记录了蔬菜运送、分发的全过程,还展现了灾区百姓井井有条、按序领取蔬菜的文明礼让。稿件中的一个细节:“大婶子,把我这号码给您,您腿脚不好,先领吧。”看见李淑清站在队尾,一名排在前边的年轻媳妇主动要求跟她对换顺序。李淑清嘴唇抖动了几下,没说话,眼圈却红了。临到她领菜时,村干部知道她家人多,想多分她几棵芹菜,却被她回绝了,“现在家家都缺菜,先紧着大伙分够了吧,有这些菜够吃两天了。”把受灾的山里人朴实的情谊和他们的互助、团结精神,展现给了读者,充分体现了人性中最善良友爱的一面,传递了暴雨、山洪中喷涌而出的正能量。□
(作者:《京郊日报》记者)
责编:姚少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