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大学生公民意识研究综述

来源 :学理论·下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aiyan10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大学生公民意识是公民意识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提升全体公民综合素质的有效途径。在研究近年来国内学者有关公民意识的内涵、内容和培育对策的大量科研成果的基础之上,总结出了大学生公民意识的相关内容,并在此基础上对我国大学生公民意识研究做出了简要评价。
  关键词:公民教育;大学生公民意识;高校德育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3)09-0015-02
  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的政治、经济体制发生了历史性的变革。为了适应全球政治经济一体化趋势,争取在国际竞争中处于优势,必然要注重大学生的公民意识教育,提升国民综合素质。为此,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开始,尤其是近年来,国内学者纷纷开展大学生公民意识问题研究,为分析和解决当前遇到的各种现实问题提供了理论支撑。本文总结近年来国内学者对大学生公民意识的概念、内容及提升大学生公民意识实施途径问题的研究成果,以供学术探讨。
  一、公民意识的内涵
  公民意识的研究可以追溯到古希腊时期。国外有关公民意识的研究大多集中在“公民资格”和“公民品德”两个方面,始终未提出“公民意识”这一概念。国内学者在大量借鉴国外有关研究成果,并结合我国具体国情的基础上,从宪政、社会意识和权责一致等三个角度,对公民意识做出了论述。
  (一)以宪政为核心的公民意识观
  以宪政为核心的公民意识观以朱学勤、熊淑媛为主要代表,他们一致认为公民意识是宪政的产物,是对公共权力的认可与监督。
  朱学勤[1](2006)在《书斋里的革命》一书中指出:“公民意识是近代宪政的产物。它有两层含义,当民众直接面对政府权力运作时,它是民众对于这一权力公共性质的认可及监督:当民众侧身面对公共领域时,它是对公共利益的自身维护和积极参与。因此,公民意识首先姓‘公’而不是姓‘私’,它是在权力成为公共用品,以及在政府与私人事物之间出现公共领域之后的产物”。熊淑媛[2](2005)也认为公民意识“是基于民主宪政制度下形成的一种思想观念”。
  (二)以社会意识为核心的公民意识观
  以社会意识为核心的公民意识观以禹建柏、武启云等人为主要代表,他们认为公民意识是社会成员具备的行为意识,是对自己政治、法律地位的感知。
  禹建柏[3](2006)认为:“公民意识是公民(包括大学生)作为社会成员在社会发展进程中,在行动上表现出来的一种现代文明人所具有的行为意识。公民意识属于政治范畴,它是公民个人对自己在国家社会中的政治地位和法律地位的自我认识。”武启云[4](2005)认为:“公民意识是一种社会意识,是体现现代法治观念的民众意识。”轩颖[5](2003)、刘小丽,欧世龙[6](2005)也做了极为近似的论述。
  (三)以权利、责任为核心的公民意识观
  以权利、责任为核心的公民意识观以张人杰、柳兵为主要代表,他们认为公民意识是公民权利、责任的统一,是对权利、责任的自觉认识。
  张人杰[7](1996)认为,公民意识宜以公民的权利和责任之体现为主要内涵。柳兵[8](2006)也认为:“所谓公民意识就是公民对自己在国家中的社会地位、社会权利和社会责任的一种自觉认识。”
  二、大学生公民意识的主要内容
  (一)三维观
  三维观从大学生应具备的基本公民意识入手,认为大学生公民意识应包括国家精神、民主精神和法制精神三个方面。
  陈晓萍[9](2006)认为大学生公民意识的内容主要包括爱国主义精神、公共精神、民主与法制精神的培养。张民省[10](2005)把公民意识分为三个方面,一是培养公民的国家意识,强化宪法的神圣性,二是培养权利与义务相统一的法律观念,树立民主、自由、公正的现代精神,三是培养合乎现代社会发展水平的公德意识。
  (二)五维观
  五维观从大学生公民意识教育主要的内容入手,认为大学公民意识教育应包括国家、主体、群体、法律和公德等五个方面的意识教育。
  姜涌[11](2001)、武启云(2005)认为:大学生公民意识包括爱国主义、主体地位意识、集体主义意识、法治观念和公德意识;欧世龙,刘小丽[12](2004)认为大学生公民应该包括国家意识、主体意识、群体意识、法律意识、公德意识等主要内容。鲁延安等人也做了相关论述。
  三、培育大学生公民意识的途径
  (一)完善高校德育工作,创造良好的大学生公民意识氛围
  金艳[13](2004)从完善高校德育工作的角度认为:“首先,高校德育要把大学生公民意识教育摆到突出的地位;其次,充分发挥‘两课’的主渠道作用,提高大学生的公民意识;第三,加强大学生公民意识教育的实践活动;最后,要营造良好的公民意识教育的舆论氛围。”
  武启云(2005)从改变高校德育传统的教育思路和模式角度认为: “一要把公民意识教育内容、形式和现实紧密联系”;“二要把公民意识教育和学校管理结合起来”;“三是高校领导要进一步重视公民意识教育,加大学校建设投资力度”;“四要充分发挥高校所有教师的示范作用”;“五是通过大学生活中各种各样的载体、渠道去实现”。
  (二)构建大学生公民意识培养体系,为大学生公民意识形成提供机制保障
  靳志高[14](2005)认为可以通过以下几种路径培育大学生的公民意识:一是理顺国家和社会的关系,合理划分双方的权限,为大学生公民意识的生成提供客观的物质前提;二是大力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为大学生公民意识生成提供基础条件、加强社会主义民主的制度化、程序化、规范化,扩大大学生有效的政治参与,为大学生公民意识的生成提供制度及政治实践机制;三是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实现依法行政与公正司法,为大学生公民意识的生成提供法律保障和引导功能;四是普及教育尤其是大学生公民教育,为大学生公民意识的生成提供相应的文化素质保障。   王献忠[15](2006)认为,培育公民意识的路径有: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提高公民的收入,夯筑公民意识发展的坚实基础;继续完善公众监督体制,建构公民意识扩展的制度保障;加强公民教育,培育公民文化;党要进一步做好群众工作,促进公民意识的觉醒,这是做好构建公民社会工作的重要保障;要做好人民代表大会的完善工作,这是做好促进公民意识觉醒工作的又一重要保障。
  四、短评
  国内有关大学生公民意识的研究日渐成熟,学者们的研究成果已经初步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大学生公民意识理论体系,并且根据我国高校公民意识教育的实际情况探索性地提出了大学生公民意识的有效途径。但在研究内容、研究方法和培育途径等方面,仍然存在不足之处。
  (一)研究内容存在不足
  大学生公民意识教育的内容可以划分为以大学生应具备的基本公民意识为标准的“三维观”和以大学生公民意识基本内容为标准的“五维观”。这两种观点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我国对于大学生公民素质的基本要求,但仍存在着一定的不足之处:首先,由于长期受极“左”思想的影响,高校对学生进行的公民意识教育只流于形式,实际上没有发挥培养具有良好公民意识大学生的作用;其次,大学生公民意识教育的内容上,过分培养“守法”意识,忽视了启发学生的“用法”意识,最终导致大学生们能够模范遵守法律法规,一旦面对侵犯自身合法权益的事件发生时,往往选择忍让,不知如何才能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最后,高校大学生公民意识的教育内容灌输得较多,鼓励学生自主探究的内容较少。
  (二)研究方法过于单一
  目前,有关大学生公民意识的研究大多采用的是定性研究的方法,而定量研究较少。国内大多数学者对于大学生公民意识问题的探讨多是基于运用归纳和演绎、分析和综合及抽象和概括等方法,对于获得的各种大学生公民意识材料进行思维加工,最终确定本质、揭示规律。而将现代数理统计学及其利用变量之关系确定最佳方案的定量研究方法,在大学生公民意识研究中应用稀少。因此,我们要加强定量研究的运用,进一步丰富和完善大学生公民意识研究。
  (三)培育途径存在缺点
  尽管学者们在探讨大学生公民意识培养对策过程中,提出了很多适合中国实际情况的好对策。但是我们却忽视了大众媒体和社会环境这两个重要因素。首先,大众媒体(广播、电视、书刊、电影、因特网)是知识传播的媒介,它能最大限度地吸引观众、听众和读者,是大学生获取公民意识的最为有效的途径之一。其次,人是群居的社会群体,大学生也是社会群体中的一员,社会环境的好坏直接影响到大学生思想状况和生活状态的好与坏,势必影响大学生公民意识提高的最终效果。因此,我们必须重视大众媒体和社会环境因素,将其引入到大学生公民意识培育途径中来。
  参考文献:
  [1]朱学勤.书斋里的革命[M].长春:长春出版社,1999:358- 366.
  [2]熊淑媛.公民、公民意识与政治文明[J].理论探索,2005,(5):123.
  [3]禹建柏.当代大学生的公民意识及其培养[J].湖南行政学院学报(双月刊),2006,(3):91.
  [4]武启云.大学生公民意识及其培养[J].青海社会科学,2005,(3):138.
  [5]轩颖.公民意识问题培养研究[D].长春:东北师范大学,2003.
  [6]刘小丽,欧世龙. 大学生公民意识培养的重要性和必要性[J].郧阳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5,(4):114.
  [7]张人杰.略论公民意识的培养[J].学术研究,1996,(6):91-93.
  [8]柳兵.公民与公民意识[J].和田师范专科学校学报,汉文综合版,2006,(43):6.
  [9]陈晓萍.大学生公民教育浅议[J].哈尔滨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6):63-64.
  [10]张民省.公民意识与中国现代化[J].山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2):119-122.
  [11]姜涌.中国的“公民意识”问题思考[J].山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4):82-87.
  [12]刘小丽,欧世龙. 大学生公民意识的理性思考[J].黑龙江社会科学,2004,(2):127-128.
  [13]金艳.我国公民意识培养的现实基础分析[J].社会主义研究,2004,(4):126-127.
  [14]靳志高.当代中国公民意识的生成机制探析[J].理论与改革,2005,(1): 17-19.
  [15]王献忠.公民意识的觉醒——中国通往民主宪政的必由之路[J].民主与法制,2006,(6):23-25.
其他文献
本文首对高校教师职业认同与组织认同进行理论界定,阐述高校教师职业认同对其组织认同的正向影响,分析高校教师职业形象、工作自主性、职业环境对其职业认同与组织认同的影响
本文从我国古代累犯制度展开分析,重点介绍我国古代累犯制度的形成,结合当今社会发展现状分析所带来的经济价值。并整理出我国古代累犯制度对当今社会发展中的经济价值分析,
随着国家文化事业发展的不断进步,为使我国国民素质以及文化程度的提高,加大社会科学普及的工作越来越受到国家文化教育部门的关注,而为了使社会科学普及工作拥有更好的效果,需要
以益气养阴、活血化瘀、清热解毒、通里攻下为主的中西医结合综合疗法治疗重症急性胰腺炎,有改善胰腺血循环、抑制胰酶及吸收、促进肠蠕动、抑制细菌移位、保护肠道屏障、抗
幸福观直接影响并指导着人生的实践。幸福观教育是使人们树立科学的幸福观的关键。旨在探究幸福观教育对和谐社会的作用,即在内容上对和谐社会建设起着导向作用,在机制上对社会
安德瑞·高兹认为,资本主义的外在调节是对人性的一种控制和摧残,要解决资本主义的生态危机并实现人的自由自决的社会主义社会,只有通过生态社会主义的途径才有可能。这种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