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两年来,随着我院妇科腹腔镜手术的广泛开展,由于手术中需要安置截石位并头低脚高位,随之也会产生一些与体位有关的并发症。近年文献报道:由于体位不当致诸如腓总神经,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腓肠肌综合征或小腿筋膜综合征,臂丛神经损伤,骶尾部皮肤破损等2,给患者带来不必要的痛苦,而关于此手术体位的改良问题也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因此为防止体位并发症的发生,在体位安置过程中进行了改良。选择临床中用两种体位摆放的效果进行了比较,现报告如下。
资料与方法
2011年10月~2012年6月收治行妇科腹腔镜手术患者200例,年龄19~60岁。无严重心肺疾病,无凝血功能障碍。其中行腹腔镜下子宫次全切80例,不孕症行输卵管再通术24例,子宫肌瘤剥出术78例,子宫全切18例。将患者按入院顺序分单双号随机分为两组:改良截石位组(n=100)和传统截石位组(n=100)。改良组平均年龄48.65岁,体重52kg。传统组年龄49.07岁,体重54kg,两组年龄体重经统计学检验,P>0.05差异无显著意义。
方法:体位摆放方法:传统组采用的摆放方法是患者仰卧于手术台,先行静脉穿刺及气管插管全麻后,将支腿架安装固定在手术台上,根据患者身高调整托腿架的高度,托腿架关节端置于腘窝处,托腿板置于患者大腿,使下肢呈髋关节屈曲90°~100°,外展45°,同时双上肢呈外展位。改良组采用患者仰卧手术台上,在左上肢建立静脉通路,在全麻气管插管前,按改良截石位的方法先将腿架安放好,协助患者臀部移至背板下沿5~6cm,用一自制水袋(已用完的3000ml的等渗冲洗液袋子装约1000ml水封口),放置于患者骶尾部,腰部悬空处用薄软垫垫实。选择清洁、平整、透气性良好的腿套,套于患者腿上,请患者配合将双腿摆放于截石位腿架上,支腿架不应过高,双膝上举不超过30cm,小腿处于水平位,腿托应托住小腿处,避开对腘窝的压迫,在腿托上需加海绵衬垫,注意海棉衬垫平整无皱褶,防止皱褶导致局部组织受压,双腿分开约80°~90°,边摆放边询问患者内外侧以及膝关节是否舒适、受压,检查是否处于功能位,得到患者首肯后,用约束带将双下肢固定到腿架上,麻醉前,再次询问患者双腿安放是否舒适,腿有无发麻感觉,如有不适应加以调整体位,确认无误后开始麻醉。缠有血压计袖带的右上肢用床单固定于身体一侧,左上肢保持外展位,外展不超过90°。
观察指标:观察两组体位舒適度,并重点记录全麻清醒后24小时并发症发生率及首次下床活动时间。
患者舒适度评定指标:患者的舒适度评定指标分为3级,1级为无不适感;2级为轻微不适,有酸痛麻木感,但在忍受范围内;3级为麻木不可忍受。
结果
两组各类手术舒适度比较:两组1级舒适度百分比无显著差异:两组2级舒适度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3级舒适度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讨论
手术体位是患者为适应医疗需要所采取的一种强迫姿势,在病情允许的条件下,增加患者的舒适程度,减少医源性损伤,是以患者为中心的护理模式的具体体现之一。手术体位既要保证能充分暴露手术野,使手术能顺利进行,又要照顾到患者的正常呼吸和循环功能,避免因肢体的关节和神经以及局部组织受压而导致术后并发症。下肢神经损伤和深静脉血栓形成是手术后严重并发症3。传统截石摆放方法易导致小腿静脉回流障碍和腓总神经压迫,加上麻醉后患者的肌肉松弛,全身或局部失去自主能力,术后容易发生与体位摆放相关的并发症。改良截石位,在麻醉前患者意识清醒状态下进行体位摆放,减低因移位后引起的受力不均引起局部受压,避开了对腘窝的压迫,易受压部位均加以保护,增大受力面积,防止局部组织受压,使肢体处于功能位,可有效减少手术24小时并发症的发生,提高患者术后舒适度,操作简便、省力。改良截石位的摆放方法经临床验证,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近两年来,随着我院妇科腹腔镜手术的广泛开展,由于手术中需要安置截石位并头低脚高位,随之也会产生一些与体位有关的并发症。近年文献报道:由于体位不当致诸如腓总神经,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腓肠肌综合征或小腿筋膜综合征,臂丛神经损伤,骶尾部皮肤破损等2,给患者带来不必要的痛苦,而关于此手术体位的改良问题也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因此为防止体位并发症的发生,在体位安置过程中进行了改良。选择临床中用两种体位摆放的效果进行了比较,现报告如下。
资料与方法
2011年10月~2012年6月收治行妇科腹腔镜手术患者200例,年龄19~60岁。无严重心肺疾病,无凝血功能障碍。其中行腹腔镜下子宫次全切80例,不孕症行输卵管再通术24例,子宫肌瘤剥出术78例,子宫全切18例。将患者按入院顺序分单双号随机分为两组:改良截石位组(n=100)和传统截石位组(n=100)。改良组平均年龄48.65岁,体重52kg。传统组年龄49.07岁,体重54kg,两组年龄体重经统计学检验,P>0.05差异无显著意义。
方法:体位摆放方法:传统组采用的摆放方法是患者仰卧于手术台,先行静脉穿刺及气管插管全麻后,将支腿架安装固定在手术台上,根据患者身高调整托腿架的高度,托腿架关节端置于腘窝处,托腿板置于患者大腿,使下肢呈髋关节屈曲90°~100°,外展45°,同时双上肢呈外展位。改良组采用患者仰卧手术台上,在左上肢建立静脉通路,在全麻气管插管前,按改良截石位的方法先将腿架安放好,协助患者臀部移至背板下沿5~6cm,用一自制水袋(已用完的3000ml的等渗冲洗液袋子装约1000ml水封口),放置于患者骶尾部,腰部悬空处用薄软垫垫实。选择清洁、平整、透气性良好的腿套,套于患者腿上,请患者配合将双腿摆放于截石位腿架上,支腿架不应过高,双膝上举不超过30cm,小腿处于水平位,腿托应托住小腿处,避开对腘窝的压迫,在腿托上需加海绵衬垫,注意海棉衬垫平整无皱褶,防止皱褶导致局部组织受压,双腿分开约80°~90°,边摆放边询问患者内外侧以及膝关节是否舒适、受压,检查是否处于功能位,得到患者首肯后,用约束带将双下肢固定到腿架上,麻醉前,再次询问患者双腿安放是否舒适,腿有无发麻感觉,如有不适应加以调整体位,确认无误后开始麻醉。缠有血压计袖带的右上肢用床单固定于身体一侧,左上肢保持外展位,外展不超过90°。
观察指标:观察两组体位舒適度,并重点记录全麻清醒后24小时并发症发生率及首次下床活动时间。
患者舒适度评定指标:患者的舒适度评定指标分为3级,1级为无不适感;2级为轻微不适,有酸痛麻木感,但在忍受范围内;3级为麻木不可忍受。
结果
两组各类手术舒适度比较:两组1级舒适度百分比无显著差异:两组2级舒适度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3级舒适度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讨论
手术体位是患者为适应医疗需要所采取的一种强迫姿势,在病情允许的条件下,增加患者的舒适程度,减少医源性损伤,是以患者为中心的护理模式的具体体现之一。手术体位既要保证能充分暴露手术野,使手术能顺利进行,又要照顾到患者的正常呼吸和循环功能,避免因肢体的关节和神经以及局部组织受压而导致术后并发症。下肢神经损伤和深静脉血栓形成是手术后严重并发症3。传统截石摆放方法易导致小腿静脉回流障碍和腓总神经压迫,加上麻醉后患者的肌肉松弛,全身或局部失去自主能力,术后容易发生与体位摆放相关的并发症。改良截石位,在麻醉前患者意识清醒状态下进行体位摆放,减低因移位后引起的受力不均引起局部受压,避开了对腘窝的压迫,易受压部位均加以保护,增大受力面积,防止局部组织受压,使肢体处于功能位,可有效减少手术24小时并发症的发生,提高患者术后舒适度,操作简便、省力。改良截石位的摆放方法经临床验证,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