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创新体系

来源 :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onzhofpcb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面对新形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出现了不适应的方面,尤其是传统教育方法与现代科技发展差距的不断扩大,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达不到应有的效果。因此,正确认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所面临的新情况、新问题,积极探索与之相适应的新途径,创新思想政治教育体系,对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创新体系; 战略任务
  中图分类号: 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9749(2010)06-0100-03
  
  大学生是十分宝贵的人才资源,当代大学生总体思想政治状况是积极的、健康向上的,主流是好的,但也面临许多新情况、新问题和新挑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亟须在创新中发展。“培养什么人”、“如何培养人”这一重大课题已经提到广大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面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创新和发展对于全面实施科教兴国和人才强国战略,确保我国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始终立于不败之地,确保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宏伟目标,确保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兴旺发达、后继有人,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战略意义。
  
  一、创新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一项重大而紧迫的战略任务
  
  胡锦涛指出:“加强和改进思想教育,过去行之有效的好传统、好方法要坚持,更重要的是要适应新情况,不断探索新方式、方法、手段和机制。”社会转型过程中社会规范、价值标准和行为方式的快速变化,对大学生的健康成长产生深刻的影响,使得一些在校生面临着学业、情感、就业、人际关系和外界环境刺激等方面的心理压力,特别是近年来一些发生在高校校园里的一些非理性行为,更是引起社会的普遍关注和强烈反响,新时期、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创新已是刻不容缓。
  受社会和家庭的影响,多是独生子女的“80”、“90”后大学生追求自我和自由,既要求进步,又抵制不住各种不良风气的诱惑,意志薄弱,他们基本具备了判断是非的能力,但又缺乏控制力。同时,国际国内形势的深刻变化,使大学生面临着大量西方文化思潮和价值观念的冲击,思想更加前卫、复杂,而且变化较快,思想动态难以捕捉和预测,某些腐朽没落的生活方式对大学生的影响不可低估。随着对外开放不断扩大、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人们思想活动的独立性、选择性、多变性和差异性日益增强。这有利于大学生树立自强意识、创新意识、成才意识、创业意识,同时也带来一些不容忽视的负面影响。一些大学生不同程度地存在政治信仰迷茫、理想信念模糊、价值取向扭曲、诚信意识淡薄、社会责任感缺乏、艰苦奋斗精神淡化、团结协作观念较差、心理素质欠佳等问题。
  同时,传统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某些方面存在不少薄弱环节。部门和学校的领导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重视不够,办法不多。全社会关心支持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合力尚未形成。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效性不强,哲学社会科学一些学科教材建设滞后,思想政治教育与大学生思想实际结合不紧,少数学校未把思想政治教育摆在首位、贯穿于教育教学的全过程。学生管理工作与形势发展要求不相适应,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建设亟待加强。创新已成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一项重大而紧迫的战略任务。
  
  二、构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创新体系
  
  多年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采取单向教育模式,重视管理,忽视有针对性的疏导,停留在表面化上。这种现象的出现,关键在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机制过于僵化,仍处于老思想、老理念、老方法、老形式的状态,还是说起来重要、做起来次要、忙起来就不要。就是要根据现代学生的思想特点,贴近学生生活,开展融政治性、知识性、趣味性为一体的多种多样的活动,做到抓住学生的注意力,走进学生的心里,拴住学生的情感,架起沟通的桥梁,化解学生的困惑。
  1.观念更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创新的先导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创新发展需要解放思想和观念更新。要树立以人为本的观念,坚持把思想政治教育与形势政策教育、社会实践有机结合起来,让学生能够深入了解经济社会发展形势,进一步提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实效性和吸引力、感染力,同时要结合实际,切实解决学生生活和学习中存在的实际困难和问题。因此,做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必须改变过去的惯性思维、被动思维、从众思维,努力更新工作观念,“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大学生”。同时,实现由单向性向多向性拓展,由居高临下拓展为深入基层,由偏重灌输拓展为注重渗透,由单一层次拓展为多层次、多侧面的创新工作思路,从而使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创特色、求突破、上水平。
  2.目标调整——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创新的核心
  从“培养什么人”的问题出发,未来人才应是思想道德素质、科技文化素质和身体心理素质的均衡发展,科技本领和人文素养的相互渗透与有机结合的人才,应具有厚基础、宽口径、强能力的全新的知识结构,实现综合素质全面提高与个性充分发展。如何培养高素质的创造型人才,成为高校面临的极具挑战性的课题,对此,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要围绕这一育人目标的变化做出调整与创新,变革人才培养模式。
  在培养目标上,第一,应由狭窄的知识再现型的人才质量观转变为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型的人才质量观;第二,应由整齐划一的人才培养模式转变为灵活多样的人才培养模式;第三,应由单纯重本门学科教育的学科本位观转变为重多学科型的观念;第四,应由一次性教育观念转变为终身教育观念;第五,应由知识积累学习观转变为追求创造的学习观;第六,应由教师主导性转变为充分挖掘学生主体性的教育方式。
  在培养内容上,一要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二要培养学生的创造性个性;三要培养学生的创造性能力。在创造性思维方面,要重点培养学生思维的敏捷性、变通性、精密性、独创性。在创造性个性方面主要是培养学生的好奇心、坚韧性、挑战性、冒险性。而在创造能力培养方面则培养学生学以致用和知识创新能力。
  3.内容更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创新的源泉
  面向知识经济与市场经济时代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要想取得明显成效,就要根据新时期大学生思想活动的新特点,根据不同层次的大学生面临的不同问题,确定教育工作内容,体现时代性和针对性。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主要有两个误导:一是政治化,将本属思想或心理领域的问题上升到意识形态领域;二是简单化,只有政治教育,没有思想教育。在新形势下,传统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已经不能适应形势任务的新要求,而就其本身来说也需不断更新。例如,国家富强、企业兴旺、个人的发展无不依赖对知识的创造和开拓应用,同时,市场经济倡导的竞争观、效益观、协作观、平等观,知识经济时代要求必须树立的可持续发展观、“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观都应成为市场经济和知识经济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新内容。再如,伴随市场经济进程的加快,经济道德观教育日渐凸现出来,商品交换、经济运行的法律约束作用有时不能奏效,必须依赖商品交换、经济运行的道德约束力量加以规范与约束。随着网络信息时代的到来,预防与减少网络犯罪,加强使用网络信息技术的道德教育,也显得日益重要,这些都将成为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新内容。
  4.方法创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创新的基础
  面对当前的诸多挑战,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要讲求春风化雨、潜移默化,而非空谈说教和简单粗暴,并在工作方法上不断创新,由单一灌输转化为双向交流。我们要在灌输方法、效果上有所创新,重在引导,从硬性灌输向软性灌输转换,由单一灌输转化为双向交流,由显性教育向显隐结合转变。在搞好显性教育的同时,将有意识注入和无意识的熏陶相结合,开展隐性教育,潜移默化地将先进思想意识灌输到学生的思想中;由公开教育转化为渗透式教育。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应该渗透到学校的教学和日常管理当中,使思想政治工作和教学、管理相互渗透。从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要求出发,把思想政治工作拓展到大学生活各个方面,在教学管理、服务和文化活动等各个环节,形成隐性化的教育载体。
  5.手段创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创新的根本
  在科学技术发展的今天,如仍依靠形式呆板,缺乏创新性的“一支笔、一张嘴、一本书”的单一说教已不能适应信息化的发展。要利用校园网络对大学生进行教育和引导,使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生动活泼、扎实有效。要充分发挥互联网在培养人、塑造人中的新型载体和重要手段作用。网络中思想政治教育的施教者对受教者的影响更多地取决于受教者的自主选择,以及受教者自觉或不自觉地接受来自网络中的多元化信息的渗透。网络教育所具备的教育个性化和自由化的特征,决定了思想政治教育的施教者可以利用网络最大限度地实现因材施教的教育理念,借助网络技术实现真正意义上的个别化教育。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具有空前的自由度和极强的渗透性,这些都为在思想政治工作中真正遵循“以人为本”的理念,促成思想政治教育手段的多元化提供了契机。
  6.理论创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创新的灵魂
  理论源于实践,又反作用于实践,科学实践需要科学理论的正确指导。回顾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近几年的发展历程,成绩与进步虽是主流,但是我们也不能不忧心地看到:理论创新不够已经成为制约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发展的“瓶颈”。面对理论前瞻性不够,对市场经济与知识经济时代高校思想教育工作的理论探索不够等问题,必须加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理论创新体系建设。第一,要及时根据理论研究的最新成果不断调整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目标,使其更有利于促进大学生素质教育和创新能力培养。第二,要不断探索做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新途径、新方法。第三,要不断加强对教育对象即当代大学生的调查研究,增强工作预见性、决策科学性。第四,要建立一整套鼓励理论创新的机制,鼓励高校思想教育工作者理论创新。第五,要组建一支专兼结合、结构合理的理论研究者队伍。
  7.制度创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创新的保证
  邓小平指出:“制度问题更带有根本性、全局性、稳定性和长期性。”实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创新的关键在于制度创新。制度创新应包含以下内容:一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人事制度创新,要通过大力推行竞争上岗制度、公开选拔制度等,确保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队伍素质精良。二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成效评估的制度创新,必须从过去用一个模式、一个标准评估学生,转变到站在注重发展学生个性,促进学生全面和谐发展的角度评估学生上来;从过去注重学生的品德外在行为表象评估,转变到内外结合,以内部价值取向评估为主的评估方向上来;从过去注重学生品德知识掌握程度的评估转变到道德自律能力、践行能力的评估上来。三是对学校的各项管理制度包括校规校纪、班规班纪等制度的创新。四是建立健全符合创造型人才培养的激励制度,如鼓励创造奖励发明制度等。
  8.队伍建设——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创新的关键
  面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面临的新环境、新趋势、新规律,需要建设一支富有创造性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队伍。首先要强化继续教育。通过各种培训方式,使队伍素质根据形势任务发展要求不断提高。其次要加强调查与理论研究。总结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失败的教训,使之深刻认识到:不是思想教育乏力,而是调查研究教育对象乏力。加强调查与理论研究之风,既能促进我们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变化在感悟上具有前瞻性,又能使在决策上具有科学性。再次要建立一整套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考核评估体系,以此诱发与激励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进行工作创新。这支队伍要体现以下“三新”和“三个转变”。“三新”即:观念新,不墨守成规,树立全新的教育观;知识新,能够积极主动地学习人类文明的最新成果,较快地接受市场经济及信息技术等前沿知识,并能及时将这些新知识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不断赋予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以鲜活的内容;手段新,要善于吸收最新的教育科学成果,掌握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现代教育技术,不断探索做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手段与艺术,以适应不断变化的教育形势和教育对象。“三个转变”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由教师主导论向学生主体论转变,由教育管理学生成才转变为服务学生成才,由强调学生共性教育转变为注重个性教育。
  随着青年学生社会化进程的加快,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空间将进一步拓展,其课堂和阵地将由学校延展到社会生活的诸多方面。如果限于高校校园,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显然会落后于形势与任务发展的要求。对此,我们必须树立大教育观念,创造性地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与家庭教育、社会教育有机融合,将传统课堂教育与网络教育、远程教育相融合,将学校思想理论教育与实践教育有机融合。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意见[N].人民日报,2004-10-15(1).
  [2]邓小平文选(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333.
  [3]深入学习全面领会中央关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新思想新思路新举措[N].光明日报,2005-08-25.
  [4]马奇柯.论思想政治教育保障机制[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07(2):3.
  [5]张建阔.新时期我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问题分析[D].长春:东北师范大学,2007.
   [责任编辑:张俊华]
其他文献
摘要:高校德育社会化研究是高校德育领域的一个前沿性课题,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高校德育社会化问题开始引起学者们的关注,并逐渐走进学术研究的视野。到目前为止,学术界对高校德育社会化的内涵、必然性、存在的问题和实现途径进行了初步的探讨,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仍需进一步深化高校德育社会化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   关键词:德育社会化; 德育理论; 德育实践; 思想政治教育; 研究综述   中图分类号:
摘要:瑞士联邦是一个多元文化融合体,其思想政治教育在坚持实用和理性原则的基础上,突出“六个意识”即国家意识、民主意识、法律意识、责任意识、公德意识和职业道德意识的培养,并把思想政治教育活动融入到社会生活中去,形成了社会、学校、家庭和个体“四位一体”的互动模式,有效的提高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瑞士思想政治教育的诸多特色和经验对我国的思想政治教育实践具有重要的启发意义。   关键词:瑞士; 思想政治
土地利用结构优化是指导土地资源有效利用的主要手段,是实现区域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方向。土地利用空间格局优化配置是完成土地利用结构优化的主要方法,对其进行研究可以实现土
日光温室在中国反季节蔬菜生产中发挥重要作用。日光温室传统的土壤栽培存在的土壤连作障碍、水肥资源浪费、地下水污染等资源环境问题制约着其可持续发展。而日光温室生产过
摘要:大学生自我同一性的确立在大学的教育目标中占有重要地位,而大学生自我同一性的确立又与高校人文素质课有着内在关联。就高校而言,有必要以人文素质课促进大学生自我同一性的积极确立,此种探究实践的展开将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与现实意义。   关键词:人文素质课; 大学生; 自我同一性   中图分类号: 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9749(2010)06-0049-04      大学生
摘要:《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作为当前全国高校普遍开设的一门新的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已引起了相关专家、学者和教师的重视和关注。从对当代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素质教育层面来看,它在转型时期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教育工作中有着重要的意义,它是对当代大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阵地,也是当代大学生政治观素质教育的重要手段,还是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教育的主要途径。   关键词: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思想政治素质教育; 爱
崩岗作为南方典型土壤侵蚀现象,研究其土壤抗剪强度有助于认识崩壁崩塌的作用机理,对崩岗治理具有现实意义。本研究选取福建省安溪县一处典型崩岗崩壁,根据土壤特征将其划分
摘要:从价值维度的视角来解读《形势与政策》课课程的教学层次,在明确价值维度基础上,以“三经四纬”来解析和构建《形势与政策》课课程教学体系。“三经”是《形势与政策》课教学宏观、中观和微观纵向的三层价值维度。以学生为受动者,这些价值维度可分为世界观和方法论、政治人格塑造、公民素质提高和人生道路设计四个不同的层次。“四纬”是《形势与政策》课教学体系的横向实施路径,即课程内容模块化,教学方式多样化,教学环
摘要:作为通过高等教育入学考试走出农村走入城市中的一个特殊群体,农村大学生在生存境遇上有着共性的特征,在思想道德、心理素质等方面表现出来自身的特点,高校对农村大学生群体的思想政治工作要有针对性开展,才能取得好的成效。  关键词:农村大学生; 生存境遇; 思想现状; 人文关怀; 道德教育  中图分类号: G61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9749(2010)06-0098-02    农
我国自70年代开始大量生产和施用化肥,促使我国粮食产量不断攀升的同时,也造成了诸如土壤酸化、水体污染、大气污染等一系列问题。水稻、小麦、玉米作为我国三大粮食作物,对保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