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李浩,一九七一生于河北,中国作家协会会员,现为河北省作协专业作家。著有小说集《谁生来是刺客》《侧面的镜子》《蓝试纸》《父亲,镜子和树》《告密者》,长篇小说《如归旅店》《镜子里的父亲》,评论集《阅读颂,虚构颂》等。曾获第四届鲁迅文学奖,第三届蒲松龄全国短篇小说奖,第十二届庄重文文学奖等。
我和鲍贝说,我们之前见过。在古县,《名作欣赏》的会议上。当然也只是一个照面,她从西藏过来,和几个朋友一起。她完全没有印象:你在?你也在?我说是的,我在。在那个关于70后写作的会议上,我评的是阿袁的小说。她大约是装作恍然,其实还是没有印象:是啊是啊,我们……说过话不?没有。我说,我们没说过话。但那是,我们的第一次见面。之所以这样说,是因为当我们在鲁28同学的时候,鲍贝把它当成是我们的第一次相识。或许正是这一插曲,让我和鲍贝熟络起来,成为了好朋友。
来自杭州的鲍贝携带着江南的气息,雨水的、柳丝的和梅花的——是的,她符合我关于江南女性的全部想象:她身上有那种静雅、古典,甚至略显娇嗔气的美,轻的,柔的,甚至有种需要呵护,但不可亵慢的软。分外得体的布衣、旗袍,在貌似淡然的平与和中又能让她时时不经意地让人关注。她,也会把自己的那份静雅带入到她的周围,她的环境中,譬如在28届鲁迅文学院高研班她的宿舍里:那种略带有“格式化”的房间竟然被她布置得温馨舒适,她懂得利用,懂得移借:一张平常的桌子被她挪至一侧成为了茶台,一下子,让整个房间显得阔大了,也生出了雅趣。那些自带的茶具自显它主人的心性和品好,而即使那些平常器物,像一只小碗一个水瓶,经她插入在外面采来的小花和枝叶,自也有一种贴近的美出来,那种气息是润的,渗入的,不会给人半点的燥气和压迫。再譬如,在我们显得乱哄哄的酒席上,她一边得体地融入,一边将那份东方化的古典气息保持着。酒至微酣,那些有性情的人自然很容易酒至微酣,于是大家怂恿唱歌,于是……怂恿的人有我,唱,我不行也不敢,但敲边鼓的事却好做,一个个唱下来,待到鲍贝。越剧,《沙漠王子·算命》。时隔……已有半年,但我还清晰记得她一开口时给我的“惊艳感”,“手扶琴儿心悲惨,自己的命儿我自己算……”如泣如诉,回声袅袅,珠玉倾盘,她让自己的身侧形成一条涓细的涡流,让人在不自觉中沉浸。我得承认,来自于江南的女子能够轻声燕语,唱得越剧或者评弹,也是我“江南想象”中的一种,只是我没有想到她会唱得那样好,那样动心动情。后来我重听《沙漠王子·算命》的几个版本,却依然觉得,鲍贝的演唱更有感染,更有余味。
鲍贝爱梅。她有一枚漂亮的闲章,吻梅堂,而嘱我写给她的小楷也是和梅花相关的诗句,我抄录的是姜白石的《暗香疏影》,抄录的是杨万里的《钓雪舟倦睡》:小阁明窗半掩门,看书作睡正昏昏。无端却被梅花恼,特地吹香破梦魂。杨万里的这首是鲍贝的要求,她极为喜欢这首诗,至今,我还欠她一幅梅花图,于我这确是一个已经答应却不敢轻易对付的“债务”。鲍贝说,她家院里也栽有一株梅树,她觉得,梅树与她有共用的魂——是的,这也是我的感觉,有时我觉得,坐在对面慢慢品茶的鲍贝就是一树开出的梅花,那树梅花,开在她的品性里。
梅的品性:对应于鲍贝,在这里我说的还多是她柔性的部分,静雅的部分,花朵的部分,而它和她都还有另一面,强韧的和骨傲的一面,如果取消或者忽略了这一面,梅的品性是不完整的,对鲍贝的认识也是不完整的。在这里,我愿先借用郭建强在《当美成为范式,何妨再冲动一点》里的描述,我觉得,他更是一个懂得的人:“游走世界,常常独自踏上通往冒险旅途的鲍贝,其实是个典型的江南女子……这个江南女子不寻常,不寻常在于她以自己的一次次行动,在向已经成为国人审美范式的故乡表达着某种不满足感,甚至是反叛;还在于,她不惜熬夜毁容般的坚强,向充满享乐和富足感的物质中国表达抗议,并且独寻所思所爱。”“鲍贝的出走往往带着私奔般的热情。她不在乎穿着拖鞋去旅游,也不在乎是否独自一个人的缠绵……鲍贝的出行直截了当,删繁就简,直奔核心,直夺与汉地迥异的文化核心。而在异质的文化地理区域,鲍贝并不打算作奈保尔式的精确研读后的定点发炮和发言——鲍贝不使用工具,她相信的是她的眼睛,她的身体,她的心灵;她只愿意以最本我的生命感觉,切入不同于已的人们的内心。”——没错儿,鲍贝时常会有独自的、想走就走的旅行,这份旅行里探险和冒险是并存的,险,在这里很可能并不是一个轻飘的、无质量的词,尤其是在全然的陌生当中。在那时,她也许会表现出另外的一面,凌然的、强韧的、决意的……只是,我不太认为这是“分裂”出去的另一个鲍贝或另一枝梅,不,还是统一的,如同向不同的向度伸展出去的两条枝杈……就如梅树,开出的花朵自有它的娇弱感,但同时,那种强韧也在着,始终地在着。她有着处处妥帖的精细,也有着不饰不伪的直截了当,她有着水质的轻绵却也可以经霜傲雪,这在鲍贝那里自是圆融。鲁院学习期间,因为时间的关系鲍贝似乎并无过于遥远的旅行,但周未或者某个休息日,她还是会安排下说走就走的旅行,不和任何人招呼……我是在她的微信里见到她的“旅行”的,她随意地将路径的美收集起来,放进记忆的行囊中。她时常独身一人前去,这,也如梅的品性。
在鲁迅文学院学习期间,两次的社会实践我都因事未能参与,鲍贝“在旅行中”的样子是怎样的我无所知,在这里,我无法弥补“细节缺失”的遗憾。其实我很想知道在我们品茶、聊天、谈写作之外的鲍贝是怎样安置她在旅行中的生活的,她留在小说里的蛛丝马迹并不能全然地补充这份遗憾。
我当然不能不提及鲍贝是一名作家,是一名有着众多粉丝、卓有影响力的青年作家,我读过的就有《观我生》《书房》《空阁楼》……邱华栋说她属于“低调的实力派”,确然,鲍贝并不是张扬的写作者,她不屑于自我宣传也不屑于……以至于,一个有她作品的研讨会,她竟然中途退场,回自己的房间里喝茶去了。这样由着自己性情“中途退场”的在我印象里还有另一个人,奥尔罕·帕慕克,“写作是我喜欢的事,我也愿意交流,但俗话套话我不想费时间听。”她的退场让我这个主持人略有尴尬,但也理解,甚至小有敬意:写作是她喜欢的事,在这件喜欢的事中,她不太在意利益钝害。这,何尝又不是梅的品性呢。她写着,是因为她需要,是因为她试图向相通的人表达,她不想在这里塞入怎样的曲媚,哪怕出于“人情世故”。
她写着,她试图表达——鲍贝写下的文字有一种诉说感,有种娓娓道来的流畅,其中不乏小小的华美之处。她善于经营故事、设置波澜,让它有多条线的交织和并进,让我们随着故事的推动而进入到旅程,生出感吁和打动。当然不止于此,读着,你会发现她讲的那个异域的、陌生的故事不只是他人的,也是你的,是此下的生活中,你试图想、试图想清楚的,是你在精神世界中一直得不到答案的疑难……它让人思忖。她关注命运、可能、陌生和冒险,关注罪与罚,关注灵魂和它的种种可能性。“就如走在这条赎罪的道路上,没有什么罪是不可以被原谅的。生与死,爱与恨,俱在一念之间。”这是鲍贝设在《观我生》中的句子,它是追问的起点,而不是终点,这个“一念之间”其实足够漫长,让你在读完书的最后一个词之后它的余韵还在。
就像,我听完鲍贝在酒宴上的演唱,感觉意味犹在一样。
我和鲍贝说,我们之前见过。在古县,《名作欣赏》的会议上。当然也只是一个照面,她从西藏过来,和几个朋友一起。她完全没有印象:你在?你也在?我说是的,我在。在那个关于70后写作的会议上,我评的是阿袁的小说。她大约是装作恍然,其实还是没有印象:是啊是啊,我们……说过话不?没有。我说,我们没说过话。但那是,我们的第一次见面。之所以这样说,是因为当我们在鲁28同学的时候,鲍贝把它当成是我们的第一次相识。或许正是这一插曲,让我和鲍贝熟络起来,成为了好朋友。
来自杭州的鲍贝携带着江南的气息,雨水的、柳丝的和梅花的——是的,她符合我关于江南女性的全部想象:她身上有那种静雅、古典,甚至略显娇嗔气的美,轻的,柔的,甚至有种需要呵护,但不可亵慢的软。分外得体的布衣、旗袍,在貌似淡然的平与和中又能让她时时不经意地让人关注。她,也会把自己的那份静雅带入到她的周围,她的环境中,譬如在28届鲁迅文学院高研班她的宿舍里:那种略带有“格式化”的房间竟然被她布置得温馨舒适,她懂得利用,懂得移借:一张平常的桌子被她挪至一侧成为了茶台,一下子,让整个房间显得阔大了,也生出了雅趣。那些自带的茶具自显它主人的心性和品好,而即使那些平常器物,像一只小碗一个水瓶,经她插入在外面采来的小花和枝叶,自也有一种贴近的美出来,那种气息是润的,渗入的,不会给人半点的燥气和压迫。再譬如,在我们显得乱哄哄的酒席上,她一边得体地融入,一边将那份东方化的古典气息保持着。酒至微酣,那些有性情的人自然很容易酒至微酣,于是大家怂恿唱歌,于是……怂恿的人有我,唱,我不行也不敢,但敲边鼓的事却好做,一个个唱下来,待到鲍贝。越剧,《沙漠王子·算命》。时隔……已有半年,但我还清晰记得她一开口时给我的“惊艳感”,“手扶琴儿心悲惨,自己的命儿我自己算……”如泣如诉,回声袅袅,珠玉倾盘,她让自己的身侧形成一条涓细的涡流,让人在不自觉中沉浸。我得承认,来自于江南的女子能够轻声燕语,唱得越剧或者评弹,也是我“江南想象”中的一种,只是我没有想到她会唱得那样好,那样动心动情。后来我重听《沙漠王子·算命》的几个版本,却依然觉得,鲍贝的演唱更有感染,更有余味。
鲍贝爱梅。她有一枚漂亮的闲章,吻梅堂,而嘱我写给她的小楷也是和梅花相关的诗句,我抄录的是姜白石的《暗香疏影》,抄录的是杨万里的《钓雪舟倦睡》:小阁明窗半掩门,看书作睡正昏昏。无端却被梅花恼,特地吹香破梦魂。杨万里的这首是鲍贝的要求,她极为喜欢这首诗,至今,我还欠她一幅梅花图,于我这确是一个已经答应却不敢轻易对付的“债务”。鲍贝说,她家院里也栽有一株梅树,她觉得,梅树与她有共用的魂——是的,这也是我的感觉,有时我觉得,坐在对面慢慢品茶的鲍贝就是一树开出的梅花,那树梅花,开在她的品性里。
梅的品性:对应于鲍贝,在这里我说的还多是她柔性的部分,静雅的部分,花朵的部分,而它和她都还有另一面,强韧的和骨傲的一面,如果取消或者忽略了这一面,梅的品性是不完整的,对鲍贝的认识也是不完整的。在这里,我愿先借用郭建强在《当美成为范式,何妨再冲动一点》里的描述,我觉得,他更是一个懂得的人:“游走世界,常常独自踏上通往冒险旅途的鲍贝,其实是个典型的江南女子……这个江南女子不寻常,不寻常在于她以自己的一次次行动,在向已经成为国人审美范式的故乡表达着某种不满足感,甚至是反叛;还在于,她不惜熬夜毁容般的坚强,向充满享乐和富足感的物质中国表达抗议,并且独寻所思所爱。”“鲍贝的出走往往带着私奔般的热情。她不在乎穿着拖鞋去旅游,也不在乎是否独自一个人的缠绵……鲍贝的出行直截了当,删繁就简,直奔核心,直夺与汉地迥异的文化核心。而在异质的文化地理区域,鲍贝并不打算作奈保尔式的精确研读后的定点发炮和发言——鲍贝不使用工具,她相信的是她的眼睛,她的身体,她的心灵;她只愿意以最本我的生命感觉,切入不同于已的人们的内心。”——没错儿,鲍贝时常会有独自的、想走就走的旅行,这份旅行里探险和冒险是并存的,险,在这里很可能并不是一个轻飘的、无质量的词,尤其是在全然的陌生当中。在那时,她也许会表现出另外的一面,凌然的、强韧的、决意的……只是,我不太认为这是“分裂”出去的另一个鲍贝或另一枝梅,不,还是统一的,如同向不同的向度伸展出去的两条枝杈……就如梅树,开出的花朵自有它的娇弱感,但同时,那种强韧也在着,始终地在着。她有着处处妥帖的精细,也有着不饰不伪的直截了当,她有着水质的轻绵却也可以经霜傲雪,这在鲍贝那里自是圆融。鲁院学习期间,因为时间的关系鲍贝似乎并无过于遥远的旅行,但周未或者某个休息日,她还是会安排下说走就走的旅行,不和任何人招呼……我是在她的微信里见到她的“旅行”的,她随意地将路径的美收集起来,放进记忆的行囊中。她时常独身一人前去,这,也如梅的品性。
在鲁迅文学院学习期间,两次的社会实践我都因事未能参与,鲍贝“在旅行中”的样子是怎样的我无所知,在这里,我无法弥补“细节缺失”的遗憾。其实我很想知道在我们品茶、聊天、谈写作之外的鲍贝是怎样安置她在旅行中的生活的,她留在小说里的蛛丝马迹并不能全然地补充这份遗憾。
我当然不能不提及鲍贝是一名作家,是一名有着众多粉丝、卓有影响力的青年作家,我读过的就有《观我生》《书房》《空阁楼》……邱华栋说她属于“低调的实力派”,确然,鲍贝并不是张扬的写作者,她不屑于自我宣传也不屑于……以至于,一个有她作品的研讨会,她竟然中途退场,回自己的房间里喝茶去了。这样由着自己性情“中途退场”的在我印象里还有另一个人,奥尔罕·帕慕克,“写作是我喜欢的事,我也愿意交流,但俗话套话我不想费时间听。”她的退场让我这个主持人略有尴尬,但也理解,甚至小有敬意:写作是她喜欢的事,在这件喜欢的事中,她不太在意利益钝害。这,何尝又不是梅的品性呢。她写着,是因为她需要,是因为她试图向相通的人表达,她不想在这里塞入怎样的曲媚,哪怕出于“人情世故”。
她写着,她试图表达——鲍贝写下的文字有一种诉说感,有种娓娓道来的流畅,其中不乏小小的华美之处。她善于经营故事、设置波澜,让它有多条线的交织和并进,让我们随着故事的推动而进入到旅程,生出感吁和打动。当然不止于此,读着,你会发现她讲的那个异域的、陌生的故事不只是他人的,也是你的,是此下的生活中,你试图想、试图想清楚的,是你在精神世界中一直得不到答案的疑难……它让人思忖。她关注命运、可能、陌生和冒险,关注罪与罚,关注灵魂和它的种种可能性。“就如走在这条赎罪的道路上,没有什么罪是不可以被原谅的。生与死,爱与恨,俱在一念之间。”这是鲍贝设在《观我生》中的句子,它是追问的起点,而不是终点,这个“一念之间”其实足够漫长,让你在读完书的最后一个词之后它的余韵还在。
就像,我听完鲍贝在酒宴上的演唱,感觉意味犹在一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