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高等教育与基础教育衔接问题已经被人们和热点问题所关注,许多研究人员进行了深入研究,但从未从教学内容到系统性结论的培养模式,基础教育培训模式的教学内容向 一定程度上没有一个好的大学教学内容和培养模式。
【关键词】大学;高中物理;课程衔接
关于物理学科在大学和高中的衔接问题,在国內很早就引起了人们的重视,1984年,梁昆森先生在《引导一年级大学生适应学习上的转变》一文中就指出:大、中物理课程在课程目标的设置上是不同的,大学一年级学生仍然保留着许多高中生的特点,高中到大学转型并未得到充分落实,因此很难适应大学物理课程。梁坤先生认为,高中生面临的问题往往是采用“连锁反应”,通过已知量,然后插入一定的物理公式,最后得出结论认为未知等等。但在无边的宇宙中,事物的接触错综复杂,已知量和未知量交织成一个网络,它会让学生感到困难,找不到突破口。 他想到这一点,让学生不怕未知,打破“连锁反应”的束缚,想要用已知量和未知量的方程一起使用。
根据大学与高中物理学之间的联系,中国知网的搜索关键词 “大学物理”,“高中物理”和“桥接”可以搜索139种电子刊物,并且近年来的文章数量呈上升趋势。鉴于高中物理与大学物理基础课程的衔接,国内学者主要从教学内容,物理科学思想与方法,学生学习方法,教师教学方法等方面进行了研究。在教学内容的大,中等物理凝聚力方面,不同的研究者有不同的观点。蔡领认为:大学物理和高中物理在知识结构上有着相似的体系,但是在知识内容上存在"空白"或"台阶",教师应降低教学起点补充教学内容。高海燕在《大学物理与高中物理课程光学部分的衔接研究》一文中对比了人教版髙中物理教材和理工类大学物理教材中光学部分,指出了高中物理中的很多结论是大学物理中的一个特例,这一点在电磁学、力学方面尤为突出。罗仁梭则认为:大学物理和高中物理的内容关系是化学式"的螺旋结构,大学物理的很多内容是对高中物理的提高和发展,如果把大学物理中遇到的很多问题进行简化(如理想化模型,恒定条件等),就可回到与高中物理相同的表现形式。从材料上文章可以看出,高中物理的内容被列为大学物理的“特例”,大学物理的内容是一个“系统”,为了让学生更好地转型从高中物理“特例”到大学物理的“系统”,必须从课程内容设置,学生学习方法,思维方式等方面进行变革。在大,中等身体上凝聚思想和方法,何晓光等人认为;要实现高中物理的有效实现,必须从宏观到微观,从不变到变量,从初等数学到高等数学思维的转变;从被动学习到主动学习,从工作手册到分析理解转换的方法。叶红海强调;高中物理中的大学物理是一个更完整,更实体的系统,它要求学生具有更强的逻辑思维能力和抽象思维能力。贾君茹等人则强调:高中物理恒定条件的思维已经不能处理大学物理的问题了,而积分、求导等高等数学的手段正好可解决大学物理中的"变量"问题,高等数学和大学物理的融合成为解决大学物理教学的关键手段。从文献可看出,高中生缺少抽象和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初等数学的手段已经不能解决大学物理相关问题,应重视大一新生高等数学的教学。
关于大、中物理在学生学习方法上的衔接,宋晓丽在《浅谈大学物理与高中物理的教学衔接问题》一文中阐述道,高中生对物理的学习方法可归结为对知识的记忆和题海战术,而大学物理难度大,内容深,对于物理概念、规律更多的是理解,这就需要学生在裸前进行预习,课后复习并查阅大量的资料。伍春燕等人也提到了类似的观点,他们认为,高中物理所采取的题海战术的学习方法对?于大学物理是行不通的,大学物理更注重对物理概念的理解,对物理问题的深入分析,应该采用理解-分析式的学习方法。由于课程内容多,难度大,所在课前课后一定耍做到预习和复习。可看到,大学物理和高中物理的学习方法截然不同,大学物理的学习不再强调题海战术,更加重视学生的自主学习。
黄熙明确指出了一线教师应该采取肩发式教学,把握好第一堂课,穿插物理学史。徐红霞在谈到了教师应重视绪论课,采用后发式的教学方法,并开展研巧性学习课题。
苏敏则认为:从不同的角度对教学模式有不同的认识,结构模式观认为教学模式就是教学结构,是在一定理论指导下的教学活动的基本框架。程序模式观认为教学模式就是教学样式,方法观认为教学模式就是教学方法。
苏义林在《教学策略研究》一文中指出;教学策略是在教学目标的指导下,根据特定的教学内容和教学任务所形成的具有一定意义的教学方案。外国研究者阿姆斯特朗将教学策略定义为"为了帮助学生达到某一教学目标所安排的一系列的教学巧动"。可看出,阿姆斯特朗认为教学策略即教学设计。教學策略是关于教学活动的整体概述,而不是关于教学内容的具体表现形式。关于教学策略的定义,可认为教学策略是为了达到一定的教学目标而采取的各种方法、方式、媒体的总和。教学策略之于教学模式而言更为灵活,指向具体的教学行为,但结构性不强。
由上文献综述了解到,很少有学者将现行高中选修选考模式与大、中物理衔接联系在一起,本综述正是此为出发点。
参考文献:
[1]关于大学物理教学方法的探讨[J].宋晓丽.科技展望.2016(31)
[2]大学物理课上应用同伴教学法的教学效果研究[J].付静,李丹,黄丹.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6(19)
[3]大学物理慕课的设计、建设与应用实践[J].陈小平,刘建强.大学物理.2016(09)
[4]现行高中选修选考模式下的大、高中物理课程衔接[J].杨凯超,杨正义,朱广天.物理与工程.2016(04)
【关键词】大学;高中物理;课程衔接
关于物理学科在大学和高中的衔接问题,在国內很早就引起了人们的重视,1984年,梁昆森先生在《引导一年级大学生适应学习上的转变》一文中就指出:大、中物理课程在课程目标的设置上是不同的,大学一年级学生仍然保留着许多高中生的特点,高中到大学转型并未得到充分落实,因此很难适应大学物理课程。梁坤先生认为,高中生面临的问题往往是采用“连锁反应”,通过已知量,然后插入一定的物理公式,最后得出结论认为未知等等。但在无边的宇宙中,事物的接触错综复杂,已知量和未知量交织成一个网络,它会让学生感到困难,找不到突破口。 他想到这一点,让学生不怕未知,打破“连锁反应”的束缚,想要用已知量和未知量的方程一起使用。
根据大学与高中物理学之间的联系,中国知网的搜索关键词 “大学物理”,“高中物理”和“桥接”可以搜索139种电子刊物,并且近年来的文章数量呈上升趋势。鉴于高中物理与大学物理基础课程的衔接,国内学者主要从教学内容,物理科学思想与方法,学生学习方法,教师教学方法等方面进行了研究。在教学内容的大,中等物理凝聚力方面,不同的研究者有不同的观点。蔡领认为:大学物理和高中物理在知识结构上有着相似的体系,但是在知识内容上存在"空白"或"台阶",教师应降低教学起点补充教学内容。高海燕在《大学物理与高中物理课程光学部分的衔接研究》一文中对比了人教版髙中物理教材和理工类大学物理教材中光学部分,指出了高中物理中的很多结论是大学物理中的一个特例,这一点在电磁学、力学方面尤为突出。罗仁梭则认为:大学物理和高中物理的内容关系是化学式"的螺旋结构,大学物理的很多内容是对高中物理的提高和发展,如果把大学物理中遇到的很多问题进行简化(如理想化模型,恒定条件等),就可回到与高中物理相同的表现形式。从材料上文章可以看出,高中物理的内容被列为大学物理的“特例”,大学物理的内容是一个“系统”,为了让学生更好地转型从高中物理“特例”到大学物理的“系统”,必须从课程内容设置,学生学习方法,思维方式等方面进行变革。在大,中等身体上凝聚思想和方法,何晓光等人认为;要实现高中物理的有效实现,必须从宏观到微观,从不变到变量,从初等数学到高等数学思维的转变;从被动学习到主动学习,从工作手册到分析理解转换的方法。叶红海强调;高中物理中的大学物理是一个更完整,更实体的系统,它要求学生具有更强的逻辑思维能力和抽象思维能力。贾君茹等人则强调:高中物理恒定条件的思维已经不能处理大学物理的问题了,而积分、求导等高等数学的手段正好可解决大学物理中的"变量"问题,高等数学和大学物理的融合成为解决大学物理教学的关键手段。从文献可看出,高中生缺少抽象和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初等数学的手段已经不能解决大学物理相关问题,应重视大一新生高等数学的教学。
关于大、中物理在学生学习方法上的衔接,宋晓丽在《浅谈大学物理与高中物理的教学衔接问题》一文中阐述道,高中生对物理的学习方法可归结为对知识的记忆和题海战术,而大学物理难度大,内容深,对于物理概念、规律更多的是理解,这就需要学生在裸前进行预习,课后复习并查阅大量的资料。伍春燕等人也提到了类似的观点,他们认为,高中物理所采取的题海战术的学习方法对?于大学物理是行不通的,大学物理更注重对物理概念的理解,对物理问题的深入分析,应该采用理解-分析式的学习方法。由于课程内容多,难度大,所在课前课后一定耍做到预习和复习。可看到,大学物理和高中物理的学习方法截然不同,大学物理的学习不再强调题海战术,更加重视学生的自主学习。
黄熙明确指出了一线教师应该采取肩发式教学,把握好第一堂课,穿插物理学史。徐红霞在谈到了教师应重视绪论课,采用后发式的教学方法,并开展研巧性学习课题。
苏敏则认为:从不同的角度对教学模式有不同的认识,结构模式观认为教学模式就是教学结构,是在一定理论指导下的教学活动的基本框架。程序模式观认为教学模式就是教学样式,方法观认为教学模式就是教学方法。
苏义林在《教学策略研究》一文中指出;教学策略是在教学目标的指导下,根据特定的教学内容和教学任务所形成的具有一定意义的教学方案。外国研究者阿姆斯特朗将教学策略定义为"为了帮助学生达到某一教学目标所安排的一系列的教学巧动"。可看出,阿姆斯特朗认为教学策略即教学设计。教學策略是关于教学活动的整体概述,而不是关于教学内容的具体表现形式。关于教学策略的定义,可认为教学策略是为了达到一定的教学目标而采取的各种方法、方式、媒体的总和。教学策略之于教学模式而言更为灵活,指向具体的教学行为,但结构性不强。
由上文献综述了解到,很少有学者将现行高中选修选考模式与大、中物理衔接联系在一起,本综述正是此为出发点。
参考文献:
[1]关于大学物理教学方法的探讨[J].宋晓丽.科技展望.2016(31)
[2]大学物理课上应用同伴教学法的教学效果研究[J].付静,李丹,黄丹.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6(19)
[3]大学物理慕课的设计、建设与应用实践[J].陈小平,刘建强.大学物理.2016(09)
[4]现行高中选修选考模式下的大、高中物理课程衔接[J].杨凯超,杨正义,朱广天.物理与工程.2016(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