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本文讨论了高校英语口译教学由“照本宣科”的“标准化教学”向“心口传授”的“师徒制”改革的合理性,并提出了在该制度下,教师从“讲师”到“师傅”的身份转换为其带来新的责任和挑战。
【关键词】师徒制 口译教学 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7)04-0101-02
一、导言
英语口译课程是英语专业学生本科和研究生阶段的必修课,是一门高级的综合课程,更是一门高级的技术课程。担任口译教学的老师一般需为相关的专业教师或有丰富口译实战经验的教师。口译教学的最重要的任务之一就是培养学生掌握口译技能或成为称职的口译。这样一门课程,和其他诸如读写、听口等以基础能力培养作为任务的课程相比,专业性、技术性、职业性的特点更显著。
而“师徒制”正是一种在我国由来已久,在各类职业教育领域的一种师生关系。“师徒制”由“师傅”取代“讲师”,并在教学方式上,以“心口相传”取代了“标准化的统一教学”,旨在对学生进行学习、工作、生活等方面的指导,使学生更好、更快地融入职业环境。这样的体制无疑和高校的口译教学的任务和特点十分吻合。因而,很有必要将口译教学中教师的身份和任务重新定义。本文将集中讨论英语口译教学向“师徒制”改革的合理性及该制度下口译教师面临的新的挑战。
二、“师徒制”改革的合理性
实际上,口译课堂最显著的特点就是“非标准化”,这点和传统的综合英语标准化课程有极大的差别。具体来说,教学方式和程序上,几乎每位教师都有其极有个性的方式和重心。以市场上常见的教材为例,口译教材的编者一般为有经验和名望的口译员出身,但所编著的各类教材的教学安排,基本上都大相径庭。
另外,从教学效果上,不同教师培养下学生的口译学习成果差异要显著得多,且具有极强的“师承性”。以口译笔记为例,每一位口译员的笔记风格都不同,所使用的简写符号等也有显著差异,但均明显有其授业教师所用笔记的影子,在固定下来后,成为一种相对固定而独立独特的风格,并在有条件的情况下,可以继续传承。
还有,学生(徒弟)的个人素质、潜力、强项也极其“非标准化”。教授学生口译课程达成既定任务远远比教授普通的综合课程有更多、更个性化的内容。因而,口译教学根本就不是,也不能是“标准化教学”。对于英语口译教学而言,教师所应做的远非使用标准化教材采用标准化的方式讲解标准化的内容,相反,教师个人的技术、态度、经验、资源是这样的课程的授课中心。口译教师要做的是“师傅”而不是“讲师”,要“心口相传”而非简单地践行“标准化教学”的“套路”。所以,口译教师应该认识到口译教学“师徒制”的合理性和必要性,也应该认识到维系这种师生关系所应肩负的责任和面对的挑战。
三、“师徒制”改革的挑战
1.技能传授
“师徒制”下的口译教学重心在于技能的传授。口译教学的重点绝不是简单的词汇和语法这类基础知识教学,而是教师真实的口译技能的传授,例如:记忆技巧、笔记技巧、听译技巧、翻译技巧等。教师需要向学生传授独门的技术技能,帮助学生从简单的语言使用者向熟练的双语转换者转变。
2.经验传授
“师徒制”下的师傅的心口相传中相当重要的一部分就是经验的传授。所传授的经验包括学习口译的经验,课后训练的经验,以及最重要的——实战实践的经验。这样的经验绝非写在书本中,也绝非可以标准化,这是“校园里没有的知识”。
3.态度传授
“师徒制”下的师傅对于徒弟的影响还包括人格上的影响。在传授口译中,徒弟会潜移默化地接受师傅的人格和价值,因而在心口传授时,教师需要注意态度的传授,包括学习态度、工作态度,甚至包括处世的态度,注意自身的言行可能会对学生造成的影响。
4.人脉传授
“师徒制”很重要的一部分就是人脉传授。师傅不光要传授能力,也需向徒弟指明未来的求职就业和发展的方向和机会,并在能力范圍内,提供扶持和帮助。因口译课程最终要培养实际的、职业的口译人才,“师徒制”下的口译教学需要教师提供这方面资源和助力。
四、小结
本文论述了高校英语口译课程由“照本宣科”的“标准化教学”向“心口传授”的“师徒制”改革的合理性和必要性。在这样的新制度下,教师从“讲师”到“师傅”的身份转换为其带来新的责任和挑战,但也可以更好地实现自己的教学理想。我认为,高校的教学改革当然可以落实在教学的技术上、方法上、思路上,但更深刻的改革在于强化教师的内心对于自我的认识和要求,及对于理想的追求。英语口译课程“师徒制”改革无疑是一个有益的开始。
作者简介:
么文浩,男,河北丰南人,广西师范大学,国际文化教育学院,助教,研究方向:翻译、口译、英语教学。
【关键词】师徒制 口译教学 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7)04-0101-02
一、导言
英语口译课程是英语专业学生本科和研究生阶段的必修课,是一门高级的综合课程,更是一门高级的技术课程。担任口译教学的老师一般需为相关的专业教师或有丰富口译实战经验的教师。口译教学的最重要的任务之一就是培养学生掌握口译技能或成为称职的口译。这样一门课程,和其他诸如读写、听口等以基础能力培养作为任务的课程相比,专业性、技术性、职业性的特点更显著。
而“师徒制”正是一种在我国由来已久,在各类职业教育领域的一种师生关系。“师徒制”由“师傅”取代“讲师”,并在教学方式上,以“心口相传”取代了“标准化的统一教学”,旨在对学生进行学习、工作、生活等方面的指导,使学生更好、更快地融入职业环境。这样的体制无疑和高校的口译教学的任务和特点十分吻合。因而,很有必要将口译教学中教师的身份和任务重新定义。本文将集中讨论英语口译教学向“师徒制”改革的合理性及该制度下口译教师面临的新的挑战。
二、“师徒制”改革的合理性
实际上,口译课堂最显著的特点就是“非标准化”,这点和传统的综合英语标准化课程有极大的差别。具体来说,教学方式和程序上,几乎每位教师都有其极有个性的方式和重心。以市场上常见的教材为例,口译教材的编者一般为有经验和名望的口译员出身,但所编著的各类教材的教学安排,基本上都大相径庭。
另外,从教学效果上,不同教师培养下学生的口译学习成果差异要显著得多,且具有极强的“师承性”。以口译笔记为例,每一位口译员的笔记风格都不同,所使用的简写符号等也有显著差异,但均明显有其授业教师所用笔记的影子,在固定下来后,成为一种相对固定而独立独特的风格,并在有条件的情况下,可以继续传承。
还有,学生(徒弟)的个人素质、潜力、强项也极其“非标准化”。教授学生口译课程达成既定任务远远比教授普通的综合课程有更多、更个性化的内容。因而,口译教学根本就不是,也不能是“标准化教学”。对于英语口译教学而言,教师所应做的远非使用标准化教材采用标准化的方式讲解标准化的内容,相反,教师个人的技术、态度、经验、资源是这样的课程的授课中心。口译教师要做的是“师傅”而不是“讲师”,要“心口相传”而非简单地践行“标准化教学”的“套路”。所以,口译教师应该认识到口译教学“师徒制”的合理性和必要性,也应该认识到维系这种师生关系所应肩负的责任和面对的挑战。
三、“师徒制”改革的挑战
1.技能传授
“师徒制”下的口译教学重心在于技能的传授。口译教学的重点绝不是简单的词汇和语法这类基础知识教学,而是教师真实的口译技能的传授,例如:记忆技巧、笔记技巧、听译技巧、翻译技巧等。教师需要向学生传授独门的技术技能,帮助学生从简单的语言使用者向熟练的双语转换者转变。
2.经验传授
“师徒制”下的师傅的心口相传中相当重要的一部分就是经验的传授。所传授的经验包括学习口译的经验,课后训练的经验,以及最重要的——实战实践的经验。这样的经验绝非写在书本中,也绝非可以标准化,这是“校园里没有的知识”。
3.态度传授
“师徒制”下的师傅对于徒弟的影响还包括人格上的影响。在传授口译中,徒弟会潜移默化地接受师傅的人格和价值,因而在心口传授时,教师需要注意态度的传授,包括学习态度、工作态度,甚至包括处世的态度,注意自身的言行可能会对学生造成的影响。
4.人脉传授
“师徒制”很重要的一部分就是人脉传授。师傅不光要传授能力,也需向徒弟指明未来的求职就业和发展的方向和机会,并在能力范圍内,提供扶持和帮助。因口译课程最终要培养实际的、职业的口译人才,“师徒制”下的口译教学需要教师提供这方面资源和助力。
四、小结
本文论述了高校英语口译课程由“照本宣科”的“标准化教学”向“心口传授”的“师徒制”改革的合理性和必要性。在这样的新制度下,教师从“讲师”到“师傅”的身份转换为其带来新的责任和挑战,但也可以更好地实现自己的教学理想。我认为,高校的教学改革当然可以落实在教学的技术上、方法上、思路上,但更深刻的改革在于强化教师的内心对于自我的认识和要求,及对于理想的追求。英语口译课程“师徒制”改革无疑是一个有益的开始。
作者简介:
么文浩,男,河北丰南人,广西师范大学,国际文化教育学院,助教,研究方向:翻译、口译、英语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