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有着三百年历史的“王麻子”剪刀,曾一度辉煌。这个老字号的金字招牌曾为企业赢得了上百万利润。但由于经营不善,竟然走到破产境地。
曾经一枝独秀、三代传名的王麻子剪刀近日传出噩耗——在中国的剪刀市场一直占据半壁江山的北京王麻子剪刀厂已经向昌平区法院申请破产。百年风光一朝衰落,令人不堪回首。
自明代以来,中国的优质剪刀独出一家,这就是历经三百余年沧桑的老字号“王麻子”剪刀。北京“王麻子”剪刀,始创于清朝顺治八年(1651年),名气流传甚广,与杭州的“张小泉”齐名,市场占有率一度在50%以上。凭着300多年的品牌积淀,“王麻子”成为北京剪刀业的象征。
王麻子剪刀厂是1956年公私合营,1959年正式命名挂牌成立的。其后,王麻子剪刀获奖无数,其中1980年、1988年王麻子剪刀分别获国家银质奖,在刀剪业,“王麻子”三字无疑是金字招牌。1980年,在政府政策扶持等因素催化下,王麻子剪刀厂生产经营活动稳定运行,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企业产品产量、经济效益创历史最高水平,年上交利润近200万元,企业累计创利税相当于国家建厂投资的4倍以上。但从90年代中期开始,北京王麻子开始逐渐走下坡路了,企业效益一路下滑。
据知情人士披露,截至2002年5月31日,北京王麻子剪刀厂资产总额1283.6万元,负债总额为2779.9万元,资产负债率为216.6%。谁曾想像得到,有过百年辉煌历史的老字号在市场经济大潮无情地冲击下,就这样一夜之间命归黄泉。
业内人士分析,北京王麻子剪刀破产非一日之寒,早在数年前就露出冰山一角,归纳起来有这样几个原因:
产品创新意识差。王麻子缺乏品牌的提升和保护意识,不注重品牌塑造和宣传,甚至还依靠口口相传的方式去传播知名度,范围有限。去年竟然忘记了申请北京市著名商标。一位经济学家说,他小的时候“王麻子”的刀剪就是那个样子,现在还是那样子,没什么大的变化。而一些新的品牌,尤其是国外的品牌式样却很多,很精美。相比之下,王麻子剪刀显得太土气,不败才怪呢。
沿袭计划经济的管理模式。王麻子剪刀厂领导层缺乏市场意识,“坐店经营,等客上门”的老大思想严重,造成生产与市场脱节。在市场经济的大潮下,企业管理政策、销售决策以及人才方面都远远跟不上时代要求。特别是政府对该企业干预过多,计划经济的色彩更加浓厚,养成了依赖政府的懒汉思想。
领导班子不稳定。王麻子剪刀厂在最近的7年中,竟然换了7任厂长,来也匆匆,去也匆匆,领导短期行为严重,急功近利,管理混乱,导致企业运转极不正常。领导人急于出政绩,盲目上项目,有的项目刚上马就胎死腹中,数百万元资金打水漂,留下一个个烂摊子,无人收拾。
乱点鸳鸯谱式的拉郎配。在相关部门的安排下,20世纪90年代中期,领导指腹为婚,王麻子剪刀厂与十几个不相干的企业组成了王麻子工贸集团。之后王麻子剪刀厂又划归到昌平区管辖,其间分分合合,折腾来折腾去,矛盾一茬接一茬,企业的元气在矛盾中无端地被耗费掉。
设备严重老化。20世纪50年代建厂的王麻子剪刀厂设备已经严重老化,只是在工艺、设备等方面做了一些改造,无力更换新设备。一些先进的生产技术没有运用到生产流程上来,技术改造只是小打小闹。因为收入低、劳动强度大等原因,又造成人才流失严重,跳槽到别的剪刀厂,反过来打王麻子。
假冒伪劣防不胜防。由于“王麻子”享有很高的声誉,冒牌的“王麻子”也散布到了市场的角角落落。据王麻子剪刀厂方面的说法,制假“王麻子”的厂子多达几十个,年产量500万把,是“王麻子”年产量的近3倍。由于打假的成本很高,假“王麻子”不能被真正杜绝,真“王麻子”受到了很大冲击。
企业人员负担太重。王麻子剪刀厂有正式职工161人,退休职工却有268人,职工的医药费、取暖费甚至丧葬费等都需要企业解决,给企业带来沉重的负担。企业的经济效益绝大多数用于维持人头吃饭,没有充裕的资金扩大再生产和技术改造,日子过得紧紧巴巴的。
有关专家指出,随着市场经济化程度的不断提高,走到破产境地的老字号,已经不只“王麻子”一家。北京王麻子破产给百年老字号们再次敲响了警钟,企业不能倚老卖老,靠老资格过日子,不能躺在“老”字上睡大觉,吃老本。名牌没有终身制,名牌企业要特别注重品牌的维护和升级,不断注入新的内涵和活力。品牌越老越要出新,增强市场竞争力。要时刻牢记,市场不买老,市场更不迁就老朽的品牌。优胜劣汰,推陈出新,这永远是市场经济不可抗拒的一大规律。
曾经一枝独秀、三代传名的王麻子剪刀近日传出噩耗——在中国的剪刀市场一直占据半壁江山的北京王麻子剪刀厂已经向昌平区法院申请破产。百年风光一朝衰落,令人不堪回首。
自明代以来,中国的优质剪刀独出一家,这就是历经三百余年沧桑的老字号“王麻子”剪刀。北京“王麻子”剪刀,始创于清朝顺治八年(1651年),名气流传甚广,与杭州的“张小泉”齐名,市场占有率一度在50%以上。凭着300多年的品牌积淀,“王麻子”成为北京剪刀业的象征。
王麻子剪刀厂是1956年公私合营,1959年正式命名挂牌成立的。其后,王麻子剪刀获奖无数,其中1980年、1988年王麻子剪刀分别获国家银质奖,在刀剪业,“王麻子”三字无疑是金字招牌。1980年,在政府政策扶持等因素催化下,王麻子剪刀厂生产经营活动稳定运行,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企业产品产量、经济效益创历史最高水平,年上交利润近200万元,企业累计创利税相当于国家建厂投资的4倍以上。但从90年代中期开始,北京王麻子开始逐渐走下坡路了,企业效益一路下滑。
据知情人士披露,截至2002年5月31日,北京王麻子剪刀厂资产总额1283.6万元,负债总额为2779.9万元,资产负债率为216.6%。谁曾想像得到,有过百年辉煌历史的老字号在市场经济大潮无情地冲击下,就这样一夜之间命归黄泉。
业内人士分析,北京王麻子剪刀破产非一日之寒,早在数年前就露出冰山一角,归纳起来有这样几个原因:
产品创新意识差。王麻子缺乏品牌的提升和保护意识,不注重品牌塑造和宣传,甚至还依靠口口相传的方式去传播知名度,范围有限。去年竟然忘记了申请北京市著名商标。一位经济学家说,他小的时候“王麻子”的刀剪就是那个样子,现在还是那样子,没什么大的变化。而一些新的品牌,尤其是国外的品牌式样却很多,很精美。相比之下,王麻子剪刀显得太土气,不败才怪呢。
沿袭计划经济的管理模式。王麻子剪刀厂领导层缺乏市场意识,“坐店经营,等客上门”的老大思想严重,造成生产与市场脱节。在市场经济的大潮下,企业管理政策、销售决策以及人才方面都远远跟不上时代要求。特别是政府对该企业干预过多,计划经济的色彩更加浓厚,养成了依赖政府的懒汉思想。
领导班子不稳定。王麻子剪刀厂在最近的7年中,竟然换了7任厂长,来也匆匆,去也匆匆,领导短期行为严重,急功近利,管理混乱,导致企业运转极不正常。领导人急于出政绩,盲目上项目,有的项目刚上马就胎死腹中,数百万元资金打水漂,留下一个个烂摊子,无人收拾。
乱点鸳鸯谱式的拉郎配。在相关部门的安排下,20世纪90年代中期,领导指腹为婚,王麻子剪刀厂与十几个不相干的企业组成了王麻子工贸集团。之后王麻子剪刀厂又划归到昌平区管辖,其间分分合合,折腾来折腾去,矛盾一茬接一茬,企业的元气在矛盾中无端地被耗费掉。
设备严重老化。20世纪50年代建厂的王麻子剪刀厂设备已经严重老化,只是在工艺、设备等方面做了一些改造,无力更换新设备。一些先进的生产技术没有运用到生产流程上来,技术改造只是小打小闹。因为收入低、劳动强度大等原因,又造成人才流失严重,跳槽到别的剪刀厂,反过来打王麻子。
假冒伪劣防不胜防。由于“王麻子”享有很高的声誉,冒牌的“王麻子”也散布到了市场的角角落落。据王麻子剪刀厂方面的说法,制假“王麻子”的厂子多达几十个,年产量500万把,是“王麻子”年产量的近3倍。由于打假的成本很高,假“王麻子”不能被真正杜绝,真“王麻子”受到了很大冲击。
企业人员负担太重。王麻子剪刀厂有正式职工161人,退休职工却有268人,职工的医药费、取暖费甚至丧葬费等都需要企业解决,给企业带来沉重的负担。企业的经济效益绝大多数用于维持人头吃饭,没有充裕的资金扩大再生产和技术改造,日子过得紧紧巴巴的。
有关专家指出,随着市场经济化程度的不断提高,走到破产境地的老字号,已经不只“王麻子”一家。北京王麻子破产给百年老字号们再次敲响了警钟,企业不能倚老卖老,靠老资格过日子,不能躺在“老”字上睡大觉,吃老本。名牌没有终身制,名牌企业要特别注重品牌的维护和升级,不断注入新的内涵和活力。品牌越老越要出新,增强市场竞争力。要时刻牢记,市场不买老,市场更不迁就老朽的品牌。优胜劣汰,推陈出新,这永远是市场经济不可抗拒的一大规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