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非公有制经济是相对于公有制经济而产生的一个名词。它是我国现阶段除了公有制经济形式以外的所有经济结构形式,也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非公有制经济主要包括个体经济、私营经济、外资经济等。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形成了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非公有制经济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已成为我国国民经济中一支不可缺少的力量。
2011年伊始,为我国新闻出版产业发展提供具体方向和措施的纲领性文件一《关于进一步推动新闻出版产业发展的指导意见》制定完成并印发。《指导意见》提出,引导和规范非公有资本有序进入新闻出版产业,解放和发展新兴文化生产力;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资本以多种形式进入政策许可的领域;鼓励和支持非公有制文化企业从事印刷、发行等新闻出版产业的有关经营活动。这与2005年8月8日国务院颁布的规范非公有资本进入文化产业决定中第九条规定的“非公有资本不得投资设立和经营通讯社、报刊社、出版社”相比,有了重大转变。
《指导意见》还首次对于非公有资本如何参与新闻出版产业进行了详细表述,即引导和规范个体、私营资本投资组建的非公有制文化企业以内容提供、项目合作、作为国有出版企业一个部门等方式,有序参与科技、财经、教辅、音乐、艺术、少儿读物等专业图书出版活动。支持各种所有制的新闻出版企业到境外投资兴办实体;支持有条件的新闻出版企业,通过新设、收购、合作等方式,到境外建社、办厂、开店,实现新闻出版企业在境外的落地和本土化。对符合国家出口指导目录规定的境外投资,在政策、资源、信息、服务等方面予以支持。
按照国家有关部门的相关部署,我国出版系统市场化体制改革已于2010年顺利完成。而科技期刊的市场化改革由于其专业性强、经营规模小且主办者大多隶属于行政事业单位而相对滞后。随着国家相关政策的陆续出台,科技期刊的市场化改革已是箭在弦上,不得不发。
一 科技期刊的公益性和经营性
党的十六大曾对我国文化单位作出了定性的分析。把文化单位分为两类:一类为公益性事业;一类为经营性产业。国家对新闻出版单位的性质也做了明确规定,今后除了党报党刊以外的报纸、期刊、音像电子出版、图书出版社,基本上都要分期分批转制为企业。按照现代企业制度,改造成独立的市场竞争主体。中央已确定了“十二五”期间事业单位分类改革的时间表一一到2015年,中国将在清理规范的基础上完成事业单位分类;到2020年,中国将形成新的事业单位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按照社会功能,事业单位划分为承担行政职能、从事生产经营活动和从事公益服务三个类别。
在这一次事业单位改革周期之中,将现有事业单位进行分类被认为是改革的前提。分类改革的内容是:按照社会功能将现有事业单位划分为承担行政职能、从事生产经营活动和从事公益服务三个类别。对承担行政职能的,逐步将其行政职能划为行政机构或转为行政机构。对从事生产经营活动的,逐步将其转为企业;对从事公益服务的,继续将其保留在事业单位序列,强化其公益属性。结合事业单位的分类改革,科技期刊显然不能成为第l类,承担不了行政职能。因而只有在公益性和经营性方面二者选其一。科技期刊的公益性和经营性的界定,可由主办部门和期刊自身结合事业单位的体制改革共同商定、双向选择。除学术类的科技期刊一般应定为公益性外,其他技术类、检索类、科普类和指导类科技期刊,其主办部门和科技期刊可根据本部门本系统的业务需要和自身财力、机构改革进程、期刊的质量和国内国际的影响力、目前的运营状况以及发展前景等综合考虑。
总之,科技期刊公益性还是经营性的界定,应从有利于科技期刊的生存与发展来全面综合考量。既要符合国家事业单位分类改革的相关政策,又要适应科技期刊的现有生存状况,更要考虑科技期刊的性质、类型以及将来如何长足发展,还要具有可操作性。届时,科技期刊赖以生存的主办单位会因事业单位的分类改革而发生本质变化。科技期刊连同自身的主办单位一起,从事生产经营活动的转为企业;从事公益服务的事业单位将得以保留。事业单位改革涉及相关的人事聘用、机构编制、管理体制、绩效工资、养老保险等或将迎刃而解。
二 科技期刊改革之出路
由于科技期刊规模小,效益差,转企改制一定要慎重,可按隶属关系逐步理顺产权关系。
我国科技期刊主办单位的分布情况如下:科研机构,1399种,占全国科技期刊总数的25.97%;高等学校,1347种,占25.00%(如以教育部数据为准,则此比例高出科研机构两个百分点,达27.73%);学会、协会、研究会,1339种,占24.86%;其他(包括政府机关、工矿企业、出版机构等)1302种,占21.17%。由此看来,科学院系统、高等学校系统和科协系统大致形成了中国科技期刊“三分天下”之势,是我国科技期刊最主要的三大出版系统。
若科研机构本身为事业编制,那么就随主办部门继续维持,因为这样的刊物不愁经费。若科研机构本身已转制为自负盈亏的机构,科技期刊的经营可顺势而为,努力成为主办部门的窗口单位而不是包袱或累赘。
全国中文科技期刊有5387种,其中高校中文科技期刊1494种(含高校学报),约占该类期刊总数的27.7%。换言之,在全国科技期刊中有1/4左右是由高校主办的。高校科技期刊构成了距离高校作者和读者最近的一种期刊类型,与高等教育构成水乳交融的势态,成为教学科研的重要支撑条件之一,在高等教育发展、民族自主知识创新、高校学科建设、师资队伍与研究生培养中做出了巨大贡献,突出地表现出强大的育人功能和知识创新园地的功能。
高校学报类科技期刊,绝大多数为学术类科技期刊。人员编制隶属于高校,双月刊,季刊为多。印数少,无发行,基本靠赠送。在1494种期刊中,发行量低于1000册的期刊占40.3%,5000~1万册的占7.6%,高于2万册的仅占2.3%,将其推向社会无异于自杀。高校学报是否能够以及如何从“看”的市场取向转到“在”的市场取向,关联着旧体制与新体制的纠葛,牵涉到人文关怀与经济效益的两难。因此,作为高校学术交流的平台,建议高校科技期刊定位为公益性的科技期刊,继续作为高校科技窗口,以一个行政技术部门的形式予以保留,认真经营成高校的一个名片。高校学报作为公益性的学术性刊物,政策性扶持和财政上的资助对其发展具有特殊和决定性的意义。
当然,若科技期刊已成为高校出版社的成员,可随出版社的转企改制而整体改制。作为出版集团的一个组成部分,随出版集团的发展壮大而兴旺发达。 科协系统的各专业协会或学会隶属的科技期刊,近年来以其集团化、产业化的突出优势已在科技期刊市场化的进程中崭露头角,积累了相当的经验和财富,目前看应该是转企改制的重头戏,大有可为,前途似锦。我们可以借助转企改制的机遇重新定位科技期刊的作用和角色,用市场这个杠杆来调整其发展方向,建设一批真正符合市场需求,代表科技发展趋势的优秀期刊。学会与期刊是完整的利益共同体。期刊的发展有赖于学会的支撑,学会的发展有赖于包括期刊在内的各项事业的进步,两者相辅相成。国外知名学会大多历史悠久,有很深的文化积淀,为出版工作奠定了坚实的发展基础。学会重视出版工作,常把期刊发展作为学会发展战略的重要方面。例如,在美国数学会2003年年度报告中,用40%的篇幅总结了期刊的出版情况,2006年则用60%的篇幅总结期刊发展情况。随着出版事业的发展,期刊的品牌效应进一步提升了学会的形象,出版收入也为学会开展各类公益活动提供了一定程度的经济保障。学会与期刊形成良性互动,彼此促进,不断强大。
三 科技期刊改革相适应的内外部环境
(一)改审批制为登记制
建议科技期刊管理部门进一步简化审批手续,变科技期刊的审批制为登记制。做到老刊老办法,新刊新办法。新刊设定相应的准入机制,尽量吸收社会资本的加入。
(二)创新我国科技期刊办刊模式或盈利模式
科技期刊应该在市场化的办刊过程中找准办刊定位或分层次办刊。就是说每个刊物不一定都刊登本学科、本专业最前沿的文献,应以受众为市场导向,以市场发行作为盈利的主要模式。应利用科技期刊本身独具的出版权,将编辑出版的科技文献作为独特的商品,转化为具有独特盈利能力的生产力。以学术引导科技期刊的经营,寻求规模效应带来的利益最大化应该成为每一位科技期刊当家人的理念。像中华医学会杂志社那样,利用期刊资源聚集带来的规模化发展,不仅能够推动积极迎接数字化出版的挑战,还能够推动业务重组,打造共同市场,从而降低平均成本;能够促进业务融合,多种媒体、多种形式互动开发同一内容,从而延长产品的价值链,最大限度地占领市场,获取最大收益;能够全面整合物流、商流、资金流和信息流,促进效益的最大化。
(三)建立科学的评刊机制或体系
彻底改变目前单纯用核心期刊评刊的弊病。在完善期刊准人、退出制度的过程中,行之有效的科学的期刊评价体系尤为关键。近10年来,国家对科技工作的大力支持以及科研经费的持续投入,使得我国科技产出迅猛发展。我国科技论文的发表数量大幅增长,目前已位居世界第二,仅次于美国。但我国学术期刊在整体上还没有形成国际竞争力,一些重大科研成果均以在国外期刊上发表的方式受到世界关注。导致我国科技期刊学术质量未能全面反映我国科技发展真实水平的原因是,国内不少学术研究和管理评价机构为了提高研究成果的国际显示度与影响力,制定了针对在国际知名学术期刊(例如SCI收录的国外期刊)上发表论文的各种奖励政策,正是在这样的政策导向下,我国学者投稿首选国外高影响力期刊,造成大量的优质稿件外流。如果不改变当前的科研评价导向机制和政策,倡导国内学者和专家将优秀成果更多地投向国内期刊,论文外流现象势必进一步加剧。由此将导致国内期刊无法获得优秀科研成果的首发权,期刊质量和学术影响力难以提升。过分注重量化学术指标,也引发了学术不端。在重视论文数量、期刊影响因子、核心期刊的“指挥棒”下,科研人员为了应对各种考核评价,研究生为了顺利获得学位,已不再仅仅出于学术交流的需要而发表论文,而往往带有晋升职称、评选优秀、获得项目资助和奖励等功利性目的。这种看似客观、简便的评价方式,其实是一种过度量化、过于简单、忽略论文及科研成果实际价值的学术评价方式,严重背离了学术研究的宗旨,在某种程度上体现了我国学术评价机制的不健全,也催生出大量的“学术泡沫”。
(四)制定针对科技期刊的经济扶植政策
除了目前已出台的对出版单位转企的经济优惠政策外,应针对科技期刊专业性强、市场范围窄、经营规模小、人员少且主办者大多隶属于行政事业单位而从未面向过市场等现实情况,制定一些有针对性的扶植性过渡政策。如税收政策、资源政策以及行业政策等。
(五)防止市场化过度,严惩违规违法科技期刊
近年来,一些期刊出版单位片面追求经济效益,缺乏社会责任和职业道德,忽视学术质量,学术期刊以收取版面费牟利、论文买卖产业化等市场化过度倾向问题十分突出,严重干扰了正常出版秩序,对期刊界和学术界的负面影响十分巨大。例如2011年2月海南省就破获非法学术期刊《中国教育研究杂志》《中国医学论坛报》等报纸和刊物,向全国各地的教师和医务工作者邮寄录用论文通知,骗取版面费的团伙诈骗案。个人7年非法创办20余种刊物,只上过中学的员工竟组成编委会“审核”论文来稿,约2万名投稿者交纳版面费超过1000万元。新闻出版行政部门依据相关规定于2010年12月对《中国包装科技博览》等8种期刊违规刊发学术论文问题进行了严肃处理。可见,对于那些在市场需求的利益驱动下,严重干扰科技期刊正常出版秩序违规违法的科技期刊,主管部门应加大执法和处罚力度,为科技期刊市场化创造一个良好、规范的发展环境,尽管事业单位改革是个延宕多年、影响范围广大的敏感问题,但随着国家对事业单位分类改革的实施,到2015年,中国将在清理规范基础上完成事业单位分类;到2020年,中国将形成新的事业单位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科技期刊的市场化改革必将在事业单位分类改革的大潮中完成其历史使命。
参考文献:
[1]王铁军.非公有制禁入的科技期刊如何参与市场和走市场化道路[J].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06,17(4):647.
[2][4][5]姚远.中国高校科技期刊现状调查与分析[J].编辑学报,2008,20(1):15.
[3]王克黎,张瑞清,虞沪生.中国高校与非高校科技期刊比较研究[J].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10,21(1):45-47,
[6]于伟,黄秀环,徐谋卿.试论我国科技期刊发展的集团化趋势[J].农业图书情报学刊,2010,22(11):255-257.
2011年伊始,为我国新闻出版产业发展提供具体方向和措施的纲领性文件一《关于进一步推动新闻出版产业发展的指导意见》制定完成并印发。《指导意见》提出,引导和规范非公有资本有序进入新闻出版产业,解放和发展新兴文化生产力;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资本以多种形式进入政策许可的领域;鼓励和支持非公有制文化企业从事印刷、发行等新闻出版产业的有关经营活动。这与2005年8月8日国务院颁布的规范非公有资本进入文化产业决定中第九条规定的“非公有资本不得投资设立和经营通讯社、报刊社、出版社”相比,有了重大转变。
《指导意见》还首次对于非公有资本如何参与新闻出版产业进行了详细表述,即引导和规范个体、私营资本投资组建的非公有制文化企业以内容提供、项目合作、作为国有出版企业一个部门等方式,有序参与科技、财经、教辅、音乐、艺术、少儿读物等专业图书出版活动。支持各种所有制的新闻出版企业到境外投资兴办实体;支持有条件的新闻出版企业,通过新设、收购、合作等方式,到境外建社、办厂、开店,实现新闻出版企业在境外的落地和本土化。对符合国家出口指导目录规定的境外投资,在政策、资源、信息、服务等方面予以支持。
按照国家有关部门的相关部署,我国出版系统市场化体制改革已于2010年顺利完成。而科技期刊的市场化改革由于其专业性强、经营规模小且主办者大多隶属于行政事业单位而相对滞后。随着国家相关政策的陆续出台,科技期刊的市场化改革已是箭在弦上,不得不发。
一 科技期刊的公益性和经营性
党的十六大曾对我国文化单位作出了定性的分析。把文化单位分为两类:一类为公益性事业;一类为经营性产业。国家对新闻出版单位的性质也做了明确规定,今后除了党报党刊以外的报纸、期刊、音像电子出版、图书出版社,基本上都要分期分批转制为企业。按照现代企业制度,改造成独立的市场竞争主体。中央已确定了“十二五”期间事业单位分类改革的时间表一一到2015年,中国将在清理规范的基础上完成事业单位分类;到2020年,中国将形成新的事业单位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按照社会功能,事业单位划分为承担行政职能、从事生产经营活动和从事公益服务三个类别。
在这一次事业单位改革周期之中,将现有事业单位进行分类被认为是改革的前提。分类改革的内容是:按照社会功能将现有事业单位划分为承担行政职能、从事生产经营活动和从事公益服务三个类别。对承担行政职能的,逐步将其行政职能划为行政机构或转为行政机构。对从事生产经营活动的,逐步将其转为企业;对从事公益服务的,继续将其保留在事业单位序列,强化其公益属性。结合事业单位的分类改革,科技期刊显然不能成为第l类,承担不了行政职能。因而只有在公益性和经营性方面二者选其一。科技期刊的公益性和经营性的界定,可由主办部门和期刊自身结合事业单位的体制改革共同商定、双向选择。除学术类的科技期刊一般应定为公益性外,其他技术类、检索类、科普类和指导类科技期刊,其主办部门和科技期刊可根据本部门本系统的业务需要和自身财力、机构改革进程、期刊的质量和国内国际的影响力、目前的运营状况以及发展前景等综合考虑。
总之,科技期刊公益性还是经营性的界定,应从有利于科技期刊的生存与发展来全面综合考量。既要符合国家事业单位分类改革的相关政策,又要适应科技期刊的现有生存状况,更要考虑科技期刊的性质、类型以及将来如何长足发展,还要具有可操作性。届时,科技期刊赖以生存的主办单位会因事业单位的分类改革而发生本质变化。科技期刊连同自身的主办单位一起,从事生产经营活动的转为企业;从事公益服务的事业单位将得以保留。事业单位改革涉及相关的人事聘用、机构编制、管理体制、绩效工资、养老保险等或将迎刃而解。
二 科技期刊改革之出路
由于科技期刊规模小,效益差,转企改制一定要慎重,可按隶属关系逐步理顺产权关系。
我国科技期刊主办单位的分布情况如下:科研机构,1399种,占全国科技期刊总数的25.97%;高等学校,1347种,占25.00%(如以教育部数据为准,则此比例高出科研机构两个百分点,达27.73%);学会、协会、研究会,1339种,占24.86%;其他(包括政府机关、工矿企业、出版机构等)1302种,占21.17%。由此看来,科学院系统、高等学校系统和科协系统大致形成了中国科技期刊“三分天下”之势,是我国科技期刊最主要的三大出版系统。
若科研机构本身为事业编制,那么就随主办部门继续维持,因为这样的刊物不愁经费。若科研机构本身已转制为自负盈亏的机构,科技期刊的经营可顺势而为,努力成为主办部门的窗口单位而不是包袱或累赘。
全国中文科技期刊有5387种,其中高校中文科技期刊1494种(含高校学报),约占该类期刊总数的27.7%。换言之,在全国科技期刊中有1/4左右是由高校主办的。高校科技期刊构成了距离高校作者和读者最近的一种期刊类型,与高等教育构成水乳交融的势态,成为教学科研的重要支撑条件之一,在高等教育发展、民族自主知识创新、高校学科建设、师资队伍与研究生培养中做出了巨大贡献,突出地表现出强大的育人功能和知识创新园地的功能。
高校学报类科技期刊,绝大多数为学术类科技期刊。人员编制隶属于高校,双月刊,季刊为多。印数少,无发行,基本靠赠送。在1494种期刊中,发行量低于1000册的期刊占40.3%,5000~1万册的占7.6%,高于2万册的仅占2.3%,将其推向社会无异于自杀。高校学报是否能够以及如何从“看”的市场取向转到“在”的市场取向,关联着旧体制与新体制的纠葛,牵涉到人文关怀与经济效益的两难。因此,作为高校学术交流的平台,建议高校科技期刊定位为公益性的科技期刊,继续作为高校科技窗口,以一个行政技术部门的形式予以保留,认真经营成高校的一个名片。高校学报作为公益性的学术性刊物,政策性扶持和财政上的资助对其发展具有特殊和决定性的意义。
当然,若科技期刊已成为高校出版社的成员,可随出版社的转企改制而整体改制。作为出版集团的一个组成部分,随出版集团的发展壮大而兴旺发达。 科协系统的各专业协会或学会隶属的科技期刊,近年来以其集团化、产业化的突出优势已在科技期刊市场化的进程中崭露头角,积累了相当的经验和财富,目前看应该是转企改制的重头戏,大有可为,前途似锦。我们可以借助转企改制的机遇重新定位科技期刊的作用和角色,用市场这个杠杆来调整其发展方向,建设一批真正符合市场需求,代表科技发展趋势的优秀期刊。学会与期刊是完整的利益共同体。期刊的发展有赖于学会的支撑,学会的发展有赖于包括期刊在内的各项事业的进步,两者相辅相成。国外知名学会大多历史悠久,有很深的文化积淀,为出版工作奠定了坚实的发展基础。学会重视出版工作,常把期刊发展作为学会发展战略的重要方面。例如,在美国数学会2003年年度报告中,用40%的篇幅总结了期刊的出版情况,2006年则用60%的篇幅总结期刊发展情况。随着出版事业的发展,期刊的品牌效应进一步提升了学会的形象,出版收入也为学会开展各类公益活动提供了一定程度的经济保障。学会与期刊形成良性互动,彼此促进,不断强大。
三 科技期刊改革相适应的内外部环境
(一)改审批制为登记制
建议科技期刊管理部门进一步简化审批手续,变科技期刊的审批制为登记制。做到老刊老办法,新刊新办法。新刊设定相应的准入机制,尽量吸收社会资本的加入。
(二)创新我国科技期刊办刊模式或盈利模式
科技期刊应该在市场化的办刊过程中找准办刊定位或分层次办刊。就是说每个刊物不一定都刊登本学科、本专业最前沿的文献,应以受众为市场导向,以市场发行作为盈利的主要模式。应利用科技期刊本身独具的出版权,将编辑出版的科技文献作为独特的商品,转化为具有独特盈利能力的生产力。以学术引导科技期刊的经营,寻求规模效应带来的利益最大化应该成为每一位科技期刊当家人的理念。像中华医学会杂志社那样,利用期刊资源聚集带来的规模化发展,不仅能够推动积极迎接数字化出版的挑战,还能够推动业务重组,打造共同市场,从而降低平均成本;能够促进业务融合,多种媒体、多种形式互动开发同一内容,从而延长产品的价值链,最大限度地占领市场,获取最大收益;能够全面整合物流、商流、资金流和信息流,促进效益的最大化。
(三)建立科学的评刊机制或体系
彻底改变目前单纯用核心期刊评刊的弊病。在完善期刊准人、退出制度的过程中,行之有效的科学的期刊评价体系尤为关键。近10年来,国家对科技工作的大力支持以及科研经费的持续投入,使得我国科技产出迅猛发展。我国科技论文的发表数量大幅增长,目前已位居世界第二,仅次于美国。但我国学术期刊在整体上还没有形成国际竞争力,一些重大科研成果均以在国外期刊上发表的方式受到世界关注。导致我国科技期刊学术质量未能全面反映我国科技发展真实水平的原因是,国内不少学术研究和管理评价机构为了提高研究成果的国际显示度与影响力,制定了针对在国际知名学术期刊(例如SCI收录的国外期刊)上发表论文的各种奖励政策,正是在这样的政策导向下,我国学者投稿首选国外高影响力期刊,造成大量的优质稿件外流。如果不改变当前的科研评价导向机制和政策,倡导国内学者和专家将优秀成果更多地投向国内期刊,论文外流现象势必进一步加剧。由此将导致国内期刊无法获得优秀科研成果的首发权,期刊质量和学术影响力难以提升。过分注重量化学术指标,也引发了学术不端。在重视论文数量、期刊影响因子、核心期刊的“指挥棒”下,科研人员为了应对各种考核评价,研究生为了顺利获得学位,已不再仅仅出于学术交流的需要而发表论文,而往往带有晋升职称、评选优秀、获得项目资助和奖励等功利性目的。这种看似客观、简便的评价方式,其实是一种过度量化、过于简单、忽略论文及科研成果实际价值的学术评价方式,严重背离了学术研究的宗旨,在某种程度上体现了我国学术评价机制的不健全,也催生出大量的“学术泡沫”。
(四)制定针对科技期刊的经济扶植政策
除了目前已出台的对出版单位转企的经济优惠政策外,应针对科技期刊专业性强、市场范围窄、经营规模小、人员少且主办者大多隶属于行政事业单位而从未面向过市场等现实情况,制定一些有针对性的扶植性过渡政策。如税收政策、资源政策以及行业政策等。
(五)防止市场化过度,严惩违规违法科技期刊
近年来,一些期刊出版单位片面追求经济效益,缺乏社会责任和职业道德,忽视学术质量,学术期刊以收取版面费牟利、论文买卖产业化等市场化过度倾向问题十分突出,严重干扰了正常出版秩序,对期刊界和学术界的负面影响十分巨大。例如2011年2月海南省就破获非法学术期刊《中国教育研究杂志》《中国医学论坛报》等报纸和刊物,向全国各地的教师和医务工作者邮寄录用论文通知,骗取版面费的团伙诈骗案。个人7年非法创办20余种刊物,只上过中学的员工竟组成编委会“审核”论文来稿,约2万名投稿者交纳版面费超过1000万元。新闻出版行政部门依据相关规定于2010年12月对《中国包装科技博览》等8种期刊违规刊发学术论文问题进行了严肃处理。可见,对于那些在市场需求的利益驱动下,严重干扰科技期刊正常出版秩序违规违法的科技期刊,主管部门应加大执法和处罚力度,为科技期刊市场化创造一个良好、规范的发展环境,尽管事业单位改革是个延宕多年、影响范围广大的敏感问题,但随着国家对事业单位分类改革的实施,到2015年,中国将在清理规范基础上完成事业单位分类;到2020年,中国将形成新的事业单位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科技期刊的市场化改革必将在事业单位分类改革的大潮中完成其历史使命。
参考文献:
[1]王铁军.非公有制禁入的科技期刊如何参与市场和走市场化道路[J].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06,17(4):647.
[2][4][5]姚远.中国高校科技期刊现状调查与分析[J].编辑学报,2008,20(1):15.
[3]王克黎,张瑞清,虞沪生.中国高校与非高校科技期刊比较研究[J].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10,21(1):45-47,
[6]于伟,黄秀环,徐谋卿.试论我国科技期刊发展的集团化趋势[J].农业图书情报学刊,2010,22(11):255-2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