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课堂是开放的。在教学中,我们在珍视学生的多元感悟、独特体验时,也应做到去伪存真,适时引导。正是因为这种错误的“生成”是无法预约的,所以才显得更加宝贵、更有价值,才能在不期而遇间演绎课堂上的“精彩”。
【关键词】语文课堂;“错误”;“精彩”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A
《新版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语文课程是一门指导学生学习、运用语言文字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在传统教学过程中,教师一味追求教学整体水平的发展,而对课堂上出现的一些“不和谐的声音”采取规避或忽视等手段。教书也好,育人也罢,所谓“教学相长”定然是在教与学过程中,教师凭着自己的教学智慧点拨、引导学生达到对知识的理解和感悟,而在这一过程中学生出现的“错误”性生成,则给了教师捕捉学生思维碰撞之火花的机会和挑战。
一、倾听,允许“错误”的声音
随着新课改的进一步深入,“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已逐渐深入人心。语文课堂,更多的是追求尊重生命,关注生命成长的课堂。作为顺应新时代的教师,除了及时更新自己的观念和理论,也应把这一理念落实到自己平常的教学中去,把尊重和激发学生主体性作为出发点,放低身子,拉近与学生距离,让学生毫无顾忌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想法。只有这样,教师才能走进学生内心,才能诊断出学生理解和感悟的偏差,也才能宽容、理性地对待学生的发言错误,允许这些“错误”的声音存在。也只有在平等基础上的“倾听”,才能走进学生的内心,师生、生生之间才会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对话,课堂才会奏出和谐的“乐曲”。
二、等候,包容“错误”的脚步
当今的语文课堂,追求的不仅仅是“有效”,而更多是在讲究“高效”。为了打造出一个尽善尽美的课堂,老师上得“不留余力”,学生学得“不留余力”。在教与学过程中,老师领着一群思维活跃、发言出彩的学生,完美地呈现出了一堂堂精彩纷呈的课堂教学。而在这一“完美课堂”的背后,教師早已遗忘了初心,对于那些发言错误的学生,要不就是被“打入冷宫”,要不就是一个“错”字结束了学生回答的机会。那么,在这样的“精彩课堂”背后,我们真的感受到了快乐吗?
一位低年级的老师在上完《猴子种果树》这一课后问学生:“这是一只怎样的猴子?”学生异口同声:“这是一只没有耐心的猴子。”的确,小猴子做事三心二意,急于求成,最后一无所获。因此,教师也认为本课的教学目标已达到,准备在黑板上总结板书。这时却有个小男孩坐不住了,歪着脑袋站起来反驳道:“老师,这也是一只勤劳的猴子。”老师听后应对道:“虽然这只猴子种了很多果树,但它最后有没有种成啊?”学生摇摇头。于是,老师便毫不犹豫地将“没有耐心”四个字大大地写在了黑板上。看到这里我们突然发现,没有耐心的到底是这只小猴子,还是这位老师呢?
有人说教育缺少的就是一种耐心、一种蹲下、一种宽容。有谁跟徐悲鸿说,马应当如何画?有谁跟齐白石说,虾应当如何游?有谁跟凡·高讲,向日葵必须向太阳?拘束的限制,一定会消磨孩子的本性。当今的教育不缺少教师,也不缺少教育家,但好像少了思考。我们是否感觉,真正的教育、人性的教育、幸福的教育渐行渐远?
三、鼓励,发掘“错误”的成功
每个人的心灵深处,都希望被重视、被肯定,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这种情感尤为强烈。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常常发现,受鼓励、被表扬次数越多的学生,思维越活跃,语言表达越流利,学习积极性越高,进步也越快。语文课是一门母语教学,在让学生习得知识的前提下,教师更应给予学生的则是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表达情感、发展个性的机会。
于永正老师有句话叫“蹲下来看学生”。他认为课堂上老师应该配合学生,尤其是面对差生,更需要极大的宽容和耐心,善待学生的错误与不足,他是这么说的,也是这么做的。曾经有幸观摩了于老师的一节阅读课,在课上于老师叫一个女孩子发言,没想到这孩子特别内向,不管于老师怎么启发,这女孩也不抬头说话。于老师走到她身边,蹲下身子,亲近地与她交谈,鼓励她,才使这女孩简单地说了几句话。在一般的课堂上,我们往往看到的是优秀生的表演,但其实我们更应该去做的,也是我们一直在追求的,不就是让学生由不敢到敢,由不会到会的学习过程吗?黑柳彻子在回忆巴学园的林先生时深情地写道:“先生不停地对我说‘你真是一个好孩子’,这句话是怎样激励着我、支撑着我,一直到现在啊!它对我的鼓舞无法估量。”(《窗边的小豆豆》)。
四、生成,无法预约的“精彩”
课堂教学是一个动态生成的过程。实践表明,教学不再是“预设”的活动,而是师生之间的对话。课堂,允许学生与教师在“讨论”“对话”中出现“生成”“创新”。小学生作为一个鲜活的主体,有着不同的知识、经验、思想,难免出现一些不全面、不成熟的看法,也就使课堂出现了一些“错误”的生成,但正是因为教学中的这些“不确定因素”,也成了一种宝贵的、不可多得的教学资源。教师只要善于挖掘,正确引导,定能成为课堂教学的亮点,收获意外的惊喜。
如在教学五年级上册《艾滋病小斗士》一课时,有学生认为:“恩科西患有艾滋病,的确不能进入学校上学,因为会对其他学生造成一定的危害。”这种“生成”虽然从教学目标来讲是有偏差的,但学生说得合情合理,教师也不能一概否定。在尊重学生观点的基础上,教师又加以正确地引导,让学生多角度地去思考,借助生成出来的这些“错误”,去引导学生注意教材内容的价值取向,同时也应引导学生看到社会上良好的一面。“意外”无处不在,课堂的“生成”化为了教师手中的有效教学手段;学生的“出错”也画就了课堂上美丽的图景!
课堂是开放的。在教学中,我们在珍视学生的多元感悟、独特体验时,也应做到去伪存真,适时引导。正是因为这种错误的“生成”是无法预约的,所以才显得更加宝贵、更有价值,才能在不期而遇间演绎课堂上的“精彩”。
【关键词】语文课堂;“错误”;“精彩”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A
《新版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语文课程是一门指导学生学习、运用语言文字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在传统教学过程中,教师一味追求教学整体水平的发展,而对课堂上出现的一些“不和谐的声音”采取规避或忽视等手段。教书也好,育人也罢,所谓“教学相长”定然是在教与学过程中,教师凭着自己的教学智慧点拨、引导学生达到对知识的理解和感悟,而在这一过程中学生出现的“错误”性生成,则给了教师捕捉学生思维碰撞之火花的机会和挑战。
一、倾听,允许“错误”的声音
随着新课改的进一步深入,“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已逐渐深入人心。语文课堂,更多的是追求尊重生命,关注生命成长的课堂。作为顺应新时代的教师,除了及时更新自己的观念和理论,也应把这一理念落实到自己平常的教学中去,把尊重和激发学生主体性作为出发点,放低身子,拉近与学生距离,让学生毫无顾忌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想法。只有这样,教师才能走进学生内心,才能诊断出学生理解和感悟的偏差,也才能宽容、理性地对待学生的发言错误,允许这些“错误”的声音存在。也只有在平等基础上的“倾听”,才能走进学生的内心,师生、生生之间才会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对话,课堂才会奏出和谐的“乐曲”。
二、等候,包容“错误”的脚步
当今的语文课堂,追求的不仅仅是“有效”,而更多是在讲究“高效”。为了打造出一个尽善尽美的课堂,老师上得“不留余力”,学生学得“不留余力”。在教与学过程中,老师领着一群思维活跃、发言出彩的学生,完美地呈现出了一堂堂精彩纷呈的课堂教学。而在这一“完美课堂”的背后,教師早已遗忘了初心,对于那些发言错误的学生,要不就是被“打入冷宫”,要不就是一个“错”字结束了学生回答的机会。那么,在这样的“精彩课堂”背后,我们真的感受到了快乐吗?
一位低年级的老师在上完《猴子种果树》这一课后问学生:“这是一只怎样的猴子?”学生异口同声:“这是一只没有耐心的猴子。”的确,小猴子做事三心二意,急于求成,最后一无所获。因此,教师也认为本课的教学目标已达到,准备在黑板上总结板书。这时却有个小男孩坐不住了,歪着脑袋站起来反驳道:“老师,这也是一只勤劳的猴子。”老师听后应对道:“虽然这只猴子种了很多果树,但它最后有没有种成啊?”学生摇摇头。于是,老师便毫不犹豫地将“没有耐心”四个字大大地写在了黑板上。看到这里我们突然发现,没有耐心的到底是这只小猴子,还是这位老师呢?
有人说教育缺少的就是一种耐心、一种蹲下、一种宽容。有谁跟徐悲鸿说,马应当如何画?有谁跟齐白石说,虾应当如何游?有谁跟凡·高讲,向日葵必须向太阳?拘束的限制,一定会消磨孩子的本性。当今的教育不缺少教师,也不缺少教育家,但好像少了思考。我们是否感觉,真正的教育、人性的教育、幸福的教育渐行渐远?
三、鼓励,发掘“错误”的成功
每个人的心灵深处,都希望被重视、被肯定,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这种情感尤为强烈。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常常发现,受鼓励、被表扬次数越多的学生,思维越活跃,语言表达越流利,学习积极性越高,进步也越快。语文课是一门母语教学,在让学生习得知识的前提下,教师更应给予学生的则是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表达情感、发展个性的机会。
于永正老师有句话叫“蹲下来看学生”。他认为课堂上老师应该配合学生,尤其是面对差生,更需要极大的宽容和耐心,善待学生的错误与不足,他是这么说的,也是这么做的。曾经有幸观摩了于老师的一节阅读课,在课上于老师叫一个女孩子发言,没想到这孩子特别内向,不管于老师怎么启发,这女孩也不抬头说话。于老师走到她身边,蹲下身子,亲近地与她交谈,鼓励她,才使这女孩简单地说了几句话。在一般的课堂上,我们往往看到的是优秀生的表演,但其实我们更应该去做的,也是我们一直在追求的,不就是让学生由不敢到敢,由不会到会的学习过程吗?黑柳彻子在回忆巴学园的林先生时深情地写道:“先生不停地对我说‘你真是一个好孩子’,这句话是怎样激励着我、支撑着我,一直到现在啊!它对我的鼓舞无法估量。”(《窗边的小豆豆》)。
四、生成,无法预约的“精彩”
课堂教学是一个动态生成的过程。实践表明,教学不再是“预设”的活动,而是师生之间的对话。课堂,允许学生与教师在“讨论”“对话”中出现“生成”“创新”。小学生作为一个鲜活的主体,有着不同的知识、经验、思想,难免出现一些不全面、不成熟的看法,也就使课堂出现了一些“错误”的生成,但正是因为教学中的这些“不确定因素”,也成了一种宝贵的、不可多得的教学资源。教师只要善于挖掘,正确引导,定能成为课堂教学的亮点,收获意外的惊喜。
如在教学五年级上册《艾滋病小斗士》一课时,有学生认为:“恩科西患有艾滋病,的确不能进入学校上学,因为会对其他学生造成一定的危害。”这种“生成”虽然从教学目标来讲是有偏差的,但学生说得合情合理,教师也不能一概否定。在尊重学生观点的基础上,教师又加以正确地引导,让学生多角度地去思考,借助生成出来的这些“错误”,去引导学生注意教材内容的价值取向,同时也应引导学生看到社会上良好的一面。“意外”无处不在,课堂的“生成”化为了教师手中的有效教学手段;学生的“出错”也画就了课堂上美丽的图景!
课堂是开放的。在教学中,我们在珍视学生的多元感悟、独特体验时,也应做到去伪存真,适时引导。正是因为这种错误的“生成”是无法预约的,所以才显得更加宝贵、更有价值,才能在不期而遇间演绎课堂上的“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