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新课改背景下的语文课堂教学

来源 :考试·理论实践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pollyzhang1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新课程改革以来,语文课堂教学发生了深刻变化,课堂充满了无限生机和活力,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欲望更加强烈。但是在教学实践中,我们也发现不少老师的课堂“创新”与《语文课程标准》所倡导的理念貌合神离,徒有形式,没有实效。我认为有以下几个问题值得老师反思:
  一、人文性与工具性统一,突出人文
  有不少老师认为,新一轮语文课程改革是在削弱基础,淡化知识。在课堂上特别重视对语文人文精神的挖掘,但对字词句等基础知识教学,几乎没有提及,有的教师甚至认为搞这些教学就显得落后、过时,平时教学不重视了,上公开课更是不教这些不能“出彩”的东西。试想,如果一个学生连一些极常用的字词也不会读,不会写,一写作文就是错别字、病句连篇,那么即使他的文学感悟力很强,也是难以表达出来的。如果我们的语文课堂长期如此,少了听说读写基础知识的掌握和基本技能的训练,那么可想而知其他的一切活动也都将成会空中楼阁。
  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主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新课程标准把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人文性因素放在教学目标的突出地位,突出了语文教育应有的丰富内涵,充分展示语文自身的无穷魅力,还语文以本来的面目。但要注意的是教学中我们在突出体现语文人文性的同时,不能忽视其工具性,应当使语文的工具性与人文性水乳交融。叶圣陶先生说过:语文教学的根本在听说读写,是听说读写之内的挖掘与创新,而不是游离于听说读写之外的花样翻新。
  因此,教学中要扎扎实实抓好语文基础知识的传授和语文基本能力的培养,把提升人文素养渗透于扎实的语言文字的训练之中,真正做到了语文的人文性和工具性的统一,语文教学的理想境界才有可能实现。
  二、力求自主性,但不放任自流
  新课程下的教学设计注重生成与建构,淡化预设与讲授。课程改革要求课堂教学要体现以学定教,因需施教,增加灵活度。教师的主要任务是组织课堂教学,把主要的时间让给学生进行自主学习。
  “把语文课堂交给学生”,许多教师经过短暂的困惑后马上接受下来并付诸实践:既然要把课堂上的时间交给学生,岂不正好解放了自己吗?于是出现了一种我们不愿意看到的现象:老师讲授少了,课堂上乱哄哄的讨论看似热烈却没有主题,学生海阔天空胡言乱语还受表扬说有创新。课堂上教师淡化出场,一切让学生自己说了算。如在文本的诵读与理解中,在没有充分引导虚设情境的情况下让学生“想读哪一段就读哪一段”,“想和谁交流就和谁交流”,“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来交流读书感受”,而教师又不能及时发挥主导作用,一堂课给学生大量的时间自读,结果是:甲也正确,乙也不错,丙很好,丁真棒。整堂课学生跑野马,想说啥就说啥。一节课上完了还弄不明白老师想在这节课上完成什么任务,达到什么目标。
  教师引导孩子积极发表自己的想法是好的,长期“不假思索地说”,“无根据地说”,“任意地说”,“编造着说”,“不负责任地说”,致使学生对语文学习产生新的误解,不少学生无所适从、无从下手,表面上获得了自由,实际上却是“放羊式”的放任自流。
  因此,要使课堂高效,学生的“自主”一定要与教师的“主导”有机结合。教师要具备在课堂上进行“二度备课”的能力。
  三、鼓励合作学习,独立思考是前提
  合作学习作为一种新的学习方式,被老师们广泛采用。实施合作学习是有一定条件的,要以学生个体的自主学习和独立思考为前提。
  有的老师把合作讨论当作学生活动的唯一形式,一堂课下来,表面上热热闹闹,实际上收效甚微。不管内容有无讨论的必要,一节课讨论到底。也有的教师让学生合作学习,但没有给学生足够的时间,看到一两个小组有结果就匆匆收场,完成一次合作。在合作学习中,还经常看到如下场面:小组中有一个成员在权威地发言,其他成员洗耳恭听,汇报时当然也是小权威的“高见”;小组成员默不作声,自己想自己的;小组成员热热闹闹地在发言,但没围绕主题,讨论时气氛热烈,却没解决实际问题。以上种种的合作学习,实质上是流于形式,收效甚微。究其原因,是教师没能真正理解合作学习的含义,未处理好合作学习与独立思考的关系。
  语文课堂少不了品读,感悟,玩味,思考。语文课“心动”比“行动”更为重要,有时“沉静”比“活跃”更有效。我们要倡导在自学、自悟基础上的各种形式的合作学习,通过互相启发,共同探究,培养合作精神和协作能力。因此,教师要精心组织学生的学习活动,要组织好学生自学,使每个学生都能独立思考;要组织好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的合作技能,教给合作的方法,重视对合作学习的评价,做到互动学习与个别辅导相结合;要组织好全班交流,在交流中加强引导,全面实现教学目标。
  在新课程的语文教学改革实践中我们应不断地深入学习,冷静地思考,不断的反思,才能让我们的语文课堂真正的走进新课程。
其他文献
本文对数学课堂教学中接受与探究、预设与创生、教学手段的传统与现代以及教学评价的一元与多元四种关系进行了分析和探讨。 This article analyzes and discusses four kin
请下载后查看,本文暂不支持在线获取查看简介。 Please download to view, this article does not support online access to view profile.
在25MPa的压力下采用热压法制造焦炭、B4.C、SiC复合材料,发现在1800~2200℃热压半小时后,随烧结温度提高,复合材料的密度、强度、抗氧化性都有较大的提高,电阻率下降,而且原料β—SiC对材料性能的影响优于
近年来,由于广泛采用国际标准和国外标准,在力学分析和计算中经常遇到一些概念和相应的符号,在使用中和国内有关标准或习惯用法发生混淆。为了在编制标准、规范时统一和规范
介绍了对固体材料及其改性后表面(厚度约1μm左右)耐磨性的测量与评估。提出在定义材料耐磨性时应考虑其密度,即在特定的压力和研磨对偶材料相同以及保证磨损面积及研磨时间一致的
如此提示早上坐公交车时,碰到一个调皮的小女孩。她看到上来一个手机控,正专心地看电子书,投币时头都不抬,就用标准的普通话说:“尊敬的乘客您好,上车请您投币,投币后请您下
自进入90年代以来,美国、日本、意大利、英国和法国等都在大力加强对智能材料的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从1992年开始,他们每两年召开一次国际会议,交流这方面的研究成果。 Si
在研制Al/MoSi_2颗粒复合材料的基础上,对过渡性液相反应烧结过程机理进行了研究,重点探讨了温度的影响。结果表明,烧结温度略高于共晶温度时,液相产生,不同类型化合物的生成
从最广泛的意义上说,纳米技术指的是通过直接操纵原子和分子而精确控制物质结构的能力。所谓“纳米”,就是10亿分之一米,这一尺度相当于一个分子的大小(一个碳原子约为0.2纳
利用挤压铸造制备了Al_2O_3短纤维增强铝合金复合材料,研究了这种材料的界面对其耐磨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在复合材料中,纤维与基体结合良好,并对铝合金具有增强作用;复合材料的界面可阻滞